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一、概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的交互作用。

在脑缺血缺氧后恢复血液供应的过程中,缺血性脑组织不仅未能得到恢复,反而出现加重的损伤甚至坏死,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许多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方法被发现,为临床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等。

当脑组织缺血时,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堆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和细胞因子,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因子会破坏细胞膜和线粒体,导致细胞死亡。

同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还会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许多方面。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被发现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作用发挥保护作用。

细胞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一些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在体内外实验中表现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减少细胞死亡等。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详细机制,发现更多参与损伤过程的分子靶点,并针对这些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和发现。

同时,随着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也将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包括神经科学、生物学、药理学、医学等,我们有望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临床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 简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和重要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涉及到缺血期的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期的继发性损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二)意识障碍是本症的重要表现。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三)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四)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5.脑室周围白质转化:这种缺血性损伤在早产儿多。病变位于侧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区软化和坏死,软化面积大时可液化成囊,称空洞脑。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智力低下及脑积水。
6.颅内出血:早产儿易发生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足月儿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或脑室内出血等。
三、临床症状
(一)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5分钟<6,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3.在脑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头皮,去除胎脂,使头皮电极电阻<10kΩ,走纸速度为10mm/s。若能做24小时动态脑电图,更能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需动态观察V波振幅及V/I振幅比值,若持续偏低提示神经系统损害。
(四)化验检查:
缺氧酸中毒程度:
(1)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窒息复苏后低流量吸氧6小时,有青紫呼吸困难者加大吸入氧浓度和延长吸氧时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可酌情给小剂量碳酸氢钠纠酸;有轻度呼吸性酸中毒PaCO2<9.33kPa(70mmHg)者清理呼吸道和吸氧,重度呼吸性酸中毒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可考虑用呼吸机做人工通气并摄胸片明确肺部病变性质和程度。
(五)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脑梗死诊治进展

脑梗死诊治进展

脑缺血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3)氧自由基损伤
自由基:外层轨道含一个或多 个不配对电子的分子、离子、 原子和原子团的总称。 氧诱发的自由基称氧自由基。
急性脑缺血时自由基清除机制破坏, 氧自由基蓄积,引发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 应,导致神经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损伤。
脑缺血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4)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其它器官功能相互影响,如脑心综合症、多 脏器衰竭等。
此外,感染卒中后焦虑症和抑郁症等都 应及时对症治疗,并对高血压、糖尿病和心 脏病等均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性干预。
脑梗死的治疗
(4)防治并发症 积极防治并发症,采取支持治疗。 重症病例应密切监控病人的血压呼吸
等生命体征,保证充足营养和水分,及时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紊乱,预防和处 理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褥疮、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 和癫痫等。
脑梗死的治疗
并发症: (1)梗死灶继发出血 (2)导致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 (3)溶栓再闭塞率高达10-20%,机制不清
脑梗死的治疗
动脉溶栓作为卒中的紧急治疗,可在DSA 直视下进行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与动脉介入溶栓结合,确定患者溶 栓治疗送往DSA室前立即注射rt-PA30mg或 半量UK75万U,随后尽快采用动脉介入在 给rt-PA30mg或半量UK75万U。
影像学检查
(1)CT
CT是评价疑为卒中患者的首选脑成像诊断 工具。
但它对小的早期皮质或皮质下梗死,特别 是后颅窝病变不太敏感。
影像学检查
(2)常规MRI检查
常规MRI序列检查(T1加权、T2加权和质 子密度)在卒中发病最初几小时内的急性 缺血性改变不太敏感,仅能在不到50%的患 者中发现异常。

CCR2和CCL2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CCR2和CCL2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CCR2和CCL2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罗宇家;李如波;马诗雨;吕孟妍【摘要】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指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脑皮质浅层出血而软脑膜完整的一种脑部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HIBD的发生.CC趋化因子受体2(CC chemokine receptor 2,CCR2)是CC型趋化因子的代表受体,广泛分布于脑组织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主要的趋化因子受体.CC趋化因子配体2(CC 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碱性蛋白,是CCR2的配体,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CCR2和CCL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介绍,并对CCR2和CCL2与HIBD 的关系进行阐述,以期为HIBD的相关研究提供线索.【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脑损伤;综述[文献类型];缺氧缺血,脑;CC趋化因子受体2;CC 趋化因子配体2【作者】罗宇家;李如波;马诗雨;吕孟妍【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是由外力作用于头颅而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形变及脑皮质浅层出血,可在机体内诱发炎症反应,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

《病理生理学-缺氧》课件

《病理生理学-缺氧》课件
细胞酸中毒
3 细胞缺氧的影响
水肿
组织、器官缺氧的影响
1
缺氧性坏死
细胞遭受长时间或严重的缺氧,导致组织坏死。
2
缺氧性损害
组织受到短期或轻度的缺氧,但损伤不会导致坏死。一步损伤组织。
缺氧疾病
缺氧性疾病
缺血性心脏病
缺氧性疾病
脑缺血
缺氧性疾病
肺栓塞
超氧化物生成物和自由基参与的疾病
病理生理学-缺氧
欢迎来到《病理生理学-缺氧》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讨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缺氧定义
缺氧是指局部或全身氧供应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和代谢紊乱的状态。
缺氧分类
加性缺氧
血流量减少型缺氧
加性缺氧
血氧含量减少型缺氧
渐进性缺氧
慢性缺氧
缺氧生理变化
1 细胞缺氧的影响
能量代谢受影响
2 细胞缺氧的影响
心肌梗死
缺氧引发的自由基产生导致 心肌受损。
脑卒中
缺氧引发的超氧化物生成物 导致脑血管阻塞。
肺气肿
缺氧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肺 组织破坏。
病理生理学-缺氧
通过本课件你了解了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疾病,谢谢观看。

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害,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病变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性的病理生理改变为神经元的大量凋亡。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吞噬细胞,在新生儿HIE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胞葬作用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种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过程。

在新生儿HIE中,小胶质细胞能够通过胞葬作用清除凋亡细胞,防止凋亡细胞进一步坏死而引发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了解小胶质细胞胞葬在新生儿HIE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和探究潜在的治疗方法。

该文就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在新生儿HIE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一种由围生期窒息引起的脑缺氧和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除亚低温疗法外,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1,2]。

据报道,新生儿HIE的发病率约2‰~6‰,病死率约10%~20%,其中25%的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

然而,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争议,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胞葬(efferocytosis)是吞噬细胞从组织中及时有效清除凋亡细胞的生理过程,可防止凋亡细胞继发性坏死及炎症反应[4]。

此过程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之为"凋亡细胞埋葬",简称"胞葬"。

新生儿HIE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为大量神经元细胞凋亡,大脑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小胶质细胞通过胞葬作用清除凋亡的神经元[5,6]。

小胶质细胞胞葬通过吞噬凋亡细胞及吞噬后调节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发挥着脑保护作用,而当小胶质细胞的胞葬功能发生异常时,大量凋亡细胞蓄积并进一步坏死,导致过度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调,进而加重脑损伤[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1 概 念 A t p于 18 年在 大 鼠大脑 中动脉 闭 . 1 su r 91 塞 ( idecrba at yocuin m d l ee rl r r c ls ,MC O) 型 中 e o A 模
发现 .缺 血 坏 死 区周 围皮 质 局 部脑 血 流量 (ein rg a ol
cr r odfw rB )降至 1 l(0 ・ i e bab o o , C F e ll l 5 / 10 mn) m g 时 . 自主细胞活动消失而细胞 间隙 K 浓度突然升 高, 神经细胞死亡 , 由此提出了坏死核心区和缺血半 暗带的概念[ 94年, os an 提出了一个更 】 9 1 。1 H s n 等圆 m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冯 虹 综述 , 姚小梅 , 佟志刚 审校 ( 天津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 室, 天津 3 07 ) 0 0 0
[ 关键词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缺血半 暗带 ; 因表达 ; 基 神经保 护 [ 中图分类号 ] 7 R 4 Q + 7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6 84 (0 7 0 — 1 5 0 10 — 17 2 0 )1 0 3 — 4
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 的半暗带的存活期不同 ,恒河 猴的半暗带可存活到卒中开始后 3 , 而脑卒中患者 h 可存活到卒中后 4 。 8 h 另外 ,稳定的半暗带” “ 假说 尚存在争议 。 当前研
基金项 目: 市高等学 校科技 发展基金项 目(0517 天津 2000)
作者简介 : (9 2 )女 , 冯虹 1 8 一 , 硕士在读 , 研究方 向: 白蛋 白对脑缺血半 暗带 和海马 V G E F的影 响 ; 姚小梅 (9 6 ) 女 , 16 一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现状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现状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现状冯亦璞(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3大病死原因之一[1]。

对脑卒中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其预防和治疗的认识,并推动和加速对新型抗脑缺血药物的研制开发。

脑卒中大体可分成两大类:(1)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80)%;(2)出血性脑卒中,约占(20~30)%。

这两类病变在治疗上完全不同。

本文着重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和药物治疗。

1 脑缺血病理生理改变的因素[2]虽然近年来,由于钙超载,毒性氧自由基和兴奋毒等学说的出现,为解释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础,一些治疗脑缺血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自由基清除剂和兴奋性氨基酸(EAA)拮抗剂也应运而生,但迄今尚无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因此,对脑缺血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仍是艰巨任务。

Siesjo[3]认为全脑缺血时钙通过谷氨酸受体门控性和电压依赖性通道进入胞内。

钙超载后触发了一系列影响再灌期神经元存活的反应,引起神经元存活后数小时乃至数日后继发性死亡。

始初的损伤可能引起细胞膜钙处理能力的持续变化,导致线粒体持续、缓慢的钙超载。

另一种可能是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持续紊乱而引起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改变,及某些细胞(如产生应激蛋白的细胞,产生营养因子或对存活必需酶的细胞)的丢失。

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并未见微血管或线粒体功能障碍。

与此相反,局部脑缺血虽然也会引起钙超载而触发一系列反应,但对脑细胞死亡的作用是次要的,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在继发性损伤中产生的调质所引起的反应。

这些调质可能是花生四烯酸(AA)代谢物,NO,自由基或其它活性代谢物。

在缺血期或缺血1~3h后的再灌期,这些调质可诱导内皮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PMNLs)上粘连分子的表达或氧化关键蛋白质,还可触发炎性细胞收稿日期: 1998211210联系人 Tel:(010)63165173,Fax:(010)63017757,E2mail:fengyp@ 因子如白介素(IL)21,26,28,γ2干扰素,或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合成和释放,引起缺血阴影区微血管阻塞。

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分析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分析中文摘要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分析中文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 2003 年 3 月至 2012 年 2 月收治的 27 例诊断为成人心肺复苏后缺氧缺血性脑病 (adult an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AIE)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成人心肺复苏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特点,研究心肺复苏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学特点,观察和比较亚低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案对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分析心肺复苏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

方法:仔细查阅我院 2003 年 3 月至 2012 年 2 月诊断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 27 个病例的病史资料,记录其一般情况,原发疾病,心肺复苏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格拉斯哥评分、影像学(头颅 CT、头颅 MRI)检查结果及主要的治疗方案,并记录其治疗后的症状体征并进行疗效评估,将以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各有不同,包括麻醉意外、自缢、溺水、中毒、心律失常等。

所有患者均得到心肺复苏治疗并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程中部分患者患者可出现继发性癫痫发作。

影像学可表现为脑水肿、脑缺血病灶,皮质下白质脱髓鞘等改变等,晚期可有脑萎缩、脑积水等表现。

27 例病人分别接受了亚低温治疗、高压氧治疗、抗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和激素治疗。

9 例患者经治疗后意识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 例病人在入院短期内死于无法控制的原发病或继发 MODS,15 例病人意识水平无明显好转。

部分病人意识转清后有认知障碍或肌张力异常表现。

结论:1)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继发性癫痫发作也是 AIE 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癫痫发作形式主要有急性肌阵挛、迟发性肌阵挛、癫痫部分性发作和强直-阵挛性发作。

瘫痪、肌张力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是意识障碍好转后的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缺氧的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缺氧的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缺氧的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缺氧的名词病理生理学解释:缺氧是指因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是临床各种疾病中极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气变化的特点,可将单纯性缺氧分为以下4种类型:
1.低张性缺氧:各种因素的刺激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引发的缺氧状态。

2.循环性缺氧: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3.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细胞的携氧能力下降而引发的缺氧状态,称为血液性缺氧。

4.组织性缺氧:因为细胞功能衰退,导致细胞的氧利用率下降而引发的缺氧状态,称为组织性缺氧。

缺氧状态只能说属于一种临床症状,可以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性疾病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缺血缺氧性脑病讲课PPT课件

缺血缺氧性脑病讲课PPT课件

康复训练:通过物理疗法、 作业疗法等方式,针对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提高患者的日常生 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家庭护理和社会支持
家庭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起居,定期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社会支持: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互助组织,提供康复指导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社会活动。
辅助检查:CT、MRI等 检查结果
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其它 疾病的鉴别要点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和提供借鉴。
案例描述:详细描述案例的情况、症状、病情进展和治疗过程,以便更好地了解案例。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病情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缺血缺氧性脑病的 本质。
国内研究者针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内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团队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为未 来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国内研究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将国内研究成 果推向国际舞台,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发病机制:缺血缺氧性脑病 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个环节, 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 异常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惊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磁共 振成像(MRI)和脑脊液检查等。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缺血缺氧性脑 病讲课PPT课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病理生理机制

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病理生理机制

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病理生理机制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是两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它们在发病机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会给患者的大脑带来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从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脑缺血缺氧的定义脑缺血缺氧是指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或氧供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当脑部血流受到限制或氧供应不足时,脑细胞就会缺氧缺血,从而导致脑细胞代谢紊乱,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二、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1.血管事件脑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管事件,如动脉粥样硬化等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一旦发生血栓形成或者动脉狭窄,就会导致脑血管阻塞,从而引起脑缺血缺氧。

2.细胞氧供应不足除了血管事件外,脑缺血缺氧还可能由于氧供应不足导致。

一般来说,人体的氧供应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者氧供应不足,就会导致脑细胞缺氧。

3.细胞代谢紊乱细胞氧供应不足会导致脑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内产生大量的乳酸和酸性代谢物,从而导致脑组织酸中毒,加重细胞损伤。

4.炎症反应脑缺血缺氧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会造成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三、脑缺血缺氧的临床表现脑缺血缺氧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

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

四、脑缺血缺氧的诊断和治疗1.诊断临床上可以通过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脑缺血缺氧的病变。

2.治疗对于轻度脑缺血缺氧患者,可以通过调节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进行急救治疗,包括氧疗、血管扩张药物、抗凝治疗等措施。

五、脑水肿的定义脑水肿是指脑组织内外的液体增多或者异常蓄积,导致脑组织体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脑水肿的发生会导致脑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细胞代谢紊乱,严重时会导致脑组织坏死。

六、脑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1.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脑组织血管内液体渗出增多。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临床治疗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临床治疗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临床治疗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导致的大脑组织损伤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残疾、死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1500万人患上脑卒中,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对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及其临床治疗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基础脑卒中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占绝大多数。

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脑部缺氧缺血导致部分神经元死亡和器质性病变。

具体来说,缺血引起脑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脑缺氧缺血,引起脑细胞缺氧、无氧代谢和膜脂质过氧化反应,释放出氧自由基和有害介质,破坏脑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而形成脑梗死区域。

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中,血脑屏障的作用不可忽略。

血脑屏障是指由脑血管系统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屏障,在正常情况下防止大分子、有害物质和病原菌进入脑组织。

在脑卒中时,血脑屏障受到破坏,血液中的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成分进入脑组织,加重了脑损伤程度。

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进展针对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上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治疗三个方面。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指在脑卒中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缓解症状和尽早恢复神经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血凝抑制剂、去除颅内血肿和降低颅内压力等手段。

其中静脉溶栓是急性期治疗的核心内容,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指在急性期治疗后,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语言康复等手段恢复脑损伤后的身体机能。

治疗包括体位矫正、运动训练、吞咽训练和语言康复等手段。

其中定位交联训练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采用多种手段锻炼患者手臂和手指功能,重建失去的运动功能。

预防治疗预防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和维持健康生活方式两个方面。

控制危险因素是指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脑缺血;神经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再生一直是神经科学界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传统观念认为成年哺乳类动物脑组织神经元是终极细胞,一旦发育成熟,就不再进行增生和分化。

1992年,Reynolds等[1]首次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分离出了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NSC在一定条件下可增殖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功能的修复过程,称为神经发生(neurogenesis)。

1998年,瑞典科学家Eriksson发现成年人脑中存在神经元发生现象,由此打破了成年人脑没有新生神经元的传统观点[2]。

这一医学发现对于治疗脑神经疾病和恢复患者的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成为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重要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还有增加趋势。

因此研究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自体NSC的反应和调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近年来关于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过程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可分为增殖、迁移、分化三个阶段。

神经发生首先是NSC 的增殖,脑缺血激活DG和SVZ的NSC,促进其发生增殖并在再灌注后10天其增殖达到高峰[3]。

其次是增殖细胞的迁移,SVZ增殖的NSC在唾液酸-神经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经嘴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移至嗅球;而DG增殖的细胞则迁移至颗粒细胞层。

最后,增殖细胞发生分化。

SVZ的NSC迁移至嗅球后分化为神经元,并不断发育成熟,参与嗅神经的再生;而DG的NSC迁移至颗粒细胞层,大部分分化为颗粒细胞层的神经元。

整个过程约需要2个月。

在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中,观察到NSC增殖发生于再灌注损伤的齿状回和室旁区,证实了局灶性脑缺血后巢蛋白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规律[4~6]。

2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部位2.1 SVZ 在哺乳动物胚胎神经发生过程中,胚胎脑室带的原始细胞在神经管壁增殖,新生的细胞将放射纤维移至脑的特定位置,神经管腔最终形成成年脑的脑室系统。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标题:缺氧对大鼠病理生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缺氧对大鼠病理生理的影响。

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分别暴露于低氧环境和常氧环境,测量其生理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大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升高,血液中乳酸水平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

同时,大鼠的肝脏和肺部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综上所述,缺氧对大鼠病理生理造成了显著影响。

引言:氧是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缺氧条件下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缺氧常常与高海拔地区、气候潜力和某些疾病相关。

理解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病理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暴露大鼠于低氧环境,探究缺氧对病理生理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组:20只健康成年大鼠,将其放置于低氧环境(氧浓度为10%)下暴露。

2. 对照组:20只健康成年大鼠,放置于常氧环境(氧浓度为21%)下暴露。

3. 观察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血液中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肝脏、肺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1. 心率与呼吸频率: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升高(P < 0.05),表明缺氧情况下心肺功能明显受损。

2. 血液中乳酸水平:实验组大鼠的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说明缺氧导致乳酸代谢紊乱。

3. 白细胞计数:实验组大鼠的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

4. 组织病理变化:实验组大鼠的肝脏和肺脏组织出现明显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如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肺泡壁增厚等。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缺氧对大鼠的病理生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缺氧条件下,大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增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机体为了增加氧摄入而加速心肺功能。

乳酸水平的升高提示缺氧导致乳酸代谢紊乱,可能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有关。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暗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可能是机体对缺氧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缺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防治原则

缺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防治原则

第一部分 缺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防治原则概述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

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hypoxia )。

正常成人静息时的耗氧量约为250ml/min ,剧烈运动时可增加8~9倍,而人体内储氧量仅为1500ml ,一旦呼吸、心跳停止,数分钟内就可能死于缺氧。

缺氧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休克、氰化物中毒、CO 中毒等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也是高原、高空、坑道等特殊环境中存在的现象,是许多疾病引起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主要包括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1. 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 2):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又称血氧张力。

动脉血氧分压(PaO 2)正常约为100mmHg ,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和肺的通气与弥散功能。

静脉血氧分压(PvO 2))正常约为40mmHg ,其变化反映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状态。

2. 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CO 2max )是指在氧分压为150mmHg ,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 ,温度为38℃时,在体外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 )所能结合的氧量,即Hb 充分氧合后的最大携氧量,取决于血液中Hb 的含量及其与O 2结合的能力。

1g Hb 充分氧合时可结合1.34ml 氧,正常成人Hb 为15g/dl ,血氧容量为20ml/dl 。

3.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 2)为100ml 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量。

血氧含量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CaO 2)约为19ml/dl ,静脉血氧含量(CvO 2)约为14ml/dl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其他 为清除自由基可酌情用VitC0.5g/d静脉滴注或VitE1050mg/d肌注或口服;合并颅内出血者应用VitK15-10mg/d静 注或或肌注,连用2-3天。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在24小时 后便可及时使用。 三、生后4-10天的治疗 此阶段治疗是在机体内环境已稳定,脏器功能已恢复,神 经症状已减轻的基础上,应用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或改 善脑血流的药物,消除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 使受损神经细胞逐渐恢复其功能,以下各和药物可任选一 种。 二磷胆碱、脑活素; 1、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2、复方丹参注射液;
五、新生儿期后治疗 1、治疗对象 有下列情况者需新生儿期后继续治疗,以防止 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1)治疗至28天,神经症状仍未消失,NBNA评分<36,脑电 图仍有异常波形; 2)第2、3个月复查CT、B超或磁共振,出现脑软化、脑室扩 大、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病变等; 3)第2、3个月时不能直立抬头、手不灵活、不会握物、脚尖 着地、肌张力异常,以及膝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等异常体 征; 2、治疗方法 脑活素5ml,或加bFGF1600-4000U,或复方丹 参注射液6-10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每月连用10次,共23个月或一直用至6个月时,同时按年龄及发育缺陷进行功 能训练,并从心身、行为、情绪、喂养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 早期干预。
4、MRI:对HIE病变性质与程度评价方面优于CT, 寻矢状旁区损伤的诊断尤为敏感,有条件时可 进行检查。常规采用TIWI,脑水肿时可见脑实 质呈弥漫性高信号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 损伤时呈双侧对称性高信号;脑梗死表现为相 应动脉供血区呈低信号;矢状旁区损伤时皮质 呈高信号、皮质下白质呈低信号。弥散成像 (DWI)所需时间短,对缺血脑组织的诊断更 敏感,病灶在生后第1天即可显示为高信号。 MRI可多轴面成像、分辩力高、无放射线损伤, 但检查所需时间长、噪音大、检查费用高。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二)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二)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二)微循环缺血期是指机体在缺氧或缺血的情况下,微循环系统发生改变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对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

1. 微循环系统的改变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微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其中包括微血管的收缩、血流速度的减慢、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微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机体的生理过程。

2. 细胞代谢的改变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细胞的代谢会发生改变。

细胞内的ATP水平下降,导致细胞的能量代谢受到影响。

同时,细胞内的酸碱平衡也会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的代谢功能发生障碍。

3. 免疫系统的改变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改变。

其中包括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白细胞的激活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机体对于病原体的抵抗力。

4. 炎症反应的加剧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加剧。

其中包括炎性细胞的浸润、炎性介质的释放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剧,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组织损伤的加重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机体的组织损伤会加重。

其中包括细胞死亡、细胞膜的破裂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加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上就是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相关内容。

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循环缺血期对于机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缺血缺氧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缺血缺氧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在高压氧舱内呼吸纯氧,提高血氧含 量,促进脑部组织修复。
常压高浓度氧疗
通过面罩或鼻导管吸入高浓度氧气, 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部缺氧症状 。
康复治疗
01
02
03
04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因子如电、光、声、 磁等进行治疗,促进脑部血液
循环和神经细胞修复。
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运动 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训
02
病理生理机制
脑部缺血缺氧过程
血流减少
由于心脏骤停、窒息、休克等原 因,脑部血流急剧减少,导致脑
组织缺氧。
氧供不足
在缺血状态下,脑组织中的氧供不 足,无法满足神经元正常代谢的需 求。
能量代谢障碍
缺血缺氧导致ATP生成减少,能量 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神经元损伤与修复机制
神经元坏死
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 坏死,表现为细胞肿胀、 核固缩、溶解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轻度HIE
重度HIE
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颤动等,症 状在24小时内最明显,3天内逐渐消 失,预后良好。
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松软、瞳孔不等 大或扩大、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病 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中度HIE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 、惊厥等,症状大多在一周内消失, 10天后仍不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理生理机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 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的脑部病变,最常见于新生 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physi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ROS production and elimination
Enzymes: SOD, CAT Non-enzyme antioxidants: vitamines (E,A,C), thiols, ceruloplasmin, transferrin, uric acid, albumin, mitophagy, etc.
cerebral thrombosis
概念:
在脑血管腔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成分
凝集形成的固体
质块称为脑血栓。
cerebral infarct
概念:
由各种原因导致脑动 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
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或
脑软化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梗死灶中心坏死区周围可恢复的部分血流灌注区。
“半暗带” 缺血区
1960年 Jennings等 提出心肌IRI的概念。 到20世纪80年代 溶栓疗法、搭桥术、断肢再植、器官 移植开展,IRI成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概念: 缺血的脑组织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 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 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
■ 蛋白质变性和酶活性降低 ■ 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
■ 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lipid peroxidation
生物膜是自由基攻击主要部位
脂肪酸、芳香环的不饱和键 OFR (ROS)
脂质过氧化
细胞膜结构损伤和破坏
膜结构破坏
膜脂质过氧化 膜不饱和性异常 膜流动性↓、通透性↑
膜蛋白功能抑制;受体失活、泵失灵;信号传递障碍;
自由基的特性
(property of free radicals)
存在时间短; 高度化学活泼性; 氧化性强。
自由基分类
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 脂性自由基 lipid radicals 氮中心自由基 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 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梗死灶
脑梗
脑水肿
各种病因使脑血管(主要指脑动脉) 发生病变导致脑的急性损害,称为 中风 stroke或卒中apoplexy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①超早期(1~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 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 形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②急性期(6~24小时):缺血区脑组织苍白和 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 呈明显缺血改变;
NO + O2 ·2 · OH · H+ + +
自由基增多机制(mechanism of free radical increase)
O2
O2
细胞色素C氧化酶 4e电子受体和传递电子↓ Ca2+超载 呼吸链酶活性↓
H2O
【正常】
OFR 【缺血】
O2
e-
4e-

H2O↓ 【再灌注】
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脑缺血时间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阻断血流 30秒钟脑代谢即发生改变,1分钟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 止,脑动脉闭塞导致缺血超过5分钟可发生脑梗死。
脑缺血程度 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具有选择性,轻度缺 血时仅有某些神经元丧失,完全持久缺血时缺血区各 种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坏死。
脂性自由基
烷氧自由(LO•)
烷过氧自由基(LOO•)
▲ 氮中心自由基(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
由氮形成,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氮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 活泼的物质。也称活性氮。
一氧化氮(NO)
RNS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 )
O2 iNOS
L-精氨酸 NADPH
L-胍氨酸 + NO NADP+
O2
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
氧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uperoxide anion, 羟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 OH•)
· O2ˉ)

脂性自由基(lipid radicals)
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 的链式反应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 烷自由基(L•)
主要供应: 眼及以下组织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基底节 basal ganglion
椎-基底动脉系统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桥脑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ons artery internal auditory artery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③坏死期(24~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 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 水肿; ④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⑤恢复期(3~4周后):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 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 此期持续数月至2年。
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 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枝循 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 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 复功能。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 关键。
PG、LT生成↑
蛋白质-蛋白质交联
炎症反应加剧
脂质-蛋白 质交联
二硫交联 蛋白质断裂
-S-SOH HO OH HO
脂质-脂质交联 脂肪酸氧化
氨基酸氧化
CH3-SO

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 胸腺嘧啶 5,6-双键 OH•
加成反应
(占80%活性氧)
胸腺嘧啶自由基
碱基发生修饰、断裂、交联
染色体畸变、断裂
“半暗带” 缺血区
梗死灶
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脑梗死区血流再通后氧与葡萄糖供应及脑代谢恢 复,脑组织损伤理应得到恢复。然而,实际上并非 如此,这是因为存在有效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如 果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 剧,产生再灌注损伤。 研究证实,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为6小时之 内。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的提出,更新了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念,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 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核心是积极 采取脑保护措施。
■ 非酶性清除剂
H2O2 降解
清除
DNA氧化碱基
non-enzyme scavenger
VE、VA、VC、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白蛋白、铜蓝蛋白
■ 线粒体自噬
mitophagy
Molecular mechanisms regulating mitophagy. Increases in cellular ROS lead to loss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DCm) which, in turn, signals for 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fission) and delivery to autophagosomes (mitophagy). Two pathways have been proposed to mediate this process: PINK1 recruits the E3 ligase parkin to damaged mitochondria, which then mediates 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and subsequent targeting to autophagosomes in a process that involves ubiquitination of VDAC and binding to p62. Then p62 targets this complex to autophagosomes by interacting with the autophagic protein LC3. Alternatively, NIX, localized to the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GABARAP or LC3 upon decrease of DCm, and thereby mediates the recruitment of damaged mitochondria to autophagosomes.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January 2011, Vol. 36.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代偿调节作用 氧化产生氧自由基
自由基损伤作用(mechanisms of free radical injury )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当机体内ROS(OFR)增多,并破坏机体氧化/还原的正 常平衡,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
■ 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lipid peroxidation)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自 由 基 生 成 增 多
细 胞 内 钙 超 载
炎 症 反 应 加 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