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咏柳》

合集下载

《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

《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

《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翻译及赏析《咏柳》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终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盼望对您有所关心!《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翻译春柳犹如碧玉妆扮格外娇娆,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活的剪刀。

《咏柳》解释①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许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方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③妆成:装饰,装扮。

④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肯定表示准确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许多的意思。

⑤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⑦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季节。

⑧似:似乎,犹如,好像。

《咏柳》简介贺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来宾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闻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咏柳》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喜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美。

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其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方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致的丝带,奇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贺知章《咏柳》全诗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赏析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柳》原文及译文

《咏柳》原文及译文

《咏柳》原文及译文《咏柳》原文及译文《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原文及译文篇1《咏柳》原文: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咏柳》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原文】咏柳碧玉1妆2成一树3高,万条垂下绿丝绦4。

不知细叶谁裁5出,二月春风似6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白话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贺知章《咏柳》赏析:碧玉妆成的春风颂歌

贺知章《咏柳》赏析:碧玉妆成的春风颂歌

贺知章《咏柳》赏析:碧玉妆成的春风颂歌古诗《咏柳》是一首经典的咏物诗,通过描绘柳树的美妙形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译文二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

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剪裁。

似:如同,好像。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

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

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意象:这句诗将高高的柳树比作“碧玉妆成”,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的嫩绿晶莹,既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手法: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柳树与碧玉相比,形象生动,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翠绿欲滴的柳树。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意象: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柳枝的柔美与轻盈,将下垂的柳枝比作“万条绿丝绦”,既突出了柳枝的数量之多,又展现了其随风飘拂的轻盈之态。

典故:这里的“绿丝绦”可能暗用了《南史》中关于杨柳的典故,但化用得自然无痕,让人感觉不到其出处。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设问: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对春风的描绘。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咏柳而讽世,针对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赏析二: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曾巩《杂诗四首》诗文介绍
2.
曾巩《欲求天下友》诗文介绍
3.
曾巩《雨中》诗文介绍
4.
曾巩《与舍弟别舟岸间相望感汉成咏》
5.
曾巩《游天章寺》诗文介绍
6.
曾巩《北园会客不饮诗文相关介绍》
7.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咏柳》诗句带拼音

《咏柳》诗句带拼音

《咏柳》诗句带拼音《咏柳》诗句带拼音导语:《咏柳》是盛唐作者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是一首咏物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柳》诗句带拼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贺知章bì yù zhuāng chéng yí shù gāo碧玉妆成一树高,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万条垂下绿丝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不知细叶谁裁出,e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与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与“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与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咏柳古诗解释

咏柳古诗解释

咏柳古诗解释
1、咏柳古诗解释: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原文:
咏柳
【作者】贺知章【朝代】唐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咏柳古诗翻译

咏柳古诗翻译

咏柳古诗翻译《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下面给大家分享咏柳的古诗翻译,欢迎借鉴!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咏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咏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咏柳体裁:诗题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名字:贺知章年代:唐代描述: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翻译: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原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这细细的嫩叶不知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又灵巧似剪刀般的春风。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

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

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赏析二:思想内容《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咏柳》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柳》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柳》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
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鉴赏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今。

人教版小学语文《咏柳》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咏柳》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咏柳》课文原文及赏析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课文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这首诗以“咏柳”为题,通过对柳树的生动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春天的到来。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用“碧玉”比喻柳树的新绿,形象地描绘出柳树在春天里的鲜亮色彩和挺拔姿态。

“万条垂下绿丝绦”进一步描绘了柳树的形态,万千柳条如同绿色的丝带,随风轻轻摇曳,画面十分生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以疑问的方式提出,这些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接着自问自答,说是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剪刀,巧妙地裁剪出了这些美丽的柳叶。

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咏柳》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万物生长皆有其规律,而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奇妙造化。

这首诗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8篇)中国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

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翻译赏析

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翻译赏析

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翻译赏析《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b/671htm。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是早春杨柳,是一首诗味醇厚、回味隽永的咏柳杰作。

柳,是一种在我国从南到北普遍生长的乔木,无论是新疆的清代大将左宗棠大军种植的左公柳,还是西藏拉萨的相传是文成公主亲手栽培的文成公主柳;无论是将柳树作为市树的泉城济南的三面荷花一面柳,还是宋代大词人柳永笔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杭州苏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无论是长江两岸大堤旁的滩涂,还是各地公园里湖泊、乡村池塘的水边;婀娜多姿的柳树的倩影,总是与我们朝夕相见。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首诗中,诗人像一个绘画大师,首先是勾勒出柳树碧玉妆成的总貌,其次是绘制摇曳多姿的柳枝,第三则渲染细小鲜嫩的柳叶,最后着力讴歌和煦的春风。

诗人用充满画意的诗笔,使多姿多彩的初春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婀娜的柳树像碧玉似的青翠欲滴,万千的枝条如丝带般飘拂低垂,每一片嫩叶都像经过精心裁剪,原来是二月的春风,使大地如此葱翠。

通过对初春柳树生动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由衷赞美。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将新柳喻作碧玉。

仅从字面就显示出柳树的鲜嫩新绿,似晶莹的碧玉般绿光闪烁、葱翠欲滴。

而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更是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古乐府的《碧玉歌》、南朝梁元帝萧绎《采莲赋》诗句碧玉小家女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对窈窕女郎仍流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称谓,因此,碧玉即青春靓丽的美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咏柳》
《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作者简介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柳》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

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