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1
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药物的选择及应用策略
此类药更多的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如与磺酰脲类、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合用,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胀气,尤其在大剂量应用时,故应从小剂量用起。
近年来研究发现阿卡波糖有保护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免于发生糖尿病及推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其机制尚不清楚。
(四)噻唑烷二酮类
故此六类药抗高血糖的机制各不相同,第一、五类係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第六类用胰岛素本身来降低血糖,二、三、四类通过其他机制来控制高血糖。
二、新发2型糖尿病的治疗:
新发2型糖尿病若血糖不是很高,如空腹血糖在10 mmol/L、餐后血糖在14mmol/L以下,不伴明显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有一定胰岛素释放,且体重正常或偏肥胖者宜先进行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2~3个月。如空腹血糖仍>7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或HbA1c>7.0%者应考虑加用降血糖药物。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Institute of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
〔摘要〕现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繁多,有效的降糖药品仅为六大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针对病情,准确选择最适当的降糖药,并不失时机地及早联合用药。本文给处理2型糖尿病患者的医师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简要原则和方法。
3.α-糖苷酶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有别于其他降糖药物,既不促胰岛素分泌,又非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而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减轻餐后高血糖,对各类其他药物均起互补作用,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饮食成分者(如中国人)效果较佳。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指南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解读莫一菲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发表了该组织推荐的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IDF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糖尿病管理,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大量努力。
此次指南是在2005年2型糖尿病指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这一问题,将指南分为三种推荐级别:推荐级别:适合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遵循当前循证医学的证据,鼓励在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及。
基本级别:适合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满足最基本的诊治需要。
最优级别:在推荐级别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最全面的诊疗手段,适合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分级推荐是本指南适合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最大特点,共讨论了17部分的内容,以下就每个方面的要点进行解读。
1 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尽管目前缺乏直接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在普通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是否有利,但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有较长的临床前期阶段,而一旦诊断为糖尿病时一部分患者已合并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2]。
因此,指南推荐,是否需要建立筛查项目要结合本地区的流行病学、医疗卫生资源、人口规模及经济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1.1 推荐级别:1)每个医疗机构应对是否建立糖尿病筛查项目作出决策。
此决策需综合考虑该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及筛查、诊治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资源。
2)筛查项目通常包括:用高危量表来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如FINDRISK评分[3]和在高风险人群进行血糖监测。
3)糖尿病诊断标准与WHO推荐标准相同,推荐将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4]。
4)当患者的随机血糖≥5.6mmol/L且< 11.1mmol/L时,需复查空腹血糖或行OGTT检查或监测HbA1c。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CEAAC2010]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内容概要:由于我国人群是糖尿病易感人种,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加上环境因素,包括膳食结构改变,总热量过剩,体力活动减少,我国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国,病人数达9000多万,糖尿病的防治任重道远。
尽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降糖药物品种与国外基本一致,但如何正确选择、扬长避短、原则性和个体化相结合、使患者充分受益,是我们处理糖尿病患者的责任。
由于我国人群是糖尿病易感人种,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加上环境因素,包括膳食结构改变,总热量过剩,体力活动减少,我国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国,病人数达9000多万,糖尿病的防治任重道远。
尽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降糖药物品种与国外基本一致,但如何正确选择、扬长避短、原则性和个体化相结合、使患者充分受益,是我们处理糖尿病患者的责任。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1,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分泌;2,增加β细胞的数量,增强β细胞的功能;3,持久降低血糖;4,降低CVD 危险性;5,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并减少花费。
可是目前使用的所有药物都不能满足全部目的。
多种降糖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1C,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除降低A1C的作用外,一种药物在减少微血管并发症方面有强于其他药物的疗效。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世界主要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上市已50多年。
由于其作用强,不引起低血糖,不增加体重等优点,成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
在UKPDS 研究中肥胖亚组使用二甲双胍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改善。
众多荟萃分析显示二甲双胍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全球普遍接受为T2DM的一线用药。
磺脲类药物是目前品种最多的一类OAD,上市50多年,降糖作用强,最大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和增加体重。
具有大型循证医学证据的品种有格列本脲,氯磺丙脲和格列齐特。
但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低血糖多,目前使用率在减少。
UKPDS研究强化降糖治疗组用格列本脲或氯磺丙脲后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其微血管并发症也明显降低,后续观察显示有后遗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口服磺脲类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口服磺脲类药原则及注意事项任文艳;沈闻文【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磺脲类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方法通过6种口服磺脲类药.结果合理选择2型糖尿病药物,慎重药品注意事项.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个体化用药.【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04【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磺脲类用药原则;作用机制;注意事项【作者】任文艳;沈闻文【作者单位】解放军第85医院药剂科,上海,201103;解放军第85医院药剂科,上海,2011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根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由15年前的0.67%,上升到近年来的3.21%,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95%以上,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
糖尿病是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胰岛B细胞损害,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和(或)周围靶器官对胰岛素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质量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
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并发症多,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很大。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血管病后第3位严重的慢性病。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口服降血糖药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
根据解放军第85医院多年来2型糖尿患者选择口服磺脲类药及注意事项给大家提供用药分析。
①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受体样结构的结合,引起细胞去极化,促使电压依赖型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②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和敏感性。
③减少肝糖原的产生。
④作用在B细胞内颗粒膜上的磺酰脲类药受体,使颗粒膜上的离子传导发生变化,出现排粒作用。
目前解放军第85医院临床应用的该类药物主要为第二代,如格列吡嗪(美吡哒)、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三代如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2021中国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
2021中国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一、疾病概述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二、药物治疗原则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一)若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首选二甲双胍治疗;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二)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应进行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
注:DPP-4 二肽基肽酶-Ⅳ;SGLT2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GLP-1 胰高血糖素样肽-1三、治疗药物(一)二甲双胍1. 药品分类:双胍类。
2. 用药目的: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禁用于10岁以下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可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尤其是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恶化(如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和休克)、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任何急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前期、急性酒精中毒、酗酒、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未纠正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于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5 ml·min-1·(1.73 m2)-1],如eGFR≥60 ml·min-1·(1.73 m2)-1,无需调整剂量,45~59 ml·min-1·(1.73 m2)-1,可减量使用;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应暂停用本品,检查完成至少48 h后复查肾功能无恶化后可继续使用。
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口服磺脲类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21格列 吡嗪 ( . 美吡哒 )
半衰期短 ,降餐后血 糖效果好 ,老年人使 用较安全 。具 有降脂和 凝血作用 。适用于 饮食治疗未 能 良好控制 的轻、 中型及伴有血 管病变
糖尿病 。
1磺 脲类药 作用 机制
①刺激胰岛素 分泌 ,通过与胰 岛B 细胞膜 上受体样 结构 的结合 , 引起细胞去极化 ,促使 电压依赖 型通道开放 ,钙 离子 内流 而刺 激胰岛 素分泌。②增加周 围组 织对胰 岛素的利用和敏感性 。③减 少肝 糖原的 大学大兴医 院 自19年开始行触 诊或彩超辅 助下细针穿刺 活检术 ,积 99
【 词 】磺脲 类用药 原 则;作 用机 制 ;注意 事项 关键
中图分类 号 :R8 . 5 71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7— 14 (0 1 4 02 — 2 6 1 8 9 2 1 )0 — 0 0 0
Type 2 D i be e r lony u e l c on i i l s a ec utons a t s O alSu f l r a Se e t i Pr nc p e nd Pr a i
REN ny , H E n— n We -ah S N We we
( e a t e t P am c, 5 s i lf L . h a D p r n o h r a y 8 Ho t o P A C i ) m f pa n [ b tat O jci rb p i e s rl ufn l e e c o r c l n rcui s Me o sB xoa sl n l e rg . eut A s c b et e Po e y e da t a sl y rasl t npi i e adp eat n . t d ys rl uf yu a u s R s l r ] v t 2 b eo o u ei np s o h i o r d s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 肥胖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 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CKD患者易发生二甲双胍与 乳酸在体内蓄积,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
➢ 二 甲 双 胍 用 于 CKD 3a 期 患 者 时 减 量 , 当 GFR<45ml/(min·1.73m2)停用。
二甲双胍的作用特点 及其在T2DM合并CKD的使用推荐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二)磺脲类: ➢ 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 素。
➢ 可降低HbA1c 1%~2%,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中推荐的 控制T2DM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 脲)主要依赖肾脏排泄,CKD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因此 禁用于该类患者,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内容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4 小结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约9240万,其中T2DM 占90%以上。 ➢ 糖尿病与CKD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非糖 尿病者增加2.6倍。 ➢ 近期全国CK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CKD患病 率为10.8%,据此估算18岁以上人群CKD患者人数约1.195亿。 ➢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而且在 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逐渐成为CKD的主要致病原因。
能否
用于
禁忌症
透析
否 过敏、1 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原则
2 糖 尿 病 的 发病 机理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 理生理 特 征是胰 岛素分 泌 障碍和 在肝
持 续 高于 正 常 范 围 , 出 现 2型糖 尿 病 。 才 22 胰 岛素 分 泌 缺 陷 . 静 脉 注 射 葡 萄 糖 后 , 型 的胰 岛 素 分 泌 典
制。由此可 见 , 糖尿病的诊治所 面临的形势 比较严 峻 , 因此 , 我们
应 该 致 力 于糖 尿病 的研 究 , 善 目前 的 现 状 , 高 糖 尿 病 的 诊 治 改 提
目前 2型糖尿病 是威胁人类健 康的重要疾病 , 其发病率 正呈
迅 速上 升 的趋 势 , 发 展 中 国 家 ( 括 中 国 ) 为 显 著 。这 种 上 在 包 尤
升趋势反映了一个现实 , 即人们 的生 活方式 和热量 的摄 入正在发
生 巨 大 的 变化 , 括 起 来 就 是摄 入热 量过 多 , 动 消 耗 较 少 。 概 运
水平。
目前 , 糖 尿 病 的 基 础 研 究 越 来 越 深 入 , 对 不 同 发 病 机 理 对 针
是双相 的分泌 。首先是胰岛素快速分泌入血 , 门脉系统胰 岛素水
平 迅 速 升 高 和肝 细 胞 表 面受 体 结 合 , 主要 为 了抑 制 内源 性 葡 萄糖 生 成 , 减 少 血糖 水平 的 升 高 。 以
2 1 胰 岛素抵抗 .
胰 岛素抵抗 , 指胰 岛素对其靶 组织 的效应 降
低; 胰岛素促 进骨骼肌 、 脂肪 组织摄取 葡萄糖并 加 以利用 或储存
的效 力 减 弱 ; 岛 素抑 制 肝 葡萄 糖 输 出 的作 用 减 退 。为 克 服 胰 岛 胰
二型糖尿病用药指导_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指导
《二型糖尿病用药指导_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指导》摘要:随着2型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衰竭,必然需要适时调整和升级治疗方案,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可降低血糖,减少体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1型糖尿病患者自发病后, 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仍HbA1C >7%时,应起始胰岛素治疗随着2型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衰竭,必然需要适时调整和升级治疗方案。
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推荐,糖尿病患者应采用阶梯性降糖方案,以使血糖控制达到治疗目标,初始阶段为口服药治疗,一线药物首选二甲双胍,当HbA1C>7%时,可加用二线药物如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口服降糖药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Ⅳ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Ⅳ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双胍类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各类口服降糖药降低HbA1C的能力见下表。
各种口服降糖药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具有不同的降糖特点。
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可降低血糖,减少体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罗格列酮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
格列奈类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都比磺脲类少,肾功不全者可以使用。
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原则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原则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血糖水平,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然而,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原则,探讨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1. 确定联合用药的指导原则我们需要明确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的指导原则。
联合用药旨在提高血糖控制的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联合用药原则:1.1 血糖控制目标:根据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
对于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用药,以加强降糖效果。
1.2 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尽量选择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
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可以联合使用,既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又可以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1.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尽量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2. 联合用药的主要原则在明确了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的指导原则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联合用药的主要原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则:2.1 个体化治疗:糖尿病是一种个体差异很大的疾病。
不同患者的药物反应和治疗需求也不同。
在联合用药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化特点,制定适合其的治疗方案。
2.2 渐进治疗:联合用药的原则之一是渐进治疗。
这意味着在初始治疗后,当血糖控制不佳时,可逐渐增加或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
2.3 安全性考虑: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
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
某些药物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此时应谨慎考虑与其它可能引起低血糖的药物联合使用。
3. 药物联合应用的常见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糖尿病药物联合用药原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药物联合应用案例来进行探讨。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ClinicalTrials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Clinical Trials Guidelines for Medicin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for Diabetes Treatment一、介绍本指导原则为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提供建议。
在以下的讨论中,简要描述了1型和2型糖尿病及其治疗目标,为临床试验设计、适用于不同研究阶段的终点事件和适宜的人群等问题提供指导原则。
这些问题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
本指导原则不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学分析的一般问题。
本指导原则重点是特定药物的研发和试验设计。
同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基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一样,这些问题仅用于糖尿病研究中。
HbA1c 的下降直接反应血糖控制的改善。
因此,对于糖尿病的短期高血糖治疗和长期微血管并发症的控制,HbA1c 被认为是一个良好的有效替代指标。
本指导原则仅视为推荐性的建议。
二、背景和治疗目标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并存所致的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也是胰岛素分泌和反应缺陷的重要表现。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或特发性)和2型糖尿病(进展性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并存的复杂病理生理,并有遗传背景)。
糖尿病也与妊娠期间激素水平、遗传缺陷、其他内分泌病、感染以及某些药物有关。
上述研究均采用HbA1c 的改变来评价血糖控制水平。
HbA1c 这个替代终点反映了有益于治疗糖尿病的直接临床疗效(高血糖及其相关症状),而且降低HbA1c 可以合理地预期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
此外,已逐渐认识到诸如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已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等危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没有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二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
• 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 作用机制是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 仅适用于2型糖尿病。 • 副反应最明显的是水肿,是口服降糖药中唯一会导致水
肿的药物。 • 常规检测肝功能,肝病、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不宜使用。 • 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严重血脂紊乱者谨慎使用。 • 孕妇、哺乳妇和儿童不建议使用。
二甲双胍禁忌
•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可 能与其干扰了维生素B12吸收所引起。因此,长 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贫血 或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维生素B12 。
• 禁用于肾功能不全:Cr>132.6(男),123.8 (女)u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 45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 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 与磺脲类联合使用可增强降糖作用。 • 二甲双胍是目前世界各国指南推荐的首选口服降
糖药。
二甲双胍
• 世界各国指南都推荐其为无禁忌证患者口服药物 治疗的首选,并建议贯穿治疗始终。
• 当HbAlc>6.5%时,建议启动二甲双胍治疗。 • 500mg/d起,逐渐加量,最大2000mg/d,分2~3次。 • 有胃肠道副作用的建议餐后服用。 •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对用药无影响。
罗格列酮
• 本品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 γ) 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
• 4mg/d,分1~2次,逐渐增加至8mg/d。 • 不良反应:轻度水肿、贫血、血脂增高。 • 禁忌证: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等。
吡格列酮
• 胰岛素增敏剂,通常15~30mg ,1次/d,最大剂 量45mg,1次/d。
胰岛素促泌剂
• 作用机理: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 β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促进钙离 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含有胰岛 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血糖因而下降。
糖尿病联合用药原则
糖尿病联合用药原则1.早期、小剂量、联合用药(一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
2.联合用药只限于“非同类药物”之间联用,同类药物不得联用(如消渴丸与格列齐特;优降糖与达美康,瑞格列奈与格列美脲)。
调整原则1.在无禁忌症、无配伍禁忌或无严重不良反应(顾客不可耐受)的用药方案下,如果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可以考虑增加血糖仪、预防保健及并发症产品的销售。
2.有些消费者原来服用的是非正规产品,大多是非法添加药品的保健品和某些假冒国药准字的中药产品(往往添加了大量的格列本脲等促泌剂),实际上此类产品就是假药。
一旦确定顾客服用假药,不允许在继续服用的时候给予其它联合用药指导,必须坚决替换掉,给予全新的联合方案。
替代此类产品的最佳药品是格列美脲,起始剂量根据原非正规产品剂量而定。
(切记:需要请教辅导老师后确定)3.顾客用药方案的调整必须根据最近的血糖谱(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能只根据1个血糖值来调整用药方案。
任何血糖值的异常都要全面分析,糖尿病“五驾马车”治疗是否合理,在排除饮食、运动、情绪等非药物因素的前提下,考虑药物因素。
4.用药方案的调整必须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合理方案使用后要继续监测血糖谱,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中与用药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病情需要但并未给与的药物治疗。
②接受了错误的药物治疗。
③接受了正确的治疗药物,但所用剂量过低。
④接受了正确的治疗药物,但所用剂量过高。
⑤正在经历一个药物的副反应。
⑥正在经历一个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⑦没有按处方服药。
⑧没有在药师指导下应用药物。
一定是要给予会员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节,从而带动血糖仪,降糖药品,并发症品种,预防保健等产品的服务。
每确定一个新的治疗方案都需要考虑以下6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没有,请反复。
(如图)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1.没有降不下去的血糖;2.降糖药物是不会升高血糖的。
最新: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建议
最新: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建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 T2i)为新型口服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确切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能改善最终临床结局。
二甲双狐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基础降糖药。
SGL T2i联合二甲双狐可针对2型糖尿病不同的病理生理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更有助千维持血糖控制,同时还可以带来多重代谢获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双一线'联合治疗方案。
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具有多重优势对T2DM基千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共识中阐明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满足这样的策略需求。
降糖获益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T2DM患者的降糖疗效确切总体安全性良好。
新诊断T2DM患者,起始SGL T2i和二甲双肌联合治疗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 bA1c) 1.77%~2.08%,较二甲双狐单药治疗额外降低0.55%。
心脏获益研究证实SGLT2i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忳MACE入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HF)住院风险。
长期使用二甲双狐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肾脏获益Mate分析表明使用SGLT2i可降低透析、肾移植或因肾病死亡风险,减少终末期肾病和急性肾损伤风险。
DAPA-CKD研究显示,达格列净显著降低肾脏硬终点风险39%,降低肾脏特异性复合终点风险44%,降低肾脏透析、肾脏移植和肾病死亡复合终点风险34%。
降低体重二甲双呱和SGLT2i均有一定的减重作用,二甲双抓为潜在轻度减重,SGLT2i为中度减重。
与单用SGLT2i或二甲双抓相比,SGLT2i与二甲双狐联合治疗,体重减轻幅度更大。
降低血压加用SGLT2i额外降低收缩压3~5mmHg。
二甲双抓单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SGLT2i治疗可进—步改善血压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选药的四大原则
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选药的四大原则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该病患者必须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合理的用药,才能使血糖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
在临床上,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
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品种繁多、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选药时一定要慎重。
那么,2型糖尿病患者应怎样合理地选药呢?一、依据体重选药正常人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是: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0%,则属于偏胖体形。
该类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因为服用这两类药物均可使患者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这对于体重超标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非常有利。
如果体重低于理想体重的10%,则属于偏瘦体形。
该类患者应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进行治疗,因为服用这类药物有可能会使其体重增加,因而非常适合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服用。
二、依据高血糖的类型选药如果患者仅仅是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都不高,应首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同时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用苯甲酸衍生物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前2小时血糖均升高,不管其餐后血糖是否升高,都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进行治疗。
三、依据有无其他疾病选药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脂血症、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应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如果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应慎用双胍类降糖药。
如果合并有肝病,应慎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如果合并有胃肠道疾病,则不要使用双胍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四、依据年龄的大小选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不宜选用长效、强力的降糖药,而应选择诺合龙等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进行治疗。
患有2型糖尿病的儿童则只能选择盐酸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一、介绍本指导原则为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提供建议。
在以下的讨论中,简要描述了1型和2型糖尿病及其治疗目标,为临床试验设计、适用于不同研究阶段的终点事件和适宜的人群等问题提供指导原则。
这些问题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
本指导原则不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学分析的一般问题。
本指导原则重点是特定药物的研发和试验设计。
同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基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一样,这些问题仅用于糖尿病研究中。
HbA1c 的下降直接反应血糖控制的改善。
因此,对于糖尿病的短期高血糖治疗和长期微血管并发症的控制,HbA1c 被认为是一个良好的有效替代指标。
本指导原则仅视为推荐性的建议。
二、背景和治疗目标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并存所致的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也是胰岛素分泌和反应缺陷的重要表现。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或特发性)和2型糖尿病(进展性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并存的复杂病理生理,并有遗传背景)。
糖尿病也与妊娠期间激素水平、遗传缺陷、其他内分泌病、感染以及某些药物有关。
上述研究均采用HbA1c 的改变来评价血糖控制水平。
HbA1c 这个替代终点反映了有益于治疗糖尿病的直接临床疗效(高血糖及其相关症状),而且降低HbA1c 可以合理地预期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
此外,已逐渐认识到诸如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已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等危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没有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
基层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情况及合理用药的方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100期3370 引言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血糖缓慢升高的代谢性紊乱病症。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β细胞功能缺陷与胰岛素分泌异常等引起脂肪、糖、蛋白质代谢紊乱[1]。
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功能病症的范围。
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年纪增加、遗传等因素有一定联系。
临床表现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情况。
有的患者还会伴随视力下降与乏力等临床表现。
治疗2型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控制病情,同时辅以饮食控制与运动,抑制并发症的产生。
本文研究分析基层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与合理用药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
男34例,女30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50.9±5.8)岁。
病程2-10年,平均病程为(6.1±2.5)年。
1.2 方法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服用药物的方法,药物的市场价格等,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2 结果基层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格列美脲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盐酸吡格列酮片等,常用的注射药物为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
3 讨论事实上,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患者总数中占据绝大多数。
通过临床研究分析了解到,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不少患者通过机体自身产生的胰岛素量存在过多的现象。
但是胰岛素发挥的作用非常小。
因而,总体上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和常见性的终身慢性病症,好发于中老年人。
治疗该种病症,并无特殊方法,多采用药物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性存在差异,选择的药物治疗措施也存在不同。
从患者自身情况来看,血脂水平、腓肝功能状态、饮食习惯、血糖水平、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各自不同,具体的治疗方案也就不同。
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要求患者长期联合用药。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二、糖尿病患者饮食调养原则三、糖尿病食疗法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1、按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2、按高血糖类型选择药物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血糖、餐前2小时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3、不要盲目用药
如果能靠控制饮食和运动将血糖降至正常,就不要盲目用药。
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患者:刚诊断为糖尿病,血糖并不很高,就打上了胰岛素,结果体重猛增。
事实上病人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不用药,血糖也能降下来。
靠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是最好的。
4、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
如今控糖的药物五花八门,但是针对每一个患者,并非都适用。
任何药物、任何治疗都不是完美的,都各有利弊。
事实上,用的时间越长,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
因为经过了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大浪淘沙,药物的正副作用都已经被掌握,比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
而且,传统的药物还有一个。
糖尿病患者用药原则
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这两类胰岛素促泌剂的选药原则如下:可以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瑞格列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瑞格列奈;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老年人伴有血粘度升高者宜选用格列齐特。
双胍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明显。
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双胍类降糖药的适应证如下。
(1)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超重或肥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2)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糖、减少胰岛素用量。
(3)与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有协调作用.(4)在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促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5)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禁忌证如下。
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外科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损害、妊娠;缺氧性疾病,如心衰、慢性肺部疾患;胃肠道疾病;高龄;酗酒;使用静脉造影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通过提高靶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促泌剂、双胍类、阿卡波糖)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与胰岛素合用,可以使胰岛素用量减少30%。
此类药物禁用于反复水肿的患者、肾功能损害3级以上者、肝功能损害者。
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食物中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包括分子量小的低聚糖(寡糖)及分子量较大的多糖。
复合糖必须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处被α—糖苷酶作用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必须经过α—糖苷酶作用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1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一、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后/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病症。
慢性高血糖将导致人体多组织,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现已编入教课书第五版)。
1、空腹血糖过高(IFG)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空腹血浆葡萄糖<6.0mmol/L正常≥6.0-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7.0为糖尿病(需另一天证实)(查餐后2小时血糖或作葡萄糖而量试验)2、糖耐量减低(IGT)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 正常≥7.8-11.1mmol/L糖耐量减低>11.1mmol/L 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3、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2型糖尿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进展。
2型糖尿病基本的主要病因包括两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但不同的个体存在异质性,大多数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少数患者胰岛B功能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起病后,胰岛素抵抗常进一步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多呈进行性降低。
四、胰岛素的使用原则(一)基本概念最理想的胰岛素应用是模拟生理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
1、基础分泌胰岛素:时间:空腹、夜间、三餐餐前2、餐时分泌胰岛素:(即追加分泌胰岛素),是基础分泌5—10倍是分泌高峰。
3、生理内生胰岛素基础分泌:每小时分泌1-2单位,每天24—48单位。
4、生理内生胰岛素餐时分泌:5-10分钟开始出现峰值,30-60分钟出现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
2型糖尿病的三大特点:1、第一时相分泌降低或消失(进餐后5-10分钟)。
2、第二时相分泌高峰延迟1-2小时(进餐后30-60分钟)。
3、峰值降低应用胰岛素基本原则:补充基础分泌胰岛素用中效、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主要控制夜间、三餐餐前血糖。
补充餐时分泌胰岛素:用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餐后血糖。
(二)根据血糖的指标决定降糖方法1、决定给胰岛素,主要根据空腹血糖情况,餐后血糖只作参考。
2、空腹血糖<9mmol/L,该患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B细胞缺乏次之,不用胰岛素,口服抗高血糖药,以增敏剂为主,如二甲双胍、文迪雅。
3、空腹血糖> 9mmol/L,< 16mmol/L胰岛B细胞衰退大于胰岛素抵抗,治疗上除用增敏剂外应加用促分泌剂(如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降糖药有2种①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虽然降糖明显,但加速胰岛B细胞衰竭(如优降糖)。
②最好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缓释片(迪北)4、空腹血糖>16mmol/L,胰岛停止分泌胰岛素可以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两周后可以撤掉,改用胰岛素增敏剂(休息疗法)。
(三)胰岛素分类1、作用时间分类(牢记)①速效(短效)特点:作用快,持续时间短。
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作用6-8小时。
②中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2-3小时,高峰8-12小时,持续18-24小时。
③长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5-7小时,高峰14-18小时,持续30-36小时。
2、来源分类动物:牛或猪胰腺中提取。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四)餐时生理内生胰岛素和外源注射胰岛素的不同点1、作用时间生理内生胰岛素:餐后5-10分钟出现峰值,30-60分即高峰,2小时正常。
外源注射胰岛素:注射30分钟起作用,2-4高峰,持续6-8小时,那么2-4小时容易造成低血糖。
2、生理内生胰岛素与外源胰岛素,作用部位,有效浓度不同。
内生胰岛素肝门静脉浓度最高100% 周围静脉血浓度20%外源胰岛素周围静脉血浓度100% 肝门静脉血浓度20%3、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随体内血糖浓度的波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缺乏这种调节作用,血糖易于波动。
(五)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胰岛素为多肽类,口服后易遭消化酶的破坏。
简便——皮下注射,较少肌肉注射。
紧急——快速胰岛素静脉输注。
正常人每日分泌胰岛素24—48单位,其中半数为维持基础水平。
注意问题2型糖尿病起病时,其胰岛B细胞功能平均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以后每5年丧失50%的速度衰竭(或每年以2-4%的速度衰竭),一般10年后需用胰岛素。
2、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的目的①休息疗法:解除胰岛素的抑制,保护胰岛B细胞。
②补充疗法:饮食、运动口服药降糖不理想,白天用口服药,睡前用胰岛素。
③替代疗法:2型糖尿病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只有用胰岛素替代。
3、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很少用到50单位/日;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用量较大,比1型糖尿病大。
4、目前出现分子胰岛素,诺和悦,模拟餐时生理分泌状态,注射5-10分钟开始作用,1小时后达高峰。
鱼精胰岛素(长效):模拟生理基础分泌,24小时即可一次注射,平稳维持血糖。
5、具体方法R(速效)N(中效)30R(速效30%,中效70%)50R(速效50%,中效50%)①一天四次疗法:早R 中R 晚R+睡前N(中效)②一天三次疗法:早R 中R 晚30R或50R早50R 中R 晚30R③一天两次疗法:早50R 午口服药晚30R2/3量 1/3量④一天一次疗法:白天用口服降糖药睡前用N注意:一般早用50R,晚用30R,睡前用N,30R、50R一般不用于睡前早饭前用50R——控制上午血糖晚饭前用30R——控制夜间血糖6、初使剂量几种方法①开始剂量8-12单位②0.2单位/kg③按尿糖加号给药,每(+)4个单位(原始)④公式(测量血糖量(毫克-100)×0.6×10×公斤体重=体内高出于正常的血糖量(毫克折成克数)1)将现测的血糖数折合成毫克数(毫摩尔×18)2)100为正常血糖数值。
3) ×10是为换算成每一升体液内高出正常的数量。
4) ×0.6是由于全身体液量约为体重的60%。
5)2-4克葡萄糖加入1个单位胰岛素例:( 300毫克-100 )×0.6×10×60=72克每日需用胰岛素18-36单位。
以后根据血糖检测空腹血糖量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次增减2-4单位。
7、每日胰岛素剂量根据次数配备①一日两次早2/3 晚1/3②一日三次早45% 午25% 晚35%③一日四次早35% 午20% 晚25% 睡前20%8、调整剂量早餐前、夜间空腹血糖高,调整中效胰岛素剂量。
餐后血糖高,调整速效胰岛素剂量。
使用中效胰岛素1型糖尿病每天必须2次, 2型糖尿病可以1-2次9、血糖的监测(常规)每天两次早空腹餐后2小时每天四次早、午、晚餐前+睡前每天七次早、午、晚、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患者例外,要根据血糖和病情随时监测。
必要时查凌晨1时血糖(七)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五、口服抗高血糖和降糖(一)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1、降糖比甲苯磺丁脲(D860)强470倍。
2、几乎完全肝脏代谢,50%尿排泄,50%粪便排出,肝肾不全慎用。
3、是非选择性磺酰脲类降糖药,即作用于胰岛B细胞磺酰脲类受体,也作用于心脑血管的磺酰脲类受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4、是长效、强效胰岛B细胞促分泌剂,长期使用加速B细胞衰竭,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衰急性的脑血管病。
5、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低血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是第二代口服磺酰脲降糖药1、除降糖外,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在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中尚未发现有类似作用,这种抗氧化作用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本品伴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2、本品可通过增加TPA与减少纤溶酶源激活物因子的生成而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增加纤维血白溶解活性,从而显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特殊治疗作用。
3、主要应用于肥胖型、老年性糖尿病及伴有的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格列吡嗪(美吡达):第二代短效磺酰脲类B细胞促分泌剂在促分泌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
主要从肝代谢,从尿中排出。
格列吡嗪拉释片(瑞怡宁)1、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物。
2、长期给药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增加,不易造成低血糖。
格列奎酮(糖适平)是一种新的B细胞促分泌剂,最大特点,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由粪便排出,不从肾脏排出,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
瑞格列奈片(诺和龙)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瑞格列奈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
1、属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
2、此作用依赖于胰岛素中有功能的B细胞。
B细胞衰竭不能用。
3、瑞格列奈片与二甲双胍,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作用。
4、本品不是餐前30分钟服,而是在主餐前服用(即餐前服用)。
5、尽管由胆汁排出,但肾功能不全慎用。
临床如何选择磺酰脲类药物:1、磺酰脲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2、格列美脲(迪北)作用时间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当,但极少产生低血糖,还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其他磺酰脲失效者,用此药可能有效。
3、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虽然很多,降糖强度不同,但经调整各种药物的剂量后,每片药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降糖的净效相似。
4、由于作用时间的差异,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短效的好,而格列比嗪等短效药使餐后胰岛释放增加,餐后血糖下降较明显。
5、使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半小时服用。
6、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也不会取得进一步的降糖效果,应该改用其他方法。
7、一般不应将两种磺酰脲类药物同时应用。
8、年令大,肝肾受损,易有低血糖倾向,避免选用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美吡达,糖适平较合适,低血糖危险性小。
9、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用格列喹酮(糖适平)较安全,因其主要从肝胆排泄。
(二)双胍类降糖药目前临床应用该类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MF)1、主要通过抑制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并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乳酸中毒和肾毒性,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3、一般有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泄等胃肠道反应。
4、初用本药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阿卡波糖(拜糖平)1、本品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消化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