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课题: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与成就评价;2、理解作者的变法立场和改革精神;3、探究本文反驳的艺术。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的变法立场和改革精神;2、探究本文反驳的艺术。

【学习流程】一、导语“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二、知识链接(一)解题答:答复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书:书信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二)走近人物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封荆国公,世人亦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

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掌握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

4. 学会如何针对反驳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

教学重点:1. 文中主要的论点与论据。

2. 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

3. 反驳意见的技巧。

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2.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课文注释及译文。

3. 讨论问题列表。

教学过程:二、课文简介《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回复司马光反对变法的著名信件。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阐述了自己实施新法的原因和目的,表现了他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包括作者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身份,以及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了解这封信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点,教师巡视课堂给予解答。

3.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解释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焦点,分析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反驳意见,示范如何针对这些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引导学生学会反驳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以及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

3. 结合课文内容,练习针对反驳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反驳技巧,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4.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作者政治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4. 观点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政治观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补充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

2.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等反对派的意见及其理由。

3. 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

七、课堂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案标题: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著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重点:1. 理解司马谏议书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观点。

3. 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

教学准备:1. 司马谏议书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堂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化名著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司马谏议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30分钟):1. 展示司马谏议书的文本材料,并简要介绍背景知识。

2. 指导学生阅读司马谏议书的选段,并提醒他们注意文本中的主题和观点。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并记录下来。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享观点。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观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分析,强调文本中的主题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司马谏议书的重要性和价值的看法,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古代文化名著,并深入研究其中的主题和观点。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化名著,并进行类似的讨论和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名著的背景和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小组讨论记录。

3.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并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司马谏议书的读后感和分析。

教案撰写完毕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水平。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案名称: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和重要影响;
2. 理解司马谏议书的思想内涵和主要观点;
3. 分析司马谏议书对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介绍
1. 介绍司马谏议书的作者司马贞和书写背景;
2.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第二节:司马谏议书的思想内涵
1. 解读司马谏议书中的重要观点;
2. 分析司马谏议书对于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思考。

第三节:司马谏议书的影响
1. 研究司马谏议书对后世的影响;
2. 探究司马谏议书对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的贡献。

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读司马谏议书的观点;
2. 独立思考:学生个别研究司马谏议书的影响,并撰写思考和分析;
3. 主题讲解:教师对司马谏议书的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进行系统讲解。

教学资源:
1. 司马谏议书原文材料;
2. 相关历史和文化资料。

评估方法:
1.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2. 独立思考成果的书面汇报。

拓展活动:
推荐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古代文献,比如《诸葛亮在潼关论战的演讲》等,以加深对古代政治文化的理解和探究。

备注:
根据提供的要求,本教案没有包含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引导1、课前准备。

要求如下:(1)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2)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二)活动流程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2、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王安石在文中的观点和立场。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准确翻译,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回应的一篇论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观点、论证方法等。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2)分析作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司马光的批评持何种态度。

重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论点,以及如何用事实和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举例、设问等手法进行论证。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明白如何用事实说话。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论证方法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对话引入生1:我觉得文言文挺有意思的,就是有些字词的意思不好理解。

生2:我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文言文,感觉更有趣。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施行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展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理解到王安石施行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____空前锋利,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权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说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那么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答复司马光奉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鲁人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鲁人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____召_见__,__接_见________ ⑤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被_______
(5)修
① ② ③ ④议 乃 此 是地 以 法 重有 圣度 修.崇 人而 岳山 不修 阳.峻 期楼 之岭于 修.,朝_古__茂廷__林_修_____修建.修______竹学___正___习___,_______修______订长____,____高___________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_____修__养____
之后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 无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 “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 样?
【名师点拨】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 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 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 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 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象,合理即 可)
2.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 的?
【提示】 信中主要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这四件事一一给予驳斥,进 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作者先提及一个双方 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大弊 端,即所要驳的谬论。
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为己辩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驳斥了 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四点的驳斥,均 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 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最后对“致怨” 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 声。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怀念王安石 你走了,带着你的梦想你走了,带着你的遗憾 你走了,带着你的光环你走了,带着吐给你的 唾沫你走了。 你走了,你留给了人间太多的东西,不管是经 验还是教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管是诗词还是文章,不管是 道德还是性情,你都留了下来。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司马谏议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辞章之一,由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通过司马迁的劝谏,提出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治国原则,对于后世君主的执政有着深远影响。

本教案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司马谏议书的内容,了解司马迁的主张和对君主的劝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理解文意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司马迁的劝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你们知道司马谏议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重要性?”帮助学生预习和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向学生介绍司马谏议书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

包括司马迁的身份、撰写原因和目的,以及书中强调的治国原则和君主应具备的品德。

3. 阅读理解(25分钟):将司马谏议书分段给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和思考。

如:“你们认为司马迁在书中对君主有什么具体的劝谏?”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文本中的关键观点和问题。

4.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司马谏议书的目的和价值。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拓展司马迁的思想内容和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司马谏议书的认识和整体把握。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课堂的热烈讨论。

2. 直观教学法:将司马谏议书分段给学生阅读,通过直接接触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和思想。

3. 互动讨论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任务二:梳理文章脉络,为本文设计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与其说是一篇书信,不如说是一篇雄辩的驳论文。

任务三:如何理解清代吴汝纶对本文的评价:“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
“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
——[清]《古文辞类纂点勘记》王安石的笔力那么精锐,文字那么经济,虽说与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密不可分,但根本原因都立足于一个“理”字。

他的论述不涉及私人意气,也不屈从于反对意见,论辩针对现实,辩驳理由充分,论证思路严密,选取的论据精要,因而显得理足而气盛。

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构成了中间两段峭拔劲厉的语言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特点。

王安石此信,没有感情用事,没有讽刺嘲笑,没有出言不恭,没有自我炫耀。

这样的措辞,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二)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

1.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评价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改革家莫过于王安石。

对他的变法主张和行为,效果与弊病,不仅当世士大夫,而且至于今天的学者仍然毁誉参半,评价不一。

学生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两人政见的高下,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对王安石和司马光友情的评价。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文章逐条反驳的说理艺术和驳论文写作手法。

3.欣赏其简洁严谨,理足气盛,寓刚于柔的语言风格。

4。

感受作者的人格精神。

一、导入:提到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一生的政敌和朋友。

王安石出生在1021年12月,比司马光小两岁。

两人又在1086年5月和10月相继离世。

他们先后都担任过宰相。

他们都不是“太平阁老”。

《邵氏闻见录》里记载“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

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敢作敢为、惊动朝野的“铁腕能臣”。

他们也是同气相求、私交甚厚的朋友,他们都有“立身行道,辅世养民”的政治抱负;他们又是“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的君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顶级文学家王安石和顶级史学家司马光在行政治国方面的一次交锋,进一步领略王安石的论辩风采。

二、文题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是司马光的复姓。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三、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开始推行新法。

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推心置腹地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

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共312个字,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

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四、精研文本,展开教学活动活动一;检查预习导学案(亦可另作一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

2. 论据的提取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二、教学准备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文本辅助材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词汇解析、论证方法介绍等教学用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本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词汇和文本解析(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讲解文中古文词汇,分析文本结构,提炼关键观点和论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中的观点和论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6. 辩论赛(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赛,围绕《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和论据展开辩论,锻炼辩论能力。

7. 评价与反馈(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辩论赛,评价学生在《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中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扩展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司马光和谏议官,进行场景再现,体会双方辩论的氛围和情绪。

3. 历史知识竞赛:组织一场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难点突破策略1. 古文词汇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中出现的古文词汇。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君实书》:与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标题呼应,体现礼尚往来的对等原则。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以官职称呼对方,以国相的身份进行回复,这封回信不仅仅是日常朋友间的交流,而已成为关于变法的公开信。
任务三:找到文中表示自谦的用语,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作者用“某启”开篇,文末句中的“区区”一词,是用作自称的谦辞。书信的正文中,也多次使用一些表示恭敬的用语,比如“蒙教”“见察”“见恕”“见教”等等,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得体。
王等
宋神宗对于变法的基本态度
参考答案:力图革除弊政
反对派对于变法的反应
参考答案:反对声势盛大凶猛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论,是读者在阅读之后形成的合理判断。也就是说,如果王安石信中所说的情况属实,那么就能根据文意推断出不少信息。将所得的推断与其他史料相参照,便能验证王安石所说是否属实,我们的推断是否合理。同学们不妨课后研读司马光的来信《与王介甫书》,验证其内容与自己的推断是否相合。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文体特征,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
任务一:复习第五单元的两篇“书”,明确《答司马谏议书》的写作对象和目的。
《谏逐客书》:李斯呈递秦王的奏疏
《与妻书》: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
任务二:阅读全文,比较下列标题的效果。
《答司马君光书》:古人同辈之间不互称其名,而尊称其字,此标题不合礼仪。
(四)总结及小结
王安石与司马光相交甚好,但政见不合。司马光曾来信指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本文是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亦是一封为了坚定宋神宗变法信念、驳斥众人非议指责的公开信,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要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首先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理解词、句的表层义和深层义,读懂语境义,分析其潜台词,才能形成合理的推断。其次,要对所形成的推断小心求证,需要借助一定史料求证文本所述内容是否属实,也需要借助相关文章验证推断是否相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王安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难壬人(nà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阅读课文】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来源:学,科,网]【课文简析】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

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一致,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但)最终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我)只是很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白;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到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推行新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制造事端;替国家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上策,皇上于是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百姓全都埋怨,这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

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