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修《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情境导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相关常识,把握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3.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了解变法背景及失败的原因。分类归纳、整合文言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与同学探讨“创业收成”“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等问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体会对国安大事的担当精神。
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怨谤(bàng)强聒(guō)重(chóng)念
难壬人(nán rén)恤(xù)胥怨(xū)
度(duó)义盘庚(gēng)会晤(wù)
四、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
文”,故世称王文公。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次写信劝谕,但是王安石变法决心已定,又有皇帝支持,于是司马光辞去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时间长达15年,一心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五、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六、文体知识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与……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上……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答……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是回复给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信。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七、新知讲解
(一)学生活动设计:
自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小组分工,整理文言现象。
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质疑问难。
(二)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1、一词多义
【以】
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以致天下怨谤因果关系,因而以授之于有司顺承关系,
以兴利除弊连词,来
以膏泽斯民连词,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来【为】
不为侵官算作,是
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事】
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从事【则】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某则以为却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么
【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
度义而后动考虑、估量
2、通假字
①.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
②.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鲁莽】
③.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尽或全面】
3、古今异义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②.虽欲强聒
【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③.不复一一自辨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④.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情意诚挚,诚心;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⑤.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
⑥.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4、词类活用
①.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②.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④.以兴利除弊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有害的事】
八、合作探究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明确:“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