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之阐发研究
定义与分类
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 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 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或者反过来 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 ,分为两种 主要方式
1作阐发
指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理论模式去 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评论, 评论,是一种跨文明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 判活动 例如 运用陌生化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20世纪初在中国学术界就已出现 20世纪初在中国学术界就已出现 文化语境:渴望了解世界, 文化语境:渴望了解世界, 渴望学习西方的科 学知识和各种文化观念, 学知识和各种文化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来重 新审视中国传统, 新审视中国传统, 以图激发已经委顿的中国 文化 引进西方的理论模式并试图以此来解释阐 发我国的文学 如梁启超 王国维 鲁迅 陈独秀 朱光潜 吴宓 钱钟书等
2理论阐发
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借鉴 相互 阐发 难度大, 难度大, 要求实践者对于两种或多种文明中 的文学理论有着相当全面 深入的认识 ,并且 善于相互打通 相互参照
遵循的原则
跨文明 差异大 难度大 片面的荒谬性的结论
1跨文明原则 1)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 1)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 之间的文学问题 2)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 2)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 差异意识
主要研究方式
1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 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 ,或者反过来, 或者反过来, 用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理论模式来解释外 来民族文学中的作品和文学现象 ,以期在理 解某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方面获得一个 新的角度和视野
2 把不同民族文学的观念 理论 方法相互发 现 ,相互印证, 相互阐释, 以达到完善某种文 相互印证, 相互阐释, 学观念 理论 和方法的目的 3在跨学科范围内 ,阐发研究是以别的学科 的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的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而不是相 反
教学课件第二章阐发研究(17课时)
(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 文学现象:
如用电影“蒙太奇”的手 法(将若干个不同时空的画面 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阐 发中国山河在”(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 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杜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马致远)
第四节 阐发研究
一、阐发研究的定义
阐发研究是用不同文化体 系中的理论话语互释文学现象 的研究类型。
二、阐发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阐发研究以我国古代的阐释学为基础: • 先秦:阐释学萌芽——以训诂、考据手
段解释文本潜隐的涵义 • 汉代以后:阐释学起源——用儒道学说翻
译佛经 • 魏晋至唐宋:阐释学形成——用佛学理论
话语阐发本土诗歌、文论 • 清代以后:阐释学盛极一时——中西文学
现象互证互释
“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 法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 国文学研究”名之为“阐发研 究”。
——《比较文学的垦拓在 台湾) (1976,古添洪、陈 慧桦)
这样的研究“犹如以他国的 法律来批判本国人而不用本国的 法律”,结果“必然会使东方文 学减少其身份”。
2、用本土文论阐发外来文学作品:
如孙筑瑾用中国文论中的情景观念 阐发英国的自然诗:
英国的自然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A、意象:将景物内化为诗情; B、景象:将景物当作诗情的投射对象。
3、异质文论、文学现象的综合 比较阐发 :
如钱钟书举例对中西小说中 设置悬念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 指出,这就是中国文论中说的 “引而不发跃如也”、“盘马弯 弓惜不发”,就是西方文论中说 的“富于包孕性的片刻”。
——奥尔德里奇
(国际比较文学会议·1975)
三、阐发研究的类型
(一)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 1、用外来理论阐发本土文学作品
第三节阐发研究
钱钟书论艺术发明旳途径
师法自然,模写自然 润泽自然,功夺造化
“文字觑天巧”(韩愈)
觑巧(selective imitation)
“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
中西阐发后得出旳结论
两派理论“若反而实相同,貌异而心相同”。 不论是模写自然旳“选择”,还是润泽自然旳 “修补”,终归是师法自然,不能脱离自然,正 如师法古人………(《谈艺录》,第60-62页, 中华书局,1984年。)
1.打乱原有故事顺序,按各个要素旳相同性进 行排列。
2.研究故事背后旳文化意义。 经典例子:重组和释读俄狄浦斯神话。
参照阅读: 《构造主义和符号学》(霍克斯著,瞿铁鹏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注意旳问题(139页)
用外来理论模式阐发本民族旳文学作品,要 防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旳弊病,要求充分认识 不同民族间旳文化背景差别。
第三节 阐发研究
【教学目旳和要求】 1.了解阐发研究名称旳提出。 2. 掌握阐发研究旳注意事项、内容、研究领域。 3.经过实例掌握阐发研究措施。 【教学要点和难点】 1.文学理论方面旳相互阐发。 2.阐发研究中旳判断和结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某些话题:
1.用文学意境旳有关知识分析《山居秋暝》。 2.用文学意境旳有关知识分析济慈旳诗歌《秋 颂》。 3.《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旳源头;《楚辞》 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主义旳源头。
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 次用西方话语体系来全方面和完 整评价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拟定性地奠定和包括了后来台湾 和香港学者提倡旳“阐发法”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旳措施论基 础)旳雏形。
3.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开设 《文艺心理学》课程。
王国维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旳 以西释中
阐发研究
——李白 《凤凰台》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以不恨己 之弃捐,惟愿彼之强饭收住,何等忠厚。”
姜任惰《古诗十九首释》:“惟努力加餐 保此身以待君子”,
谭友夏:“人知以此劝人此并以之自劝。” 张庚《古诗十九首解》:“且努力加餐,
庶几留得颜色以冀他日会面也,其孤忠拳 拳如此。”
单向阐发法的弊端
叶维廉《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 (1975)
有一天,青蛙将陆地上的世界描述给鱼听, 有的人身穿衣服,头戴帽子,手握拐杖,足 履鞋子,水中的鱼脑子里便出现了一条穿着 衣服,戴着帽子,翅夹拐杖,鞋子则吊在下 身的尾翅上的鱼;青蛙又说,有飞的鸟,鱼 的脑中又闪出的是一条飞鱼;青蛙又说,有 车,带着四个轮子滚动,此时鱼的脑中出现 的是一条带着四个轮子的鱼。
“行行重行行”不仅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甚至 连它是远行人的口吻,是男子之口吻或女子之口 吻,亦复难于确定。因此历代解说这首诗的人也 就有了许多纷纭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是逐臣之 辞,有人以为是弃妇之辞,有人以为是行者欲返 而不得之辞,有人以为是居者怀人而不见之辞。
共相的诗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它是人类心 灵中之某种情感活动之共有的基本原型。有人评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阐发研究与中国学派
刘象愚认为阐发研究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 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并以此 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中国学派,受到很多 学者的批评。
杨乃乔认为,阐发研究实际上乃是在平行 研究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 法,在本质上仍然没有超越美国学派所倡 导的平行研究的范围。
例子:叶嘉莹析《行行重行行》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法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 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 品,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解释), 也可以是理论间的阐发,(比较诗学)甚 至是其他学科和文学间的互相阐发(跨学 科研究)。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比较文学之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范式旳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20世纪初在中国学术界就已出现 文化语境:渴望了解世界, 渴望学习西方旳科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提出
20世纪70年代 港台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界
1976年 台湾学者古添洪 陈慧桦旳 <比较文 学旳垦拓在台湾> , 提出并界定了阐发法
中国比较文学界旳发明
“我国文学 丰富含蓄, 但对于研究文学旳 措施, 却缺乏系统性 ,缺乏既能深探根源
又能平实可辨旳理论,故晚近受西方文学训 练旳中国学者,回头研究中国古典或近代文 课时,即援用西方旳理论与措施, 以开发
3有效性原则
理论与对象之间旳契合性问题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生搬硬套旳陷阱, 在
研究中必须对所要采用旳理论模式, 对所要 阐发旳对象作详细细致旳分析, 以确保阐发 旳可行性 ,有效性
根据阐发过程中有关对象旳不同 ,分为两种 主要方式
1作品阐发
指利用生成于一文明中旳文学理论模式去 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评论,是一种跨文明借用文学理论旳文学批 判活动
例如 利用陌生化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2理论阐发
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旳相互借鉴 相互 阐发
难度大, 要求实践者对于两种或多种文明中 旳文学理论有着相当全方面 进一步旳认识 , 而且善于相互打通 相互参照
2 把不同民族文学旳观念 理论 措施相互发 觉 ,相互印证, 相互阐释, 以到达完善某种文 学观念 理论 和措施旳目旳
比较文学之阐发研究
特性
跨文化性
阐发研究具有跨文化性,它需要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影响。这种特性使得阐发研 究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比较性
阐发研究的另一个特性是比较性,它需要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从 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这种比较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增进对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文学批评与理论探讨
批评方法
比较不同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探究批评方法对文学 理解和评价的影响。
理论探讨
研究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探讨理论对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指导意 义。
跨学科研究
将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探究跨学科研究对文学批评和 理论探讨的启示和影响。
阐发研究的挑战与前
04
景
文化差异的挑战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与前景
跨学科方法的整合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整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理 解和阐释文学作品,推动文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01
跨学科领域的合作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 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拓 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02
03
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比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 破学科壁垒,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推动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
阐发研究的具体案例
05
分析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总结词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是阐发研究的重要案例之一,通过比较中 国和西方国家的诗歌,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 特点和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在研究中,可以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风格、修辞手法 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中西方诗歌在表达情感、思想观念和 审美追求方面的异同。这种比较有助于拓宽视野,加深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之三——跨文化的文学阐释
(2)比较诗学的可能性:文化开放与文化寻根 的内在要求的体现
比较诗学是一个以文学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比较研究领域, 既包括不同国家、民族的诗学的影响研究,也包括跨学 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后者,更为重要——相隔越是遥 远的体系间的对话,越是能体现出比较研究的魅力:唯 其遥远,其相似之处才越能体现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未 来发展的隐约模型;同样,其相异之处,越能反映出不 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容让、彼此理解的心灵呼声。
3、海外及港台华裔学者的贡献:
比较诗学提供了一个不同世界的声音交互作用的话语的 公共空间,一个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当下与历 史的隔阂开掘新了一条新的通道:借由他者的眼睛去看 我们的过去,或许会从历史中寻找到新的力量生发点。
(二)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1、崛起:突破法国学派的樊篱,寻找跨越民族跨越语言 界限的文学规律的探索。 比较文学会不可避免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58) 2、中国与东方诗学的重新发现——中西比较诗学的展开 俄罗斯汉学家瓦· 阿列克谢耶夫是最早在这个领域之内进行 开拓的比较学者,《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1916) 是他的第一篇成果,40年代,他先后推出译著《文赋》和 论著《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 东西比较诗学里程碑:《比较诗学》(美)孟尔康,1990, Earl Meiner . Comparative poetics: An intercultural essay on theories of literature
跨文化阐释方法
所谓跨文化的文学阐释,包涵两个层面,一是用一国的文 学理论、文化理论对异质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阐释, 一是异质的诗学/文化体系相互启发和对话,以形成一种 具有开放眼光的文学理论的新视野。跨文化阐释中,由于 涉及不同的文化理论,以及文学与周边艺术门类之间理论 上的互通,实际上,也导向了跨学科研究(科际整合)。 1、“阐发研究”:其实阐发研究在其他文学,如中国古代 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都经常出现。外国的文学理论 和本土的文学现象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这种 理论对文本的解释带有跨文化的性质,属于比较文学的范 畴。 2、“比较诗学”:阐发研究导向深层,必然是异质的诗学体系 在理论上的互相启发和对话。而比较诗学,显然是以阐发 研究的基本手段为方法论据点的。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人文学科 文学与社会学科研究 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
四、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1、可比性 2、文学性
1、可比性
可比性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 供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 究的可能,是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 前提。
“同”与 “异” 同(相同、相似、相通) 异(差异)
影响的方式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
影响的过程
放送——媒介——接受
放送者→流传学 接受者→渊源学 媒介者→媒介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影响研究的方法
初级阶段: 考据(收集材料、考证)
高级阶段: 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以事实为依据
五、影响研究的过程
影响存在的提出 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假设的证明
翻译
法国
1735《中国通志》马若瑟
英国
1736
瓦茨
138-1941 凯夫
---帕西
批评
法国 阿尔央斯、伏尔泰
英国 赫德
改编
法国 1755
英国 1741 1759
伏尔泰
哈切特 谋飞
结论
中英文学关系 从本民族文学传统出发的批评 《赵氏孤儿》的影响
不在艺术形式而在于题材
第二节 平行研究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 秦家琪: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第三节 阐发研究
一、阐发研究的性质与前提
阐发研究是在平行研究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质上没有超越平行研 究的范围。
阐发研究以跨文明、跨文化的文学存在为前 提,尤其是以异质文明(文化)间的文学存 在为前提。
关于比较文学的一些问题
一、比较文学对文学研究引来了创新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1、影响研究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倡导的“影响研究”方法一向是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最受人重视的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学之间的影响、事实联系,它强调运用历史的考证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尤其它表现出来的求实的历史意识令人钦佩。
影响研究要求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交流中已经存在着的客观联系,整理并分析发现的有客观联系的材料,从文学流传的起点寻找达到终点的迹象和媒介。
例如研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必须研究中国元曲的《赵氏孤儿》,还要研究伏尔泰是如何读到法文译本后动手写出成吉思汗的故事的。
这里,《赵氏孤儿》是形成交流的起点、翻译传播是媒介、《中国孤儿》是终点。
影响研究要求把这三者作为一个系统,看看伏尔泰是如何受纪君祥的影响,又是如何将屠岸贾与程婴等人的冲突演化为成吉思罕的故事的。
2、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主要探讨没有真实联系的国际间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包括对文体、主题、题材、风格、文学史分期、文学理论等的研究。
“平行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它强调文学自身就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之处,便在于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它在研究方法上更重视美学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并举。
应该说,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求得了更大的自由,它首先突破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中历史文献的束缚和限制;其次,它有效地摆脱了民族主义,地域主义对比较文学的干扰。
它标志着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一次变革,一种发展和拓宽。
比较文学研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路程之后,终于挣脱了作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的国别文学研究的附庸的可怜地位。
而且“比较文学赋予国别文学以广度和深度”。
总之,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进行超时空的综合性研究的可能。
强调文学的自主性和文学演变的特性,为充分地把握文学的规律创造了条件,而且它坚持要求对文学进行整体性研究,这就有可能避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和不连贯性。
比较文学-第三章_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余国藩(1973)
过去20余年来,旨在用西方文学批评的观 念和范畴阐释传统的中国文学的运动取得了越 来越大的势头,这样一种趋势预示在比较文学 中将会出现某些令人振奋的发展。……应该指 出,运用某些西方的批评观念和范畴来研究中 国文学,原则上是适宜的,这正如古典文学学 者采用现代文学技巧与方法来研究古代文学的 材料一样。
三、接受研究诞生的标志
1979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四、接受研究与传统影响研究之异同
“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渊源学 接受理论(接受学) 1、接受理论和渊源学理论基础不同 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 变异 实证主义 事实 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 读者 作品、作家
五、接受研究的内容
1、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收者在阅读理解的过 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 的认识差异; 2、不同作家对不同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 3、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
中国对普希金的接受
小说家普希金 革命诗人普希金 真实而亲切的普希金
六、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方法
2、文学性
文学性是平行研究的前提与立足点
“文学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 是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失去文学性的 比较文学将不成其为比较文学。
如何坚持文学性
1、跨学科研究中: 第一,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 不是在别的学科上; 第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 个中心。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 线,以文学为归宿; 第三,研究的结果应该能对文学的发展作出有 益的结论。
三、平行研究的范畴与对象
1、不存在直接联系或无法证明其间存在因果联 系的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文学关系;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的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跨文化(1)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学科是从西方传人,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域。
(2)同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2.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由于中国在历史上受到以佛教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近代又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东亚古代文明中心向周边邻国的文化辐射,这又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3.早在70年代,在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达三就将中西比较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并竭力倡导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二)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1.中国学派遵循东方所特有的折衷精神(1)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启示,中国学派采取的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2)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中国学者的传统的影响研究法和平行研究法(1)一般来说,在研究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法。
(2)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方法。
(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1.在国内外学术界,最引人注目和为学界所公认的就是中国学者创造的“阐发法”。
2.梁启超写于1898年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可以算作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论述之一。
3.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流样态而具有标志性意义。
评“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评“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作者:陈雅谦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 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以及部分大陆学者如陈惇、刘象愚、曹顺庆等人所推崇的“阐发研究”,只是在“比较诗学”意义上才属于比较文学。
“援用西方批评理论”对“中国古典或近代文学”进行研究属于一般的文学研究,不属于比较文学。
而把“阐发研究”作为所谓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个突出标志,至少在理论上是概念模糊的,并不恰当。
[关键词]“中国学派”;“阐发研究”;“跨文明研究”;跨文化的文学关系学[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1-0110-08[收稿日期] 2012-12-01[作者简介] 陈雅谦,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①在这里,“”号权且表示“双向阐发”关系,“→”权且表示“顺向阐发”关系。
所谓“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界一再论及的重要问题。
它涉及概念是否严密、学派是否成立,因此有认真加以辨析、深入思考的必要。
“阐发”是学术研究很难离开的重要方法。
如果不管学术研究是否属于比较文学,只考虑一般的文学学术研究的话,阐发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文学文本的阐发;一种是对文学史的阐发;一种是对文学理论的阐发或曰“诗学阐发”。
可能,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学研究者,每天所做的都是这种“阐发”工作。
但是,现在我们遇到了三个问题,即:第一,哪些“阐发研究”可以归入比较文学领域?第二,与第一个问题相关连,其他学科理论可以用来“阐发”文学,这种“阐发研究”可以被认定为“比较文学”吗?第三,如何看待大陆部分学者的“阐发研究”观点?本文就此谈些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哪些“阐发研究”可以归入比较文学领域常理告诉我们,可以用来“阐发”的只能是某种知识、理论等抽象的东西,而“文学文本”作为人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是具体的、形象的,只能“被阐发”。
阐发研究与王国维
阐发研究与王国维——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阐发法的运用摘要:王国维在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方面既采取了平行比较的方法,然而更多的是采用了“阐发研究”的方法。
《红楼梦评论》是系统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较早范例。
王国维在此书中借鉴了叔本华理论,试图用西方哲学来研究分析《红楼梦》,尤其是悲剧思想。
虽然其中存有诸多不足,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小觑。
关键词:阐发研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叔本华一、阐发研究与《红楼梦》(一)阐发研究出现前对《红楼梦》的研究状况起初,《红楼梦》混杂在汗牛充栋的“才子佳人”说部中,并不被学者们重视,《红楼梦》被众人视为“诲淫”之作,为士君子所不齿,根本没有人识别到它的价值。
即使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小说受到重视后,学界对《红楼梦》的评价也不高。
那时著名学者胡适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有重大建树,不过也把它看作“平淡无奇”1之作,后来更说它“毫无价值”,甚至不如《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2;连研究《红楼梦》达数十年之久并曾遭批判的俞平伯也说此书在世界文学中地位是“不高”的,只能说是“第二流”的3,并且一直以为它是“诲淫”、“教奢”之作。
清朝末年的王国维一眼看出《红楼梦》的价值,把它称作“宇宙之大著述”,仅就这一点来说,就可看出王氏的眼光之高与见解之颖异4。
(二)阐发研究的出现关于阐发研究的实践早先就有,而其名称由中国学者提出。
1973年,中国在美执教的台湾学者余国藩撰文指出:“运用某些西方的批评观念和范畴来研究中国文学”。
1975年,台湾学者朱立民提出:“运用西方的批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构想。
1978年,台湾学者古添洪《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论文中明确界定:“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我们可命之为“阐发法”。
阐发研究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是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即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或者发过来,用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理论模式解释外民族文学中的作品和文学现象,以期在理解某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方面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
第三章第三节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的路径之三: 阐发研究的路径之三:
跨学科的文学阐发
在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阐发研 在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 究是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究是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或 者用别的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 各种问题,而不是相反。如生态批评。 各种问题,而不是相反。如生态批评。
阐发研究的总原则一:阐发的双向性 阐发研究的总原则一: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及其提出 阐发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原则 阐发研究的总原则
何谓“阐发” 何谓“阐发”?
“阐发” 阐发” illuminate/illustrate)一词, (illuminate/illustrate)一词,意 照亮” 阐释、发明。 为“照亮”,阐释、发明。
阐发法的提出
1978年 台湾学者古添洪——论文 1978年,台湾学者古添洪——论文 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 《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 的初探》 的初探》: “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来 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 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我们 可命之为‘阐发法’ 阐发法’ 可命之为‘阐发法’。这‘阐发法’ 一直为中国比较学者所采用。 一直为中国比较学者所采用。”
阐发研究的路径之一: 阐发研究的路径之一:
文学理论对文学现 象的阐发
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民族 文学中的作品和文学现象, 文学中的作品和文学现象,或者反过 来,用本民族文学中的某种理论模式 解释外民族文学中的作品和文学现象, 解释外民族文学中的作品和文学现象, 以期在理解某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 方面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 方面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
以文学理论阐发文学现象的原则
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 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 会的弊病,要充分认识不同民族之 会的弊病, 间文化背景的差异。 间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发研究
共相与个相
离别之情是一般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感情经 验,但虽为人类共有之情,其表现与诗歌 之作品中却也仍有共相与个相之不同。
例如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扁舟 一叶,乘兴离江渚……到此因念绣阁轻抛, 浪萍难驻”,其别情就属于个相的;属于 个相的作品,对于时间、空间、事迹、人 物,大概都有着可以界定的叙述。
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 先运用这种方法的是 王国维,他的《人间 词话》是用西方文学、 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 古代词学理论的典范 性著作,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向来极受学 术界重视。
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从“五四”新文学开始,作为和文言文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文论,便停留在已经凝固了的中国古代 文学领域。这样,阐发在西方文学直接影响下产 生的新文学的任务,自然由西方文学理论来承担, 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 ‘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 也。”
《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 熙”。
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 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 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 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 睽违的隔绝之感。
“行行重行行”不仅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甚至 连它是远行人的口吻,是男子之口吻或女子之口 吻,亦复难于确定。因此历代解说这首诗的人也 就有了许多纷纭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是逐臣之 辞,有人以为是弃妇之辞,有人以为是行者欲返 而不得之辞,有人以为是居者怀人而不见之辞。
共相的诗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它是人类心 灵中之某种情感活动之共有的基本原型。有人评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阐发研究包含三方面内容 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即用一种恰 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 品或文学现象,或者发过来,用本民族文学中 的某些理论模式解释外民族文学中的作品和文 学现象,以期在理解某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 方面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 2、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即把不同民族文 学的观念、理论、方法相关发现,相互印证, 相互阐释,以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论和 方法的目的; 3、在跨学科研究的范畴内,阐发研究是以别 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或者用别的学科的理 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阐释第二首第三句:“听猿实下三声泪” 历来解释是:为了韵律和对仗的需要而 倒装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听猿三 声实下泪” 结构主义:可以将语序视为正常--“三 声”为形容词,修饰“泪”,用凄厉的 三声猿鸣来形容泪就把听觉移入了视觉, 给人以更加悲凉、沉痛的感觉。
第八首三四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 梧栖老凤凰枝。”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 c: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不少学者认为第三种语序解释比较恰当 结构主义认为三种都可能:第一二种语 序虽不正常,但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解 释: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 1、阐发研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即相互的; 2、往往是在文化传统差距很大的两种 或数种民族文学间进行的,要注意认识 它们在宇宙观、自然观、文学观、心理 结构、表达方式、批评标准等方面的巨 大差异,要对采用的理论或模式、阐发 的对象作具体分析; 3、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4、必须是具体的、细微的,最忌空洞、 言之无物、大而无当的研究。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首先提出有多余的香稻,暗示国库充裕, 随后以善择居处的凤凰得以栖身碧梧暗 示人民安泰。以“鹦鹉”修饰“粒”, 使香稻在气味之外,更增添了声音和色 彩的联想;以“凤凰”来修饰“枝”, 则使梧桐在青绿之外,更增添了斑斓的 色泽。 b: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 以香稻、鹦鹉、碧梧、凤凰的并置,从 气味、色彩、声音诸方面的美好,创造 出一种和平安适的氛围,“啄余粒”、 “栖老枝”又从食和住两方面暗示出社 会的安定富足。
六、研究例案 1、文学理论方面的相互阐发是阐 发研究的主要领域 例如:钱钟书《管锥编》、《谈 艺录》中有不少中外文论相互阐发 例子。
2、用一种文学理论去解释另一个民族 的文学作品。 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 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 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 题; 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 霜满天”的意境; 高友式、梅祖鳞用结构主义理论从语言 结构入手,对杜甫《秋兴》进行阐发, 从内在结构说明这些诗歌所以会产生歧 义、多义和丰富内涵的原因。
上述三种结构强调的重点虽略有不同, 但在总体上却又大体一致,写出了诗人 对往昔盛世的怀恋和对现世衰败的哀婉。 承认三种结构,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分 析,显然比仅此一种固定的角度来分析, 能更好地揭示作品丰富的底蕴。
3、《秋兴》第六首五六行阐发研究--“珠帘 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一说是描写了京城旧日的繁华。 一说是描写了当时战乱中唐室衰微的景象 结构主义语义分析:a:看作两个独立句,则 “珠帘绣柱”和“锦缆牙樯”分别为主语, “围”“起”为动词,“黄鹄”“白鸥”为宾 语,上下语义联贯,强调的是旧日的繁华;b: 看作是两个不完全子句的并列句,则每句均变 成了意义相反的两个部分,旧日的繁华和今日 的衰败两相对比,愈益显出了今日的破落。 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联中既写了昔 日的盛,也写了今日的衰。
第四节 阐发研究
一、名称的由来: 实践早先就有,晚近由中国学者提出。 1、1973年,中国在美执教的台湾学者 余国藩撰文指出: “运用某些西方的批 评观念和范畴来研究中国文学”。 2、1975年,台湾学者朱立民提出: “运用西方的批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典 和现代文学”的构想。 3、1978年,台湾学者古添洪《中西比 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论 文中明确界定:“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 学批评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 我们可命之为“阐发法” 。
四、阐发研究的方法 1、分析 2、解释 3、判断 4、下结论
五、阐发研究的类型
1、作品阐发
a、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 b、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
2、理论阐发
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阐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综合阐发
将中、西以及一些学科加以打通,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文学 观点、哲学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等,能够总结得出文学活动中的某 些规律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