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 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 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建设主备人:李杰审核人:焦玉花时间:2012.4.26 【课标要求】【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一战激化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列强武装干涉;苏俄严峻形势。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征: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4)成效: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5)局限: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暴动频发;国家无力组织企业生产。
(2)内容: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3)特征:利用市场经济因素发展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了政治局势;是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1)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2)主要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成就①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苏联世界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doc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
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推荐学习K12(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9讲 斯大林
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仅在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苏联( )A.不再成为西方国家遏制的目标B.找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C.利用西方困境争取发展自身经济D.新经济政策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再改变态度,再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5.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 )A.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B.创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6.“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利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7.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专题2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8年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必修2 含解析 精品
【真题回放】1.(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2.(2016·浙江高考·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3.(2016·江苏高考·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4.(2015·广东高考·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苏北四市调研)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非常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须要D.自由贸易始终没有禁绝解析:选B “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吩咐制,引发农夫的严峻不满和坚决抗拒”。
其中“引发农夫的严峻不满和坚决抗拒”的是(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生产合作社解析:选A 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吩咐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3.(2024·扬州期中)1921年,列宁承认农夫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足的,并且“这种不满足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夫。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选C 1918年,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因此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
4.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抗拒剧烈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解析:选C 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头以及材料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C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资料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A. 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 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答案】D2.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A.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成果B.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C.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D. 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的对立关系【答案】A3.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这表明当时A. 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B. 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C. 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D. 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答案】D4.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A. 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 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 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 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答案】D5.“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
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
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B6.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江苏小高考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7至13年江苏学业水平真题分解)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答案:D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答案:C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9讲
第十四单元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斯大林模式”评价,(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⑤__________(3)为后来⑥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点题训练1】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点题训练2】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要点 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典例训练】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收集制’,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郑异凡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固定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2.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
3.(2018·海门一模)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错误;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1.(2021·全国甲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
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选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
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3.(2021·山东高考选考·13)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题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题1.“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可以看出此时是允许商业存在与发展的,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名师】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2.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俄农民反对当时政府的,是因为在1921年以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年广东卷B)22.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
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D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09年山东卷)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 进行工业化建设【答案】D(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
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答案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3.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6.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2.(2015·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4.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
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6.(2015·江西联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1题;共62分)1. (2分) (2017高二下·眉山期末) 1956年,苏共22大党章规定:苏共是“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
”1990年的28大党章则规定:苏共是“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
”这一变化表明()A . 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B . 苏联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改变C . 苏联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改变D . 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改变2. (2分) (2018高二下·嘉兴期末) 20世纪20年代,某国实施的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
该政策()A . 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B . 有利于集中物资供应保障战争需求C . 巩固了工农联盟并推动工业化进程D . 牺牲农民利益但促进工业化高速开展3. (2分) 1920年底列宁多次发表谈话,表达了苏俄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共存的原则立场,列宁提出这种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A . 苏俄需要时间巩固革命政权B . 苏俄急切希望获得各国承认C . 苏俄需要和平环境恢复经济D . 苏俄难以击退外国武装干涉4. (2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A .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 .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 . 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 .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5. (2分) (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doc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0年重庆卷)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解析: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
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10年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10年江苏卷)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答案要点:(11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D
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答案:B。
二.判断题:
8.(2011•江苏•35)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
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答案:B。
三.材料题: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