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议论说理
文言文天天—议论说理类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文】73 《齐民要术》序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
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
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
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
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
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2006安徽)【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课内文言文议论说理类之学习篇
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 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 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 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 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 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 苦。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ຫໍສະໝຸ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学习矣了。以后一定要花
时间进行巩固。
学而时习之,阐不述亦学习说和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学而既 提不要问广题思博,则地又罔学要习多,,想思又与而要自不有 己坚 的学定 实则的 际殆志 情向 况。,密既切要相多关
2、读第二段
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 “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 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态度?
①略无慕艳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也。
下一页
3、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找出原文。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主要体
现在:借书抄录,求师叩问,跋涉艰难,衣食
文言文 议论说理ppt课件
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的“ ,
, ”。(3分)
(2011年绥化)
ppt课件
12
人性 人才造就《读〈人孟才尝选君拔传〉人》和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们应该选拔 具有什么才能的人,才算是“能得士” ?
ppt课件
13
选拔 世人
得士
人才 王安石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什么内容?
ppt课件
7
人性——“义”
人皆有之,独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
非贤者
舍鱼 取熊掌
喻
舍生 取义
观点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
正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者 凡可得生者何不用
反
所恶莫甚于死者 凡可辟患者何不为
不辨 礼义
行道之人宁死 不受呼来之食
乞人宁死 不受蹴来之食
•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007赤峰)(2011北京)
答案:(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ppt课件
9
《人生性于忧患人,才死造于就安乐人》才选拔 人和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要有哪些因素?
ppt课件
分层 论述
国恒亡
事例
论据
生于忧患 论点 死于安乐
ppt课件
11
例题:
• 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
_______。(3 分)
(2009年北京)
• 《生于安乐,死于安乐》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 是指《出师表》第一段中的_______。(2003年淄博)
议论说理类文言文赏析
议论说理类文言文赏析1. 帮忙快找游褒禅山记的古文赏析王安石的游记散文喜欢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是全文的中心.这篇文章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一般说来,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少值得可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坚持不懈,“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说的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失散,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刻思考,慎重取舍.这两点启示里面包含着进取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整个人生的各方面都值得提倡.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记事和议论结合得非常自然、紧密,毫无牵强附会的痕迹.记游部分简单概括,议论部分深沉凝重.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作者从“仆碑”上辨明“华山”读音错误,用独到的眼光考察、追究事理的本源,为后文议论设下伏笔.到第四段,扣住“仆碑”,借物言志,阐示出做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第二段,叙述游览后洞的经过,先把读者引入“后洞”的境界中,给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实地感受,末句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与第三段开头一句“于是余有叹焉”联系,由实入虚引发道理,让议论循着记游的轨迹层层推进,因事见理,使人逐步领悟出这样的道理:无论干事业还是求学问,都必须不畏“险远”,矢志不渝,才能有所收获.文章不只是段与段呼应,句子与句子也联贯照应,像“夫夷以近,则游者甚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等一类相互照应的句子,比比皆是.情理互见,议论叙事融为一体.此外,这篇600来字的短文中,用了20个其”字,读起来节奏鲜明,踔厉风发,一点也没有杂沓繁复之感,也是一个特点.这20个“其”字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20个“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作者在行文中也有疏忽之处,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写得颇为缠夹,既然“漫灭”,为什么“其为文犹可识”呢?“其为文”三字也颇费解.这些都是小疵,我们无须过多的追究.。
文言文议论说理
《荀子》中的《劝学》
总结词
批判性强,见解独到
详细描述
《五蠹》是《韩非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以尖锐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五种弊端,即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役者和商工之民。文章见解独到,批判性强,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改革意愿。
《韩非子》中的《五蠹》
05
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影响与价值
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文言文议论说理中的学术观点主题,主要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这些文章通常以当时的学术成果为基础,提出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创新性的见解。它们旨在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04
文言文议论说理的经典篇章
总结词
阐述义理,逻辑严密
详细描述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议论文,文章通过比喻和推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义理,强调了人的道德选择和坚守道义的重要性。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是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典范之作。
特点
定义与特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言文议论说理,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文化
培养思辨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议论说理注重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学习文言文议论说理,可以提升读者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
03
02
间接引用
通过转述或概述前人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不直接引用原文。
反引
引用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或事实,通过反驳来强化自己的论点。
03
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常见主题
文言文议论说理中,社会伦理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例如,讨论君子的道德品质、家庭伦理、朋友关系等。这些文章通常以古代圣贤的言论为依据,阐述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最新备战中考语文专项文言文复习说理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1.考查断句。
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考查筛选信息。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
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睛】参考译文: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一、文言文阅读(共 2 分)六、【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陈寿《隆中对》)【乙】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伯:同“霸”。
②游:交游。
“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
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④酂侯:即萧何。
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
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
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
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高中初中议论说理类散文有哪些
高中初中议论说理类散文有哪些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一段,开门见山,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老苏先生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为“赂秦”。
六国被秦灭了,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怂,不敢打,就知道割地送钱。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割地送钱就会使得自己的国力越来越弱,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这就是六国被灭的根源所在。
部编版2019年中考复习专题文言文-论事说理(含答案)
文言文复习——议论说理课内链接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2.《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之上3.《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4.陋室铭/刘禹锡5.爱莲说/周敦颐6.马说/韩愈7.出师表/诸葛亮8.诫子书/诸葛亮9.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0.曹刿论战/《左传》1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文学常识一.重要作家作品1.《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文体常识1.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文言议论:解析文言文中的议论方式与说理逻辑
文言议论:解析文言文中的议论方式与说理逻辑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写作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议论与说理内容。
通过解析文言文中的议论方式与说理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文献,并从中汲取思想智慧。
一、议论方式在文言文中,议论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直接陈述法、对比论证法、假设推理法等。
1. 直接陈述法直接陈述法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议论方式之一,通过直接陈述事实或观点来进行论证。
例如:“夫以陶朱公为智者,岂知其言”(《韩非子·五蠹》),这句话中作者直接陈述了“若以陶朱公为智者,则不了解他的言辞”。
2. 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差异来进行论证。
例如:“世之用心毓乎诈,而后言其诚;用意漂漂乎移,而后言其固”(《韩非子·无用》),这句话通过对比人们的行为和言辞,来论证“世人之用心多诈,行动多变”。
3. 假设推理法假设推理法是通过设想一种情况,然后进行推理来进行论证。
例如:“夫为无谋而费钱,不若有谋而所费钱同”(《韩非子·公孙丑下》),这句话通过假设“不费心思而花钱”和“费心思而花钱”,来推理出“费心思而花钱更合理”。
二、说理逻辑在文言文的议论中,说理逻辑十分严密,注重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
常见的说理逻辑包括因果关系、比例关系、类比推理等。
1.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常见的说理逻辑,在文言文中经常被运用来进行论证。
例如:“独有其二百石之家,未亡人有,子可得也”(《管子·牧民》),这句话通过因果关系来论证“独有其二百石之家,未亡人有,因此其子可得也”。
2. 比例关系比例关系是一种常见的说理逻辑,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比例关系来进行论证。
例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吊民伐罪,民德归危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句话通过比较“慎终追远”和“吊民伐罪”对民德的影响,来论证“慎终追远有利于民德的增强,吊民伐罪有损于民德的危险”。
3.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或观点与另一个事物或观点进行类比来进行论证。
文言文议论说理课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类比相似事物来支持论点的方法。在 文言文中,这种论证方法常用于以史为鉴、以事喻理等方 面。作者通过比较相似的事物或情况,说明它们之间的共 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论点的含义和 应用价值。同时,类比论证也能够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 味性,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学术论文写作是文言文议论说理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文言文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能够使学术论文更具有说 服力和可信度。
学术论文写作中,文言文还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文献、 历史事件等材料来支持论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 可信度。此外,文言文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还可以用于 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撰写,使学术论文更具有完整性和 规范性。
《荀子》中的议论说理
总结词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著 作,具有深刻的议论说理成分。
详细描述
《荀子》中的议论说理主要发表自己 的看法,并逐步阐述儒家思想。其中,议论 说理的技巧包括对比、排比、假设等,使读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同时,《荀子 》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使得论述
03 经典文言文议论说理篇目 分析
《论语》中的议论说理
总结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 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具有深刻的议 论说理成分。
VS
详细描述
《论语》中的议论说理主要是通过对话形 式展开,孔子与门徒之间就各种问题进行 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并逐步阐述儒家 思想。其中,议论说理的技巧包括类比、 比喻、反问、假设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儒家思想。
文言文具有简练、古雅、含蓄、 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其语法结构 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
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 口语形式,而文言文 则是其书面形式。
古文中表议论的文体
古文中表议论的文体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议论的文体主要有:
1.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
2. 议:是古代的一种说理辨析文字。
《文章缘起》列“议”为文体之一种,说:“自魏文帝始有铭诔,而臣下议文。
陆机《文赋》论六大体,五曰杂文,即议也。
”
3. 辩:古代析理问难、批驳异端的文字,由《荀子·正名》推演出的《公孙龙子·名实论》的作者公孙龙即以善辩闻名于世。
4.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文章缘起》列“说”为文体之一种。
5. 解:是解释文章、经义或某种言论、事理的文体。
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让项伯,杀之。
沛公乃解负鸿门。
”
6. 原:是推究原始、述其本原的文体。
如韩愈的《原道》。
7.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
多以韵文、对偶写成,有“规”、“戒”、“箴规”等别称。
此外,表议论的文体还有“议”、“辩”、“说”、“解”、“原”等。
这些文体都有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旨在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021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壹
基础知识
议论类文言文
1.议论性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
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在这类文言文中,作者
提出观点,运用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体现一定的感情
倾向。
2.阅读要求:
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技法指津
【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①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②灵活运用“留、调、换、补、删”的方法; ③特殊句式等关键处要处理干净。
叁
要点总结
贰
知识精讲
技法指津
1.抓住中心论点,快速理清大意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 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 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 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
技法指津
2.辨析题目选项,帮助理解选文 【例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 近。词背的离比,表较现鉴了赏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
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 的境界。
文言文题型精讲三: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学生讲义
课堂文言文预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国家想立于不败之地,必奋发图
强,不能安于现状。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课后文言文巩固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故事说理类的文言文
故事说理类的文言文1. 借事说理的文言文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编辑本段译文金溪县的农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本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 我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 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文言文1、司马迁赞李广①《传》②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议论说理类文言复习(1)
议论说理类文言复习(1)
在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份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
古人对语言的精研和修养,文言文显得非常庄重、精练且具有一种
独特的美感。
然而,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现
代白话文所取代。
文言文的深奥和复杂性是其最大的缺点之一。
古代的文字和语法规
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
理解。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其他学科的同时。
此外,文言文的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主要局限在一些传统的文
学作品和古籍中,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
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学习文言文可
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次,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培养良
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
此外,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一定的
帮助。
综上所述,虽然文言文的学习存在一些困难和不便之处,但它作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并适当结合
现代社会的需求,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和发展。
高中论说文文言文
高中论说文文言文
吾闻天下之事,有理则易行,无理则难成。
故议论文者,明理为先,而后方能言辞犀利,使人心悦诚服。
今欲论说文言文之美,愿以高中论说文为例,述之如次:
昔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斯言也,足见文章之重要。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文字,世代相传,久经考验。
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如春水之源,滔滔而不息。
故学文言文者,宜先知其美,而后能爱之、乐之。
今夫高中论说文,其美何在?在于炼字、炼句、炼意。
炼字者,求其精确、生动;炼句者,求其流畅、优美;炼意者,求其深刻、独到。
夫炼字如炼金,去芜存菁;炼句如炼石,琢磨成器;炼意如炼心,明理为先。
三者合而为一,方为佳作。
夫文言之美,又在于意境之深远。
如李太白之《将进酒》,开首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又如杜工部之《登高》,结句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此皆文言之美也。
然文言之美,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
需平日多读、多写、多思。
多读则积厚流光,多写则熟能生巧,多思则触类旁通。
夫文言之美,亦在于此。
故吾以为:高中论说文之美在于炼字、炼句、炼意与意境之深远。
愿诸生勉之!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文言文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
)。
《文言文议论说理》课件
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
文言文议论说理作为古代文化遗 产,对于现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深入探究古
代文化和思想。
语言文字价值
文言文议论说理是古代语言文字 运用的典范,学习和研究它有助 于提高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
道德伦理价值
文言文议论说理中蕴含着丰富的 道德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道
PART 03
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常见主 题
社会伦理
社会伦理
文言文议论说理中,社会伦理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这一主题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在文言 文中经常被用作议论说理的依据。
总结词
社会伦理主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旨在建立一个有秩序、有 道德的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人文素养
文言文议论说理蕴含着丰 富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 ,有助于培养读者的人文 素养和价值观念。
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历经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风格特点。
发展
在现代,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和文学形式的多样化,文言文议论说理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尝试在白话文中运用文言文议论说理的技巧和风格,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 新的元素。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社会伦理主题通常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品德,以及阐述道德原则的优 越性来展开议论。这些议论旨在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社会规范,成为有德 行的人。
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和 人才 人性 用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读<孟尝君传>》
人性
人才造就
人才选拔
人和
整合思路·做法
核心 思想 统领 主要 内容 内容 层次 体现 论述 思路 单篇 框架 勾连 相关 多篇 文本 梳理 联系 具体 考题
《鱼我所欲也》 人性 人才造就
人才选拔
人和
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什么内容?
人性
人才造就 人才选拔 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国家和战争 ,“人和”有什么重要性?
人和
应战
君子不战 战必胜矣
得道
结论
天时不如 地利
论点
环而攻之
论据
多助 正 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 人和
《曹刿论战》 《出师表》
委而去之
失道
寡助 反 亲戚畔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曹刿论战》(正)
正
反
例
向 今
有是心
能勿丧
《岳阳楼记》 《陈涉世家》 《<孟子>两章》
失其本心
例题:
•
《鱼我所欲也》选文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 。 (3 分) (2006呼和浩特)(2007江苏镇江)
答案: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007赤峰)(2011北京) 答案:(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不求穷尽,但求触类旁通。 以一应万,万变不离其宗。
•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 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的“ , , ”。(3分)
(2011年绥化)
人性
人才造就 人才选拔 人和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们应该选拔 具有什么才能的人,才算是“能得士” ?
选拔 世人
敌论点
得 士
人才 王安石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人恒过 然后能改
正
(入 则无)
(出 则无)
法家 拂士
反
敌国 外患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
分层 论述国恒亡源自论据论点死于安乐
例题:
• 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 _______。(3 分) (2009年北京)
• 《生于安乐,死于安乐》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 是指《出师表》第一段中的_______。(2003年淄博)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孟尝君 能得士
士 以故归之
驳论点
鸡鸣狗盗之雄 岂足以言得士
鸡鸣狗盗 我论点 之出其门 士之所以不至也
擅齐之强,得一士焉
驳论据
敌论据
赖其力
以脱于虎豹之秦
可以(之) 南面而制秦
我论据
例题(自编):
•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而以王安石的标准来看, 鲁庄公称得上是一位“能得士”的国君吗?
治国
《陈涉世家》(反)
例题(自编):
•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以一支九 百人的农民队伍起义,竟动摇了曾统一六 国的秦朝天下。他们揭竿而起的举动,引 起各地纷纷响应,直至最后推翻秦朝统治。 这段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用孟子的一个 观点来概括,正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性 人才造就 人才选拔
人和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要有哪些因素?
《送东阳马生序》 国家治理 《祖逖》 《曹刿》 客观外因 主观内因 外因 《邹忌》 内因 《出师表》 思 苦其心志 想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人才造就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 所为
舜等 六人 事例
身 体 行 为
人性——“义”
人皆有之,独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
舍鱼 取熊掌
喻
非贤者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者 凡可得生者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者 凡可辟患者何不为 万钟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妻妾之奉为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
舍生 取义 观点
正
反
不辨 礼义
行道之人宁死 不受呼来之食 乞人宁死 不受蹴来之食
议 论 说 理 类 文 言 文 阅 读 整 合
审仁 文人 析论 文人 辨重 文人 深仁
整合思路 单篇梳理 备考想法
整合思路·依据
《中考说明》: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整合思路
立论 立论 立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读<孟尝君传>》
驳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