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课件活动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理县城关一小“廉政文化进校园”

主题班会活动记录

主题:敬廉崇洁、诚信守法

形式:演讲、朗诵、讨论、辩论等

时间:2013年9月13日

地点:六年级一班

活动目的:

小学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无论他们今后从政、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应该从根本上懂得“清正廉洁”的价值,在头脑中根植“清正廉洁”的理念,使“清正廉洁”成为其立身立业之基,使“敬廉崇洁”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之源。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就是要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活动过程:

1、开场白。主持人(班长):同学们,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及时的廉洁教育,就如同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植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扬起敬廉崇洁之风,立下勤廉报国之志,从而杜绝腐败之前的侵蚀。

2、讨论身边发生的腐败现象。在老师和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身边发生的腐败现象,并让同学们踊跃发言,点评自身与他人,并提出如何改正自身,完善他人。如:大家就开学后的各种消费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自己在校期间的浪费现象和原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准备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注意节俭。

3、展开一场辩论会。两组同学为辩论双方,主题为“廉洁教育进校园好还是不好”。先由双方辩手阐述各方观点,再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辩论得很踊

跃,大家各抒己见,例如,正方认为: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从而将防腐倡廉的因子根植在我们的意识中;反方认为:现在全社会都已经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其有益有效的正面效应,理所当然也会波及到学生身上,同时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也涵盖了倡廉的内容,在这种情形之下,学校再额外的进行倡廉教育岂不是多余之举;正方认为:在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中,的确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没有单独的列出来形成系列和专项。现在学校通过“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就是整合历史上、现实中在廉洁方面有建树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营造一种氛围。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中间存一些个别“小腐败”现象。

4、各小组讨论总结消除贪污腐败的方法和措施并发言交流。

发言的主要内容:

①清正廉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亦非伪装得出的,惟刻苦学习、真心修养者才能具备。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则可以作圣,不学则无以成人。”甚至说:“读书即是立德。”

②历史上,清官廉吏都是苦学经史、笃志修德之人,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嘉言懿行乃是其高品位“官德”的自然流露,而高品位“官德”则由苦学苦修而成。正气来自苦学,廉政根于美德,自古皆然。某些腐败官员身陷囹圄后痛悔“不讲学习,正气消失,信仰空虚”云云,可谓触及根本,绝非虚言浅语。

③国家要兴旺发达,吏治必须请明。所谓“汉唐盛世”,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廉吏涌现最多、事迹最著的时代。汉代的龚遂、黄霸、于定国、召信臣、杜诗、杨震、刘宠和唐朝的魏征、狄仁杰、韦仁寿、田仁会、韦丹等,都是彪炳史册的廉吏楚。而当贪官污吏纷纷冒出、愈出愈多、愈出愈坏之时,“官声风气”必然污浊,这个王朝也就“气数渐尽”直到“必亡无疑”了。所以历代一切有头脑有作为的统治者,都明白“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的真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重视吏治问题。历代王朝的衰败,又无不从反面警示我们,吏无德必乱,政无道必亡。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记取和借鉴。

5、学习“八荣八耻”的内容并一齐诵读。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6、班长总结。

同学们,今日之我们,明日之栋梁,在我们少年儿童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从小就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