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补中益气汤是传统中药方,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组成。

该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补血养心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虚体弱、气血两虚、心脾不交等病症。

最近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中的一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和调节细胞凋亡等作用,因此其具有潜在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该药方含药血清对GSK-3β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GSK-3β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如Wnt、insulin和PI3K/Akt等,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糖代谢和蛋白合成等过程。

此外,GSK-3β的过度活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有关。

因此,探索有效的GSK-3β抑制剂已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领域之一。

前期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可以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和Wnt等。

然而,这个药方对GSK-3β的影响尚不清楚。

为此,本研究旨在评估该药方对GSK-3β活性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液相色谱法分离出补中益气汤中的化合物并鉴定,结果显示该方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大枣是主要成分之一。

随后,本研究制备了补中益气汤的含药血清,并用含药血清评估了它对GSK-3β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可以显著抑制GSK-3β活性,且剂量依赖性增加。

接下来,本研究分析了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对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我们发现,含药血清抑制GSK-3β活性后,可以增加β-catenin的稳定性,同时激活Wnt信号通路。

此外,含药血清还可以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和IL-6的产生,并减轻ROS生成和细胞凋亡。

这些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抑制GSK-3β活性,激活Wnt信号通路,并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多种保护细胞的作用。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其含药血清可以抑制GSK-3β活性,激活Wnt信号通路,并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

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

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

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

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

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

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

但原方这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

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

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

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

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方解

补中益气汤方解

第二节补中益气汤方解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一)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各服1次。

(二)使用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

下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本方。

正如陆丽京所说:“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

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一)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主治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三,补中益气汤方名释义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

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卷上》)。

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

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

四、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与治则分析(一)病机与治则分析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没。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广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而立法。

李呆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

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

”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痛1.患者,男,38岁。

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

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

证属:气虚头痛。

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

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

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

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

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

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

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血压90/60mmHg。

诊断为头风。

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

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胃口日见进步;有效不更方,再进15剂告愈,追访半年头风未再发。

[温惠贤等.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40-41] +按:通过辨证分析,此例患者显系体弱卫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额窦宿疾。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方由黄耆、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

具有补中健牌,升阳益气之功。

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用治多种不同的病症,屡获佳效,举案如下。

1更年期水肿范某某,女,51岁,初诊1992年5月10日。

面浮四肢肿胀1年余,病起于停经之后,渐渐加重,常年不消。

后经医院作实验室检查,未有异常发现,诊断为“更年期水肿”。

近1个月来水肿加重,曾服西药利尿剂,浮肿亦难以消退。

证见头昏头痛,肢倦气短,面目浮肿,晨起或劳累后尤剧,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千但不欲饮,小便不利。

舌苔白腻,脉沉。

证属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水湿不运,溢于肌肤为肿。

当以益气健脾,升清降浊为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耆30g,党参、当归、白术、茯苓、防己、车前子各10g,升麻、柴胡、陈皮各6g,甘草3g。

上方出入服用10剂,浮肿减其八九,全身轻快。

效不更方,再服5方,诸症悉解。

嘱常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2习惯性便秘翁某某,女,72岁,初诊1998年3月2日。

5年来经常大便秘结,三五日1次,近因劳累过度,便结愈甚,今1周未便,曾服泻药而无效。

证见形体消瘦,面色缺白,头晕气短,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红,体胖大,脉沉细。

辨证为脾气虚则陷下,陷则肠道纵筋他缓,无力传送糟粕。

治宜益气润肠,助其腑运。

方用补中补气汤加减。

黄耆30g,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枳壳各10g,升麻、柴胡各6g,甘草5g,火麻仁二20g,加蜂蜜适量。

服药3剂后,即能自行排便,续进20余剂,便秘告愈。

观察数月,便秘未发。

3眩晕陈某某,女,32岁,初诊1993年3月7日。

患者于20天前因工作繁忙,劳累过度,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频作,经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来中医治疗。

证见面色就白,闭目不视恶心呕吐,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倦怠无力,苔白腻,脉缓。

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治拟上荣清窍,方用补中益气汤。

黄耆30g,党参、白术、当归、茯苓、半夏各10,升麻、采胡、陈皮、石菖蒲各6g,甘草5g.属服药3剂,头晕目眩大减纳谷增加,呕恶已除,精神好转,效不更方。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药以甘温为主,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组成,主治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主要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等脾虚气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气虚发热证,有时两个病证同时出现,现代运用于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脱肛、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等疾病。

内热炽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一、补中益气汤的药方组成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以下药物组成: - 黄耆: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 白朮: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 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干姜: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等作用。

- 甘草:能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补中益气汤具有以下功能: 1. 补益中气:补中益气汤主要是通过黄耆和白朮等药物的功效,补益中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疲劳、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朮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加速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温通经络:桂枝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寒凉症状,还可以舒缓关节疼痛,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4. 缓解胸闷:补中益气汤中的干姜具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的作用,对于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5. 调和药物功效:甘草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的药效。

三、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症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以下主治病症: - 气虚乏力:体虚乏力、乏力无力、神疲乏力等。

-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不良等。

- 寒凉症状:寒凉体质、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

- 胸闷咳嗽: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

- 气虚引起的其他病症:如盗汗、心悸、失眠等症状。

四、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注意事项用药前应该咨询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剂量。

同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黄耆、白朮等过敏的患者。

3. 服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有明显的心脏病、高血压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等功能,对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寒凉症状等有明显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稗益。
【方名】 补中益气汤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黄芪(18克) 炙甘草(9克) 人参(6克) 当归(3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白术(9克)
【方诀】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附注】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1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黄芪15~20克、炙甘草5克、人参(去芦)10克、酒归身(将当归身用酒泡)焙干或晒干10克、橘皮(不去白)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如为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水送下。

2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1、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

治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治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3补中益气汤加味的应用1、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

证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

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

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2、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

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3、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怠倦、痰涎自出、心悸等症。

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义。

如前所述,方师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余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

4、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

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证。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

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

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证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症。

5、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亏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之治。

又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

余治中气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6、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7、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第三讲:补中益气汤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第三讲:补中益气汤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第三讲:补中益气汤(一)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同仁堂有一个丸药叫补中益气丸,所以如果嫌吃汤药麻烦,也可以吃丸药。

【主治】“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这里的阴虚内热不是一般理解的肾阴虚,五心烦热。

肾阴虚不能吃补中益气,如果吃了,那就坏了。

五臟属阴,五臟之中最阴的是太阴,太阴就是最阴的,太阴就是脾。

所以这里的阴虚指的就是太阴脾虚,脾虚内热是《内经》讲的。

1.【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参草朮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黄芪蜜制钱半,也就是4.5克。

人参、甘草、炙白朮各一钱,就是各3克。

陈皮、归身(归身就是当归中间那段,头和尾都不要)各五分,就是1.5克。

升麻、柴胡各三分,就是0.9克,加上姜枣煎。

补中益气汤药物的剂量非常小,大家注意,背方歌的时候计量也得注意,因为你不注意量,开方子的时候怎麽开啊?2.补中益气是一个常备药在生活中,补中益气汤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一个药。

我在国医大师陆广莘家里就看到他桌上就放着同仁堂的补中益气丸,还有香砂养胃,有好几种中成药。

当年陆广莘老师70多岁了,从来不去医院看病,他的医疗本上都是空白的,当然现在他岁数大了不行了,他以前70多岁时真是从来不去医院看病的,有点儿小毛病,自己吃点中成药就好了,而且他的中成药都是自己花钱去同仁堂买的。

3.柯韵伯论补中益气柯韵伯曰;“张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

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

”这都是从脾胃来调整身体。

风木内干于中气,就是木、土不和的时候,用建中汤。

寒水内凌于中气,就是脾胃偏寒用理中汤。

(1)太阴脾虚柯韵伯曰:“至于劳倦,形气衰少。

阴虚而生内热(阴者,太阴也。

)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

”劳倦很多见,是由于工作太忙,老熬夜,吃饭也不定时,尤其开车的人,一开车就没功夫吃饭,像出租车司机之类的就容易劳倦。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主治脾胃气虚诸症1遗尿,脾肾阳虚用本方和肾气丸加味联合应用轮服。

处方一:黄芪甘草红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附子;处方二:桂附地黄丸加益智仁桑票绡。

2脱肛以及久泻不止加附子3胃下垂,加附子十克枳实三十克。

4子宫脱垂加五味子附子赤石脂车前子5气不摄血所致的各种出血症家阿胶茜草6久病气虚便秘也可以加枳壳,后用本方与麻子仁丸隔日一丸,此塞因热用,因气虚所致也。

二十三,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黄芩各等分。

主治妊娠保胎,临盆而产,产后百病。

此方养血祛湿清热而安胎。

以此方保胎治疗习惯性流产,凡血虚稍有热着,皆可用之。

遵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应少量常服方能奏效。

门纯德善用联合方组,即治疗方案。

如寒凝血滞型脉管炎(占75%)其主症是足冷青紫剧痛,然后坏死,系由于血管阻塞所造成,而阻塞的原因是寒凝血滞。

寒凝是病因,血滞是结果。

所以开始治疗时应以温里通脉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补气养血为助。

1.先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大热温经通阳,一马当先可苏止痛
2.第二方当归四逆汤兴奋末梢的阳气,在上两方的基础上活血化瘀通络
3.第三方:活络效灵丹加味。

上三方重在兴阳活血,但注意兴阳药和活血化瘀要都会消耗体内的物质储备(阴)所以
4.第四方用人参养荣汤,此方在补气得基础上养血,这样就是外发动鸿蒙,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给他补充了物质。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

不可将以上四方合在一起总,矛盾应一个一个解决,欲速则不达。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1、组成:黄芪、人参、甘草(炙)、白术、当归、橘皮、升麻、柴胡。

2、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3、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主治:
(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5、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

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四君子、补中益气、参苓白术之别)。

6、应用:
(1)辨证要点: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用量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配伍特点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运用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0g 人参9g 甘草6g 当归6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术9g【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1.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软无力,及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证属中气虚陷者。

【方义体会】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脾胃虚弱,谷气不盛;中气不足,摄纳不力,升举无能。

中宫内伤,累及四旁,上则少气懒言,虚热自汗;下则脱肛、泄泻,脏器下垂;旁则肢软体倦,神疲少力。

此为内伤不足,惟当甘温之剂,补其中,益其气。

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均为其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补气之使。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盖内伤中虚诸症,多以补中益气汤立治,临证确有俾益。

【临床应用】1、治疗遗尿例:王xx,男,74岁,遗尿一年余.始患此症多于夜晚睡寐遗尿,入冬白日屡有自遗发生.下裤终口湿潮不堪.自行排尿时,哩哩啦啦,尿不成束.西医诊断前列腺肥大.诊见:面容不华,短气、少言,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按其全腹柔软,无结聚,触其六脉沉弱,余认为此乃脾肾阳气虚衰,不能封藏之故.治疗先以子汤二剂温其阳。

服药后,四肢转温,精神渐佳,但尿遗如故,拟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与肾气丸汤加味,处方:第一方:黄芪10克,炙甘草6克,小红参6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2克,附子6克,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熟地20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丹皮9克,泽泻6克,茯苓9克,附子6克,肉桂3克,益智仁5克,桑螵蛸5克,水煎饭前服。

上二方交替服用Im轮,猜神很好,自云:小便已能自摄,排尿有度。

继令其改服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半月余,以资巩固。

2、治疗脱肛或久泻不止,治此两症,可与补中益气汤加附子6-9克治之。

中医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中医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中医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配方是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生姜、大枣,以上这十种药,用300毫升水煎煮,煮到药液约100毫升,去除药渣,稍加热空腹一次服用。

方中君药黄芪升阳固表、补中益气;臣药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白术补气健脾,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佐药陈皮调理气机;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共为使药。

各药合用,使后天生化有源,达到补气健脾之功,可以治疗脾胃气虚诸证;调节中焦升降功能,达到升提中气之功,可以治疗下脱、下垂之证。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的经典方。

该方辨证要点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舌淡脉弱。

临床上主要用于内脏下垂、慢性菌痢、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妊娠及产后癃闭、慢性胃肠炎、月经过多、胎动不安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文章目录*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二、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三、补中益气吃什么好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
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2、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
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补中益气的食物很多,根据脏腑的气虚证临床特点,通常分为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方面的食物。

所以即便是气虚证人群,在具体食物选择上也要慎重。

除结合食物及药膳的特点外,还必须充分患者具体的气虚证的类型,进而更好的发挥气虚证食疗的积极作用。

在菜肴搭配方面,补中益气的菜谱通常有鱼头豆腐汤、猪肝炒菠菜、土豆炖牛肉、鸡肉炖栗子、鸭肉烧山药、瘦肉炒大蒜、百合鸡蛋糖水。

另外,在各种菜肴也通常会根据情况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进而更好的发挥食疗在补中益气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补中益气吃什么好1、粳米
又名大米。

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

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2、玉米
又名包谷。

味甘,性平。

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

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3、粟米
又名小米。

味甘咸,性微寒。

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


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4、高粱
味甘,性平。

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
5、糯米
又名江米。

味甘,性温。

有暖脾胃、补中益气之功。

用于胃寒痛,消渴,自汗,便溏,腹泻
6、小麦
味甘,性凉。

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

用于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食欲不
7、大麦
味甘咸,性微寒。

有益气健脾,止渴除烦之功。

用于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等.
8、甘薯
又名红薯。

味甘,性平。

有健脾胃,润便之功。

用于形体消瘦,便秘等.
9、黄豆
味甘,性平。

有健脾宽中,润燥之功。

用于疳积瘦弱,腹胀泻痢等症。

10、蚕豆
味甘,性平。

有健脾利湿之功效。

用于脾虚食少,便溏等症。

11、豆浆
味甘,性平。

有润燥补虚之功。

用于体弱不健,肠燥便秘等..
12、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

有健脾止泻,利水渗湿之功。

用于泄泻,食欲不振之症.
13、莲子
味甘涩,性平。

有健脾止泻之功。

用于脾虚久泻,食欲不振。

14、荞麦
味甘,性凉。

有消积下气,健脾除湿之功。

用于胃肠积滞,腹胀满,及脾虚而有湿热的腹泻痢疾.
15、芝麻油
味甘,性凉。

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

用于肠燥便秘,
蛔虫,食积腹痛,溃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