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谁.doc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如下: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族想要控制选官的野心,所以从创立以来选官比较注重门第,形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所以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学识的见解的人做官,所以后期隋朝为改变这样的弊端,就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创立之处,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
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
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层级分明的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在唐朝,科举考试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进士出身。
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在整个唐朝比较重视进士科。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代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的方法也非常严密。
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机械作答,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弊端。
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
最终在清朝末年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废除。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北宋时期,创立于太祖赵匡胤的时代。
该制度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完善,持续了近五百年之久。
宋代的科举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选拔官吏的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三年举行一次进士科考试,合格者可以取得进士出身,称为举人。
进士科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乡试,即在州县一级进行的考试;第二阶段是殿试,即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乡试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学、经学和史学,殿试考试则以诗词、文章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为主。
合格者可以进入国子监进一步学习和考试,以取得更高的官职。
明经科则是辅助进士科考试的一种科目,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明经科的合格者可以补充进士科考试的不足,也可以独立获得诸多官职。
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宋代科举制度注重统一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考试,展示了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其次,宋代科举制度注重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主要考核文学、经学和史学等实际能力,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于国家发展和治理的需求。
再次,宋代科举制度注重时效性,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考试,缩短了选拔官吏的周期,更好地满足了政府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最后,宋代科举制度注重激励和评价,通过科举制度来奖励优秀的考生,给予他们更高的官职和特权,激发了人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通过科举制度,宋代政府能够选拔到一大批优秀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和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各级学府和书院得以兴起,例如国子监等,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总的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繁荣。
科举制度是谁建立的
科举制度是谁建立的
隋炀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留意门第,不利于选隋炀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留意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百为转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场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果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介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士子应举,原那么上允许自己报名参与,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殊推举,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分。
局部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场于唐朝。
局部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场于隋朝。
科举从创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进行最终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终一届科举考试完毕于1919年的越
南阮朝〕,前后经受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进行的。
隋的统一开创科举制度表格
隋朝的统一和科举制度的开创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表格,概述了这两个方面的主要信息:
1. 隋朝统一:
-时间:581年- 618年
-皇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主要成就:
-结束了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联系。
2. 科举制度:
-创立时间:隋朝(605年)
-创立者:隋炀帝(杨广)
-主要特点: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取代了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文学、历史等。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通用2篇)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篇1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学习目标1、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2、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3、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展及影响一、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一)科举制的缘起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
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溯源于汉武帝时的“察举”。
所谓“察举”,即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称为举孝廉。
大约每20万人中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试用一年,胜任者转为正式官员,不胜任者退回,推举之人要连带受罚。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官员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集团,在这样一个小集团内,推荐者常常能看到被推荐者的全部,包括文章、学问、德行、才干等,而且举荐不实还可能遭到惩戒,而举出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大才高才,于己则有真正长远的好处,不仅可以获得识才的美誉,更可有得力的门生故吏。
这一切使得察举制度在两汉有效地实行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
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
“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
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
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
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科举制度的论文1000字
科举制度的论文1000字中国古代有一项优越的发明:科举制度。
它保证了官员的质量,避免了古代世界里大多数选官制度所具有的流弊——世袭官员熟悉政务,但作为既得利益机群拒绝一切变化;上级选官容易滋生腐败;民选官倒是好主意,但不能保证被推举者的质量。
所以,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用考试选拔行政官。
这项制度起源于中国。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杨坚。
他于全国统一之后废除了流弊百出的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选取贡士三人,经考试成绩优秀者称秀才。
杨广又设进士等科,以及第者任官。
隋朝制度,科举考中以后一般就可以任官了。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
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贡举,一曰制举。
前者的应试对象主要是经各地各级学校考试选拔出7a64e78988e69d8331333337386636来的生徒。
以及经地方州县审核身份并初试合格的乡贡(审核身份是为了杜绝工商等“杂色”,也就是贱民)。
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目比较多。
主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
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
制举是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
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贡举受欢迎。
武瞾执政时期,设立武举。
考骑兵技巧和步兵技巧,为武官候选条件之一,但远不如文官科举受重视。
唐朝科举考中者取得“出身”,并不一定能够立即做官。
做官时脱下老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因此术语叫“释褐”。
武瞾皇帝曾经在洛城殿策问贡士,是殿前试士的滥觞。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科举制度的演变vLnLq5〗唐律有关科举的规定是:“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法律解释是:州、县及学校在贡举之前必须审核被举人的德才,德在才先。
“德行乖僻,不如举状者,”即使考试通过,选举者也要负刑责。
古代科举考试的名称
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是由隋文帝创立的。
科举考试是隋朝之后,到1905年之前,历朝历代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
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
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
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
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问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哪位皇帝?A. 隋文帝B. 隋炀帝C. 唐太宗D. 武则天答案:B2.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实施对海上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问海禁政策的实施者是哪位皇帝?A. 明太祖B. 明成祖C. 明宣宗D. 明英宗答案:A3.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进行过多次重要的改革。
请问以下哪项改革是由康熙皇帝亲自推行的?A. 废除科举B. 废除八旗制度C. 废除盐铁专卖D. 废除世袭制4. 唐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女皇帝,她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女性统治的先河。
请问这位女皇帝是谁?A. 武则天B. 慈禧太后C. 孝庄皇后D. 太平公主答案:A5.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A. 推行科举B. 推行汉化政策C. 推行蒙古化政策D. 推行宗教自由答案:B6. 宋朝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请问以下哪位文人是宋朝人?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7.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对中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问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是多少次?A. 5次C. 7次D. 8次答案:C8.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因其推行的“新政”而闻名。
请问这位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光绪帝答案:D9.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A. 1840年B. 1850年C. 1860年D. 1870年答案:A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请问以下哪个地区是八路军的主要活动区域?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华东地区D. 华南地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事件是明朝时期发生的?A. 靖难之役B. 土木之变C. 郑和下西洋D. 鸦片战争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功绩?A. 收复台湾B. 废除科举C. 推行汉化政策D. 编纂《康熙字典》答案:A、C、D3. 以下哪些是宋朝时期的重要发明?A. 造纸术B. 活字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B、C、D4. 以下哪些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安史之乱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靖康之难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元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A. 成吉思汗B. 忽必烈C. 朱元璋D. 马可·波罗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
★孔颖达(574--648)唐朝经
学家 ,隋大业(605--616) 初,选为“明经”,唐代用 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唐太宗: (1)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2)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4.科举制的诞生有什么
进步性?
科 举 制 的 创 立
诞生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设殿试,开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可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改善了中国用人制度。
材料: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 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 ★此材料反映 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 了科举制促进 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 了什么事业的 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 发展?使社会 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 上什么风气盛 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 行? 了做官的途径,
A、有利于选拔人才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 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原创版3篇)目录(篇1)I.科举制度的起源II.科举制度的发展III.科举制度的影响IV.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创立。
科举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封建王朝开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为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考试科目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唐高宗和武则天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而明朝的科举制度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行了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过于死板,限制了人才的发挥。
清朝则开始逐步废除科举制度,转向培养八旗子弟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得出身寒门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普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此外,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
四、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虽然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废除多年,但其影响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体现。
例如,高考作为中国的“高考”,便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此外,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也被现代许多国家的选拔机制所借鉴。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方式。
目录(篇2)I.科举制度的起源II.科举制度的发展III.科举制度的影响IV.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创立。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分科取士”,即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不同的人才,包括文官和武官。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对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制度是由谁创立的
科举制度是由谁创立的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的,由于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杨广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
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
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
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
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
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
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创立科举制度的是谁
创立科举制度的是谁创立科举制度的是北宋政府。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朝,并成为了第一位北宋皇帝。
北宋朝政权由此开始,赵匡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创立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改善政府管理和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在此之前,中国历代的选拔官员方式多样且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导致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
赵匡胤意识到,为了治理国家、发展科技和推动社会进步,必须通过选拔合适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位。
于是,他在公元963年实施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的“科”指考试的范围,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而“举”指选拔人才,通过竞争考试来选拔优秀的士子。
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首先,通过地方乡试选拔的士子,可以进入会试。
然后,通过会试选拔出的优秀士子,有机会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一系列严格考试来测评士子的才能和品德。
最终,殿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功名,并晋升为官员。
科举制度在推行初期存在一些问题,但后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为了公正公平、避免恶性竞争,不同的科举考试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同时也有限制准备科举考试的时间。
科举制度的创立给了广大士人机会,使更多的人才有了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国家的机会,也使国家治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士人成为了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等,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只推崇经典诗文的学问,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次,科举考试的主观性较大,特别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容易产生人情因素和偏见。
同样,科举制度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获得重要的职位,而其他有才能的人可能无法得到展示的机会。
总的来说,创立科举制度的是北宋政府,他们以此来选拔人才、改善政府管理和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了广大士人机会,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初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A. 唐太宗B. 唐高祖C. 唐玄宗D. 武则天答案:B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新的领土D. 寻找失踪的亲人答案:B4.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B.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C.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D. 辛亥革命是一次农民起义答案:A、B、C5.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 国内经济危机D. 国内政治腐败答案:A6. 下列关于长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长征是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而进行的战略转移B. 长征是红军的一次伟大胜利C. 长征的终点是陕北D.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答案:D7.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 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D. 抗日战争的终点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答案:C8.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D.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9月1日答案:B、C9.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政治运动B.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运动C.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D. 文化大革命的发起者是毛泽东答案:B10.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是:A.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B. 改革开放的起点是1978年C.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发展经济D.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答案:A、B、C、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是______。
科举制度是谁创立的
科举制度是谁创立的科举制度是由隋朝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魏徵创立的。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科举制度的创立。
在杨坚的统治下,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但是由于朝廷的官员选拔制度不合理,导致政治腐败严重,民众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坚决定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引入科举制度。
杨坚特别任命了魏徵为尚书右丞,负责制定科举制度的具体细则。
魏徵是隋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臣,他深谙经史之学,对于如何选拔合适的人才有着独到的见解。
魏徵在制定科举制度时,参考了汉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些改变。
他认为,选拔官员应该注重考察人才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应只看重出身和家世。
因此,在科举制度中,他规定要考察官员的经世才能、品德修养、书写能力等方面。
科举制度的基本运行方式是,设立上中下三级考试,从最底层的乡试开始,通过乡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府试,通过府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合格后,再由皇帝亲自面试,最终确定录取人选。
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封建指定继承的选拔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合理。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后来的唐、宋两代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创立是由隋朝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魏徵所提出并得到杨坚的采纳。
他在制定科举制度时注重官员选拔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使得科举制度能够选拔到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创立不仅对于隋朝的政治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于609年建立进士科,至此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
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
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
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
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
但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
当时有纳卷和行卷之制。
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
另外还有通榜公荐,主考的友人帮主考定取舍为通榜,高官名人直接向主考举荐为公荐。
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
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
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谁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
科举制度是我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创立使得很多的底层社会有识之士有了可以做官的机会,那么科举制度是谁创立的呢?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科举制度最先出现是在隋朝时期,那时候隋文帝最先开始采用分学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地方的官吏,这种做法一直发展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逐渐将这种方式方法发扬光大,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被世人所知道并且开始对社会发展皇权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科举制度在当时还没有完善的体系,隋炀帝继位之后的第一年就在下发的诏书中写到,君子想要建立一个以教学为主导的国家,很多历史记载中都有提及隋炀帝继位之后逐渐恢复了教学的地位,科举制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选拔体系,但是科举制并不是他创立的,他只是起到了推广的作用,真正创立科举制的是他的前辈隋文帝,隋文帝最开始使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地方官吏,这种方式再后来逐渐被推广开来。
他不仅仅创立了科举制度还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还并不完善,主要分为三科有进士科、秀才科和明经科,隋文帝的这种做法虽然还并不完善,但是到了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科举制度越来越被统治者们加以重用。
所以归根结底科举制度还是由隋文帝创立的。
这样科举制度是谁创立的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政治制度,并且开设进士科运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但是当时的体制并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武则天时期还曾经出现过武举,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这个时期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期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举办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第一名的称呼叫做会元,这一阶段的监考官一般由忠臣担任,通过会试之后贡士要参加殿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落榜与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
科举制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弊端越来越凸显,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原来很多的政治腐败现象逐渐消失,所以科举制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同时当时的一些传教士从遥远的地区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制度,于是将这一种制度传到自己的国家为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服务,从这一方面来讲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对许多外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政治制度当中传统的世袭制观念,政府决定从民间选拔人才,这样原来官宦家族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胁,皇上这样做得到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传统家族对皇权的制约,整顿政治体制。
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十五至十六世纪这种制度逐渐流传到了东亚的一些国家到了十七世纪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将这种特别的选官制度流传到了欧洲,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考试,虽然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现如今的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科举制的延续。
除了能够选拔出色的官员之外,科举制还间接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当时的中国阶级差距较大容易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当时很多的下层社会文化分子有了做官的机会,这样社会矛盾逐渐减少,社会也就渐趋安定。
:
1.2016年张家界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2017年初三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
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卷子
4.中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
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