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一套统一的教学指导标准。
该标准旨在明确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依据,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
首先,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
它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其次,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内容。
它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再次,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方法和要求。
它提出了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这些要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最后,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评价标准。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数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对初中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备课、精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学习、勤奋钻研,努力提高学习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完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完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一、数与代数1.数与式1.1 有理数1.1.1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1.2 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方法,并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1.1.3 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1.1.4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1.1.5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1.2 实数1.2.1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1.2.2 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1.2.3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1.2.4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1.2.5 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2.代数式2.1 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2 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2.3 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3.整式与分式3.1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3.2 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3 能推导乘法公式:(a-b)²=a²-b²,(a±b)²=a²±2ab+b²,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初中数学人教版 实数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 人教版
3)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
例:下列各数,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8, 1 ,-1,+(-8),1, ( 1 )
8
8
6.绝对值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
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3
4
2
-3 –2 –1 0 1 2 3 4
1)数a的绝对值记作︱a︱;
若a>0,则︱a︱= a ; 2) 若a<0,则︱a︱= -a ;
1).分母只含有一个带根号的数: 综合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母是含有一个带根数 号的和: a 2 aa 0和
(a b)(a b) a2 b2.
(4)乘方开方——①运用性质:
2 a a,
a. a 0 a2 a 0. a 0
4)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即 a÷b=a× 1 (b≠0) b
②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 得0.
5)有理数的乘方
①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即a·a·a· ·a·n· ·a=
n个 幂
a n 指数
底数
②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 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square root),记为“ ±a ”,读作 “正负根号a”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平 方根是0,即0 ± =0.
•你发现它们的区别了吗!
1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在“如果x2=a,那么x= a ”中.其隐含的条件有: 1.x≥0(即 a ≥0 ),2.a≥0 ; 3.( a )2=a ;4. a 2 =a.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设计者】张凌云【授课人】八年级数学教师【课程类型】必修【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安排】77课时【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学期课程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问题.3、探索轴对称,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以及其判定方法.4、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
5、掌握分式的概念,计算,分式方程及应用。
第十一章三角形本章主要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让学生不仅解决有关计算,而且能够学到研究几何图形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并能初步了解所学的图形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十三章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完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版)整理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一、数与代数(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对初中数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目标。
以下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1. 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对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 课程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3.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组成。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注重体现数学的本质,处理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突出数学的通性通法,强化学科内在联系与综合,确保课程内容反映未来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数学发展趋势。
5. 课程实施:数学课程的实施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同时,评价改革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是培养初中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旨在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完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度版~)检查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完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完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简介]本文档是关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详细介绍。
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提供参考,了解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背景]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针对现行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而得。
它包含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主要内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阐述初中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个年级的具体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2. 教学内容:详细列出了每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图像、数据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3. 教学方法:介绍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如探究式研究、合作研究和项目制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4. 评价方式:明确了对学生研究情况的评估方式,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评价,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是一些建议:1. 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研究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研究情况,与学校和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课程标准。
[结语]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是一份重要的教育文件,对于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档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全面了解,并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上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简要介绍,请您参阅详细文件获取更多信息。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列表清晰版本)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观察与猜想 奇妙的分形图形 27.3 位似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位似的性质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7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9.1 投影 阅读与思考 一张古老的三角 29.2 三视图 函数表 阅读与思考 视图的产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生与应用 教学活动 29. 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 3 小结 数学活动 复习题 28 小结 复习题 29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代表 20.2 数据的波动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 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0
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Page 4 of 6
九 年 级 上 册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21.1 二次根式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阅读与思考 海伦-秦九韶公式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1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旋转的性质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阅读与思考 旋转对称性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3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阅读与思考 黄金分割数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实验与探究 三角点阵中前 n 行的点数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2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 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阅读与思考 圆周率 Π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实验与探究 设计跑道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4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实验与探究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教学活动 小结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2018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2018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研究数学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2.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教课标D.教课本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的教学。
A.概念B.计算C.应用题D.定义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与掌握B.过程与方法C.科学与探究D.继承与发展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C.多样评价D.小组评价8.学生的数学研究活动应是一个()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9.“用数学”的含义是()A.用数学研究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生活数学D.掌握生活数学10.《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新课标》改为:A.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B.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C.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教育D.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11.《新课标》强调“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四基是指: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B.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C.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D.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和基本过程12.《新课标》强调“从两能到四能”的转变,“四能”是指:A.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详尽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详尽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简介《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的修订。
本文将详细解读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1.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能力。
2.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主要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四个方面。
在数与代数方面,增加了函数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几何方面,增加了空间几何的内容;统计与概率方面,增加了概率的初步知识;综合与应用方面,增加了数学项目学习和数学探究活动。
3. 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4. 课程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
课程标准的特点1. 强调数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将数学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新课程标准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内容。
【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 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018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局部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开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根底,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根底课程,具有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开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根底。
二、课程根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历,处理好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初中数学教材 新课标
初中数学教材新课标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促进作用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而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心智目标:认知并掌控分式的秦九韶法法则,能够展开直观的分式秦九韶法运算,亦能够化解一些与分式秦九韶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扩散投影转变的思想,这并使学生在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积极探索的快感和顺利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充份认知教材的基础上,我奠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秦九韶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道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要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拒绝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存有非常大变化和提升,自学能力较强,而通过投影自学大力推进科学知识的自学。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道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全部目录及标准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各章目录及课时(2012修订)七年级上(62)章节、目录课时知识点分布第1章有理数191.1 正数和负数 21.2 有理数 41.2.1 有理数,1.2.2 数轴,1.2.3 相反数,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1.3.1 有理数的加法,1.3.2 有理数的减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1.4.1 有理数的乘法,1.4.2 有理数的除法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 31.5.1 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 近似数数学活动小结 2第2章整式的加减82.1 整式 3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 4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 1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193.1 从算式到方程 43.1.1一元一次方程,3.1.2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 4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4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5数学活动小结 2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164.1 几何图形 4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4.1.2 点、线、面、体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 直线、射线、线段 3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 角 54.3.1 角,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4.3.3余角和补角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2 数学活动小结 2七年级下(62)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 5.1 相交线 35.1.1 相交线,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35.2.1 平行线,5.2.2 平行线的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 45.3.1 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证明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 平移 2 数学活动小结 2第6章实数8 6.1 平方根 3 6.2 立方根 2 6.3 实数 2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2不是有理数数学活动小结 1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37.1.1 有序数对,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阅读与思考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3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数学活动小结 1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3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2 阅读与思考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数学活动小结 2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 9.1 不等式 3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一元一次不等式 4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数学活动小结 2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10.1 统计调查 3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10.2 直方图 3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2 数学活动小结 2八年级上(62)第11章三角形8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11.1.1 三角形的边,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画图找规律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11.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11.3.1 多边形,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数学活动小结 1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 12.1 全等三角形 1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6 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 数学活动小结 2第13章轴对称14 13.1 轴对称 313.1.1 轴对称,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3.2 画轴对称图形 2 信息技术应用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13.3 等腰三角形 513.3.1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实验与探究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2 数学活动小结 2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 14.1整式的乘法 6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4.1.2 幂的乘方,14.1.3 积的乘方,14.1.4 整式的乘法14.2 乘法公式 314.2.1 平方差公式,14.2.2 完全平方公式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14.3 因式分解 314.3.1 提公因式法,14.3.2 公式法阅读与思考()2+++型式子的分解x p q x pq数学活动小结 2 第15章分式15 15.1 分式 415.1.1 从分数到分式,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5.2 分式的运算 615.2.1 分式的乘除,15.2.2 分式的加减,15.2.3 整数指数幂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5.3 分式方程 3 数学活动小结 2八年级下(62)第16章二次根式9 16.1 二次根式 2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2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 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数学活动小结 2第17章勾股定理9 17.1 勾股定理 4 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 阅读与思考费马大定理数学活动小结 2第18章平行四边形15 18.1 平行四边形7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18.2.1 矩形,18.2.2 菱形,18.2.3 正方形实验与探究丰富多彩的正方形数学活动小结 2第19章一次函数17 19.1 变量与函数 619.1.1 变量与函数,19.1.2 函数的图象阅读与思考如何测算岩石的年龄19.2 一次函数719.2.1 正比例函数,19.2.2 一次函数,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2 数学活动小结 2第20章数据的分析12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620.1.1 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 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程度的几种度量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2数学活动小结 2九年级上(62)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21.2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721.2.1 配方法,21.2.2 公式法,21.2.3 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3 数学活动小结 2第22章二次函数12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622.1.1 二次函数,22.1.2二次函数2=的图象和性质,y ax22.1.3 二次函数()2=-+的图象和性质y a x h k22.1.4 二次函数2=++的图象和性质y ax bx c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3 阅读与思考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数学活动小结 2 第23章旋转9 23.1 图形的旋转 2 23.2 中心对称 3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2 数学活动小结 2 第24章圆16 24.1 圆 5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5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实验与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 2 阅读与思考圆周率π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2 实验与探究设计跑道数学活动小结 2第25章概率初步12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3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3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3 阅读与思考π的估计数学活动小结 2九年级下(44)第26章反比例函数8 26.1 反比例函数 326.1.1 反比例函数,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3 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数学活动小结 2第27章相似14 27.1 图形的相似 2 27.2 相似三角形7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奇妙的分形图形27.3 位似 3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位似的性质数学活动小结 2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12 28.1 锐角三角函数 6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4 阅读与思考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表数学活动小结 2第29章投影与视图10 29.1 投影 2 29.2 三视图 4 阅读与思考视图的产生与应用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2 数学活动小结 2 课时合计:代数:165;几何:155;统计概率:34,合计354。
(完整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1. 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新课标进行解读,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新课标,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提升。
2. 课程结构新课标将初中数学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两个部分。
其中,基础篇包括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运算、代数与函数、几何与图形等内容;拓展篇则涵盖了统计与概率、解析几何、数论与离散数学等扩展知识。
通过将数学知识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并为对数学有较高要求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机会。
3. 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新课标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应注重思考、探索和发现,并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和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 多元评价体系新课标提出了多元评价的体系,其中包括知识技能的评价、学科素养的评价和学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能力。
同时,评价过程应注重学生研究过程的质量,鼓励学生发现和改正错误,并提供有效的反馈。
5. 教学建议针对新课标的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引入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 创设合作研究环境,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与思考。
- 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6. 结论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通过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养,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建议的实施,我们有信心将初中数学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学数学教学指导文件。
其结构大致包含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和实施方法概要四项。
以1941年的标准为例,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实验几何和几何。
高中数学则包括三角、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代数和解析几何,后三项分甲、乙两组规定教材,甲组程度较深。
此外,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通常还会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安排,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模块。
学业质量则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估标准,包括对知识技能、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在课程实施方面,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评价建议包括考试和测验的设计、学生作业的评价等;教材编写建议包括教材内容的选取、呈现方式的设计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
用则强调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包括教科书、教辅材料、数学软件、数字资源等。
如需更多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信息,可以查阅教育部门发布的文件,或咨询当地教育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数与代数(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 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幕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 a b a b a2b2, a b2a22ab b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1、函数(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 kx b k 0探索并理解k 0和k 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y 0探索x并理解k 0和k 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 )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 a x h2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能用二次函数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性质1、点、线、面、角(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之间线段最短。
(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6)认识度,会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7)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8)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9)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11)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对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
(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
(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6 )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
(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并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定义、命题、定理(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1、图形的轴对称(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
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3)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5)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 ,cosA,tanA ),知道30°,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9)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坐标1、坐标与图形位置(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