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
图式理论及其运用
图式理论及其运用一、图式理论1.什么是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 1871)的著作。
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在1932年提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储存在学习者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入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1],即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
2.图式理论阅读理论的分类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主要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
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王初明,1991:68),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一种知识。
因为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所以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
内容图式指的是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王初明,1991:103)。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主题,读者就能猜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尤其对于英语文章,这样一种直线形的篇章结构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篇章大多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所以文章主题和段落主旨句往往突出易见。
所以在日常英语阅读课堂上,除了要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外,还要利用各种训练方法激活学生的内容图式,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修辞图式指的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王初明,1991:72)。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篇章布局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如记叙文主要把握who,what,when,where,why等要素;说明文则主要在于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议论文则主要是把握作者观点和观点背后的依据。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各类体裁文章的结构知识夯实,那么学生则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作者:张业彤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4期摘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
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关键词:新闻框架;消息来源;媒体;互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
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作为消息来源的组织及其内部文化,作为新闻最终决定者的媒体及其工作常规、内部文化和规范,作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对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情境预设,以及作为被报道对象的事件本身,都属于影响新闻报道的力量。
在臧国仁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我得到了图1。
由于《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对政策、读者未展开详细的讨论,因此图1想要展现的重点是影响单个消息来源与单个新闻媒体间互动形式的因素,而对读者、政策的关系未做改动。
如图1所示,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双方在互动时会受到各自内在文化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个人常受到新闻常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路线、时间)而选择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根据其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决定以何种策略或方式与新闻媒体交往。
已有研究显示,组织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会影响选择何种沟通策略(包括对内对外的沟通)。
开放式的组织倾向于采取双向对等模式,而持较保守组织文化的消息来源则倾向于单向宣传式的沟通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闻媒体产生资讯不协调的现象。
简言之,[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并非一句体制或一句媒体定位就可涵盖的。
其中,[高层次结构]指向戈夫曼所言的“这是什么事”。
我认为不妨将“这是什么事”当做[中心思想]来理解,其内涵并不是对新闻事件5W的描述,而是对事件的定义。
最后,[框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于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其新闻作品的语句句法结构及用字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图式的作用与建构方法
息 通过 眼睛这个感 官输入大脑 .大脑对 信息进行 意义加工
后. 会 与大脑 中的 图式进行 比对 。 会很快 地用既有 的图式来
如, 如果学生 已有关 于“ 过年 ” 的若干 图式 . 则在 文本 中看到
“ 春节 ” 二字时 。 立马会激 活所有关于“ 过 年” 的图式 。 并预测 文本后面的内容可能是关于过年 的事情 . 由此建立预测性 的 理解 , 然后在后续 的阅读 中又进行验证。这样的预测 , 可大大
对所接收到 的信息进行心理解释 。由此可见 。 人类在 阅读时 , 大 脑 中存在 着心理 图式 . 也 即阅读 图式 . 该阅读 图式对 阅读
理解 的作用 非常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 , 培养学生 的阅 读能力 。 其 实就可以从建构阅读图式人手 。
一
缩短学生阅读所花 的时间, 以最短 的时间获得最佳的理解 。
二、 小 学语 文 教 学 中 阅 读 图式 的 建构
、
文本 阅读 中 图式 的 作 用
人在 阅读时是 如何处 理信 息的呢? 自古 以来 , 学者们提 出了三种 阅读模式 。一是 被动解码模式 , 认 为写作者是编码 者, 读 者是被动的解码者 。 读者 的任务就是解码文本信息 , 还 原写作者 的信息 内容 。二是 主动猜 测模式 . 认 为读 者在阅读
以上论述 可见 。 图式之于 阅读 很重要 . 那么 阅读 能力的 培养就可 以从建构 图式人手 。如何建构图式呢? 1 彳 q 用形象化手段建构抽 象意 义图式。
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中. 会遇到很多抽 象的概念 . 比如“ 理
想” 、 “ 大义凛然 ” 、 “ 舍生取义 ” 等。 由于学生年龄小 , 心智 不成 熟, 此前没有相 关图式作 支撑 . 所以对这些抽 象意义理解起 来是 困难 的。这种情 况下 . 教师应 当尽可能创设情境 . 变抽象 的意义为具体形象 而生动的情景 . 让 学生在情景 中理解抽象 的意义 , 进而建构起抽象意 义图式 。比如播放有关英雄大义
媒介的四种理论
四种理论的逻辑分析
1、威权主义理论 16-17世纪英国
2、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17世纪英美
历 时 性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20世纪苏联
法西斯主义 当代不发达国家 3、社会责任理论 20世纪英美
共
时
性
衡量指标:政治意识形态
西方中心论?冷战思维?天才预见?
有学者指出,“四种理论”实际上只有一种,即理 论2(或理论3),充其量只有两种,即理论2(或 理论3)加上理论1(涵盖理论4) (McQuail,2000:153)。 这种批评一定道理,它揭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 但是因此简单地说,支配作者的只有冷战思维,对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够公允。 施拉姆后来成为发展传播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Curran et al, 2000:4),恐怕也不仅仅是由于对 “四种理论”的缺失的忏悔吧。
背景:弗雷德里克· 西伯特(1902-1982) S·
美国新闻传播学者,媒介法学家。 1957年至1960年担任州立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960年至 1967年担任该校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 西伯特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和学者,他出版了关于宪法《第一修 正案》历史的重要著作,并在美国最高法院参与了许多有关宪 法《第一修正案》的著名案件。 州立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年为纪念他在1968年创立了西伯特系 列讲座,每年举办论坛,讨论新闻自由和宪法《第一修正案》。 除了与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他还著有 极富声望的历史著作《1476–1776年英格兰的新闻自由:政府 控制的兴衰》(1952)和《新闻界的权利和特许权》(1970)。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的贡献
芮必峰(1996:63~63)认为,该书的历史功绩在 于: (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 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 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 (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后来 的媒介理论; (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 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探析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阅读图式的建构
探析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阅读图式的建构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阅读图式的建构,是指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使用合适的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阅读文本的内容。
图式是一种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信息之间关系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组织、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的结构、主题和要点,提高阅读的效果。
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图式的建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适当的图式类型: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图式类型。
常用的图式类型包括思维导图、概念图、时间轴等。
思维导图适合展示主题、主要内容和相关细节之间的关系;概念图适合展示事物之间的分类和关系;时间轴适合展示事件发生的顺序。
2. 提取出主题和主要内容: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浏览标题、图片和段落开头的第一句话等方式,提取出文本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然后,将主题和主要内容作为图式的核心,其他相关内容作为图式的分支。
3. 设计图式的结构:根据所选图式类型的特点,设计图式的结构。
对于思维导图,可以将主题写在中心节点,主要内容写在分支节点上;对于概念图,可以将主题作为总节点,将主要内容作为子节点,再从子节点延伸出相关内容的子节点。
4. 增加对应的图像和关键词: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式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在每个节点上增加对应的图像和关键词。
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节点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节点的内容。
5. 练习使用图式:在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或填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图式来回忆文本的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图式的建构,提供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阅读文本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
图式的使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图式,使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
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 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 果。
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倾向性,这些倾 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 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 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 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 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 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 为取向,并引导者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 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 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 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 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框架的功能
★
新闻框架具体有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 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 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 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
受众框架
★
理论源流
★
E.戈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中为框架下 了这样的定义。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 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 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得框架,框架使 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 体信息。
框架具有预设性和发展性。
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
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
视觉叙事是一种通过图像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观念的方式。
在视觉叙事中,图像建构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首先,图像建构是视觉叙事的基础。
图像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包括人物、场景、事件等,这些元素通过图像的视觉表现力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叙事语言。
在图像建构中,设计师需要运用各种视觉元素,如线条、色彩、明暗、构图等,来表现主题、情感和观念。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图像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渠道,以确定图像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其次,图像传播是视觉叙事的关键。
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载体,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受众。
在图像传播中,媒介的选择和传播策略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如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体可以提供更为生动的视觉效果,而书籍、杂志等纸质媒体则更适合深度阅读和理解。
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图像表现形式和传播策略。
同时,图像传播还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
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图像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来制定传播策略,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情感共鸣。
总之,在视觉叙事中,图像建构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的图像建构和传播策略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观念,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论“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建构、解构与再构
南 京师 范 大学 视 觉文 化研 究 团 队提 出 “ 从共 享 到共 生 ” 的课程 建设 与知 识构 建 理 念 , 并付诸于“ 视 觉文 化与 媒 介 素 养 ” 课 程 建 设 与 教学 实践 之 中 , 逐 渐形 成具 有 自己风 格 的课 程 内容 体 系 与教 学 模 式 。 随着 教学 与科研 的互 促相 长 , 如何 紧 跟时代 要求 , 满 足学 习者 不断增 长 的 学 习需 求 , 从 不 同文化 视 角 丰 富教 学 内容 , 创新 课 程实践 形式 , 成为 课程 建设 发展 新要求 。通过 对 “ 视 觉 文 化 与媒 介 素 养 ” 课 程 的解 构, 进 一步 融合新 的相关理 论观 点 , 对 现有 的课程 教 材、 课 堂教 学 、 课 程 作 品 以及 课 程 网站进 行 再 构 , 以 期形 成更 具创造 力 、 感 染力 与教 育性 的视觉 作 品 , 更 加有效 地 提升学 习者 的视觉 素养 与媒 介素养 。
【 作者简介】 赵丽 ,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舒予,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6 8
化环境 的 , 或 者说 , 他人 、 语言、 交往、 文 化 等 外 部 社 会 环境 的 因素 将 决 定 学 习 者 内部 的 心 理 状 态 与 发
上、 中、 下 三篇 , 三 篇之 间有 着 密 切 的联 系 并 不 断进
一
课程称号,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 学生 的课程视觉
作 品创 作丰富 多彩屡 获省级奖项 , 得 到广泛好评 。 ( 一) 课程 建设 理念 : 从共 享到 共 生 “ 视 觉文化 与媒 介素 养 ” 课 程 建设 历 经 十 多年 ,
逐 步凝 练总 结 出 “为载体 , 形成了“ 课堂 一 论坛 一 创作” 三合一的 教学特色 ; 在课程实践的绩效方面, 获得国家级精 品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和构建现实。
媒介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2.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理解不是通过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社会共同建构的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来塑造。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我们的理解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3.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3.1 符号分析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语言在个体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
在媒介研究中,符号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媒介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
例如,通过对广告中的符号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3.2 媒介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媒介。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观念和行为。
例如,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框架,可以揭示出媒体对社会事件的选择性呈现和解读。
3.3 媒介受众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环境中构建的。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受众如何解读和使用媒介内容。
例如,通过研究观众的反应和回应,可以揭示出媒介对观众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优势4.1 强调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互动性,强调个体观念和行为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在媒介研究中,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的意义和影响。
4.2 关注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现实的关键。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影响个体和社会。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作者:张业彤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第15期《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
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作为消息来源的组织及其内部文化,作为新闻最终决定者的媒体及其工作常规、内部文化和规范,作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对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情境预设,以及作为被报道对象的事件本身,都属于影响新闻报道的力量。
在臧国仁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我得到了图1。
由于《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对政策、读者未展开详细的讨论,因此图1想要展现的重点是影响单个消息来源与单个新闻媒体间互动形式的因素,而对读者、政策的关系未做改动。
如图1所示,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双方在互动时会受到各自内在文化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个人常受到新闻常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路线、时间)而选择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根据其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决定以何种策略或方式与新闻媒体交往。
已有研究显示,组织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会影响选择何种沟通策略(包括对内对外的沟通)。
开放式的组织倾向于采取双向对等模式,而持较保守组织文化的消息来源则倾向于单向宣传式的沟通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闻媒体产生资讯不协调的现象。
简言之,[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并非一句体制或一句媒体定位就可涵盖的。
其中,[高层次结构]指向戈夫曼所言的“这是什么事”。
我认为不妨将“这是什么事”当做[中心思想]来理解,其内涵并不是对新闻事件5W的描述,而是对事件的定义。
最后,[框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于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其新闻作品的语句句法结构及用字技巧。
在论述[低层次结构时],臧国仁提出,框架须要透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对于这个说法,我目前的观点是:臧的理论建基于建构主义,从其理论传统来讲,符号便已囊括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一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清楚)。
目前来说,符号互动是解释人类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路径,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互动形式,仍有待探究。
英语阅读中的图式建构策略(李娟)
英语阅读中的图式建构策略阅读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和技巧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对课文的字面理解和词汇处理,对课文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学生收获到的或者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或者只是“无血无肉”的框架。
所以导致学生对阅读“退避三舍”。
本文将对几种图式作以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图式阅读理论对改进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什么是图式?图式就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
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心理机制和相关因素很多.阅读过程通常解释为读者在文章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从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读者的知识和文章中的各个层次(即字—词—句—篇章—语义—结构)中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每当一个图式中的大部分子图式被启动时,该图式便被调用了。
二、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为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图表帮助学生组织信息,表达观点,发表见解,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
1网络关系图示。
教师选择一个主题词,运用网络关系启发学生思维,说出与主题词有关的词汇或词组,并写在网络中。
如下图所示:2通过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或事件等的相同与不同的特征。
比如用两个交叉的椭圆表示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异同:Shared characteristics3 在阅读或听的基础上,根据获得的信息,设计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发展过程。
也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事情的发展过程,设计流程图,然后根据流程图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练习。
图式教学建构新的学习范式
“图式教学”:建构新的学习范式近年来,我校提出了建设“优学课堂”的主张,而达成与实现“优学”的校本课堂样式与学习策略则是“图式教学”。
图式教学是认知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认识与实践系统。
“图式教学”的优势何在图式教学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与引领下,运用图式展开学习的过程,它是儿童自己的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体验。
从实践层面看,图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直观、形象,较易引发学习的兴趣。
图片、图表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作为注意力、意志力、理解力都比较欠缺的儿童,课堂上的图式学习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方法的引导,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与成果。
其二,图式教学指向的是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培育。
图式可以作为学习的起点与素材,在课堂呈现中,它还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在知识建构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培育。
其三,图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以图式教学和图式学习为基础形成的优学课堂样式,涵盖了“建构主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而形象化的表征又更好地体现了儿童学习的特点。
其四,图式教学的存在形态具有丰富性。
在图式教学与图式学习当中,图式不仅以显性的文本形式存在,它还包括动态的合作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行为与行动的过程等诸多策略化存在的学习活动隐性形式。
其五,图式教学的范畴涵盖了一切“以图的形式”的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的一个显性特征是“以图的形式”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认识与实践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图式”,它还包括学习地图、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图示教学、概念图等一切与“图”有关的教学与学习形式。
不同类型图式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不同图式的认识与理解、区分与界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思考和讨论,根据不同图式在教学中的用途与价值,把它们化分为导学图式、助学图式和展学图式三大类。
媒介建构现实:理论溯源、建构模式及相关机制
媒介建构现实:理论溯源、建构模式及相关机制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和解读世界的重要工具。
媒介通过选择、加工和呈现信息,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无形中建构了我们的现实认知。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如何建构现实的理论基础,分析媒介建构现实的多种模式,以及深入揭示其内在机制。
我们将首先回溯媒介建构现实的理论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梳理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包括媒介环境学、符号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媒介建构现实的多种模式,包括选择模式、强化模式、框架模式等,探讨不同模式下媒介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理解。
本文还将探讨媒介建构现实的相关机制,包括媒介议程设置、媒介偏见、媒介依赖等。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媒介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过程,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媒介如何建构现实,以及这种建构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对媒介建构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总结,探讨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媒介的功能,提升我们的现实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理论溯源媒介建构现实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
在这些学科中,一些关键的理论和思想家为媒介建构现实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学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媒介建构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符号系统建构出来的。
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之一,通过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塑造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媒介通过选择、强调和解释现实事件,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
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心理学也为媒介建构现实提供了理论支持。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认知过程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人们是通过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来解读和理解现实的。
媒介通过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与人们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理解。
媒介通过操纵信息和符号,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
媒介的建构理论名词解释
媒介的建构理论名词解释媒介的建构理论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传媒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深入探讨媒介的表现形式和构造过程,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媒介建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媒介并非中立的传递工具,而是通过选择内容、强调某些信息并忽略其他信息来主动塑造社会现实。
1. 建构行为及建构过程媒介的建构行为是指媒介在呈现信息时选择和塑造的方式。
媒介机构在报道时往往会做出选择,可能基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商业利益或其他因素。
这种选择不仅限于关于内容的选择,还包括故事框架、语言风格以及图像和音效的运用。
通过这些选择,媒介塑造了观众对事件的理解和反应。
媒介建构过程是指媒介如何将现实世界转化为呈现出来的形象。
媒介并非以完全客观的方式传递信息,而是通过摄影、采访、编辑等加工工序将现实进行再构建。
这样一来,媒介就具备了选择性,可以通过突出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来传递特定的信息。
2. 意义和符号媒介的建构理论还强调意义和符号在媒介传播中的作用。
按照这一理论,媒介并非简单地传递现实世界的真实信息,而是通过符号和意义对现实进行编码和解码。
符号是指那些具有特定含义的物体、行为或概念,而意义则是通过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和观念。
在媒介的建构过程中,媒介机构会选择特定的符号和意义来呈现某个事件或主题。
这种选择不仅影响了观众对事件的认知,还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当媒体选择以负面方式报道某个群体时,可能会强化负面刻板印象,导致社会对该群体的偏见加深。
3. 观众的角色媒介的建构理论还关注观众在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观众并非被动接收媒介呈现的信息,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解读来赋予其意义。
观众根据自身的背景、经验和价值观对媒介内容进行解码,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观众的解码并不是完全自主的。
媒介建构理论认为,媒介的建构行为和表达方式会对观众的解码产生影响。
同时,观众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受到主流观点和社会预设的引导。
因此,观众在理解和对待媒介内容时也需要保持批判意识,积极参与媒介的建构和重构过程。
论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之建构
论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之建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研究,揭示框架理论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媒介形象作为社会公众对某一事物或个体的认知和印象,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框架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媒介形象建构的重要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框架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
接着,本文将探讨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和机制,分析框架理论如何影响媒介形象的生成和传播。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具体案例中框架理论的应用及其对媒介形象建构的影响。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框架理论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实践意义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框架理论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为媒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框架理论概述框架理论源于社会学领域,后被引入传播学,成为研究媒介信息处理和受众认知的重要视角。
它主张,媒介在选择、强调和解释信息时,会遵循一定的框架,这些框架既可能是媒介组织内部的规范,也可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框架理论的核心在于理解媒介如何通过特定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来塑造和影响公众对于特定事件或现象的认知。
在框架理论中,媒介被视为一种社会建构的工具,它通过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和解读事件,帮助受众形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媒介框架不仅反映了媒介自身的立场和偏见,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分析媒介框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信息如何被生产和传播,还可以揭示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框架理论在媒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分析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介形式。
通过对媒介框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媒介如何塑造公众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探讨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媒介对于特定议题或事件的形象建构。
框架视角下中国“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建构分析——以新浪网为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带动下相继建成一大批风格不一的文化休闲广场,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集体舞蹈形式———广场舞。
这种以锻炼身体、娱乐休闲为目的的活动,反映出中国当下中老年女性的一种普遍生活状态。
本文对近三年新浪网的新闻报道标题中所出现的关于“广场舞大妈”的200多篇新闻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探究基于框架视角下中国“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的建构,分析该媒介现象建构的特点与成因,旨在缓和“广场舞大妈”因不恰当媒介形象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网络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
一、“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建构过程分析(一)宏观层次———报道主体框架在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上,本文将新浪网中有关“广场舞大妈”的新闻报道主体划分为广场舞活动、广场舞群体以及广场舞大妈个人三类。
从构成比例上看,新浪网对“广场舞大妈”的报道主体分化明显,其中鲜有对广场舞文化底蕴以及对城市文化积极构建作用的报道,更多的是该群体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纠纷问题。
此外,媒体将“广场舞大妈”这一标签统称为中国的中老年女性,使“广场舞大妈”这一本身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与报道下,逐渐负面化、刻板化。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广场舞群体日益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必然会引起城市公共资源的争夺矛盾。
媒体聚焦于这些矛盾纠纷并不断渲染、扩大,导致“广场舞大妈”这一媒介形象迅速瓦解。
(二)中观层次———报道议题框架报道议题框架包括议题分布、议题倾向以及篇幅大小三个部分。
网络媒体对于“广场舞大妈”这一媒介形象所构建的议题类型广泛,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等特点;但报道议题比例失衡,其中以广场舞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为主,对广场舞本身的文化底蕴及其给中老年人带来身体健康方面的报道则屈指可数。
在议题倾向上,中性新闻所占比例最大,占比48.71%;正面新闻仅占比16.81%。
大众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其自身客观性,但正负报道数量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失衡,并随着报道数量的增加,正面新闻的递减速度加快。
媒介建构 路径
媒介建构路径是指通过媒介手段来影响和塑造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的过程。
具体来说,媒介建构路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媒介选择:选择适当的媒介来传递信息,例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传播特点,因此选择适当的媒介对于信息传递的效果至关重要。
2.媒介内容制作:通过精心制作媒介内容,例如新闻报道、广告、社交媒体帖子等,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
媒介内容需要符合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媒介议程设置:通过安排媒介议程,例如选择报道的主题、角度和时间等,来引导公众关注某一话题或事件,从而影响人们对该话题或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4.媒介框架建构: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图像等元素来构建媒介框架,例如新闻报道的标题、导语和结束语等,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
5.媒介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发声、报道和评论等方式,来引导舆论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看法。
综上所述,媒介建构路径是通过媒介手段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介、精心制作媒介内容、安排媒介议程、构建媒介框架以及引导舆论等方面的工作。
论图式语符的元媒介悖论
每一个 人” 。这 种平等和 普世 的理 想才是 通 而丧失 了通 向天 国的最 后 能力 。某 种
意义上讲 ,《 天书》将语言 的局 限推之极 “ 普 天 同 文” 理 想 。在 艺 术 实 践 中 ,徐 致一 一那些看上 去像 文 字 的符号 实 际 上 冰将 日常生 活 中 自发 的符号 使用 转变 为 仅仅具有 视觉 图像 性 ,而不 具 有 任何语 对这 种使 用合 法性 的反思 。他试 图冲破 传统 )语 言符 号实 言可读性 。这种基于 图像性 的 “ 反语 言” 传统 语言 ,借 助非 (
锋 ,徐冰是艺 术 践行 者 ,两者 虽 然 在观 念细节上差 异 很 大 ,但 同样 敏锐 地 觉察
的 ,而他基 于 “ 普 天 同文 ”理 想 追 求 的 《 地 书 》—— 居 然 是 可译 可 读 的 !它 是 艺术家用搜集 整理出 的一套 “ 标识语 言”
写成的对艺 术 的符 号 文本 。这让 人 不得
书 评 人
还 以装 置 、招贴 、字 库 软件 等多 种形 式 人类符 号 交流 的达成来 讨 论 《 地 书 》及 来展 示 同一 艺术 主题 。在 此 ,书 的介 质 其前作 《 天书 》所 提供策略 可行性 。 功 能与 其他 形式 的艺 术展 示处 于 同一 的 《 天书 》 的非语 言符 号 自觉 位 置 。作 为 书籍 出版 形式 的 《 地 书 》 的 徐 冰的艺 术在 不 同场合 被称 为 “ 符 特 别之处 在 于 ,它既 不是 以展 示 书籍 装
文 ”这 一普 世 理想 为 主题 的艺术 创 作 系 义在 于 ,它 已超 越 一 个 艺 术 本 位 视 角 ,
框架理论视域下“斜杠青年”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框架理论视域下“斜杠青年”媒介形象建构分析作者:裴超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3期摘要: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斜杠青年”在中国职业舞台上悄然崛起。
而“斜杆青年”为大众熟知与媒体的报道息息相关,媒体依据自身的框架选择性的报道,一方面体现了媒介的宣传职能和当下就业的社会语境;另一方面却因其一昧渲染“斜杠青年”群体光辉亮丽的形象,忽视群体内部差异、遮蔽了现实生活艰辛。
而不平衡、不客观的媒介形象建构难免对青年群体在择业时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关键词:框架理论;“斜杠青年”;媒介形象;新闻框架一、引言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斜杠青年”也在中国职业舞台上悄然崛起。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趋势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纷纷涌入城市,社会转型与科技革新为青年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遇。
另一方面,各类媒体的报道让“斜杆青年”成为一类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群体化的社会现象。
在当前就业的社会语境下,“斜杠青年”的媒介形象是如何建构的?“斜杠青年”的媒介形象又具备了怎样的特征?媒体在塑造“斜杆青年”媒介形象时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规避的?这正是本文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二、“斜杠青年”媒介形象建构过程“斜杠青年”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多重职业或身份的人。
按其内涵理解,“斜杠青年”自古有之,但近年来在媒体的报道中成了一个热点现象。
接下来,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报道的主体、议题、话语等框架进行解读。
(一)宏观层次——报道主体框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斜杠青年”作为一种时尚的职业身份大行其道,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群体化的社会现象。
在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上,新浪网中有关“斜杠青年”的新闻报道主体划分为古代斜杠青年、大众类斜杠青年、明星类斜杠青年三类。
此外,媒体将“斜杠青年”这一标签称为“成功、自由、理想”的代表,使“斜杠青年”这一本身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与报道下,逐渐负面化、刻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关于“天价医疗费事件”报道的焦点小组研究许静蓝军吴琦董湘君摘要: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和《财经》杂志对“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报道的分析及相应的焦点小组讨论的考察,从微观方面探求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
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中所建构的事实与概念图式、人格与角色图式、情境与策略图式等,均可能作用于具有特定认知图式的受众群体,其作用方式包括植入、共振、修正、抵制等。
借助于图式化认知,受众在信息重构的基础上形成意见。
关键词:媒介报道图式化认知焦点小组舆论Abstract:Based on Schema theory, this research explored media effect on public opin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program of CCTV News Probe, an investment report of Caijing magazine and related discussions in focused groups, the account revealed how media messages affect audience through schematized cognitive process. Audience with certain preexisting structured schemata might accept or resist media-constructed schemata, such as fact and concept schema, personal and role schema, context and strategy schema and etc. Audience might also strengthen or revise their preexisting schemata according to media recovery. Through schematized cognitive process of media message,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of news may be shaped and public opinions thus be influenced.Key words:media recovery;schematized recognition;focused group;Public opinion大众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是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但迄今为止,研究所用于分析的概念主要是“议程(agenda)”,“议题(issue or theme)”,以及“框架(frame)”、“显著性(salience)”和“铺垫(priming)等。
本研究以“图式(schma)”这一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社会心理学概念,通过焦点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考察媒介报道中的图式建构及其效果。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于2005年11月播出的《天价住院费》节目曾引起全国轰动,而《财经》在五个月之后对该事件所进行的另类深度报道,却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导向。
本研究以这两份媒介报道为试验材料,进行焦点小组讨论研究,及相应的内容比较和相关作者访谈,以考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1.图式与图式化认知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泰勒和克洛克(Taylor and Crocker)正式提出图式论(Schema theory)。
图式(schema)即每个人头脑中大量存在的的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
图式很像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定义明确的、绝对的分类。
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
与此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行为模式等,也会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
因此,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如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人格图式(person schema),角色图式(role schema)等,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如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以及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等。
①所有这些图式,都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而获得的。
事物越接近头脑中的图式,就越容易被迅速断定。
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新闻叙述图式②。
桑代克(Thorndyke,1977)的早期研究认为,“新闻报道具有约定俗成的图式结构,可帮助读者理解、再现和检索”③。
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Van Dijk)则指出,受众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图式来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从而形成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或态度。
④戈夫曼则认为,“框架”可以被描述为“阐释的图式塔(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⑤所谓图式塔也是图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很多图式之间相互联系、并存的等级排列。
⑥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而“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窗帘”、“壁纸”、“灯具”、“地板”等相联系而形成关于室内装潢的图式塔。
图式化认知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将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
借助于图式,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
⑦上世纪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
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
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
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
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
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
⑧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曾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图式化模拟过程: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
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
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
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
⑨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
在实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
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
总之,图式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
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
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
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
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刻板偏见,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
2.舆论研究中的焦点小组讨论法焦点小组讨论经常被用于各种舆论研究题目。
和民意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完全不同,焦点小组研究假定公众是积极主动、理性而成熟的,能进行批评性的深入思考。
其研究的前提假设是:舆论并不像电脑数据那样,先被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然后被调用,而是通过一个包含无数复杂图式的认知过程来持续形成。
舆论是动态的、复杂的,是来自个人、社会以及媒介信息的综合作用。
焦点小组研究力图通过对小组讨论和意见形成的深入分析,揭露隐藏其中的舆论特点,并显示舆论的社会性。
研究中,我们借用北京勺海调查公司的单面镜室,邀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名在读本科生,每10人一组,分别现场观看《新闻调查》的“天价住院费”节目栏目或阅读《财经》杂志《“天价医疗费”真相调查》一文,随后分别进行讨论。
现场采集了两组讨论的录音录像,并整理成文字加以分析。
参加讨论者事先都没有接触过有关“天价医疗费”事件的相关信息,因此安排他们在特定时间接受特定的媒介信息,比较有助于考察媒介讯息对其意见形成的影响。
之所以选择新闻学院的本科生参与焦点小组讨论,除了邀请的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有助于他们主动地表达意见,从而能使研究者较为清楚地看到通常只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意见过程。
这种焦点小组研究的弱点在于,参与者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局限于他们特定的人口和态度特征,而他们可能不是央视《新闻调查》和《财经》杂志的目标受众。
另外焦点小组讨论的场合显然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场景。
成员会更为认真地接收媒介,并且在讨论中表现得更为积极。
由于讨论是在看完相应的媒介材料后立即进行,成员对材料印象更深刻,讨论话题更集中,因此不同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意见形成过程。
尽管如此,但由于研究重点是媒介图式对意见形成的一般影响方式,因此选择这样的焦点小组进行效果测量仍具有可行性。
二、媒介图式的建构比较1. 新闻叙述的主题概念图式新闻离不开叙事,而新闻叙事常常会形成一定的主题概念图式。
在焦点小组讨论中,我们要求参加者先接触相关媒介材料——电视片或相关报道,然后写下所了解的新闻故事梗概,以映证新闻叙述的主图式。
在《天价住院费》一片中,编导以故事性叙事策略,通过标题、导语确立故事框架,以“天价住院费”为切入点,围绕“过敏药收费”、“病人去世后的化验费用”、“一天之内收取的106瓶盐水、94袋血”等问题,通过记者采访层层展开全部调查过程,最后以专家访谈形式进一步点明主题,即危重病人住院期间遭遇医院高收费、乱收费,但并未挽回生命。
反映出医院管理混乱,医患关系紧张等主题。
但是《财经》杂志《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真相调查》一文,则以竞争性叙事策略,凸显家属强势干预治疗,医院违规救治,医疗资源占用以及医学伦理等主题。
《财经》报道中,所谓“天价医疗费”仅是记者调查之中的一个环节,并未被格外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