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医疗保险的历史进程及建议

关于我国医疗保险的历史进程及建议

关于我国医疗保险的历史进程及建议【摘要】我国医疗保险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政府逐步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医疗保险服务质量都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议政府加大医疗保险基金投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确保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质量和效益更高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也将不断完善,使更多人受益于健康保障政策。

【关键词】医疗保险、历史进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服务质量、完善制度、基金投入、待遇提高。

1. 引言1.1 医疗保险的概念医疗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帮助个人在生病或受伤时承担医疗费用的重要渠道。

它是在不同程度上由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支付的一种保险,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减轻医疗负担,保障其基本的健康权益。

医疗保险的出现源于对个人医疗费用高昂和医疗保障不足的担忧,是现代社会对健康状况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举措。

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可以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发展。

医疗保险的概念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的医疗问题,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它是社会保护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旨在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医疗权益,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医疗保险的概念将继续引领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1.2 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保险可以有效缓解个人和家庭面临的医疗费用压力。

在现代社会,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场大病就可能导致财务崩溃。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医疗服务需求而实行的免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则是为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需求而实行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都由国家承担医疗费用,覆盖了全体公民。

二、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问题。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199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向全面覆盖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两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分别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

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五、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医保结算,方便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同时,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也使得参保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办理医保业务。

六、全面医保覆盖和医保扶贫好的,以下是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补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特殊群体和基层地区的医疗保障支持力度。

同时,医保药品目录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改革医疗保险是一个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作用是为参保人提供针对医疗支出的保障,同时对医疗服务进行管理和规范,防范医疗风险和医疗浪费。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相当漫长,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和现状。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起源医疗保险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始于19世纪末。

当时,德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人口集中、就业变化、社会结构重构等多种社会问题,其中医疗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1891年,德意志帝国宣布颁布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规定为工人和手工业者建立强制性的医疗保险。

此后,世界各国从德国的经验中获取灵感,也逐步建立了各自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分级管理制度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发展。

当时,国家向工商界推广了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即将医疗保险分为国民保险和企业保险两个层次,分别由政府和企业管理。

但是,由于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被严重削弱。

2、社会统一医疗保险制度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社会统一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实行了保障广泛、资金来源多样化等原则,从而提高了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然而,由于资金来源不足以及管理不当,使得该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资金缺乏等。

3、单一医疗保险制度1987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新医改”,提出了单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新医改的目的在于建立起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此后,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为广大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三、医疗保险制度的当前挑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政策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是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困难。

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和各种附加条件,让居民不能真正理解政策和福利,无法真正体验医疗保险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

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背景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

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

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中国“三纵三横”的医疗保障体系
补充层
个人、组织、
社会
补充保险
商业健康保险 社会慈善捐助
主干层 城镇职工 城镇居民 新型农村
个人、组织、 基本医疗 基本医疗 合作医疗
政府
保险
保险
托底层
政府
城镇医疗救助
农村医 疗救助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第一节 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 第二节 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4
第一节
法筹集资金建立相应的医疗制度;保障和向全体居
民提供一定水平的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服务&其特
点是绝大多数人享有;随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是动
态的& 非基本医疗:由于单位、企业或个人非正常原因 造成的疾病和伤害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或者医疗的
机会成本很高;成本效果不佳;这类医疗服务包括某 些药品属于非基本医疗&
特需医疗:由求医者根据自身的健康和经济条件;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5
一、我国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类 型
概念
确立和 经费 经费 发展 来源 水平
享受范围 和对象
医疗 待遇
经费管 理和使 用原则
是我国现阶段 初创阶段
公 对机关和事业 巩固阶段
费 医 疗
单位工作人员 以及大专院校 学生实行的一 种免费的医疗
维持阶段 改革阶段
卫生保健制度
医疗保险待遇设计
按照“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职工医疗费用支付分三段付费;即账户段、自负
段和共付段&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
25
起伏线:职工 年平均工资10%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在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进。

从最初的无保障状态,到现代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一、前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基本医疗服务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以国家提供医疗服务为主。

1950年代,国家实行了集体医疗保险制度,通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职工和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1969年,国家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城市方面,建立了“工人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

然而,这一时期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不高等。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政策制度的短板,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医疗资源也相对有限。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向市场化方向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迈出了新的步伐。

8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市场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1985年,国家逐步实行了医疗价格市场化,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1998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一项覆盖面更广泛的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此外,还出台了药品流通、医疗机构管理等一系列医疗改革政策,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21世纪初至今:全民医保的建立与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迈入了全面覆盖的新阶段。

2003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全民医疗保险的目标,打破了居民之间的户籍限制。

2009年,国家推出了新一轮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使医疗保险制度在城乡之间实现了均衡和统一。

同时,医疗保障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不断增加对医疗保障的投入,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统筹城乡、整合制度,全民医疗保障新阶段
初期医疗保障的弊端
缺乏稳定的医疗基金来源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财政不堪重负 对医疗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费用制约机制,
医疗资源浪费严重 医疗覆盖面窄 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缺乏风险互助共济功能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公费 医疗
劳保 医疗
自发改革
覆盖范围
职工医保覆盖范围外的城镇人员
学生(包括大学生) 少年儿童 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自愿参加
筹资标准
资金筹集
资助方式
政府补助+个人缴费
谢谢观看
补助
充保险





次 医 疗 保
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
保险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主 体




城乡社会医疗救助体系

历史发展沿革——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 医疗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保体系:
. 1 新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改革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4.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与发展 5.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
统筹基金
支付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住院费用和门诊大病医疗 费用
起付线: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实际为3% 封顶线: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6倍左右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75%
个人账户
支付门诊和住院费用中个人自负部分以及在定点药店购药 费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覆盖范围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一、前言中国是人口大国,医疗服务需求量大,但医疗服务供给出现了瓶颈,医疗体制需要不断改革。

本文将剖析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二、历史演变1. 毛泽东时代:医疗体制社会主义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体制进行了社会主义化改革。

国家全面实行医疗卫生工作社会化,全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2.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下的医疗保障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始,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成为当时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

当时医疗保障制度以单位为主体,单位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障。

3. 90年代:市场化医疗改革的探索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价格改革,导致医药价格大幅上涨,医保基金收不抵支。

此后,中国开始进行市场化医疗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自主定价改革,允许民营医疗机构的兴起。

4. 21世纪:新医改实行2009年,中国开始全面推行新医改。

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医保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药价改革等。

三、现状分析1.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中国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中国医生数量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质量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2. 医疗费用高昂医疗费用是中国医疗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立医院的医疗价格高企,医药费用占比较高。

3. 医疗保障面临挑战医疗保障制度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是一个核心问题。

尽管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但医疗保障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4. 科技创新水平落后医药科技创新是中国医疗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但当前情况并不容乐观。

中国的医药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落后,对医疗质量和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四、未来展望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需不断推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加强医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让中国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背景原因建国初期,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这是一种对城市就业人口“政府全包型”的医疗制度,它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措施1、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

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统收统支,不能分给个人。

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由医疗费拨付,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

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医疗保险是指为了弥补因意外伤害或疾病需要医疗而产生的费用所引发的保障制度。

从20世纪初期起,欧美国家便相继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

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起步较晚,主要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着手建设。

195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受长期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摧残,社会矛盾很大。

1951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五七”政策,实行全国范围的社会福利改革。

随着医疗保健领域的改革,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

其中包括最初的“抗美援朝医疗保险”、1988年实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199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实践和经验面临了种种挑战和困境。

其中包括:1. 缺乏全面性和普惠性。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但仍存在许多人无法得到合理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

2. 医疗保险资金紧缺。

由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利用的是集体资金的方式,所以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一直是制约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中的超支情况令人担忧。

3. 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医疗保险制度不仅需要注重于拓展保障的范围和深度,还需要关注流程和质量问题。

目前,医疗保险支付流程的繁琐和复杂使患者在医院等候时间加长,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为了解决当前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拓展。

当前,我国已经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涵盖城镇居民和农民。

未来要对跨地区、跨行业、跨社会群体的医疗保障范围进行拓展。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领域的协调工作,制定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医疗保障政策。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企业职 工免费 或部分 免费, 其家属 实行半 免费
6
二、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 2. 包得过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脱节,对供需 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3.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经费 来源,风险分担能力、资金共济能力差。 4. 覆盖面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广覆盖”即是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 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是指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企业(国有 企业、集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私营企业 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 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打 破过去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的界限,全国实行 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 镇个体经济组织的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也可以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之中。
用于记录、储存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和
从单位缴纳费中划入的医疗保险费。
23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如何建立?
用人单位年 工资总额6%
4.2%
社会统筹 基金约4.2%
1.8% 职工个人本 人年工资2% 个人账户 基金约3.8%

医疗保险待遇设计

按照“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
则。

职工医疗费用支付分三段付费,即账户段、自 负段和共付段。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Health
Care System of CHINA
1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 1994年:两江试点 1996年:扩大试点 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3年:农村医疗救助试点 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201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及覆盖农村的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建立了覆盖城镇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及覆盖农村的传统合作医疗制度。

这些制度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8年,全国城镇职工有9499万人,其中8885万人有劳保医疗制度保护,加上享受半费待遇的部分城镇职工家属,覆盖人群在一亿人左右;农村传统合作医疗鼎盛时期,95%的农民从中获得保障。

二.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转型探索(1978-1992)1978年之后,我国正式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双转型时期,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使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蜕变为“单位”保障。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从业人员快速增加,针对公有制和集体经济的制度保障功能逐步弱化。

三是医疗机构财政支持逐步减少,加之1985年《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开始了以“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为导向的改革,医疗机构强化服务提供。

公费医疗制度不断优化费用管理,探索费用控制机制。

劳保医疗制度重点探索职工大病医疗费和离退休医疗费的社会统筹。

这都为未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

这一时期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78-1985年期间,主要是针对旧有医疗保障制度微观设计缺陷,尝试引入需方费用分担机制。

这一时期,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断减少,医疗机构营利动机强化。

知青回城,城镇就业人口快速增加,公费和劳保医疗覆盖人数不断增加,加之就医免费,患者缺乏费用意识,城镇制度费用支出快速增长。

1978-1986年间,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年增长率则为14%和11%。

针对上述问题,制度作了如下改革探索:在公费和劳保医疗中引入患者自付,即“挂钩”。

随后,部分省市在部分医疗单位实行公费医疗经费与患者个人适当挂钩的方法,即引入个人自付费用。

一般是门诊医疗费用定额包干使用,或门诊、住院时个人自付一定比例医药费,个人负担比例各地不同,大多为10%-20%。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就通过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初步的医疗保障服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同步展开。

1994年颁布《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两个城市开展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

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由此确定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社会保险的模式,传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式建立。

2007年根据《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各地开始了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覆盖城镇非就业人口的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至此,基本医保的三个主体制度初步成型。

与此同时,国家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9年以来,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我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截至2018年末,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超过13.5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医保基金收入2.1万亿元、支出近1.8万亿元,累计结存2.3万亿元。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等。

我国医疗保障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粗到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和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

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

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

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医改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医改历程

第五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1月,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做出批 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 治,综合治理。 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十 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切实解决群众看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逐渐凸现, 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 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关注较多的是2019年的 “3月28日稿”和“7月13日稿”,虽然这两稿都 没有对外公布,只是在内部征求意见,但是参与 意见征求的专家普遍认为,后者明确规定了卫生 事业的性质,即更加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质。
谢谢观赏
谢 谢!
2019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 度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 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明确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基 本原则和政策框架,要求2019年,在全国 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以这一文件的发布为标志,我 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入了全 面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仍是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的是 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缺乏 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 解决。
第四阶段:2000~2019年
• 2019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奋斗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2019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科 学发展观 。2019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 体系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 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 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 生体制的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程
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 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国家机构和社会团体等机构,对参保人员进行医疗费用的风险补偿和服务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城镇职工医保到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不断推进着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完善。

上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建立了最早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以城镇职工为主体。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涵盖了城镇居民、农民工、新农合等群体。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参保对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分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险等。

其中,城镇职工医保主要覆盖了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医保覆盖了城市非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新农合则针对农民及其家属,大病保险则提供了对重大疾病的保障。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集中统一资金管理和分级分段支付的方式,确保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参保人员每个月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并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在就医时,个人需要先垫付部分医疗费用,然后通过医保报销的方式得到部分费用的返还。

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优化与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进行政策优化和改革。

一方面,提高了医保的保障水平,扩大了覆盖面,增加了医保报销比例,降低了个人负担。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亟待解决,待遇标准和医保定点医院的规定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五、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展望未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将继续进行改革和完善,推动医保覆盖更广泛,保障水平更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医保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提高基金的筹资能力,加大对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提高就医便利度等方面。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在这
一时期,政府通过建设农村卫生院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服务。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


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开始进行改革。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农村医保。

3. 2000年代至2010年代: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002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取代了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行统一的参保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4. 2010年代以后:全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2012年,政
府提出了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并陆续在一些地区实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此后,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建立、改革完善到
全面建立的过程,不断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2024年医疗改革的起步

2024年医疗改革的起步

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 提供精准治疗和护理
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 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缩 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 解大医院拥挤现象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减少患 者等待时间和看病成本
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 调性,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 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成效: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和领域改革进展缓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展望未来医疗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数字化医疗:利用信息技术提高 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 教育,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负 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医疗资源紧张,医护人员工作压 力大,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医患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
医患关系问题:沟通不畅、信任缺失、医疗纠纷等 应对策略: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透明度、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等 具体措施:开展医患沟通培训、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推广医疗责任保险等 实施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等
医疗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提高医疗服务质 量和效率
降低医疗费用和 减轻患者负担
促进医疗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利用
保障全体人民的 健康福祉
2024年医疗改革的具体措施
03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建立全民医保 制度,实现医 疗保险全覆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一)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背景原因建国初期,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这是一种对城市就业人口政府全包型”的医疗制度,它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措施1、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

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

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统收统支,不能分给个人。

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由医疗费拨付,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

1952 年8 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

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 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 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

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成果一方面,改变了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历史,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

我国的人均寿命从1949 年的34 岁提高到1999 年的71 岁。

另一方面,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背景原因公费、劳保免费医疗制度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职工医疗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和企业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二是全额报销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三是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亟待拓宽。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日益显露出机制上的弊病,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4 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 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具体措施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具体实施细则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

改革成果从需求角度分析,医疗保险享受者事先从工资中扣除某一比例用于当作医疗保险储蓄基金,该基金归属于个人,并且产生利息。

参保者的医疗费用首先从个人账户中扣除,个人账户扣除后的剩余部分归属于个人。

因为这种约束,参保者就会爱惜自己身体,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现象也会大幅减少。

从而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与分配不均,达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供给角度分析,因为付费方问题的解决,供给方(医院,医疗诊所)的问题也能解决。

首先解除了价格管制,价格由医疗市场决定,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这种价格至少能够保证医院的正常利润。

医院如果能够实现正常的利润,那么其提高医疗费用的动机就会消失。

医院必须考虑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因而有动力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会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约束。

同时,由于在大病计划中保险公司将支付医疗费用的大头,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

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但是有效监督和有力约束的建立,效率将较公费制度下大为提高,并且因为国家的财政负担或者企业的负担大为减轻,医疗保险将更为普及。

三)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建立;背景原因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后,切实保障了在职职工的医疗问题,但覆盖面还是过低,且仅限于基本医疗保障,大病统筹机制缺乏。

医疗机构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行为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这是造成医疗服务成本高,费用支出难以控制,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 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此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具体措施根据计划,从2009 年到2011年,我国将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3 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2010 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 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 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

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从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改革成果压抑已久的医疗需求的释放带来了药品市场的增量,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医保筹资水平提升,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

新医改带来药品消费结构的变化,高端专科用药增长依然确定。

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下沉,城乡基层医药市场扩容明显,基本用药特别是慢性病、常见病用药市场扩容明显。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程。

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的健康方面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一曾备受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制度,经历了异常坎坷的兴衰历程。

今天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改革进程1、20 世纪40 年代的萌芽阶段。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陕甘宁边区就出现了具有卫生合作性质的医药合作社。

2、50 年代的初创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不断升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60 至70 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合作医疗曾被写进1978年3 月5日由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9 年12 月15 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通知,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4、80 年代的解体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集体经济逐渐解体;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失去了主要的资金来源。

此外,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进与普及合作医疗时,也存在着形式主义、一刀切等问题,使得一些人把合作医疗当成“左”的东西而全盘否定。

再加上合作医疗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等问题,导致合作医疗大面积解体,濒临崩溃。

5、90 年代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从1990 年开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如何建立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问题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为此,中国对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1993 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993 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卫生部在全国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提出《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报告。

1994 年,为了提供合作医疗立法的理论依据,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7省14县开展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和跟踪研究。

1996年7 月,卫生部在河南召开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提出了发展与完善合作医疗的具体措施。

199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合作医疗对于提高农民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1997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到2000 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

”同年5 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背景原因伴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经济基础,备受世人称赞的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衰落。

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位,使得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从“单层次、低需求”转向“多层次、高需求”,农民对健康更加关注,而轻视预防的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