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教材版本】

“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设计理念】

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表达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某某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

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在平等、某某、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可利用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同时可在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学案以及教师和学生课前共同搜集相关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作为课堂资源。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课前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特定的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

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

本框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入手,抽象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在物质和意识的比较中哲学上物质的含义。之后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复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学生活动1:讨论、回答。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活动2:引出“物质〞话题。提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顺利引导学生对物质概念的关注。

【展开新课】

一、物质的含义

教师活动1:请学生们列举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1:回答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可能会谈到黑板、人、山川河流、以及看不见的、磁场、电磁波等。

〔副板书的地方写出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以便于后面的分析。〕

教师活动2:对学生谈到的物质形态以适当分类,并提问:生活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设计意图:这一学生难以回答,但可启发学生对物质含义的思考。

教师活动3: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分析,能够形成一些朴素正确的观点,有些观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概括,得出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客观的,是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分析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之处:都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活动4:精讲物质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并让学生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客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人的意识之外,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之后,请学生思考:人的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呢?

学生活动4:思考、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得出简单结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应该树立可知论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讨论,有助于得出哲学上物质的科学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活动5:请同学们找找这一句子的主干,并进一步思考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