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提前熟悉课本知识1、导入新课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1、希腊神话 混沌之神 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
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
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
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 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
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
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王元芳教学目标:政治素养:识记物质的基本含义、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法治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科学精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神灵创世说公共参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单元我们刚学完这学概论,今天我们正式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过程,谁来说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框架?学生回答: ....古往今来,我们对宇宙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相信同学们也非常好奇,宇宙是什么?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进400公里的太空来遥望我们美丽的地球。
播放视频《2021.12.9天宫第一课》视频。
合作探究一:1.世界是否是神创的?2.什么是物质?有哪些特征?3.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区别?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I I I客观性可知性唯一特性I I I划清了唯物与唯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区别于根本属性(2)具体的物质和哲学上的物质的区别(3)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具体的物质和哲学上的物质的区别:具体的物质:暂时的、具体的哲学上的物质:抽象的、永恒的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客观存在包含意识,包含客观实在过渡:关于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串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上下探索,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接下来同学们看两组图片,思考一下,自然界究竟是神创的还是物质的世界?课件播放图片:合作探究二:1:你观看材料归纳这儿种起源说,并思考总结孰对孰非?2: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神创论越来越显示其荒谬性。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1:4.1 世界的物质性优质教案
7.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对世界这种“统一性”的正确理解是( )
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2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抽象的、虚幻的
4.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6.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 )
A.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3.学生在兴趣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较为关注,可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可能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5.学生在合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但仍需提高,可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培养。
4.设计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中,感受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增强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和敬畏;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品质;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要求:讨论深入,观点鲜明,充分体现小组成员的辩证思维能力。
4.完成课后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5.推荐阅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哲学文章、科技发展报道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以下现象,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应对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同学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
与老师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总结提升
知识整合
第五环节
【达标检测】
见课件
思考作答
聆听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教学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情境分析→情境回归→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说,而西方有上帝创世说。从科学的角度说一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还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2.1世界的物质性。
认真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
【情景分析】
议学活动1:传说——嫦娥奔月。
1.展示议学材料:传说——嫦娥奔月,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问题:月球上有没有嫦娥?世界上有没有神仙?世界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吗?请观看视频结合预习知识解析这一观点。归纳自然界物质性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3.展示议学提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教师点拨哲学物质概念;引导学生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议学活动2Leabharlann 图说——嫦娥工程。1.展示议学材料:图说——嫦娥工程,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本框题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要求教材分析: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同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进而引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阐明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通过分析这两目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物质的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学情简要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到了与世界起源相关的内容,如宇宙大爆炸等理论,在历史学科中也初步涉及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起源的一些解释,已经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基础,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教师更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科学性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的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的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策略方法】由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过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加之在第一单元学习中对哲学思维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才用的是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的模式。
分为“走入历史,追寻前人探索之路”“开拓思维,探究世界之本质“回归现实,坚定科学发展之路”三部分,让学生真正体会哲学思维的概括与反思的特点。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本框题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要求教材分析: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同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进而引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阐明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通过分析这两目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物质的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学情简要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到了与世界起源相关的内容,如宇宙大爆炸等理论,在历史学科中也初步涉及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起源的一些解释,已经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基础,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教师更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科学性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的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的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策略方法】由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过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加之在第一单元学习中对哲学思维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才用的是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的模式。
分为“走入历史,追寻前人探索之路”“开拓思维,探究世界之本质“回归现实,坚定科学发展之路”三部分,让学生真正体会哲学思维的概括与反思的特点。
【教学活动过程】〔课前准备〕一组:搜集上帝创世学说的内容二组:搜集我国的五行学说的相关内容三组:搜集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内容四组:阅读教材,从逻辑上分析世界的物质性〔课堂教学过程〕走入历史,追寻前人探索之路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人们在追寻世界真相,思考自身定位的时候总是不可防止的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从何而来,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配套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讲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概念;第二目讲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本框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理解起来仍比较困难。
所以,学生要认真学习本课内容,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这是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掌握其他哲学知识的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通过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训练,掌握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过程与方法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坚定坚持唯物主义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作为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如何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探讨哲学上“物质”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坚定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含义难点: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要求】(一)基本要求:1、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懂得自然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3、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发展要求:辨析实力,说明世界是物质的【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思考哲学的起源?生:……师: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从古至今,伟大的哲人们从来没停止过追问和思考。
我们现在看的这幅图片就是屈原的《天问》。
屈原的《天问》已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1世界的物质性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之前学过“整个世界”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师: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世界的物质性”,其实只要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分别具有物质性就可以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师:观看视频“地球的起源”,以及生命起源的简化推导,思考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生:……师:自然界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吗?生:是师:那是不是可以把自然界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呢?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本质归结为原子呢?生:不行师:那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生:物质1、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客观实在——》这是物质与意识唯一的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1.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特定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3.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他们在辩论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2.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分别阐述世界的物质性的优点和缺点,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并提供自己生活中的案例,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进行解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物质性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彼此的想法,促进互动交流,增强学习的参与感。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能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1.简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2.详细讲解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物质性的主要观点,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并分析各种观点的内涵及其演变。
3.阐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
4.结合实际案例,教授如何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成员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你对世界的物质性有哪些认识?
2.你认为物质基础对国家发展有哪些影响?
3.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4.你是如何看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学期末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4.拓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哲学书籍、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5.实践活动,提高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掌握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区别。
2.了解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物质性的主要观点,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3.掌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中政治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课题世界的物质性1.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及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点。
2.能力目标:教课经过展开研究活动和联合详细案例的剖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质能力,经过辨目标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目光看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批评上帝或神灵创世说的荒唐性教课要点:世界的实质是物质重难难点: 1. 物质的观点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点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教师:“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显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它既道出了屈原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的追问,也引起了人们对世界的上下求索。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实质是什么?从今日开始就让我们一同带着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虑去找寻《天问》的答案。
这一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来世界的实质。
二、讲解新课:(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10分)第一有请某某同学给我们展现——对于地球发源的传说。
学生展现(略)教师:圣经上也说了,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日和黑夜,次日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种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斗,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礼拜日。
教师:展现一组图片,内容分别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 、“上帝创建世界”等,问:天地万物是上帝创建的吗?地球及其生命终究怎样产生的?播放视频《宇宙和地球的形成》从这个视频中我们能够发现包含地球在内的宇宙是从星云开始经过几亿年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发源的一个理解。
从中我们有什么启迪?学生小结1:自然界是依据固有的规律形成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师:方才我们是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板书),说它是物质的,可是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人类后,出现了很多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仍是客观的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两分钟,并举例说明。
高中政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 1 -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
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一)物质的概念:解释:(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
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
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高中政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根本要素;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重点:物质的定义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局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那么这三大局部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这一含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2〕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练习:从以下词语中选出属于物质的——空气、房子、信念、衣服、树木、精神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有哪些事物?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开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开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过渡〕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又是不是物质的呢?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让学生思考:课本30页探究一〔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开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
劳动使古猿变成人;劳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
劳动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另外,构成人类社会的根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人口因素,主体是人,这是物质的;而生产方式,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如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表达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某某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在平等、某某、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教学环境】◆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可利用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同时可在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学案以及教师和学生课前共同搜集相关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作为课堂资源。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课前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特定的参考资料:【教学方法】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本框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入手,抽象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在物质和意识的比较中哲学上物质的含义。
之后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复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学生活动1:讨论、回答。
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活动2:引出“物质〞话题。
提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顺利引导学生对物质概念的关注。
【展开新课】一、物质的含义教师活动1:请学生们列举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1:回答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
可能会谈到黑板、人、山川河流、以及看不见的、磁场、电磁波等。
〔副板书的地方写出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以便于后面的分析。
〕教师活动2:对学生谈到的物质形态以适当分类,并提问:生活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设计意图:这一学生难以回答,但可启发学生对物质含义的思考。
教师活动3: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是什么?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分析,能够形成一些朴素正确的观点,有些观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概括,得出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客观的,是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分析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之处:都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活动4:精讲物质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并让学生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客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人的意识之外,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之后,请学生思考:人的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呢?学生活动4:思考、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得出简单结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应该树立可知论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讨论,有助于得出哲学上物质的科学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活动5:请同学们找找这一句子的主干,并进一步思考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5:从语文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设计意图:一是明确物质的本质是“客观实在〞,二是进一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教师活动1:介绍教材P28“上帝创世说〞。
并请同学们讨论:“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所学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资料卡:“上帝创世说〞:《圣经·旧约·创世说》记载,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第七天被确定为休息日。
学生活动1:探究讨论对“上帝创世说〞的认识。
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种有神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且学生已系统学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所以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教师活动2: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神的存在。
并让学生思考:人类产生后,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界还会是客观的吗?学生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原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活动都是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的。
〕教师活动3: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得出结论:自然万物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进化而来是,自然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由低级往高级发展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自然界无论在人类产生以前,还是人类产生以后,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师活动1:总结自然界是物质的,并让学生讨论:人类社会是不是由神灵创造的还是进化而来的。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并发言回答。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2: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来的?学生活动2:看书并结合已有知识劳动思考、回答。
得出结论: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
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3:让学生看书回答: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生活动3;看书回答,得出结论: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活动4: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说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学生活动4:从既有知识中分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都是物质的。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表达了哲学本身的严密性。
资料卡: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三个方面。
教师活动5:总结。
得出结论:地理环境是客观的,人口因素是客观的,生产方式也是客观的。
整个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是一个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教师活动1:请学生思考探究一下问题:人为什么会有意识,会有思维?学生活动1:同桌和临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推选代表回答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角度思考,得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意识具有物质性。
这一问题较为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先记住,等后面讲到意识的本质时再加强理解。
最后得出结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物质性。
教师活动2:总结学生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也具有物质性。
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教师活动3:讲解以下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
并提问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生活动2:利用本节知识回答上面问题。
得出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由此,也就充分的证明了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知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巩固提高】学案处理并补充典型例题。
通过学案处理,巩固本节的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树立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观。
教师活动1:补充典型例题:辨析: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回答。
得出结论:哲学的物质不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合,而是何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