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辛桥防洪评价报告(审查后修改)
跨河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

1 概述1.1项目背景为了加快新市区建设,**市市委、市政府通过了《**河新市区明珠文化公园周边大型公建项目规划》、《机场北路改造工程、明珠东路延伸工程、机场南路延伸工程及纵十路道路规划》等6个规划。
依据规划,**市市建设局坚持以新市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并重的原则,先后实施“两湖一河”园林景观二期工程等9项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新市区,进一步加快“两湖一河”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市市机场南路工程是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市市沿**河两岸新区和老城区重要交通要道,是连接**河南岸**市新火车站和老城区的重要公路之一,机场南路跨**河桥工程是该条道路上的重要建筑物,新火车站通往市区的咽喉工程。
也是**市市近年开工建设的重点市政工程之一。
1.1.1防洪评价项目的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等有关法规、规范,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非涉水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不得妨碍正常的生产、生活、生态引水,不得影响河道行洪,泄洪、分洪。
并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
为此,**市市建设局委托我院开展机场南路跨**河桥工程防洪评价工作,评价跨河桥建设后对河道防洪产生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桥梁设计采用防洪标准的合理性,设计洪水洪峰流量的可靠性、准确性,洪水对跨**河桥梁产生的影响,对区域河床稳定的影响,对第三者的影响等。
受委托后,我院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实地查勘、收集有关资料、河床质取样分析、区域情况调查、设计洪水等各类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省**市市机场南路向南延伸段跨**河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送审稿)。
1.1.2河道管理法律、条例专款(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孙辛桥防洪评价报告

孙辛桥防洪评价报告1概述1.1项目背景宁家河流域为溇水上游左支支流,发源于海拔1763.5m的雾山,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域承雨面积为35.0km2。
宁家河从源头流经4km纳入秋木板河,再流经2.5km后纳入右岸的成天河后于下游1km的茶园汇入干流,其中秋木板河承雨面积为6.7km2,成天河承雨面积为13.8km2。
宁家河上游森林茂盛,植被良好,雨量充沛,流域内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小,区域内未被开发,含沙量小,水土流失轻微,十分适合修建水电站工程。
1.2评价依据防洪影响分析评价的主要依据为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设计方案及相关规程等,本次分析评价主要依据如下: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4)《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1992年8月1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3号发布);(5)《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1.2.2 技术标准(1)《防洪标准》(GB50204-94);(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3)《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安全标准》(DL5180-2003);(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68-98);(5)《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6)《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水利部办公厅文件办建管【2004】109号);(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导则》(DL/T5114-2000);(8)《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9);1.2.3 相关资料(1)《湖北省鹤峰县宁家河流域河坪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送审稿)》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2)区域内相关水文气象及河道内调查资料。
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本报告编制采用宁家河河道特性、流域水文、地质等基本资料,采水文、水利相关计算方法,对工程防洪进行分析,根据《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及防洪评价要求综合提出以下方面影响分析以评价。
桥梁防洪评价报告

××线×县段升级改造工程×大桥防洪评价报告晋科咨证:乙级004号×公司二〇一五年十月××线×县段升级改造工程×大桥防洪评价报告审定:审查: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写:参加人员:目录1 概述 (1)1.1项目背景 (1)1.2评价依据 (2)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3)2 基本情况 (5)2.1建设项目概况 (5)2.2河道基本情况 (6)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11)3 河道演变 (12)3.1河道历史演变及近期分析 (12)3.2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12)4 防洪评价计算 (13)4.1防洪标准确定 (13)4.2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13)4.3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 (30)4.4水面线计算 (30)4.4壅水计算 (33)4.5冲刷分析计算 (36)4.6桥梁底部高程复核计算 (40)4.7河道过流能力分析 (42)5防洪综合评价 (48)5.1建设项目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 (48)5.2建设项目与现有防洪标准和技术要求分析 (48)5.3建设项目对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48)5.4建设项目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49)5.5建设项目对现有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其它水利工程与设施影响分析 (49)5.6建设项目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49)5.7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50)6工程影响防治措施 (51)7结论与建议 (52)7.1结论 (52)7.2建议 (52)1 概述1.1 项目背景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地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
某桥防洪评价报告

**县*河**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区碧水桥跨*河防洪评价报告**县*河**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区碧水桥跨*河防洪评价报告批准:审查:校核:编写:目录1 概述 (1)1.1项目背景 (1)1.2评价依据 (3)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6)2基本情况 (8)2.1建设项目概况 (8)2.2流域概况 (9)2.3涉河段现状 (11)2.4水文气象 (11)2.5地质情况 (12)2.6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情况 (13)2.7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14)3河道演变 (15)3.1河道历史演变 (15)3.2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15)4防洪评价计算 (16)4.1防洪标准 (16)4.2设计洪水 (16)4.3水面线计算 (17)4.4壅水高度及范围分析 (23)4.5堤顶超高确定 (24)4.6冲刷分析计算 (29)4.7桥梁底部高程复核计算 (34)4.8桥墩底高程复核计算 (37)4.9****天然气管道埋深复核计算 (37)5 防洪综合评价 (38)5.1项目建设与现有防洪标准、管理规定的适应性分析 (38)5.2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和影响分析 (38)5.3对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38)5.4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38)5.5对现有防洪工程及设施的影响分析 (39)5.6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39)5.7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39)6工程影响防治措施 (41)6.1对河道泄洪影响的防治补救措施 (41)6.2对河势稳定的影响补救措施 (41)6.3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影响的补救措施 (41)6.4减少对环境与水质影响的防治措施 (42)7 结论与建议 (43)7.1结论 (43)7.2建议 (44)附图1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45)附图2断面位置布设图 (46)附图3水面线计算成果示意图 (47)附图4水面线计算结果纵断面示意图 (49)附图5设计横剖面图 (50)附图6*区碧水桥平面布置图 (51)附图7*区碧水桥立面图 (52)附件1 《**县*河**段*区碧水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53)1 概述1.1 项目背景**县地处青河中游,**山脉北部西侧晋西北黄土高原,介于北纬38°35′40″~38°53′50″、东经110°13′00″~111°18′55″之间。
某某跨河大桥改扩建防洪评价报告

某某跨河大桥改扩建防洪评价报告一、背景介绍跨河大桥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市心脏地带,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由于市所在地气候多雨,且周边山区众多,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增加,跨河大桥洪水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确保大桥的安全运营与使用,市政府决定对跨河大桥进行改扩建防洪工程。
二、改扩建防洪工程方案1.技术改进方案:a.提高桥墩高度:通过加高桥墩,使桥梁距离洪水位更远,在洪水泛滥时可以减少涌水对桥梁造成的压力,增强桥梁的抗洪能力。
b.施工桥面排水系统:在新建桥面时,将排水系统纳入设计考虑范围。
采用较大的排水管道,确保短时间内大量雨水顺利排出,避免对桥梁构件造成损坏。
c.设置液压式涵洞:在桥头两侧设置液压式涵洞,可以调节流量和水位,减少洪水对桥体的迫水力,降低洪灾风险。
2.系统规划方案:a.梳理加固桥墩体系,改善桥梁结构:对旧有桥墩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损坏和老化严重的桥墩进行加固和替换,提高桥墩的性能和稳定性。
b.制定应急管理计划:建立跨河大桥的应急管理预案,明确灾害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预警、疏散和救援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评价内容1.效果评价通过改扩建防洪工程后,跨河大桥的抗洪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提高桥墩高度、建设排水系统和液压式涵洞等技术改进方案,可以更好地应对洪水泛滥时的挑战,减少对桥梁的损害。
系统规划方案的实施,增强了桥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为大桥的安全运营和使用提供了保障。
2.经济效益评价改扩建防洪工程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跨河大桥遭受洪灾的风险,减少了洪灾事件对桥体的破坏。
这不仅保障了大桥的安全使用,减少了维修和修复成本,还避免了桥梁因洪水破坏而导致的长期交通中断,对于城市交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社会效益评价改扩建防洪工程的实施,提升了跨河大桥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了人员、车辆和物资的安全通行。
在洪灾发生时,桥面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排除雨水,防止道路积水,减少交通阻塞和事故发生的概率,提供了全天候可靠的交通通道。
桥梁防洪评价报告

××线×县段升级改造工程×大桥防洪评价报告晋科咨证:乙级004号二〇一五年十月××线×县段升级改造工程×大桥防洪评价报告审定:审查: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写:参加人员:目录1 概述 (1)1.1项目背景 (1)1.2评价依据 (2)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3)2 基本情况 (5)2.1建设项目概况 (5)2.2河道基本情况 (6)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10)3 河道演变 (12)3.1河道历史演变及近期分析 (12)3.2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12)4 防洪评价计算 (13)4.1防洪标准确定 (13)4.2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13)4.3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 (35)4.4水面线计算 (35)4.4壅水计算 (39)4.5冲刷分析计算 (42)4.6桥梁底部高程复核计算 (46)4.7河道过流能力分析 (49)5防洪综合评价 (57)5.1建设项目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 (57)5.2建设项目与现有防洪标准和技术要求分析 (57)5.3建设项目对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57)5.4建设项目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58)5.5建设项目对现有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其它水利工程与设施影响分析 (58)5.6建设项目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58)5.7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59)6工程影响防治措施 (60)7结论与建议 (61)7.1结论 (61)7.2建议 (61)1 概述1.1 项目背景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地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
大桥工程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1958.1
1.4
2002年12月,株洲市水利局委托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作了《湖南省株洲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通过湖南省水利厅的审查并提出了审查意见,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治涝标准为:城区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22小时排干;郊区蔬菜地为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
第一章
1.1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下游、东经112°58ˊ~114°08ˊ,北纬 26°03ˊ~ 28°02ˊ。株洲市东邻浏阳,西依湘潭,南连衡山,北接长沙。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东西窄、南北长,地貌为平、岗、丘陵等多种类型,属典型的丘陵地带,以红、黄两种土壤为主。
株洲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降雨强度大,夏季气温高,多年平均气温17.5℃,历年最高气温 4 0. 5℃,最低气温-11.5℃,年平均降雨量 1410mm,全年雨水集中在3~7月,汛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雨量70%左右,梅雨季节4、5、6三个月,年雨量占全年的4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在900mm以上。洪水发生时间与降雨相应,多出现在3~7月,由于湘江流域面积大,河网发育,丘陵地区多,坡降较小,因此干流中下游洪水持续时间长,株洲的一次洪水历时可长达 10天左右,株洲市区的株洲水文站实测最高水位 42.59m(94年 6月18日),实测最大流量 20200m3/s( 94年 6月),实测最低水位27.51m(98年11月13日),实测最小流量为101 m3/s(66年 9月),正常水位为 29.44~ 31.96m。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4~7月,年最低水位出现在12月~2月。高洪水位时,株洲水文站至新市卡口以下水面比降为0.05‰左右,新市卡口水面比降高达 0.20‰以上,竹山埠以上至小麦港为 0.05‰左右。
[江苏]码头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江苏]码头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bc4f3326fff705cd170a85.png)
目录第一章概述 (3)1.1工程背景 (3)1.2评价依据 (4)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6)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 (9)2.1工程基本情况 (9)2.1.1建设项目概况 (9)2.2防洪评价范围 (10)2.3码头设计方案 (10)第三章水利工程概况 (14)3.1河道基本情况 (14)3.2现有水利工程情况 (17)3.3水利规划 (18)第四章河床演变 (23)4.1历史演变概述 (23)4.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24)4.3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25)第五章防洪综合评价 (27)5.1项目建设与有关水利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27)5.2与防洪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27)5.3项目建设对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28)5.4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28)5.5对现有防洪、河道整治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影响 (29)5.6对防汛抢险、工程管理及维护的影响分析 (29)5.7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30)5.8洪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分析 (30)5.9施工期防洪影响分析 (31)第六章防治与补救措施 (32)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33)7.1结论 (33)7.2建议 (33)第一章概述1.1工程背景某区为N市辖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南起北纬31°52′的川港镇竖积洪村,北至北纬32°15′的刘桥镇米三桥村,南北间最大直线距离50公里;西起东经120°41′的五接开沙岛,东至东经121°25′的N盐场北侧,东西间最大直线距离85公里。
东临黄海,海岸长16.27公里;西部平潮地区南濒长江,江岸长15公里;西南与N市区相接,东南与海门为邻,北与如东毗连,西北与如皋接壤;总面积1351平方公里。
某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境内新长铁路(支线)和宁通、盐通、通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扬、通吕、通启运河和九圩港、遥望港、新江海河等骨干河道纵横交错,内河航运十分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1.1项目背景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精神,洛阳市中心城区在调整完善的基础上,配合洛浦公园的建设,以洛河为轴线,重点发展洛河两岸,洛河南岸侧重行政、金融、商贸、大学城为内涵的建设,洛河北岸侧重以文化娱乐为内涵的建设,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味,努力实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目前在洛阳市区段跨越洛河的公路桥梁有七座,分别为西苑桥(原名魏屯桥)、王城大桥、牡丹桥、洛阳桥、李楼特大桥、西南环高速跨洛河桥、二广高速跨洛河桥等,在建的有瀛州路特大桥。
随着洛阳新区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洛阳市路网规划,为进一步密切新区与洛北建成区的联系,构建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工建设跨越洛河的孙辛路大桥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对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洛阳市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拟建的洛阳市洛河孙辛大桥左端与滨河大道相交,右端与快速路相交,大桥与洛河河道成90°夹角。
桥址处洛河河面宽约560m,两岸相接的孙辛路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80km/h。
孙辛大桥全长1256m,全桥结构布置分为两大部分,即由主桥和两岸引桥组成。
洛阳市孙辛大桥及接线工程的施工图由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编制。
为了评价洛阳市孙辛大桥的兴建对洛河河道行洪造成的影响,受业主的委托,根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编制“洛阳市洛河孙辛大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
1.2评价依据(1)《防洪标准》(GB50201-94);(2)《洛阳市洛阳新区防洪规划报告》(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3)《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4)《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桥位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8);(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B01-2003)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本报告根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参考洛阳市洛河孙辛大桥平面图、孙辛大桥桥型布置图等基本资料编制。
经分析,桥址处洪水以宜阳站计算的结果为主,既由宜阳水文站洪峰流量按面积比拟法计算的桥址处300年一遇洪峰流量10200m3/s。
桥址处100年一遇洪峰流量根据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洛阳市洛阳新区防洪规划报告》,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7530m3/s。
桥址处现状堤防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本次现状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分析。
根据《洛阳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确定2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5400m3/s。
依据《洛阳市洛阳新区防洪规划报告》,洛阳市洛河孙辛大桥工程桥址处100年一遇洪水位为154.22m,本次依据桥址上下游一定范围内河道断面及河道水面比降,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对300年一遇洪水水位、规划标准100年一遇洪水水位及现状标准20年一遇洪水水位进行了计算复核。
洛阳市孙辛大桥防洪标准按300年一遇设计,桥址处大堤规划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现状大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本次分别对三种情况进行了冲刷复核。
根据有关水文资料,本次评价进行了水文分析计算、壅水分析计算、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等,从而对大桥运行期和施工期行洪安全、现有防洪工程、防汛抢险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拟建的洛阳市孙辛大桥是规划的跨洛河连接洛阳市南北新老城区的九座大桥之一,大桥两岸与规划的孙辛路相接,大桥与洛河河道成90度夹角。
孙辛大桥桥长1256m,全桥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即由主桥和两岸引桥组成。
(1)主桥主桥按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美化构造进行设置,跨径布置为(5×36)m+(4×36+6+4×36)m+(6×36)m+(22+4×36+22)m,主桥中跨桥长878m,桥面宽度为(人行道2×2.5m+非机动车道2×6m+机动车道17m)34m。
上部结构采用最大跨径36m的单箱双室连续梁结构,上下行分离,上下行桥设剪力铰,桥面为整体式。
单幅梁宽17.0m,墩顶梁高2.0m,跨中梁高1.7m。
箱梁为斜腹板,翼缘板宽3.5m,顶底板厚度0.25m。
在墩顶,考虑横向抗剪抗弯,设置了部分预应力。
主桥跨河部分568m,连续梁梁底高程变化范围为160.564~161.758m。
下部桥墩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花瓶型墙式墩,下设承台,承台下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8m;桥台结构为双柱式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5m。
桥梁美化工程的主题设计采用两座高塔,塔高分别为83.5m和63.5m,桥面以上高度分别为70m和50m。
塔身桥面以下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以上为钢结构,两侧设拉索,基础采用群桩基础。
为提高塔身刚度和横向稳定性,桥塔与桥墩间设钢筋混凝土系梁一道。
拉索采用OVM.GJ15-3型钢绞线整束挤压索,索体3根1860级15.2环氧喷涂钢绞线组成,索体外包PE。
(2)引桥左测引桥段为跨越左大堤和滨河路,右侧引桥为跨越右大堤和快速路。
综合考虑跨径布置及合理经济的主梁形式,两岸引桥以单箱双室连续梁为主要结构形式。
左岸为5×36m的预应力钢筋砼箱梁,右岸为一跨5×36m的预应力钢筋砼箱梁。
其中为了过桥管线跨过洛河大堤后落地埋入地下以及引桥需上跨滨河路与滨河西路,在两岸各采用了一跨预应力钢筋砼箱梁。
两岸引桥总长360m。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洛阳市孙辛大桥属于洛河上的特大桥,其防洪标准按300年一遇设计,桥址处大堤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复核100年一遇洪水的冲刷情况。
经分析研究,认为桥址处洪水应以宜阳站计算的结果为主,且其结果与白马寺站流量直接减去涧河相应流量后得到的数值相近。
因此,根据1964年黄委会《黄河三门峡至秦厂区间洪水分析报告》中宜阳水文站洪峰流量,按面积比拟法计算,桥址处3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0200m3/s。
100年一遇洪峰流量根据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洛阳市洛阳新区防洪规划报告》“洛阳城市区涧河口以上洪水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7530m3/s”。
根据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洛阳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确定2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5400 m3/s。
依据《洛阳市洛阳新区防洪规划报告》(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洛阳市孙辛大桥及接线工程桥址处1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154.40m,本次依据桥址上下游一定范围内河道断面及河道水面比降,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了计算复核。
经计算,桥址处3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155.17m,1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154.40m,2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153.67m。
由于工程规模较大,跨河部分下部共有92根钻空灌注桩,主桥桥梁美化工程设两座高塔,高塔基础采用群桩基础,桥塔与桥墩间设钢筋混凝土联系梁一道,基桩施工要求严格定位,因此施工单位应有较强的施工能力,有较多的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机具设备,尤其具有较强的插打钢管桩的能力、桩基础施工的能力、和较强的支架安装能力。
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围绕重点工序施工特点,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作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采用平行流水及均衡施工方法,运用网络计划技术控制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工期。
2.2河道基本情况拟建的洛阳市洛河孙辛大桥是规划的跨洛河连接洛阳市南北新老城区的九座大桥之一,在西苑桥上游约4.4km处。
两岸与规划的孙辛路相接。
洛河属黄河水系,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灞源乡木岔沟芋园泉和洛南县西北部的洛源乡黑章村的龙潭泉,在河口街进入河南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市区、到偃师市杨村与伊河相汇后称伊洛河,经巩义市注入黄河。
洛河干流总长446.9km,流域面积12852 km2。
大桥桥址两岸地势平坦,属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季风气候支配,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2度,年平均降雨量517mm,且多集中在7至9月,无霜期216天左右,日照2200小时以上。
每年元月份为冰冻期,对冬季施工有一定影响。
离桥位区较近的白马寺水文站以实测1956~1983年的悬移质泥沙资料分析,(估算推移质为悬移质的5%),平均年输沙量为1588万t,泥沙主要由大洪水挟带,尤其是特大洪水输沙量很大,如1958年7月上旬前后两次较大洪峰,输沙量为6955万t,占全年总输沙量8861.6万t的78.5%。
该年输沙量为平均年输沙量的5.58倍。
桥位处地表水主要为洛河水,地下水为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以下各层。
水位148.7mm~142.92m。
地下水埋深1.58~6.68m,受洛河和大气降水补给影响,地下水位起伏较大。
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和附近工程资料,地下水及洛河水水质类型均为“HCO3-Ca型水”。
PH值位6.8~8.6,对砼无腐蚀性。
地层上部以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形成的压砂土、中细砂为主;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形成的卵石层。
自上而下分别为:人工填筑土、压砂土、中细砂、卵石。
洛阳市地处黄河以南,北依邙山,东傍嵩山,西连熊耳山区。
桥位处属于游荡型河段,河床左右摆动,河床面较宽,两岸均修有堤防。
现河道内人工采砂严重,陡坎、深坑较多,地形起伏较大。
地貌单元属洛河河床及高漫滩。
洛河在桥址处靠两岸河堤束水,河槽宽约560m,桥址以上流域面积10013km2。
桥位处河道右岸堤顶高程156.20m,左岸堤顶高程156.35m,规划堤顶高程156.49m,桥位处河道较为顺直。
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情况洛河高新区河段于2003~2004年进行了综合治理,其治理长度为魏屯桥以上2.5km,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桥址位于该河堤治理段上游约2km。
桥址上游大约320m,有白村渠首工程,2004年对白村渠首段以下582m右堤进行过加固治理。
桥址处两岸现有堤防堤距560m,大堤工程质量较差,大部分堤防凌乱不堪,部分位置为垃圾填筑,左堤堤顶宽度3~6m。
防洪标准不足二十年一遇。
2.4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洛阳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该河段大堤规划防洪水标准应为10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Ⅰ级。
该河段已进行了统一规划,尚未治理。
3河道演变3.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在中生代以前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河流区经过多次大的地壳运动,反复被海水侵占和抬升剥蚀。
到中生代三迭纪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发生整体抬升,以前形成的岩层都遭到构造变动和块状断裂,同时岩浆活动强烈,对地表起伏形态的变化发展都有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