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科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质教案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材简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从一组橡皮筋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弹力,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让学生回顾玩橡皮筋的感觉,思考“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组装橡皮筋小车,第二个活动主要研究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弹力为小车运动提供了动力;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环节,教科书利用图片,为“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在橡皮筋可承受范围内,被拉得越长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资料部分对橡皮筋产生的力做了科学的解释。
在前两课学习了用拉力、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小车后,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力——弹力。
本课仍以“动力”和“小车运动”为线索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主要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效果和产生的条件。
以橡皮筋为例,通过实验来了解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学生分析】橡皮筋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也经常使用,比如发射小球、拴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但是,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哪里,这种动力对小车的行驶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明白,但却十分感兴趣。
因此,本课以“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作为教学起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也为后续制作小车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设计
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皮筋、砝码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
那么,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板书课题: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探索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1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2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3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4、讨论: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5、出示课本46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我们今天所做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活动二:推测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设计实验1、教师引导:小车的运动与橡皮筋的缠绕有关系,那么,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2、我们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小学科学4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小学科学4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一、教学目标:1. 了解橡皮筋的原理和特性;2. 学会使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3. 发展观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橡皮筋、木棍、小车模型、尺子、纸张等。
2. 学生准备:科学笔记本、铅笔和橡皮。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是否用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实物来展示橡皮筋,并简要介绍橡皮筋的弹性。
2. 实践操作:(1)教师将小车模型放在桌子上,然后展示一个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外观和结构,并猜测小车是如何移动的。
(2)教师将小车放在滑板上,然后用手拉动橡皮筋,将其紧绷。
接着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的后轮上。
在释放橡皮筋的同时,观察学生对小车移动的反应。
(3)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或松紧度时的移动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3. 思考与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教师提问学生:橡皮筋是如何产生动力的?为什么小车会前进?并指导学生了解橡皮筋具有的弹性和储能特性。
(3)教师解释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回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特性。
当橡皮筋被拉伸时,橡皮筋上存储了一定的能量。
当释放橡皮筋时,橡皮筋会因为储存的能量而回复原状,从而推动小车向前移动。
4. 进一步实践:(1)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橡皮筋驱动小车。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橡皮筋长度、松紧度和小车结构,观察不同设计对小车移动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设计的小车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解释这些差异可能的原因。
(3)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动力、弹力的概念。
明白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产生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给小车安装橡皮筋作动力,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认识到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小车一辆、小车安装示意图、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皮筋动力小车。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发现问题。
引导:各小组的橡皮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得最远。
〔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①起点、终点不固定。
②橡皮筋绕断了。
③橡皮筋缠绕圈数多的跑得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讨论:橡皮筋的弹力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2.思考:弹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课下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板书设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弹力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构建“弹力〞这个概念,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3.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3.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一. 教材分析《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以及如何利用橡皮筋的弹性能量来驱动小车。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学生对于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换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会使用橡皮筋来驱动小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会使用橡皮筋来驱动小车。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引导法和讲解法。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和小车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小车运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换。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换。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设计不同的实验来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教师进行指导和支持。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过程。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F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3. 实验探究方法:重点知识点包括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论。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4.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重点知识点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表达。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重点知识点包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
内容逻辑关系
2. 能量转化原理:重点知识点包括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橡皮筋驱动小车时能量的转化过程。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展开。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掌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不同拉伸长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学生这两个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掌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不同拉伸长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不同拉伸长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小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和弹性势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不同拉伸长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和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小车设计,提高橡皮筋驱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课件
3.为了使小车行驶的更远,可以将橡皮筋缠绕的圈
数增加几十倍。( × )
再
见
拉伸会变形
放松会恢复
越拉越拉越长
有弹力
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 小车吗?
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
实验材料
小橡Biblioteka 车皮筋组装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把橡皮筋 连接起来,一端固 定在车架上,另一 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二步:转动车轮, 让橡皮筋在车轴上 缠绕,松开手车轮 就会转动。
思考: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拓展
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弹力
如果一直加钩码会如何?
物体的弹力是有限度的
判断
1.形状没有改变的弹簧也会产生弹力。( × )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拉的越长,产生的弹力越
教科版四上《运动和力》单元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拉一拉橡皮,你有什么发现?
橡皮筋有弹性;橡皮筋被拉长,松手后又弹 回去,变回原来的样子;……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受到外力作 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 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 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思考:橡皮筋具有哪些特点?什么叫弹力?
(2)冲出赛道或者跑偏都不得分,停在两格中间,以得分 较低的格子数计分。
(3)挑战赛只有一次机会,得分最高者胜出比赛!
注意事项:
(1)橡皮筋缠绕时,如何计一圈; (2)缠绕橡皮筋时需固定车轮;调试时,摆正车身; (3)不能跨越、踩踏赛道。
温馨提示:
(1)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2)及时记录圈数和得分。 (3)收好材料,准备参赛。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可以转化为小车的动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认识到弹性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从而推动物体运动。
2.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3.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得出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4.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并在实验中寻求答案。
5. 科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责任感。
6. 科学精神: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与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2.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橡皮筋的固定方式、小车的平衡等。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结论。
难点:1. 弹性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
2.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如橡皮筋的固定方式、小车的平衡等。
3. 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规律。
解决办法:1.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突破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3. 设计有趣的数据分析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好奇心,愿意进行科学探究。
但是,对于弹性势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对橡皮筋的拉伸程度控制不够准确,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橡皮筋拉伸程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橡皮筋拉伸程度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弹簧玩具等,引导学生对弹性势能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3.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橡皮筋拉伸程度的关系,教师引导并用语言描述。
4.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弹簧门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四年级上册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复习并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即通过拉伸橡皮筋产生能量,进而驱动小车运动。
2. 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和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
3.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小组作业: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4-6人。
2. 任务分配:每个小组需要设计并制作一辆小车,包括车体的选择、橡皮筋的安装、轮子的设计等。
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制作要求:(1)小车应能够利用橡皮筋驱动,实现稳定移动。
(2)小车应尽可能轻便,以降低制作难度。
(3)小车的设计和制作应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4. 作业提交:作业提交形式为PPT汇报,包括小组介绍、小车设计图、制作过程展示、小车运行效果等。
汇报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作业要求1. 小组合作: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2. 动手实践:学生需认真完成小车的制作过程,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寻求解决方案。
3.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逾期提交将视作未完成处理。
4. 质量保证:提交的小车应符合作业要求,制作过程清晰、规范。
四、作业评价1. 完成度: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是否认真完成制作过程。
2. 创新性:小车的设计和制作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有效利用橡皮筋驱动。
3. 安全性:小车的制作和运行是否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4. 团队合作: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5. 展示汇报:PPT汇报是否清晰、有条理,是否能有效地展示小组的成果。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进一步提高。
2. 老师评价:老师根据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每个小组的作业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家长反馈:家长可以向老师反馈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也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但在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2.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车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是如何运动的?是什么力量驱动了小车?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和过程,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巩固实验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吗?如何进行实验验证?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原理和结果,强调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
但对于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化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化。
2.如何调节橡皮筋的紧度来控制小车的速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小车一辆,橡皮筋若干,测量工具一把。
2.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弹性,引发学生对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好奇心。
2.呈现(5分钟)通过PPT呈现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橡皮筋的紧度对小车速度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橡皮筋的紧度来控制小车的速度。
教师总结并强调实验原理和操作技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橡皮筋,还可以用什么来驱动小车?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尝试。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原理,以及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其他特性,如拉伸长度、回复力等。
下节课分享实验结果。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橡皮筋的弹性原理、能量转化和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我们都玩过橡皮筋,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橡皮筋是一种用橡胶与乳胶做成的短圈,一般用来把东西绑在一起。
具有伸长率大、回弹性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等特点。
用手拉一拉,会感觉到橡皮筋富有弹性,拉伸后可以缩回复原。
利用橡皮筋的这种弹性可以驱动小车。
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讨论,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旨在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反冲力驱动小车的概念。
讲授新课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实验材料:小车、车轴、车轴套、橡皮筋。
制作步骤:(1)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制作须知:(1)橡皮筋套在车架上稍拉伸后,接近车轴位置,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太长了,缠绕的前一两圈没有弹力;太短了,多缠绕几圈弹力就太强,车轮容易打滑。
(2)如果车轮多缠绕几圈橡皮筋后开始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上一些重物,如在小车上加一些钩码,直到小车可以顺利向前运动。
制作原理:实验用的小车车轮与车轴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车轴转动就会带着车轮一起转动。
我们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
组装橡皮筋小车过程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各小组分别实验,总结关系。
每次实验解决橡皮筋能否带动小车轮子转动这个问题。
在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轮子转动方面应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制作小车时解决动力方式提供支持。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后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前转动,使小车前进。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前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后转动,使小车后退。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四年级上册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自己组装小车。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小车行驶过程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掌握基本的机械结构。
2. 难点:如何组装小车,解决小车行驶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足够的橡皮筋和小车所需的零部件。
2. 准备一些用于演示的小车模型和相关教具。
3. 设计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表,以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4. 准备一些用于评估和反馈的表格和问题,以便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通过展示一段小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结构特点,并询问他们是否可以尝试自己制作一辆小车。
这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将被激发,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2. 探究活动:接下来,我将为孩子们准备所需的材料,包括橡皮筋、小车框架、轮子等。
我将引导他们将橡皮筋捆绑在小车上,并观察小车行驶的变化。
孩子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橡皮筋的弹性可以驱动小车。
在此过程中,我会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捆绑方法,以找出最佳的驱动效果。
3. 讨论与总结:在孩子们完成探究活动后,我将组织一次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我会总结大家的讨论,强调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并引导他们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思考如何改进小车,使其行驶得更远或更快。
4. 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橡皮筋驱动小车的理解,我将布置一个拓展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后尝试制作一辆具有挑战性的橡皮筋小车(如带有转向功能的小车),并记录制作过程和遇到的问题。
这样,孩子们将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5.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积极与孩子们互动,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我会适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让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和小车的概念也有所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知识。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尺子、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如橡皮筋的弹力和小车的运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引导学生探索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也需要通过课程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学会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新课导入:讲解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原理。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
5.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提高小车的速度。
8.课堂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践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原理3.实验操作步骤4.实验现象和数据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和小车这些实验器材也不陌生。
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引导他们如何观察数据,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
2.难点:如何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并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测量工具等。
2.教学材料:教材、PPT、实验指导等。
3.场地准备:宽敞的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即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并展示实验器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数据,分析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引导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小车。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和小车这些器材也不陌生。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的原理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小车。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
六. 教学准备1.器材:橡皮筋、小车、测量尺等。
2.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谁能来说一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1
2
3
1
2
3
我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
的弹力越
,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的越
。
,橡皮筋产生
四、拓展 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大小不同的力
思考:如果一直加钩 码会如何?
五、课堂练习
1、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
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
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A )
教科版四上《运动和力》单元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薛佳佳 虞文文 章申申
一、聚焦 我们拉一拉橡皮筋会有什么感觉?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 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二、探索 1.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车
车
尾
A.弹性
B.弹力
C.反弾力
2、做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时,
在一种缠绕圈数下应该做( C )次实验比较科学?
A.1次
B.2次
C.3次或以上
苏州爱牛科教器材有限公司
唐华仪:0512-66718360、18020271360 邵 栋:13915561681 (微信同号) 黄春方:18021308360 邮箱(QQ):380797985@
头
车身
车轴套
车 轴
车 轴
橡皮筋缠绕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思考:想要小车向前运动,应该选择哪种 缠绕方法?
2.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三、研讨 我们的发现
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
橡皮筋缠绕的 圈数
试验次数
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厘米) 小车行驶距离
测量距离
平均距离 (远、中等、近)
手机淘宝扫一扫
配套材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