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式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句子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分析和翻译技巧。
一、句式分析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而”、“且”、“及”等连词连接在一起。
例如:“夫以赴难,壮士何恤?以死逆生,古之人尚讥之。
”并列句多用于对比或列举。
2. 对比句:通过使用“若”、“则”、“非”等词语进行对比和转折。
例如:“非彼其人而恶其名也,则将以其人之事其名矣。
”对比句常用于表达相对关系或进行条件判断。
3. 连接句:通过使用“因”、“所以”、“乃”等词语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之命也。
”连接句主要用于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 修辞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夸张、排比或对比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修辞句多用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生动的篇章中。
二、翻译技巧1. 确定句子成分: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句子的主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3. 翻译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序和词语,使译文更流畅、易懂。
4. 翻译修辞手法:在翻译修辞句时,需要将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夸张词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强调词来表达,排比句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倒装句来表达。
通过对常见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和阅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并非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些古文特有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句的语法结构进行 分析 .判 断 目标词语 的语法 位置 . 再根据其特定 的语 法位 置及 其内部结构推断其 词性 . 进而结 合语境推测其词义的一种方法。如 :
个参 照物 ,其 他成 分 的位 置就 可 以相应 确 定下 来 。
确定 了词语 的语 法位 置 ,就可 进一 步确 定 其词 性 .
法分析为手段能帮同学们从理论上弄清词法与句法的
一
般地 说 ,作 为一 个句 子 .不 管是 单句 还是 复 句 .
其 构成成分归根结底还是 “ 主谓宾定状补 ”各 成分 : 其 中定语 、状 语 和补 语都是 非基 本句 子成分 .在语 言表达 中可以不 出现 或被省 略掉 .宾语 也不 是必不
霸上) (项羽本纪》 。 《 ) ①塑 垩 ( ② 旦 日飨士卒 , [ ]击破 ( 为 沛公 )军 。 ( 项 《
一
然后再 根据其词性来选 用一个词性相 同意义相关的现 代词语去理解 翻译 即可 。 既然语法分析的重 心在于发现谓语 ,那么应如何
抓准谓语 呢?
羽本纪》 ) 上 面句 子中有 一个相同的结构 “ 沛公 军” .但分
词 ,译为 “ 驻军 ” ;而② 中 “ ”充 当句 中宾 语 ,则 军
是名词 ,应译为 “ 军队” 。
一
、
i 语— —“ 铝 语法 分析 法” 的重 心
语 法分 析应 以什 么 成分 作 为分 析 的切 人 点 呢?
一
们头痛 的问题 .这是 由于除 了有复杂多变的词法 ( 一 词多义与词性活用等)外 .还有多变的句法 。应如何 才能提高同学们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 以语
妻美我”是一 主谓结构 ,其中 “ 美”是谓语 , “ 我” 是宾语 , “ 之”是结构助词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作
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翻译方法是关键。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语法解析1. 词序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诗句、句子和短语较为固定,语序多为主谓宾、定状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倒装和插入语,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特点。
2. 词类变化在文言文中,词类的变化较多,如名词有格、数、性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气的变化,形容词有级别、语气的变化等。
掌握这些变化规律是理解文言文意思的重要一环。
3. 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多样化,除了常见的主谓宾结构外,还有动宾结构、主谓状结构、主系表结构等。
另外,文言文中修饰成分较多,如修饰动词的副词、修饰名词的定语等,需要注意这些修饰成分的位置和修饰对象。
4. 词法特点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包括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词义的转换和词类的调整,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翻译方法1. 语境理解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翻译某个词或句子。
通过理解上下文,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含义。
2. 解析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多样化,需要逐句解析其结构和角色。
通过分析主谓宾关系、修饰关系等,捕捉到文言文中的语法信息,从而准确理解原文并进行翻译。
3. 关注语气态度文言文中的语气态度较为复杂,如虚实、让步、推测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对语气态度进行判断,并进行适当的转译。
4. 核对校对翻译文言文时,要仔细核对译文和原文是否一致,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如词义错误、词序错误等。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三、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翻译方法。
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解析和翻译方法的探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文言文和现代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而将文言文转换成现代白话文,是可以归纳出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
下面笔者就文言文实词的翻译,立足于人教版新课标课本必修二课文《游褒禅山记》,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介绍些基本的方法。
1、语素添加法.即在原单音节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1)盖音谬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句(1)中“音”译为“读音”;句(2)中“入”译为“进入",“难”译为“困难”,“奇”译为“奇妙”。
2、词语置换法。
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用此方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要翻译的文言文词语。
如句(1)中的“盖"换为“大概”,“谬”换为“错误”。
例:(3)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句中“漫”应译为“模糊”,用的就是词语置换法。
词语置换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范。
3、原词保留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今形同义也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到译文中,尤其是人名、官名、地名、物名等。
例:(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句(4)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表事物名,句(5)中“安国"“安上”表人名,翻译时就应该保留在译文中。
4、古今变义法。
就是要译的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发生了变义,译时要注意避开今义而取古义。
例:(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句(6)中“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或读书人”。
句(7)中“十一”今义是“数词,表数字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5、语境推断法.在翻译实词时,如何确定多义词的具体词义就只能依靠词语的前后文即语境来推断,然后选择词的义项。
例:(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句中“乃”有“你、你的、于是、却、竟然、只、仅仅、是、就是”等义项,本句根据语境应选择“是、就是”义;“阳”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光;明亮”等义项,根据语境应选择“山的南面”义。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熟悉古文的语法和句子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 了解句子结构古文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但是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在分析句子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主语:古文中,主语通常在句子的开头或者靠前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指代词或者上下文进行省略。
谓语:古文中的谓语动词多是单音或双音,一般位于句子的中间位置。
宾语:古文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后部,但有时也可以前置。
2. 辨析虚词的用法虚词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语法作用,但是初学者常常会感到困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的: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
之:作介词用,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程度。
也可以代替宾语。
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者:作谓语修饰成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
3.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古文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初学者需要学会分析这些修辞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分析方法:比喻:通过比较,以形象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在分析时,需要明确比喻的对象和比较的内容。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进行夸大的修辞手法。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上下文来推断出夸张的意图。
对仗:古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的手法来使句子节奏感更强烈。
分析时,需要找出句子中对仗的部分,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 理解上下文与背景知识古文的阅读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帮助理解古文的方法:上下文分析:通过前后句的对比和上下文的线索,推断出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作品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和写作目的。
5. 多读多写,反复操练最重要的是多读多写古文,通过不断的操练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语言翻译技巧,主要是研究从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整个过程。
它是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由于文言文的复杂性,许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本文从基本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艺术。
基本方法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首先,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而不仅是照字面翻译。
文言文是由音韵、语法和词汇三部分组成的,人们通过特殊的标点符号和词语的运用来表示意思。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重要的元素,以确保最终的翻译结果更加精准和准确。
2.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以更加贴切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因为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语言,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作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技巧1.词性分析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词性分析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这项技巧可以将文言文的句子分解为基本的成分,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等,并且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每个词汇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并且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
2.意象翻译文言文作品通常富于象征性和修辞性,而这些特征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我们可以采用意象翻译技巧,即通过描述特定的场景或图像来传达某种情感或含义。
这种技巧可以使翻译更加生动和有力,并且更好地再现原始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3.语法转换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语法转换。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改写、转换和加词等技巧来调整句子结构和语法,以确保翻译更加清晰和准确。
对于一些翻译难度较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采用拆句、并列和借词等技巧来处理。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
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
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文言文句子分析方法
文言文句子分析方法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在进行句子分析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文中的句子。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句子分析方法。
一、语法分析法语法分析法是文言文句子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句子中的词语、短语和句法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句子的构成和含义。
在进行语法分析时,我们可以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和状语等,以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例如:“尔曹身与名俱灭。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通过语法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尔曹”为主语,“身与名俱灭”为谓语,其中“与”为并列连词,连接了“身”和“名”,表示二者同时消亡。
二、词义分析法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通过词义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句子的表达含义。
在进行词义分析时,需要根据上下文以及词语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来推测其具体的意义。
例如:“食其果而甘遂。
”这句话中的“果”一词既可以指水果,也可以指成果、结果。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可以得知这里的“果”指的是成果、结果。
三、典故分析法文言文中常常包含了丰富的典故和典故引用,通过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典故用法和隐含意义。
例如:“曾参杀人,不食周粟。
”这是《史记·张丞相世家》中的一句话,通过了解典故,我们可以知道“不食周粟”意为不接受周朝的供养,这里是在赞美曾参的高尚品德和坚持原则。
四、修辞分析法文言文句子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通过修辞分析可以揭示句子中的修辞效果和表达意图。
例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这是《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通过修辞分析可以看出,“始吾于人也”通过并列结构和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了“听其言而信其行”的强调效果。
五、语境分析法文言文句子中的语境对于理解句子意思至关重要。
通过对句子所处的文段、篇章的分析,可以揭示句子的背景和语境,进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通过了解该篇章的主旨和背景,我们可以理解到这里的“学而时习之”是在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高三文言专题突破1: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情况下根据其构成可推导字义。
形声字的形旁表义,揭示这个字的意思或表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是参透一个汉字的“关窍”所在。
据此规律,再加上语境提示,我们可以直接从字形推导出字义,至少可以据字形推断其意义范围,从而“解锁”词义。
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词义推断:“骐”和“骥”的偏旁都是“马”,马字旁的字大多和马有关,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推测,“骐骥”在这里应是“骏马”的意思。
【课文链接】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解析:“组”的偏旁是“纟”,而用“纟”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丝织品、绳索”等有关,再结合前文的“系”,可推断“组”在此是“绳索”的意思。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解析:“眄”的偏旁是“目”,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
再根据“眄”的对象“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3.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节选自《后汉书》)赏赐解析:“赉”的上面是“来”,下面是“贝”,含“贝”的字大多与金钱有关,故有“金钱到来”之意。
再结合前面的“赏”可知,这里是“赏赐”的意思。
译文:后来又召到安福殿谈政事,受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朝廷增加对他的赏赐。
4.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节选自《庄子·秋水》)水边解析:“涘”的偏旁是三点水(氵),带三点水(氵)的字大多跟水有关,或表示水流、水域的名称,或表示与水有关的动作或活动。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然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希望大家喜欢!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照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与翻译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分析和翻译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虚实结合和多义性。
虚实结合指的是字句的意义并不完全依赖于字面上的解释,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多义性则表示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为了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名词代表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介词用来表示位置关系,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补充语法成分。
2.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比较复杂,包括主谓结构、宾语补足语、兼语结构等。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而宾语补足语则用来补充宾语的意义。
兼语结构表示一个词既能充当主语又能充当宾语的情况。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倒装等。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也能够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二、文言文的语法分析技巧1. 注重上下文推测:虚实结合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因此,在分析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注重上下文的推测,尤其是对于一些虚词和虚化动词的理解。
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
2. 重视语序和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中的语序和词序较为灵活,并且常常采用倒装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因此,在进行语法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短语或句子的前后顺序,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辨析多义性词汇:文言文中的多义性词汇较为常见,所以,在分析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要准确判断词汇的具体含义,为翻译提供正确的语境。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检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词句,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这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要避免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则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生动、优美,富有文采。
不过,在考试中,我们重点追求的还是“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不需要翻译。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沛公”“霸上”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句中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之乎者也”等。
3、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换成“我”,“日”换成“每天”,“省”换成“反省”。
4、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将其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宾语前置的调整。
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士兵们的勇气”。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技巧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走”“去”“使”“假”等;还有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以”“于”“之”等。
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做相关练习来加强积累。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句子看语法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语法分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是文言文中引用他人话语的常用语,意为“孔子说”。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都是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 主语:“学”、“有朋”、“人”- 谓语:“而习之”、“自远方来”、“不知”- 宾语:“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这三个句子都是反问句,通过“不亦……乎?”的结构表达出作者的肯定态度。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主语:“学”- 谓语:“而习之”- 宾语:“不亦说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主语:“有朋”- 谓语:“自远方来”- 宾语:“不亦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主语:“人”- 谓语:“不知”- 宾语:“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总结: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其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将古文的韵味和意境传达给现代读者。
本文通过对孔子名言的翻译和语法分析,展示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还需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力求做到准确、流畅、生动。
文言文翻译语法点
一、名词活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现象极为普遍。
如:1. 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2. 名词作状语使用。
例如:“夫战,勇气也。
”(夫战,勇气的样子。
)3. 名词作使动用法。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二、动词活用文言文中,动词活用同样丰富。
如:1. 动词作名词使用。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的日子。
)2. 动词作状语使用。
例如:“吾闻夫晋也,其诸士之庶人,皆自以为才智之过人。
”(我听说晋国,那里的士人和庶民,都自认为才智过人。
)3. 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三、形容词活用文言文中,形容词活用现象也不少。
如:1. 形容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吾闻夫晋也,其诸士之庶人,皆自以为才智之过人。
”(我听说晋国,那里的士人和庶民,都自认为才智过人。
)2. 形容词作名词使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四、数词活用文言文中,数词活用现象亦不容忽视。
如:1. 数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2. 数词作名词使用。
例如:“吾闻夫晋也,其诸士之庶人,皆自以为才智之过人。
”(我听说晋国,那里的士人和庶民,都自认为才智过人。
)五、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尤为讲究。
如:1. 介词的运用。
例如:“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2. 连词的运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3. 助词的运用。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点繁多,需我们细细品味。
只有深入理解文言文语法,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文言文语法运用与翻译
文言文语法运用与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语法对于翻译和阅读古文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文言文语法的运用以及翻译的技巧。
一、文言文语法的特点与运用1. 复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复句结构,即主句和从句构成的句子。
主句通常用来表达主要意思,从句则用来进一步说明、引证或解释主句。
正确理解复句结构对于准确翻译文言文非常重要。
比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著名的文言文“荣府十年前重派,至今克绍这个”。
这句话采用了主从复句结构,主句“重派”表示主要动作,从句“至今克绍这个”用来进一步说明主句,表示动作的延续和结果。
2. 词序的灵活运用文言文中的词序相对灵活,常常通过倒装、排比等手法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在翻译时,需注意文言文的语序特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孟子》中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采用了倒装的方式,将主语“民”置于动词“使”的后面,通过变化的词序强调了“由”的重要性。
3. 词义的多样性文言文中的词义可能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有所不同,需要理解其特定的语义和用法。
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
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里的“坦荡荡”和“长戚戚”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心态的差异,但在文言文中,它们的词义是宽广和狭窄的意思。
二、文言文翻译的技巧1. 翻译时要尽量保留文言文的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和结构,以保持原文的风格。
例如,《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的“非常道”是指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用常规的方式来表达。
在翻译时,可以使用“道可道,非常道”的表达方式来保留原文的风格。
2. 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在翻译文言文时,可适当借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
例如,《史记》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
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
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
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与之前。
(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
(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
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译为状语、补语、定语。
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
同理,再三分别译为第二次第三次。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
整句话译为: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第二句中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
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
如:(1)今以钟磬置水中,句子的谓语是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
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
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
省略了宾语。
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宾语之。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
如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
大诟一句中的诟是及物动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
【特别提醒】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
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
(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宾语句读惑前置,唯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
2.分析谓语:(1)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谓语是笑,主语吾承受笑这一动作,笑应译为被讥笑。
(2)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
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
(2)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小。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法,译为把……作为借鉴。
3.看句末:(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状语后置。
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译时要将他们放回到谓语重轻之前。
作补语。
如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
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
如前面所举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时就要加上肯定判断词是。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涉及到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为帮助大家加深理解,现举一个高考题中的疑难句子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分析。
原题选文片段如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在要求翻译的画线句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一句翻译难度较大,需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遇夺弃。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第一个谓语遇是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根据上述确定句子的谓语一步如果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的提示,可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孙。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之后的部分:(1)找宾语。
根据上述找宾语一步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的提示,分析后可知第二个谓语夺之后的词舟是名词,作宾语;第三个谓语弃之后的词江中虽然是名词,但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字和江中构成介宾短语作弃的补语。
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应为(孙)遇偾军夺舟弃(于)江中。
(2)分析谓语。
第三个谓语是弃,根据上述分析谓语一步中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提示,分析之后可知主语孙承受弃这一动作,弃要译为被动意义即被抛弃。
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应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
整个画线句翻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她)(凭借)断木漂浮进入芦苇丛中的小洲,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文言文翻译练习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衣我以其衣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假道于虞以伐虢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君奚患焉?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
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
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
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
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
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乃疑焉。
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
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
太祖口貌如故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7.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