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文质观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孔子文艺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孔子在《论语》中注意到了文学本身的的艺术特征,即“尚文”。
1、所谓“兴”,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这种精神的感发,是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分不开的,也是和诗歌的审美形象分不开的,孔子注意到诗歌等文艺所具有的联想和想象的特征。
“观”,即可以从诗中观察社会、了解时政得失和民情哀乐。
可以看出,孔子是已经注意到了诗具有反映现实的特征的。
2、孔子谈到“文”和“质”二者的关系时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指实质、本质,“文”指文采、华饰。
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辞藻,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华。
孔子首先是围绕人格修养提出了“文”、“质”的关系,并且以“文质彬彬”要求君子,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内涵。
而就文学而言,后世常用它来表示文艺作品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当,即在文学上只有内容和形式二者结合起来,文采和实质配合恰当,才能“文质彬彬”。
3、另外,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他虽首先重视的是内容,但也没有忽视形式。
“辞”即属于形式范畴,它是用来抒情达意,为表现内容服务的。
从“而已矣”的语气看,他是反对华丽的辞藻的,当然他反对的是超出“达”意需要的浮词艳藻,因而不能说他忽视形式。
总之,孔子是兼重内容与形式的,他没有以内容代替形式,也没有因形式忽略内容。
二、孔子更重视文学的社会现实作用,即“尚用”。
首先是重教化,强调"诗教",注意文学艺术的以情感人,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其次是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注意文学艺术的功利目的性,强调文学艺术要为现实的社会政治服务,即“兴、观、群、怨”说。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孔子与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更在文学内容和价值观上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首先,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形式上。
在古代中国,文学主要分为诗、书、礼、乐四个方面。
而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提倡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思想对文学形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通过优美的韵律和押韵来传达儒家思想的内容。
例如《诗经》中的《国风》、《周颂》等,都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忠诚等。
这种文学形式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也使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内容上。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准则,提倡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的生动诠释。
这种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文学内容,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儒家思想。
最后,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的价值观上。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提倡人们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升华。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通过一系列的历险和修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格升华,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英雄人物。
这种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追求,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
总的来说,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也影响了文学的内容,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更能够传达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doc
孔子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语文教育观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在他的教育思想中。
一、孔子的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目的观。
250 0年前,孔子开天辟地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私学开始分科教学,虽然没有正式提出“语文”这一概念,但在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中,“言语”和“文学”实际上相当于语文教育内容。
围绕这两项内容,孔子又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育。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孔子的学校教育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纲,与“诗教、乐教、礼教”并举。
学习《诗》、《书》旨在“立言”,学习《礼》、《乐》旨在“立德”,各项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根本的教育目标“立人”,也就是实现他把学生培养成“仁人”、“君子”的教育目标。
学文以“立言”。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君子博学于文,行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君子博学于文,方能行之以礼;要“知命”、“知礼”,还须“知言”,通过“知言”而“知人”。
对“言”要知,在“知”上下功夫,就是要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这门工具,以达“知人”的目的。
反过来,运用语言文字表迗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别人了解自己。
“知言一知人”,揭示了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学习什么语言呢?学习《诗》的语言。
他指导学生学习《诗经》,谆谆告诫学生:“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一段话强调学习《诗》的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诗经》培养自己的联想力、观察力、分析力、综合力、评判力和记忆力。
同时教师还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感情。
学习语文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从近处说“父” 是家庭的代表,侍奉父亲,照顾家庭,安身立命,必须运用语文表情迗意;从远处说“君”是国家的象征,将来走向社会,要运用语言文字效忠君王,报效朝廷。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孔子的君子论,培育现代君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
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
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
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
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一、君子释义“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
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简论孔子时代的“质”“文”观
简论孔子时代的“质”“文”观作者:滕玉秀陆岩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7年第12期[摘要]分析《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可概括出孔子的“质”“文”观为:本质胜于文采,则流于鄙野;文采胜于本质,则流于浮夸;唯有本质与文采的适度结合,方臻于中庸。
以子桑伯子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质”胜“文”,甚至可有“质”无“文”;以周朝大夫及史官为代表的一派则强调“文”胜“质”。
此外,子贡的“质”“文”观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并与两千多年后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有相似和相通之处。
[关键词]孔子;“质”“文”观;子贡[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6402一、孔子的“质”“文”观孔子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中国文艺思想史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及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同他的哲学、政治、教育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当时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实际是相一致的。
当时的“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生长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当时人们在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中,也包含着对文学艺术的许多重要看法与认识。
” (张少康,1999)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著名的“文质彬彬”的论述,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从字面意思和句子中包含的思想来看,该论述主要是指人的逻辑性思想品德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是对一种较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模式的认识,但同时这里也涉及对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之间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解,形成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重要理论概念。
首先让我们看看历代注家对它的解释。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云:“质,实也;胜,多也;文,华也。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话题:休闲阅读音乐知识文化名人传统文化孔子文学摘要: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学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许多命题领域。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其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影响一、文学与文学的本质1、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在中国古代,《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
至于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
在我国先秦时期,很多都是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
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
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广泛地文化范畴,但它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
当然,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
2、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诗、乐、舞”三位一体。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诗”理解为文学艺术。
“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正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辩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
审美意识形态一方面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但另一方面又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从功能上看,文学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方式上看,文学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从其性质上看,文学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目的上看,文学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2)文学的话语问题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一种话语。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论孔子文质观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 …‘ ” 提 在 《 语 》 有 两 处 : 是 : 子 日 :质 文 质 并 论 中 一 “ ‘ 胜 文 则 野 , 胜 质 则 史 , 质 彬 彬 , 后 君 子 。… (雍 也 》 文 文 然 《 ) 二 是 :棘 子 成 日 :君 子 质 而 已 矣 , 以 文 为 ? ’ 贡 日 : “ ‘ 何 子
和“ 子” 关 。 君 有
梁 萧 统 《 湘 东 王 求 文 集 及 诗 苑 英 华 书 》 说 :夫 文 , 答 也 “ 典 则 累野 , 亦 伤 浮 , 丽 而 不 浮 , 而 不 野 , 质 彬 彬 , 丽 能 典 文 有 君 子 之 致 。 ” 文 心 雕 龙 ・ 骚 》 的 所 谓 “ 采 绝 艳 , 与 《 辩 中 惊 难 并 能 ”“ 相 玉 质 , 世 无 匹 ” 说 法 , 然 是 承 接 了孔 子 、金 百 的 显
分 , 乎规 定 了 中国古代 文 学及 文 论 的发 展 , 深影 响 了 几 深 整 个 的 中 国 文 学 史 。 文 质 观 从 内容 与 形 式 的 关 系上 论 述
了 文 学 创 作 的 规 则 。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子 文 质 观 的 研 究 随 孔
具 有 一 定 的 时 代 性 和 历 史 性 。 中 国 当代 文 学 中存 在 的 若 干 问题 . 可以从 孔 子 的文 质观 中寻得 启 示 。 亦 关 键 词 : 子 文 质 观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国 当 代 文 孔
一
、
孔 子 文 质 观 的 内容
《 语》 到 “ ” 地 方很 多 , 义 也 不一 样 , 泛指 论 用 文 的 含 或
礼 乐 文 化 或 制 度 :有 郁 乎 文 哉 , 从 周 。 ” 《 佾 》 或 指 ‘ ‘ 吾 (八 ) 诗 书 礼 乐 等 典 籍 :行 有 余 力 , 以 学 文 。” 《 而 》 “ 我 “ 则 (学 )博 以 文 , 我 以 礼 。 ” 《 罕 》 或 指 礼 乐 的 教 化 :文 之 以礼 约 (子 ) “ 乐 。 ”《 问 》 “ 而 好 学 , 耻 下 问 , 以 谓 之文 也 。 ” (宪 )敏 不 是 (公 冶 长 》孔 子 用 到 “ ” 地 方 较 少 , 意 主要 是 指人 《 ) 质 的 其 的善 的天 性 或精 神 。孑 子 文质 并 提 , 从 做 人 来说 的 , L 是 都
从孔子人文教育思想看今天的语文教育
摘要:文章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其人文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取其精华,为语文教育服务。
关键词:孔子;人文教育;语文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我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其教育理论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论语》中看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因此,研究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有很多借鉴之处的。
一、从以人为本的旨在培养完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我们的教育历来都强调要要促进人的发展,而孔子的教育就是以这一内容为宗旨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语道出了孔子教人做人的教育宗旨。
他以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君子、成人。
就君子而言,孔子以为“质胜文则野,文明质而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就成人而言,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成人”,须兼备智、勇、仁“三达德”,形成不惑、不忧、不惧的崇高精神境界。
因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内在的气质,内外要统一,要全面和谐发展。
而在近些年的教育中,虽然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几乎所有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学校也没有轻易放弃应试教育,反而更重视竞技式教育。
教师们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会学生应试上,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剩下是考高分、考大学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让学生苦练应试本领,忽略文章对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我们也都很清楚:没有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准下降了,公民的尊敬守法意识淡薄了,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没有抓好学生在体育教育,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孔子诗教理论及实践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选择上体现 题材的多样性 和体 裁的丰富
性。
忠 、 。” “ ” 信 这 文 即孔 子 整 理 的 六经 ;
“ ”指 的 是 躬 行 实 践 ; 忠 ”指 尽 自己 行 , “ ,
( ) 教学 目标分解上 , 3从 语文学科 应 凸显核心 目标 , 其余 目标应具 体明确 , 既 有层次性 , 又有联系性。孔子诗教的 目标 可以分成三个层 次 ,其 核心 目标也是最 高 目标 , 是培养 “_ ” 君子” 次一级 的 f= “ _ = 人 , 目标 , 是培 养 “ 授之 以政 ” 达 ,使 于 四 能 “
方 ” 专 对 的 士 , 低 层 次 的 目标 是 “ 能 最 培
的心做事 ;信 ” 指的是言 出必躬行 。但 “ , 孔子更强调行 动和实践 的重要性 ,当代 语文教育多受 诟病 的是 学生 口语交际和 书面表达能力等实 践层 次语文能力 的不
足 。 因 而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听 说 的 教 学 最 终
2 1 .( O 09 总第 7 8期 )
孔 子诗教理论及实践 对当前语 文教育 的启示
刘 晓 霞
摘 要 : 千 多年 前 孔 子提 倡 的诗 教 理 论 及 其 实践 . 语 文 与 其 他 学科 的 关 系上 、 教 材 编 写 的 选 材 上 、 教 学 目标 分 解 上 、 两 在 在 在 在
疑 也 限 制 了 语 文 学 习 的 内 容 。 语 文 教 育
候才有意义。 “ ” 仁 是孔 子学 说中最基本 而又是 最核心 的概念 , 以说 “ ” 可 仁 是孔 子理想 人格 的标 本 , 仁人 ” 君 子 ” 是“ “ 的 本质特征 。孑 子 的诗教 审美 思想也是建 L 立在“ ” 仁 的基础上 的人生境界 和做人 之
谈孔子的文质观
谈孔子的文质观春秋时期,“文”与“质”作为词语已广泛使用,但文质对举,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这里文质虽是用于品评人物,是就人的内在品德修养和外在言谈举止而言的,但孔子的文质观,从它一出现,就由于其自身所带有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而意味着将会支配和制约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使之形成异于世界其它民族的审美追求,对未来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派生出来的一整套文质理论构成了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孔子;文质观;文质彬彬文与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对大自然和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之后,最早从意识中升华出来的一对审美范畴。
孔子的文质观是以自然界的文质作为参照,转而观照人的自身,将人内部美好的本质与外部具有审美意味的形式与行为表现,纳入了“质” 与“文”的范畴,这是一种自觉的“人文”思想。
而自从“文”与“质”成了一对范畴,它们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
而自孔子开始,“文质彬彬”也就成了中国人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始终围绕在文与质的关系中。
本文仅力求客观探讨孔子的文质观及它在文论史上的地位。
一、“文质彬彬”命题的提出——“文”与“质”首次对举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民不聊生。
正是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政出多门的时代,“文”的内在矛盾才充分暴露出来,从而也无可挽回地从荣耀的高位跌落下来。
在“文”过分发展时,强调以“质”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土壤。
西方讲冲突,讲对立,而中国尚“中”、重“和”,强调“无过无不及”,也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孔子认为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他倾其一生,殚精竭虑致力于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分析孔子的文学思想
分析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又称孔子恕、孔子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深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文学教育观、修养和创作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
首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孔子的思想主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认为人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种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许多文学作品都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为题材,表达了对仁爱、友情、亲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例如《红楼梦》中,情感纠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通过对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描写,展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文关怀。
此外,孔子强调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达到仁爱境界的基础。
这种思想也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个体在追求自我完善和道德提升中的困惑、挣扎和成长。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常常处于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困境之中,通过自我反省与超越,实现了内心的完善与自我救赎。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强调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出了学习传承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不仅成为文学作品的基础主题,也影响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孔子的
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文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教育的启示
孔子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对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进行了回顾,从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及其对当代文学教育的启示作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当代文学教育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成者。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1孔子的文学思想孔子所说的文学是指“文治教化之学,也即儒家文化学术之总称”,这一文学概念相当宽泛,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利用他的儒家学说改良当时纷乱的政治,他的文学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的提出都是基于其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
孔子眼中的文学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而是指“能够付诸政治实践的文治教化之学”,后来成为儒家文化典籍和学术思想的总称。
”1.1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文与德并”。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特别强调了文与道德的联系,认为“有德者必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将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归根于宣扬儒家的“仁”、“礼”的思想。
孔子在其文学思想中,始终认为诗与道德、文学与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分的,将“文与德并”的文学思想核心阐述为“志之所致,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坚决反对任何不宣扬“仁”、“礼”的文学创作,认为不能“文与德并”的作品,其实就是“恶紫之夺朱也,恶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从《诗论》和《论语》总的来看,可知孔子在与学生论诗时,着重在谈诗的政治伦理的教化功能。
政治和伦理的诉求,是孔子论诗、论文学的归宿。
1.2孔子文学思想的目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中,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教育人们知礼而成于乐,强调文学作品要有感染力,能“感发意志”,这就是兴;强调文学作品要遵循于儒家的道德规范,能“文质彬彬”,这就是礼;强调文学作品要给人们予娱乐,能“乐则韶舞”,这就是乐。
当代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启示
治 进 行 改 善 , 所 以 其 文 学 思 想 在 很
Hale Waihona Puke 大 程度 上 都是 与 政 治相 关联 的 。在 孔 子看 来 文学 并 不 是如 今 现代 意 义 上 的文学 艺术 ,而 是一 种 能 够参 与 到 政 治 中去 ,并 且 能够 有 所 为 的文 治 教化之学 。 孑 L 子 文学思 想核 心 :文 德兼 并 。 在 《 论语》 中孔 子 强调 了文 与 的 的 重要 联 系 ,认 为进 行 文学 创 作 的 主 要 目的 就是 弘扬 儒 家 “ 仁” 、 “ 礼”
一
孔 子文 学 思 想极 具 魅力 ,在 多 年 历 史 的熏 陶 、沉 淀下 已经 渗透 到 了 当代文 学 的各 个 角 落 ,对 中 国 当
为 现实 主义 文 学作 品 ,这无 疑 又是 为 当代 文学 教 育 提供 了一个 新 的 路 径 ,推 动 了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的 发 展 。 ( 三) 文德 相 随 ,提高 道 德 标
的发展 留下了重要作 用 。
一
的文 学 君子 ,成 为 了 中国文 学 思想 的主流 ,推 进 了 中 国特 色 文学 思想 体 系 的形 成 。孔 子 的文 学 思想 既包 含 了对 旧 思想 、旧制 度 、旧文 化 的 呵 护 ,又 推 进 了 新 思 想 、新 制 度 、 新 文化的发展 。 二 、当代 文学 教 育 受孔 子 文 学
兰 兰 竺 一 一
垦墼垦
当 代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启示
圈 房 扣 洲
内容 摘 要 :孔 子 是 我 国 一代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与教 育 家 ,对 我 国教 育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为 我 国教 育 事 业 做 出 了 巨大 贡 献 , 孔 子 思 想 内容 涉 及 多个 方 面 ,本 文 主 要 论 述 孔 子 文 学 思 想 对 当代 文 学 教 育 的 启 示 , 以 期 能 让 更 多 的文 学 爱 好 者 认 识 到 孔 子 思想 之 于 当代 文 学教 育 的 重 要 意 义 。 关 键 词 : 当代 文 学教 育 孔 子 文 学 思 想 启 示
论孔子文质观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论孔子文质观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摘要: 文质观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整个的中国文学史。
文质观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文质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中国当代文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亦可以从孔子的文质观中寻得启示。
关键词: 孔子文质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启示一、孔子文质观的内容《论语》用到“文”的地方很多,含义也不一样,或泛指礼乐文化或制度:“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或指诗书礼乐等典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或指礼乐的教化:“文之以礼乐。
”(《宪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孔子用到“质”的地方较少,其意主要是指人的善的天性或精神。
孔子文质并提,是从做人来说的,都和“君子”有关。
“文”“质”并提在《论语》中有两处:一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二是:“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驯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豺之粹犹犬羊之鞍。
”(《颜渊》)后者虽是子贡所言,但其观点是孔子所授。
这两段话都是讲人的修养问题。
“文”是指人经过学习和自我修为后所表现出来的风采,“质”是指人的内在的品性。
孔子发现了它们的相互联系,并从理论上阐明了“文”与“质”的关系,认为二者要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二、孔子文质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孔子的文质观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成为文学史上历次变革的主要依据。
例如,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汉代王充便作了这方面的阐发:“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夕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
当代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启示研究
当代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启示研究作者:刘豪志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7期刘豪志(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香港 999077)摘要:我国当代文学教育受到了孔子文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文学思想被沿用至今,对我国当代的文学教育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中国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业内人们应对孔子文学思想形成正确、积极的认知,不断探索和研究孔子文学思想,开发创新孔子文学思想结合当代文学教育的新途径。
本文对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详细分析了当代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启示。
关键词:当代文学;教育;孔子;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2;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11-020 引言孔子是春秋末期对教育事业有着深远意义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在春秋时期首次开办了第一所私学,并且提出了卓越的教育新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新方式,这一所私学的开办,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里程碑,由此开始逐渐在中国教育中构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
孔子文学思想至今仍受到了教育界人们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当代文学教育的文学思想理念,通过孔子文学思想展开当代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出高文学水平、高素质的文学人才。
1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文学思想作为一种文学概念,儒家文化学术总体被统称为孔子文学,有着相当宽泛的定义,孔子讲求的文学指的是“文治教化之学”。
孔子一生都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改善当时政治上,利用儒家思想展开政治行为,使得孔子文学思想和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孔子所认为的文学与现如今的文学艺术有所区别,孔子文学是一种有所为的文治教化之学,能够和政治相结合,参与到政治方面的事件中。
孔子文学思想中将文学和道德紧密关联在一起,在坚守道德的基础上展开文学创作,最终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文学教育目标。
论先秦诸子之孔子和老子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先秦诸子之孔子和老子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以《边城》、《棋王》、《白鹿原》为例张彩芸09汉语言文学1班先秦诸子散文是后人汲取创作营养的宝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更表现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就是从先秦诸子思想找了自己的“根”,如沈从文的《边城》、曹禺《日出》、阿城的《棋王》、陈忠实的《白鹿原》、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作品。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小说中从写到翠翠父母殉情而死到后来唯一的依靠爷爷的死,包括整个湘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顺乎天命,听从自然的安排。
例如人们劝爷爷不要渡船了颐养天年,而爷爷说老天不让他休息。
这么一群自然之子生活在美丽的湘西山水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正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
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
1936年发表于《文学月刊》1卷1-4期。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孔子文质观
孔子文质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的道德观念,更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他的文质观是以文化为基石,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孔子提倡的文质观首先强调了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他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首先要保持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带动家庭、社会甚至整个国家的进步。
其次,孔子的文质观注重了礼仪之道。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礼仪,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他眼中,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只有通过遵循礼仪,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另外,孔子的文质观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
孔子强调要注重实践,培养人们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
孔子的文质观对当今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关注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文质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循社会的规则和礼仪,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总之,孔子的文质观以文化为基石,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文质观,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文学思想的启发
孔子文学思想的启发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导师,他的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孔子的思想涉及到了伦理道德、人性本质、教育方法、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这些思想启发着我们思考人生、价值和文化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孔子文学思想的多个方面,并说明这些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伦理道德思想的启示孔子认为,人类的大部分问题都源于道德缺失,而伦理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提倡讲究道德风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这些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个人和公共生活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如孔子“仁者爱人,爱人者居之”的思想启示我们要爱护和关心他人,关注自己所身处的环境和社会。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尊严。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强调了诚信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于企业的经营和政治的领导者都有深远的启示。
二、教育思想的启示孔子被誉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将人文精神与生命体验相结合,注重个人修养和职业教育的结合。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人性和世界,帮助他们成为高尚、富有责任感的人。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和行动,而应该更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自我意识的培养,求实创新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三、政治思想的启示孔子的政治思想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国家管理和经济政策,外交关系和军事战略等。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和促进人民的福利,并强调了民主和贤能的重要性。
他提倡“君子之道是以正治国,以安百姓”的思想,主张政治道德规范对于治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重视道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此外,他的“仁民爱物”思想,强调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福利,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在对于政治制度和管理有所思考的时候,需要有广阔视野,遵循道德操守以服务人民群众和社会全局。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第一讲先秦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3、试从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两方面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在这4题中,第1、3题的内容比较接近,我们可以相互联系起来答题。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深刻影响的,主要是他的“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说的提出及具体含义。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2)“兴观群怨”说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汉代出现的《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化上”,认为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司马迁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屈原的《离骚》“盖自怨生”,并由此引申出了“发愤著书”说。
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用到“文”的地方很多,含义也不一样,或泛指礼乐文化或制
度:“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或指礼乐的教
化:“文之以礼乐。”(《宪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的一般的汉学家也很难感受中国作家的文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作家不能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1]
还有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五四运动只是一种事功和运动。由此一来,文学
的写法,比起以前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丰富了许多,但文学的根本立场却丢了——
文学越来越是一种工具或语言的游戏,不再是生命的学问,内在的精神力自然也
文也。虎犲之粹犹犬羊之鞍。”(《颜渊》)后者虽是子贡所言,但其观点是孔子
所授。这两段话都是讲人的修养问题。“文”是指人经过学习和自我修为后所
表现出来的风采,“质”是指人的内在的品性。孔子发现了它们的相互联系,并
从理论上阐明了 “文”与“质”的关系,认为二者要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二、孔子文质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非不要形式,因为“人有文质乃成”,关键在于“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西晋陆机《文赋》说:“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认为文章的思想
内容作为主体好比树木立起主干,而文辞则好像在枝条上布满的繁叶,思想对文
辞起主导作用。主干不存,繁叶就无所依附。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说:“夫水性虚而沦滴结,木体实而花曹振,文附
识,从而在世界文坛上保持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同时,写作必须融入作者真实的、
细腻的、敏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经验的书写,以及对自然的简单描
摹,而必须有作家心怀社会、容纳人生的态度。当然,当代作家对于文学形式的
创新与探索是值得鼓励的。
以上详细论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文质观、其发展演变及其当代意义,相信
这两种观点恰好代表了当代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中国当代作家缺乏独立的文体意识:第二个问题是,作家在写作中,只关注形式,
对文章的质即文心的关注越来越少。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关系到孔子在几千年前
提出的文质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是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具体来说,中国当代作家要树立极强的、独立的文体意
正具有文体意识自觉的作家屈指可数。严格地讲,只有汪曾祺、王蒙、莫言、贾
平凹少数几位作家具有真正彻底文体意识的觉醒。也许还有一位,他就是王朔。
具体地说,作家通过他们的文体,写出作品的氛围、情调、韵味和色泽。汪曾祺、
王蒙、莫言的几篇作品注定成为新时期的翘楚之作。可惜的是多数作家并没有
文体意识,或文体意识并不很强。因为文体几乎是不可翻译的,“就是那些外国
三、孔子文质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谈及中国当代文学寻在的问题时,除了探讨较多的写作自由、关心人生等问
题之外,涉及的问题还有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童庆炳认为,我国当代作家没有文体意识。鲁迅生前就被人封了很多头衔,
但似乎最喜欢的一个头衔,就是有人叫他“文体家”。他指出,新时期文学中真
之论高,何必以文?’夕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论
衡?书解》)“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
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
摘要:文质观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规定了中国
古代文学及文论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整个的中国文学史。文质观从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上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文质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
时代@和历史性。中国当代文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亦可以从孔子的文质观中寻
得启示。
关键词:孔子文质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启示
学的立场。写作一味地求外放,而不求往里收,作家就会很容易堕入玩世主义和
虚无主义之中,透显不出作家主体的力量。文学的质,它所对应的是生命世界、
价值世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些年几乎没有站立起来什么新的价值,有的不过
是数量上的经验的增长,精神低迷这一根本事实丝毫没有改变,生命在本质上还
是一片虚无。[3]
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所启示,从而让中国文学真正登上巅峰。
参考文献:
[1] 萧依新.孔子文艺思想散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 02.
[2] 童庆炳.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文艺争鸣,2008, 11.
[3] 钱穆.5见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6.
孔子的文质观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成为文学史上历次
变革的主要依据。例如,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
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
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
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汉代王充便作了这方面的阐发:“或曰:‘士
质也。虎豹无文,则娜同犬羊;犀咒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由此而
论定:“质待文。”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也说:“夫文,典则
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文心雕
龙?辩骚》中的所谓“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说法,
显然是承接了孔子文质观的观点。
[4] 谢有顺.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当代作家评论,2008,06.
开始走向衰败。钱穆说:“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之所在。故亦可谓
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 [2]这是
对中国文学的简练概括。文学一旦只求事功,无法透出对生命的根本肯定,写作
就必定倾向于自然和经验。不过,文学(尤其是小说)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是只有
自然实事和“经验的我”,而无法在生命的空间上有扩展,那就意味着失去了文
也。”(《公冶长》)孔子用到“质”的地方较少,其意主要是指人的善的天性或
精神。孔子文质并提,是从做人来说的,都和“君子”有关。
“文” “质”并提在《论语》中有两处:一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二是:“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
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驯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
文见而实露也。”(《论衡?超奇》)认为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认为
是等量齐观的。“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
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论衡?定
贤》)。王充认为,内容和形式相比,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若不顾及
内容,一味追求形式美,则无论其辞藻如何美,皆是不可取的。当然,重视内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