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和神经(医学材料)

合集下载

颈部解剖的实验报告

颈部解剖的实验报告

颈部解剖的实验报告颈部解剖的实验报告引言:颈部解剖是医学生在学习解剖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颈部解剖的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颈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性。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颈部解剖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颈部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一、实验目的颈部解剖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解剖人体颈部的肌肉、骨骼和其他组织,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培养观察和分析解剖结构的能力,提高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人体颈部标本、解剖刀、解剖剪等。

实验方法:1. 将人体颈部标本放置在解剖台上,仔细观察颈部的整体结构。

2. 根据解剖学知识,逐层解剖颈部的肌肉、骨骼和其他组织。

3. 使用解剖刀和解剖剪,小心地切开皮肤和肌肉,暴露出颈部的骨骼结构。

4. 仔细观察并记录颈部骨骼的形态、连接方式和关节结构。

5. 进一步解剖颈部的肌肉和其他组织,了解其位置、形状和功能。

三、实验结果1. 颈部骨骼结构颈部骨骼由颈椎、颈椎间盘和颈椎关节组成。

颈椎共有七个,分别标记为C1到C7。

颈椎之间通过颈椎间盘连接,并形成颈椎关节。

颈椎关节的灵活性使得颈部可以进行多方向的运动。

2. 颈部肌肉颈部肌肉包括颈部表浅肌肉和颈部深层肌肉。

颈部表浅肌肉包括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胸锁乳突肌等。

这些肌肉主要参与头部和颈部的运动。

颈部深层肌肉包括颈椎旁肌、颈椎前肌和颈椎后肌等。

这些肌肉主要参与颈椎的稳定和支撑。

3. 颈部血管和神经颈部血管主要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等。

这些血管负责向头部和颈部供应血液和氧气。

颈部神经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神经等。

这些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四、实验讨论通过颈部解剖实验,我们对颈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颈部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组织使得头部可以进行多方向的运动,同时保持稳定性。

颈部的血管和神经系统负责向头部和颈部提供血液、氧气和神经信号,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然而,颈部也是一个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

神经介入治疗(DSA)概述及护理常规_图文

神经介入治疗(DSA)概述及护理常规_图文

DSA的临床应用
DSA的优点 1.对比分辨率高 2.对比剂用量少 3.时时显影 4.轨迹减影透视
DSA分类 1.按系统分类:介入心脏学、神经介入放射学、胃肠介入放射学等 2.按目的分类:诊断性介入放射技术、治疗性介入放射技术 3.按操作方式分类:血管性介入治疗、非血管介入治疗
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 • 在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和颅内肿瘤的诊
痛药,并记录用药效果,调整舒适的体位。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一、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1、可能的原因有: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牵拉、血容量不足
、尿潴留等。 2、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打哈欠、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减慢、血压
下降。 3、 护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a.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 由于扩张的支架直接刺激颈动脉压力
DSA图像的形成
下图为光学减影技术:
DSA图像的形成
DSA图像:显示的消除其他组织的只含有造影剂的血管像。 DSA基本方法 1、时间减影 (1)在造影剂进入欲显示血管之前,采集一帧图像。 (2)在造影剂充盈最佳时,再采集一帧图像。
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获得了两帧图像。将这两帧图像数字化后,相减即可消除其 他组织的干扰,只显示含造影剂的血管影像。 (如上DSA图像所示)
神经介入治疗(DSA)概述及护理常规_图史 DSA技术原理
神经介入 护理常规
神经介入 治疗 概述
人员及仪器材料
DSA常用技术
术中护理 术后护理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概述
神经介入医学是指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系统的支持下, 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 、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临床医学科学。

神经介入治疗(DSA)及围手术期概述

神经介入治疗(DSA)及围手术期概述
神经介入治疗及围手术期概述
目录
术前准备
脑血管造影术简史 DSA技术原理
神经介入 围手术期
神经介入 治疗 概述
人员及仪器材料 DSA常用技术
Page 2
术中 术后
并发症
概述
神经介入医学是指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系统的支持下, 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 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临床医学科学。
60年代后期,开始由颈部血管直接穿刺过渡到股动脉穿刺,70年代股动脉 穿刺得到普及。
70年代,随着CT的引入,对于脑血管造影术的需求显著减少,但改领域由 于心脏介入及其他介入领域的的发展仍在前进。Metrizamide引入非离子等 渗的碘造影剂,显著提高了造影术的安全性及患者术中的舒适度。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 近些年的技术进步包括旋转成像、3D成像、平板监视器成像等。
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 • 在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和颅内肿瘤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 在心脏大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功能性检查、形态学检查 • 在腹部的应用:主要用于直接观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疾患 • 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可用于诊治四肢大血管及其分支的病变
Page 9
Page 12
控制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C型臂架
图像监视器
X线发生器与 影像增强器
摄片台
Page 13
操控台
C型臂可自由全角度旋转
落地式
悬吊式
双板式
机器人式
Page 14

颈部血管解剖

颈部血管解剖
颈部血管解剖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颈部血管概述 • 颈动脉解剖 • 颈静脉解剖 • 颈部血管的毗邻结构 • 颈部血管的应用解剖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颈部血管解剖是医学领域中重要 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了解人体 血液循环系统、诊断和治疗颈部 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02
CT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血管的三维结构。通过CT血管成像 ,医生可以了解血管的走行、分支、管壁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功能
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向头部和面部提供血液,而颈外动脉则负责向颈 部和上肢提供血液。这些血管在维持头部和颈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03
颈动脉解剖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是颈部最重要的动脉,分为左右两支,起始于心脏主动脉,上行至头部和 颈部。
它负责向头部和颈部供应血液,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头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颈淋巴结清扫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头颈部恶性肿 瘤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在手术过程 中,需要熟悉颈部血管的走行和分布 ,以避免损伤血管,减少手术并发症 的发生。
颈部血管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充分了解颈部血管的解剖结构。在诊断方面,医生需要 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血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在治疗方面,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或非手 术治疗方法。
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是颈总动脉的另一分 支,主要负责向头部和颈部的 皮肤、肌肉等组织供应血液。
它分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 、面动脉等多个分支,分别供 应相应区域的血液。

颈椎病ppt课件完整版

颈椎病ppt课件完整版
手术风险
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 ,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和手术风险 。
康复期管理和注意事项
术后康复
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包括颈部制动、功能锻炼等。
药物治疗
术后需继续使用药物缓解疼痛、预防感染等 并发症。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低头、保持正确睡姿和坐姿,加 强颈部肌肉锻炼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颈椎病ppt课件完整版
目 录
• 颈椎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 颈椎结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颈椎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定义及发病原因
定义
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 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 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 、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
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保持正确睡姿等生活细节,以预防颈椎 病的发生和加重。
加强家属的参与和支持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
01
颈椎病的定义、分类和临床表现
详细阐述了颈椎病的概念、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症状表现。
MRI检查
可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 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 于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CT检查
可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尤其 对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椎管 狭窄等骨性病变的显示要优于MRI。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具体标准包括:具有颈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 示颈椎存在退行性改变;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22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22

2022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选课及答案(专业课+公需课)一、专业课什么样的感冒好治,什么样的感冒难治----感冒的中西药治疗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以下成分中属于复方感冒药中的鼻黏膜减充血剂的是()2.作用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咳嗽药是()3.维C银翘片与感冒灵颗粒的联合用药属于()4.哪些人不适合服用酚麻美敏片()5.下列属于单一病邪所致感冒的是()6.下列不含有小毒止咳成分苦杏仁的中成药是()7.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不包括()8.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优势包括()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普通感冒的治疗建议包括()2.下列属于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是()妇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以下关于月经不调诸症描述不正确的是:()2.月经后期的证型不包括:()3.哪位药不是益母丸的药味组成:()4.月经先期阴虚血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为:()5.月经后期肾虚证可选用的中成药为:()6.崩漏瘀血阻络证可选用的中成药为:()7.绝经前后诸症阴虚火旺证可以选择的中成药有:()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乌鸡白凤丸的臣药()2.痛经的证型包括有:()3.带下病湿热下注证可以选择的中成药有:()如何正确防治骨质疏松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是以()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2.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是多见于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年内4.老年性骨质疏松一般是指老人()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5.易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不包括6.雌激素间接减少骨吸收的原因应除外7.对降钙素的正确描述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是什么2.请判断下面哪些患者需要做骨密度检测3.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选择哪种药物冠心病中医认识与中药治疗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颈椎病治疗与偏方

颈椎病治疗与偏方

颈椎病治疗与偏方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

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

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第5—6、第6—7颈椎受力最大,因此,颈椎病的发生部位在这些节段较为多见。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颈椎病临床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

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与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法提供:吉林长春市一汽总医院康复科杨政杰韩冰治疗方法:牵引治疗:患者采用牵引治疗,具体方法:牵引用最常用的坐位枕颌布带牵引法,并根据颈椎病变部位选取牵引角度:C1~4用0°~10°;C5~6用15°;C6~7用20°;C7至T1用25°~30°,每次牵引30分钟,重量由2~4kg开始逐渐至10~15kg,以项背部肌适应为度。

物理疗法:患者进行此项治疗。

采用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2个35cm2电极浸有1%烟草酸溶液置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接阴极;另一个150cm2电极置后颈部,接阳极。

选用断调半波,调制频率50~100Hz,调制深度100%,电流强度5~10mA,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推拿治疗: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此项治疗。

患者卧位,术者立在患者侧面,以轻巧、稳、准的手法,运用掌根推法从患者腰部向上推至大椎穴处,在分别推向两臂,反复5~6次;然后以掌揉法或指揉法按揉项背部3~5分钟;拿肩井、天柱、风池穴,弹拨痛点及索状物约1分钟,使局部组织充分放松。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974 结语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可以根据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来评判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参考文献】[1]裘存新,章锡林,汪靖,等.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3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11):2038-2041.[2]王薇,李丹,黄雪兰,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371-3375.[3]南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17-118.[4]张宁,徐标,孙步高,等.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的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03):243-246.[5]刘书丽,王燕霞,马秀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左心局部功能及同步性[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0(01):29-32.[6]吴亚丽,姜囡珏,蔡艳.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4):3097-3100.随着C T 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成熟,尤其近年64排以上螺旋CT 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CT 扫描速度显著提高,并且真正实现了图像的各向同性,使图像在各个重建断面的分辨力与原始横轴位图像保持一致[1]。

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CT 血管成像检查(CTA)在头颈部血管病变检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头颈部CTA 的多种后处理方法也使头颈部血管显示的信息增多,但是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原理不同,在具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也各有优势[2],因此恰当的后处理方式的选择对具体疾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

--------------------- 精选公文范文------------------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篇一:休克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人员5 人第2 组班一、实验目的1.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少量失血和大量失血对家兔动脉血压、心率、皮肤和粘膜颜色的影响。

探讨其发生机制。

2. 用颈外静脉输血和输液的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观察抢救过程中家兔动脉血压、心率、皮肤和粘膜颜色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器械: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注射器,动脉夹,动脉插管,电刺激连线,血压换能器,三通管,铁架台,棉线,纱布实验仪器:电脑,RM6240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精选公文范文----------实验药品:20%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10g三、实验对象家兔1 只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试:首先打开电脑,选择MedLab 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从第1、2、3 通道中选择1 个通道,记录动脉血压。

其次将血压换能器连接线与相应的通道相连,检查换能器是否正常,加肝素溶液排除空泡,先清零,血压0mmH2、家兔称重、麻醉和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以5ml /Kg (体重), 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麻醉, 共注射14ml, 至呼吸深而慢、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夹肢反射)为止。

把兔子以背位固定法固定。

3、麻醉起效后手术颈部手术——左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右颈总动脉插管------- 精选公文范文----------23(1)颈部备皮,作颈部,正中 3~5cm 切口,左右颈总动脉分离,穿线标记,备用。

(2)左颈总动脉插管术 --- 测血压 动脉插管及换能器肝素化,左颈总 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动脉夹夹闭, 动脉前壁倒 “V ”切口动脉插管插入, 结扎 固定。

放开动脉夹记录正常动脉血压。

( 3)右颈外静脉插管术 —输血输液排掉输液管中的空气。

实验报告_动脉血压调节

实验报告_动脉血压调节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动脉血压的生理意义及其调节机制;2. 掌握动脉血压测量的方法;3. 观察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

二、实验原理动脉血压是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对于维持各器官组织的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血压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两大系统。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心血管反射实现,包括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神经反射;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实现,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3kg);2. 实验仪器:BL-420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mL);3. 实验试剂:3%戊巴比妥钠、0.3%肝素、1:10000盐酸肾上腺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异丙肾上腺素、0.01%多巴胺、1%酚妥拉明、0.001%乙酰胆碱、0.01%阿托品。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与固定:采用3%戊巴比妥钠对家兔进行麻醉,待动物完全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2. 颈动脉插管:切开家兔颈部皮肤,暴露出颈动脉,插入动脉插管,连接血压换能器;3. 动脉血压测量:通过血压换能器实时监测家兔动脉血压变化;4. 神经调节观察:分别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和右侧迷走神经,观察动脉血压变化;5. 体液调节观察: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酚妥拉明、阿托品等药物,观察动脉血压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2. 夹闭右侧迷走神经:动脉血压降低,心率减慢;3.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4. 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5. 注射多巴胺: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6. 注射酚妥拉明:动脉血压降低,心率减慢;7. 注射阿托品: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分析1.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导致动脉血压升高,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心脏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从而使动脉血压升高;2. 夹闭右侧迷走神经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可能是由于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心脏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从而使动脉血压降低;3.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导致动脉血压升高,可能是由于这些药物具有兴奋心脏交感神经、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4. 注射酚妥拉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可能是由于该药物具有阻断α受体、扩张血管的作用;5. 注射阿托品对动脉血压无明显影响,可能是由于该药物具有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但对心脏交感神经影响较小。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局解实验报告院系: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年级班级: 2012级临床3班组名:第六组学号:刘芳敏(59)郑孟秋(47)杨硕亮(31)赵清(36)张芸(57)谭俊(60)唐娇(34)陈坚(33)李长学(32)缪世生(11)[排名不分先后] 2014年12月目录头面部解剖 (2)颈部解剖 (8)胸部解剖 (15)头面部解剖一、实验背景1、根据理论课所学习的基础内容,结合教学视频,了解整体的解剖过程。

2、掌握颈部的重要结构。

二、实验目的1、掌握各种解剖器械的使用。

2、准确找到切口和部位,解剖颈部的重要结构。

3、识别变异结构。

三、实验材料与器械1、人体标本2、止血钳、手术剪、解剖镊、有齿镊、止血钳、手术刀、白大褂、手套等。

四、注意事项1、使用手术刀时,要按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伤到自己和他人。

2、不要随意扔弃从标本上解剖下来的组织。

五、解剖操作(一)面部1.体位及切口:尸体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使头部后仰。

作如下皮肤切口:(二)层次解剖 1.解剖面部皮肤及面肌沿上述划线分别向外侧翻开面肌及皮肤,浅筋膜。

2.解剖腮腺区(1)解剖腮腺咬肌筋膜:紧靠耳廓前面,自颧弓到下颌角切开腮腺表面咬肌筋膜,向前、上、下三个方向逐渐翻起除去,修洁时可看到一些腮腺淋巴结。

(2)解剖穿出腮腺前缘上份至上端的结构:①先在腮腺前缘、颧弓下方约一指宽处找到(1)自颅顶正中向前经鼻背、人中至下颌体下缘作一正中切口。

(2)自鼻背中点向外到眼内眦,再沿睑裂两缘到眼外眦,并继续向外到耳前作一横切口。

(3)在鼻孔和口裂周围各作一环形切口。

(4)沿下颌体下缘至下颌角,再到乳突尖做一横切口图1 面部解剖划线腮腺管,追踪到咬肌前缘,在腮腺管的上方 寻找副腮腺、面横神经和面神经颧支; ②在腮腺的上端找到颞浅动、静脉,并在血管 的后方找出耳颞神经,在血管的前方找出面神 经的颧支。

(3)解剖穿出腮腺前缘下份至下端的结构:①在腮腺导管下方寻找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②在腮腺的下端找到面神经的颈支和下颌后静脉。

局部解剖学讲义

局部解剖学讲义

绪论局体解剖学topographic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的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是解剖学的分科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一、人体基本结构的概念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包括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及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头与躯干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均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和骨骼等共同构成腔或管,容纳并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等。

四肢是以骨骼为支架,肌肉跨越关节附着于骨骼,深筋膜包盖着肌肉,浅筋膜位于皮下。

全身各局部、器官均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一)皮肤皮肤skin被覆于全身表面,由浅层上皮性的表皮和深层结缔组织性的真皮组成。

真皮有许多突起的乳头嵌人表皮深面,并借结缔组织的纤维束与深面的浅筋膜相连。

人体各部的皮肤厚薄不一,厚者可达4mm,薄者不足lmm。

一般而言,腹侧面皮肤较薄,背侧面的较厚,但在手和足则相反。

项部、背部、手掌和足底处皮肤最厚,而腋窝和面部的最薄,另外,全身皮肤的纹理也不一致,作皮肤切口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二)浅筋膜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组织或皮下脂肪,属疏松结缔组织,且富有脂肪,遍布全身。

浅筋膜的厚薄在不同的部位差别较大,除眼睑、乳头和男性外生殖器等处的浅筋膜内不含脂肪外,其余各部均含有或多或少的脂肪。

儿童、妇女和肥胖者浅筋膜较厚,老年、男性和瘦弱者则较薄。

浅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和松紧,关系着皮肤移动性的大小,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

头皮、项、背、手掌和足底等部位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较疏松并有弹性。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浅动、静脉和淋巴管分布。

皮神经穿出深筋膜后,走行于浅筋膜内,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医学知识之颈椎病

医学知识之颈椎病

颈椎病【病因】一、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一)椎间盘变性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骨板三者构成的椎间盘为一个完整的解剖形态,使上、下两节椎体紧密相连结,在维持颈椎正常解剖状态的前提下,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当椎间盘开始出现变性后,由于形态的改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进而影响或破坏了颈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平衡产生各相关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我们将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视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纤维环其退变多始于20岁以后,早期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渐而出现裂纹甚至完全断裂形成肉眼可见的裂隙。

其病变程度和纤维断裂的方向与深度常和髓核的变性程度、压力的方向及强度相一致。

纤维环断裂一般以后侧为多见,此除与该纤维环组织在前方较厚和髓核中心点位置偏后有关外,还与职业特点有关,有些工作常需要埋头于屈颈位,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者,以致髓核被挤向后方而增加该处的压应力。

对纤维环的早期变性如能及早去除致病因素,则有可能使其中止发展或恢复。

反之,在压力持续作用下,一旦形成裂隙,由于局部缺乏良好的血供而难以恢复,从而为髓核的后突或脱出提供病理解剖基础。

2.髓核此种富有水分与弹性的粘蛋白组织多在前者变性的基础上而继发变性。

一般多在24岁以后出现,亦有早发者。

由于粘蛋白减少和椎间盘内水份含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以致引起水分脱失和吸水功能减退,并使其体积相应减少,渐而其正常组织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髓核变得僵硬,并进一步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

在局部负荷大、外伤多和劳损的情况下,由于椎间隙内压力的增高而使其变性速度加快。

如此,一方面促使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另一方面,变性的髓核有可能沿着纤维环所形成的裂隙而突向边缘。

此时,如果纤维环完全断裂,则髓核可抵达后纵韧带或前纵韧带下方,并可形成韧带下骨膜分离、出血等一系列过程。

颈部解剖操作实验步骤详细说明

颈部解剖操作实验步骤详细说明

一、实验目的1. 熟悉颈部解剖结构,掌握颈部解剖操作方法。

2. 提高解剖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了解颈部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1. 活体家兔或颈部解剖模型2. 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镊子、注射器、手术剪、骨钳、缝线、生理盐水、碘伏、酒精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将实验材料准备齐全,放置在实验台上。

(2)将家兔或颈部解剖模型固定在解剖盘上。

(3)对实验者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安全无事故。

2. 颈部皮肤切开(1)在颈部正中线处,用解剖剪剪开皮肤,长度约10cm。

(2)用解剖镊子将皮肤向两侧轻轻拉开,暴露颈部的深层结构。

3. 颈部肌肉解剖(1)用解剖剪剪断颈阔肌,暴露颈深肌群。

(2)观察颈深肌群的结构,包括颈长肌、颈短肌、颈深横肌等。

(3)用解剖剪分别剪断颈长肌、颈短肌、颈深横肌,暴露颈动脉鞘。

4. 颈动脉鞘解剖(1)观察颈动脉鞘的结构,包括颈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

(2)用解剖剪分别剪断颈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暴露甲状腺。

5. 甲状腺解剖(1)观察甲状腺的结构,包括甲状腺体、甲状腺峡、甲状腺侧叶等。

(2)用解剖剪剪断甲状腺峡,暴露喉返神经。

6. 喉返神经解剖(1)观察喉返神经的结构,了解其在颈部走行。

(2)用解剖剪剪断喉返神经,暴露喉上神经。

7. 喉上神经解剖(1)观察喉上神经的结构,了解其在颈部走行。

(2)用解剖剪剪断喉上神经,暴露舌咽神经。

8. 舌咽神经解剖(1)观察舌咽神经的结构,了解其在颈部走行。

(2)用解剖剪剪断舌咽神经,暴露颈交感干。

9. 颈交感干解剖(1)观察颈交感干的结构,了解其在颈部走行。

(2)用解剖剪剪断颈交感干,暴露颈深淋巴结。

10. 颈深淋巴结解剖(1)观察颈深淋巴结的结构,了解其在颈部走行。

(2)用解剖剪剪断颈深淋巴结,暴露颈部血管。

11. 颈部血管解剖(1)观察颈部血管的结构,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等。

大一医学生解剖实验报告

大一医学生解剖实验报告

大一医学生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解剖实验的目的是让大一的医学生对人体的结构有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学习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包括一具成年人尸体、手术刀、手术剪、解剖锯、解剖刀、解剖钳等。

实验仪器主要有显微镜和冷光源。

实验过程步骤一:解剖头部和颈部首先,我们将尸体摆放在解剖台上,面朝上,用解剖锯从颈部开始沿中轴线切开颅骨,将头骨取下。

然后,用手术刀依次解剖颅内脑组织、颅骨、眼球和鼻腔等部位。

最后,使用冷光源和显微镜观察和研究脑部细微结构。

步骤二:解剖胸部和腹部在解剖头部和颈部后,我们将尸体翻过来,仰面朝上,用手术刀从上臂到腹部切开皮肤和肌肉,暴露胸腔和腹腔。

然后,依次解剖心脏、肺部、肝脏、胃等内脏器官,并观察和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步骤三:解剖四肢和骨骼最后,我们将尸体的四肢解剖开来,逐一研究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利用解剖刀、手术剪和解剖钳等工具,将四肢的肌肉和骨骼逐层解剖,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本次解剖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功能联系。

例如,在解剖头部时,我们发现脑组织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组成的,而这些脑部结构又与呼吸、消化和运动等功能联系紧密。

同时,通过对胸腔和腹腔的解剖,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脏、肺部、肝脏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比如,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机体的氧气供应和酸碱平衡。

此外,通过对四肢和骨骼的解剖,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的运动原理和骨骼系统的功能。

肌肉与骨骼相结合,能够通过收缩和松弛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如行走、跑步和举重等。

总结与感想通过本次解剖实验,我们大一的医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同时,通过亲手操作和观察,我们也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医学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脑血管病是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发病原因。

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 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 CAS)正在成为可能替代CEA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

本规范依据国内外重要CAS指南内容和最新循证医学的证据编写,目的是为脑卒中筛査和防控基地医院有美医师提供临床参考。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自然病史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 d Endarterectomy Trial , NASCET)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有清晰的描述。

在18个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狭窄程度为70%-79% 的患者卒中风险为19%,狭窄程度为80%-89% 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狭窄程度为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对于近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但对于无症状患者卒中风险与狭窄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在其它研究中尚不明确。

早期的研究显示≥75% 无症状狭窄患者累积的年卒中风险超过5%,无症林颈动脉狭窄外科试验(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ACST)显示狭窄程度≥7% 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5 年同侧卒中或死亡率仅为4.7%。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积极的药物治疗下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系统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

二、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1. 颈动脉狭窄病因学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

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

邢晓明等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第4期•699••脑血管疾病•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邢晓明孟会红张超钱倩赵静任翠剑刘永刚曹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北保定071000)〔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4例,均进行DSA诊断。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介入治疗。

观察DSA诊断缺血性颈部血管狭窄情况。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

结果DSA诊断显示,颈部血管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25例。

两组治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轻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观察组中度和重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轻度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mRS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DSA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有效诊断方法,介入治疗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介入;缺血性脑卒中;颈部血管狭窄〔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21)044699>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21.04.009临床调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病75%以上,而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⑴。

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紧密,调查显示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⑵。

严重颈动脉狭窄者,30%以上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⑶。

因此,评价和检测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方法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层结构
(一)浅静脉
颈前静脉:起自颏下部,沿正中线两侧下降,进入胸骨上间隙内,呈直角转向外侧,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注入颈外静脉,偶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者。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它由下颌后静脉与枕静脉和耳后静脉汇合合成。

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外下方,在距锁骨中点上方2.5厘米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二)神经
颈丛皮支: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浅层分布于皮下。

(1)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2)耳大神经:绕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上方行,分布于耳廓及其周围的皮肤。

该神经较粗大,受麻疯杆菌侵犯时经皮肤可触及。

(3)颈横神经:经胸锁乳突肌浅面横行向前,呈扇形分支,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行向下外,分为前、中、后数支,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前壁第2肋以上及肩部皮肤。

面神经颈支:从腮腺下端穿出,行向前下方,分布于颈阔肌,为该肌的运动神经。

腮腺手术时,面神经颈支可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之一。

颈前区
一、舌骨上区
(一)下颌下三角
面动脉:平舌骨大角起自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沿下颌下腺深面的沟内前行,至咬肌前缘处绕下颌骨体下缘入面部。

舌动脉:前行至舌骨舌肌后缘深面入舌。

舌下神经:位于下颌下腺的内下方,它与二腹肌中间腹之间有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

舌神经:经下颌下腺深部内上方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入舌。

下颌下神经节:上方连于舌神经,向下发分支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

(二)颏下三角
二、舌骨下区
(一)颈动脉三角
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起自颈总动脉,位于颈内动脉前内方垂直上行。

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间,依次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及面动脉;近二腹肌后腹下缘处向后上发出枕动脉;自颈外动脉起端的内侧发出咽升动脉。

颈内动脉:自颈外动脉的后外方行至其后方,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至下颌后窝。

该动脉在颈部没有分支。

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颈总动脉外侧。

颈部属支为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
舌下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三角,越过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浅面,发出降支,称为颈袢上根,沿颈总动脉浅面下降,参与颈袢组成;本干行向前上方,再次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

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

在颈动脉三
角内的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心支。

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三角的后上角,越过颈内静脉浅面行向后外,至胸锁乳突肌深面发肌支支配该肌,本干向后至枕三角。

(二)肌三角
甲状腺上动脉:甲状眼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面,伴喉上神经外支行向前下方,至侧叶上极附近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沿侧叶前缘下行,分布于侧叶前面;后支沿恻叶后绿下行。

甲状腺上动脉发出喉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

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

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至第6颈椎平面,在颈动脉鞘与椎血管之间弯向内下,近甲状腺侧叶下极再弯向上内,至侧叶后面分为上、下两支,分别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分布于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及食管等。

甲状腺上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由甲状腺侧叶中、下1/3合成,汇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起自甲状腺的下缘,经气管前边下行,汇入头臂静脉。

喉上神经:喉上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在舌骨大角处分为两支:内支伴喉上动脉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向前下方,在距侧叶上极约1cm处,与动脉分开,弯向内侧,发支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

喉返神经:喉返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勾绕锁骨下动脉,两者均上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至咽下缩肌下缘、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称为喉下神经,其运动支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觉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置较深,多行于甲状腺下动脉的后方;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位置较浅,多行于甲状腺下动脉前方。

二者入喉前都经过环甲关节后方,故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寻找喉返神经的标志。

胸锁乳突肌区
颈动脉鞘: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内动脉行于鞘的上部,颈总动脉行经其下部。

在鞘的下部,颈总动脉居后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外方;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经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

舌下神经:从舌下神经道穿出后,舌下神经与颈椎C1的前侧支汇合,然后缠绕迷走神经,并从内侧颈动脉和内侧颈静脉之间通过。

在通过二腹肌后腹的深部后,舌下神经进入舌。

颈袢:颈袢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随舌下神经走行,在颈动脉三角内离开此神经,称为舌下神经降支,又名颈袢上根。

第2、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颈袢下根,沿颈内静脉浅面下行。

上、下两根在在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

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

位于脊柱两侧,椎前筋膜后方。

颈上神经节最大,呈梭形,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

颈中神经节较小。

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平面,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多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成颈胸神经节,又名星状神经节,上述三神经节均发出心支入胸腔参与心丛的组成。

颈根部
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是头臂干的分支,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

前斜角肌将其分为三段:第1段经胸膜顶前上方,前斜角肌内侧;第2段在前斜角肌后方;第3段位于第1肋上面。

其主要分支如下:
(l)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面,穿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人颅,分布于脑和内耳。

(2)胸廓内动脉:在胸膜顶前方,正对推动脉起始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经锁骨下静脉之后入胸腔。

(3)甲状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分为3支: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经膈神经和前斜角肌前方、锁骨后方至肩胛区;颈横动脉经锁骨与前斜角肌、隔神经之间,向外人斜方肌深面。

(4)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l或第2段,分为颈深动脉和最上肋闪动脉
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缘续于腋静脉。

在第1肋上面,经锁骨与前斜角肌之间,向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迷走神经:有迷走神经下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经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时发出右喉返神经,绕经有锁骨下动脉的下面和后方返回颈部。

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下行入胸腔。

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

其前方还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颈内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内侧有颈升动脉上行。

该神经在胸膜顶的前内侧,迷走神经的外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颈外侧区
锁骨下动脉: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出胸廓上口弯向外,在锁骨与第1肋之间通过,到第1肋外缘处移行为腋动脉。

锁骨下静脉:是位于颈根部的短静脉干,自第1肋骨外缘由腋静脉延续而成,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副神经:自迷走神经根下方出脑后与脊髓根同行,经颈静脉孔出颅,沿颈内静脉前外侧下行,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传入并发支支配该肌。

其本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点处进入枕三角,有枕小神经勾绕,这是确定副神经的标志。

臂丛:臂丛的解剖可概括为“五根、三干、三束”。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内。

三干,由颈5~6合成上干,颈7单独为中干,颈8、胸1合成下干,位于锁骨之上和第一肋骨表面。

三束: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