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磷性佝偻病的新认识
小儿低磷血症的研究现状

小儿低磷血症的研究现状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张炜低磷血症是重要的、致死性的电解质紊乱,但不被重视,小儿低磷血症更是如此,未引起我国儿科高层的关注,可供参考的文献也极其有限。
儿童血磷的正常值、诊断标准不统一,发病率和近期预后缺乏系统的研究,缺乏官方的治疗方法,有诸多待研究的空白点。
希望本文能唤起对小儿低磷血症的关注,减少危重病人的死亡。
一、血磷正常值新生儿:《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记录的早产儿血磷正常值为出生时 1.81~2.58 mmol/L,6~10天1.97~3.78 mmol/L,20~25天2.13~3.04 mmol/L;足月儿:出生时1.62~2.52 mmol/L,3天1.87~2.91 mmol/L, 6~12天1.58~2.87 mmol/L,1月1.62~3.07 mmol/L;《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记录的新生儿血磷正常值为1.4~2.8mmol/L。
陈昌辉等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年第2期报告的足月儿血磷正常值为男1.82±0.53 mmol/L,女1.95±0.53 mmol/L。
三者的差距较大,尤其是早产儿血磷正常值参考价值有限。
婴儿:《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记录的婴儿血磷正常值为2~2.75mmol/L。
儿童:《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记录的儿童血磷正常值为1.5~1.78mmol/L。
成人:0.9~1.3mmol/L(《实用内科学》第13版),国外认为正常成人血清磷浓度为0. 96~1. 45mmol/L。
二、诊断标准1.早产儿:极重度<0.4mmol/L,重度<~0.6mmol/L,中度<~0.8mmol/L,轻度<~1.0mmol/L(施旭红,李小红,21例早产儿低磷血症的观察和护理,护理与康复2006年6期)。
新生儿:根据陈昌辉等的报告,<1.5mmol/L应是比较合理的。
2.儿童:<1.29 mmol/L(杜嗣廉,小儿水电解质平衡与液体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4- 137),有的人认为<1.0 mmol/L,或低于<1.45mmol/L。
佝偻病名词解释

佝偻病名词解释佝偻病,即儿童缺钙症,是一种由于体内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缺乏或代谢障碍导致的骨骼发育不良的疾病。
其特点是身高矮小、肌肉松弛、步态不稳、脊柱侧弯、胸廓变形等表现。
佝偻病主要是由于钙、磷等矿物质的摄入不足,或是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或不可利用,而导致骨骼钙、磷代谢紊乱所致。
佝偻病主要影响发育中的婴幼儿和青少年,尤其是在生长高峰期时发病率较高。
婴幼儿期的主要原因是母乳喂养不足或维生素D含量不足的配方奶喂养,而青少年期则常因生活习惯改变,食谱不合理及户外活动减少等原因导致。
佝偻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方面:儿童缺钙症的主要表现是骨骼发育不良,包括身材矮小、爬行迟缓、行走不稳等。
严重者可出现塌背、脊柱侧弯、X型腿、软弱的胸廓等骨骼畸形。
2. 肌肉方面:由于佝偻病导致肌肉张力降低,患儿常表现出肌肉松弛、活动不灵活、迟缓等症状。
3. 神经系统方面:佝偻病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影响,患儿可能表现出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4. 免疫系统方面:佝偻病还会导致患儿的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措施:饮食中要充分补充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奶类、豆类、鱼类等。
此外,增加户外活动,合理晒太阳也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
2. 补充维生素D: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医生可能会给予维生素D口服或注射补充。
3. 钙、磷补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能会给予钙、磷补充剂,以帮助调整骨骼代谢。
4.纠正骨骼畸形:对于严重骨骼畸形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
总之,佝偻病是一种由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骨骼发育不良的疾病。
早期预防和治疗对于避免骨骼畸形和身体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在婴幼儿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户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补充营养物质,都是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重要措施。
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15例护理体会

.
的神经根性疼痛可 以得到 立刻缓 解。 随着时 间的延 长髓 核结
治疗和护理 , 可减缓 和 防止 患儿骨 骼畸形 , 其生 长发 育达 到 使 或接近正 常。现将我们 19 99年 6月至 20 年 4月诊 治的低磷 17 3 抗维生素 D佝偻病 1 5例护理体会报告 如下 。
1 临床资料
1 1 一 般资料 .
本组 l 例 患儿 均符 合下列诊断标准 :1具有 5 ()
12 66
河北医药 20 年 1 月第 3 雀箜 08 0 0
1c2 8Vl0N . t0 ,o3,o1 0 0 0
性, 同时臭氧具有消 炎和 止痛作 用 , 注射 到神 经根 周围后 患者
是无外科手术指征或 手术后 复发疼 痛需 再次 治疗患 者 的理想 选择 。通过对患者实 施周 密 、 细致 的术 前 、 术后 护理 及康 复指
碱性磷酸酶升高 , 血清钙正常或稍减 低 ;3 X线 腕片存 在活动 ()
性佝偻病 征象 ;4 常规剂量 维生素 D治疗无效 ;5 排除 其他 () ()
天晨起 空腹 并留尿。病情稳定后 , 每月复查一 次。在病 历本或
出院小结上注 明复 诊 1期 , 3 以及复诊 当天 的注意事项 , 家长 使
构逐 渐萎缩固化 , 周 后疼 痛症状消 失 , 2 3个月后 获得 良好 的治
疗 效 果 。
腰椎 问盘突出症 , 由于腰椎退 行性变 或急 、 是 慢性损伤 , 引 起椎 间盘 的纤 维环破 裂 , 核膨 出或 突 出, 激和 压迫相 邻 的 髓 刺
全球佝偻病的预防和管理共识

由于佝偻病的影响,社会需要承担 更多的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 负担。
03
佝偻病的预防策略
营养教育
总结词
营养教育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家长和儿童了解佝偻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公众对佝偻病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详细描述
营养教育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提供科学、实用的营养知识和饮食建议, 帮助家长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教育家长和儿童了解维生素D的作用和缺乏的后果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照射时间。
维生素D补充
总结词
维生素D是预防佝偻病的关键营养素,通过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佝偻病的发病率。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维生素D补充方案。对于婴儿和儿童,应定期检测维生素D 水平,根据医生建议适量补充维生素D。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保证胎 儿和婴儿的健康发育。同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的安全性,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不良反应。
开展临床试验,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进行评估,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预防策略的优化
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以提高预防 效果和覆盖率。
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佝偻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长期管理和康复的研究
研究长期管理和康复的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 量。
02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 期,若不及时治疗,会对孩子的 生长发育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佝偻病的病因和病理
病因
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可能 是由于日照不足、饮食中维生素 D含量不足、慢性疾病或长期使 用药物等。
病理
维生素D缺乏导致肠道吸收钙磷 减少,血液中钙磷浓度下降,骨 骼矿化受阻,骨质变软,出现佝 偻病的症状和体征。
低磷性佝偻病汇报ppt课件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营养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钙 、磷等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改善病 情。
运动康复治疗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骼发育和矿化 ,提高骨密度和骨强度。对于低磷性 佝偻病患者,应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 运动康复计划。
心理干预和支持
低磷性佝偻病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 不良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因此, 心理干预和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 部分。
遗传咨询
对于家族中有低磷性佝偻病史的患儿 ,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便 早期发现和干预。
处理方法介绍和效果评价
•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低磷血症的患儿,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充磷剂,同时补充 维生素D,以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磷、血 钙等指标,防止高磷血症和高钙血症的发生。
02
发病机制及生理影响
磷代谢异常机制
01
02
03
磷摄入不足
饮食中磷含量不足,导致 磷摄入不足,无法满足生 理需求。
磷吸收障碍
肠道对磷的吸收减少,如 维生素D缺乏、肠道疾病 等,导致磷吸收不良。
磷排泄增加
肾脏对磷的排泄增加,如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甲状 旁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磷 丢失过多。
对骨骼和牙齿的影响
家属参与心理支持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如陪伴患者、倾听患者心 声、给予关爱和鼓励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家属互助组织
建立家属互助组织或线上交流平台,让家属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经验、 分享心得,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THANK YOU
骨骼畸形
低磷血症导致骨骼矿化障碍,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骨骼变 软、变形,出现佝偻病表现,如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 、鸡胸等。
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和儿童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骺未闭、软骨发育不全和骨质疏松等症状。
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作为维生素D活性代谢的指标,在佝偻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酶,其活性水平能够反映骨代谢情况。
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下,机体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钙质,导致血清钙磷浓度失衡,进而引发佝偻病的发生。
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水平则受到维生素D的调节,可以间接反映机体对维生素D的利用情况。
因此,深入研究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佝偻病的发病过程,为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的具体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佝偻病的关系。
通过对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功能特点和表达调节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佝偻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为佝偻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维生素D缺乏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维生素D缺乏对骨代谢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深化对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为佝偻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通过深入研究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佝偻病的发病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佝偻病的名词解释

佝偻病的名词解释
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
该病的特征是骨骼变形和骨质疏松,严重时可能导致畸形和残疾。
佝偻病的发病机制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钙和磷代谢紊乱,导致骨骼生长和骨质形成受到影响。
维生素D是人体合成骨骼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它能够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同时也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和骨质形成。
因此,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和磷的吸收不足,骨骼生长和骨质形成受到抑制。
佝偻病的症状包括骨骼变形、身高矮小、步态异常、肌肉无力、腰背痛等。
在儿童期,佝偻病可能会导致骨骼畸形,如O型腿、X型腿、肋骨外翻等。
在青少年期,佝偻病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
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通过维生素D的补充和饮食调整来实现。
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摄入足够的钙和磷,包括牛奶、豆浆、芝士、鱼类等。
此外,维生素D也可以通过阳光照射来合成,因此适当的户外活动也有助于预防佝偻病。
对于已经患有佝偻病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和饮食调整,以促进骨骼生长和骨质形成。
此外,还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和改善。
总之,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维生素D的补充和饮食调整。
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
和治疗,可以有效地避免佝偻病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识别、预防、治疗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识别、预防、治疗佝偻病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症,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等重要元素吸收率降低,最终导致骨骼钙化不良的骨骼疾病,通常佝偻病发病时间较长,极易被家长忽视,常见于婴幼儿身上,但是佝偻病具有较大危害,影响小孩子机体正常发育。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准确辨别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做好早期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早针对,早日摆脱佝偻病的困扰。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佝偻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佝偻病作为全身性疾病,其早期症状的准确识别,为后续及时防治十分关键,其早期表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精神神经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有佝偻病的儿童,易常在夜晚惊醒、好哭以及多汗等症状,孩子出汗与气候并无较大的关联性,由于汗液遭受刺激形成。
患儿经常会不断摩擦枕部,引起枕秃或环形脱发。
其次,骨骼发生变化,是佝偻病重要早期症状之一。
一方面,头部骨骼发生变化。
颅骨软化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常见于3-6个月的婴儿;头颅发生畸形,呈现为方颅、十字头;牙齿生长滞后,患儿牙齿生长时间延迟,可能会延迟至1周岁形成,严重状况下牙齿排列不整齐。
另一方面,胸部、四肢及脊柱。
胸廓发生畸形,腕、踝部膨大,下肢逐渐发生畸形,主要呈现为膝内翻、外翻等,脊柱弯曲。
最后,其他表现,患儿各方面动作行为滞后,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处于异常状态,言语发育较滞后。
1.佝偻病的早期综合防治1.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性实施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核心举措之一,应从女性妊娠期着手,1岁内婴儿是重点关注对象。
第一,加大卫生宣传,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科学育儿、以及佝偻病防治措施,消除各种不良育儿习惯,正确指导参与自我保健。
第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等开展保健管理,定期组织依照计划方案预防性投药及佝偻病监测。
第三,科学喂养。
建议家长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进行母乳喂养,脱离母乳期应合理添加辅食,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
第四,利用日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软骨病相关的肿瘤中过度表达。在负鼠肾细胞,FGF-7抑制 钠依赖性磷酸盐运输¨…。FGF-7是否由磷酸盐浓度调节还是 未知的。 2常见的低磷性佝偻病
2.1 XLH
1939年Albright首次发现XLH是一个x-连锁显
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佝偻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为l:
20
000,占家族性低磷佝偻病的80%以上。x染色体上(PHEX
1.3.3 SFRP4
FGF一23是含有251个氨基酸的分泌型蛋白,
SFRP-4是一种与Wnt受体的细胞外膜结合
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属于FGF一19亚家族,人类的
域高度同源的分子,是Wnt信号拮抗剂,在肾磷酸盐流失和骨 软化相关的肿瘤中有高表达。SFRP-4降低Na+一Pi在肾小管刷 状缘膜转运丰度和肾脏近端小管表面以及负鼠。肾细胞表面的
1.3.4
.567.
FGF_7也称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肾磷酸盐的流失
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尿糖增多而血糖正常、低磷血症、低尿酸血 症、低血钾、广泛的氨基酸尿、低分子质量的蛋白尿。Fanconi综 合征可能来源于各种因素,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x性连锁遗传、胱氨酸病、Lowe 7S综合征、药物、Fanconi— Bickel综合征等。 2.6肿瘤相关性低磷性佝偻病引起低磷性佝偻病的肿瘤有 长骨间质瘤及下肢远端、鼻窦、鼻咽部、腹股沟肿瘤等,它们是良 性的,生长缓慢,主要是高磷酸盐间质瘤的混合性结缔组织 (PMTMCT)起源。这类肿瘤可分泌排磷素FGF-23,而FGF一23 能抑制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TIO肿瘤提取物抑制1d.羟 化酶活性,1,25一(OH):D,合成减少。肿瘤相关性低磷佝偻病 可以在任何年龄表现为持久的骨疼痛和肌肉无力。他们可能会 出现在早期,并多年不能被确诊。肿瘤相关性低磷佝偻病生化 结果与XLH类似。 3低磷性佝偻病的治疗 低磷性佝偻病治疗的国际标准是补充磷酸盐混合制、 1,25一(OH):D,或1一(OH)D3。1“,部分患者的骨畸形可有明显 改善。在足够的药物治疗疗程之后,可考虑骨整形治疗。由于 儿童发展到成年骨骺闭合,降低骨转换,磷酸盐需求减少,部分 无症状成年患者可能不需要药物治疗。 低磷性佝偻病的治疗目标是纠正或改善患儿骨软化、影像 学异常及骨畸形,同时防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钙血 症、高钙尿症。过去以维持血清磷在正常低限范围内、碱性磷酸 酶正常化的治疗目标,通过近年的临床观察,在低磷性佝偻病患 儿身上很难达到。因为使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正常化,患者需过 度服用磷酸盐及活性维生素D制剂,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及肾脏钙化。国际临床医师指南推荐XLH骨化三醇的 给药剂量为20~30 ng/(kg・d),分2、3次服用¨…。可在最初 的几个月使用较大剂量的骨化三醇[50—70 ng/(kg・d)]以加 快骨矿化的反应,后减低骨化三醇剂量以减少尿钙过高及高钙 血症的发生。磷酸盐给药剂量为20~40 mg/(kg・d)(最多为
Na+一Pi
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3.08.003
作者单位: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I/a共同转运子¨…,也直接减少肠道Pi吸收。1…。
万方数据
生塑旦丛整堕鏖盘查垫!!堡兰旦箜垫鲞箜!塑璺!垫!垒趔些!型!塑!垒鲤!垫!!!型:!!!盟!:!
2.3 ARHR ARHR
g/d),分3~5次服用。磷要每3个月监测血清钙、磷、肌 酐及尿钙/肌酐比值及PTH水平。如果尿钙与尿肌酐的比值> 0.4,说明维生素D的剂量太大,应及早减量,以减少中毒的机 会。肾钙化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磷酸盐治疗的潜在的严重 并发症。在用药之前和用药以后的每年都要做肾脏超声检查。 HHRH患者的治疗与XLH患者不同,因为HHRH患者不 需要进行骨化,使用1,25一(OH):D,后可能会使高钙尿症进一 步恶化,增加肾结石发生的倾向。补充中性磷酸盐是治疗的重 要措施。 对于肿瘤相关性低磷性佝偻病,当肿瘤仍不清楚时,可以用 类似治疗XLH的方法给予磷酸盐和1,25一(OH):D,治疗。报 道的其他疗法是多样使用的盐酸盐治疗和奥曲肽。FGF-23抗 体的使用,也正在开发之中。在未定位的或不完全切除肿瘤的 患者,用磷酸盐和骨化三醇治疗可缓解症状。 4展望 肾磷酸盐排泄紊乱被认为是在临床上低磷性佝偻病的重 要原因,辨别这些紊乱是治疗的关键,在过去的几年里,对遗传 性磷酸盐排泄紊乱的机制有了较多的新认识,这有助于识别以 前未知的调节。肾磷酸盐再吸收的因素。然而,很多机制尚不明 确,还需继续研究。
220
磷排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磷平衡状态下,肠道磷的吸 收量每日在13 mg/kg,相当于在尿中的排出量。各种激素和因 子通过改变磷在肠道的吸收率或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参与 调节磷平衡…。有研究证实单细胞生物有应对环境磷酸盐浓 度变化的能力,肠细胞和肾细胞能直接感应血清磷酸盐浓度的 变化,肠细胞能直接感应饮食中磷浓度的变化。肠道上皮细胞
2.2 ADHR
ADHR表现为不完全外显率和不同的发病年龄。
FGF-23的裂解位点突变,导致完整分子的裂解受损,从而延长 其活动和尿磷酸盐增多。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ADHR可 分为2个亚类:一类是在儿童时期和类似XLH的表现,另一类 表现为青春期和成年人的骨痛、乏力、假骨折,但是没有畸形。 童年发病的一些ADHR患者的生化异常可能在青春期后自发 缓解。ADHR的生化结果和治疗与患者XLH相似。
000。儿童期常见的低磷性佝偻病多为遗传性,包括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ADH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 磷性佝偻病(ARHR)、X一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H)、伴高钙尿症 的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HHRH)等。获得性的有Fanconi综合 征、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IO)等。临床共同特征为典 型的佝偻病的骨骼异常表现,低磷血症、高碱性磷酸酶,尿磷排 泄增加,治疗困难。随着近年对磷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低磷 性佝偻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1血磷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关键词】低磷性佝偻病;l,25(OH):D,;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分泌型卷曲
相关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
低磷性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发病率约为1:
25
FGF-2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2p13区。FGF一23参与大部分低磷 佝偻病/骨软化症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在XLH、ADHR、TIO中血 FGF一23水平均升高。FGF-23的合成由1,25一(OH):D调控。51, FGF一23作用为促进尿磷的排泄。FGF-23对尿磷清除增加的机 制如下:首先降解近端肾小管的刷状缘膜上的钠一磷协同转运蛋 白Ⅱa(Na+一Pi I/a),然后减少该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 平。过表达FGF-23的转基因动物有低磷、高磷酸盐尿,并有佝 偻病的征象存在,血清1,25一(OH):D,水平或1d羟化酶活性降 低。相反,FGF一23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高血磷、磷酸盐排泄降 低、显著升高的血清1,25一(OH):D,水平和。肾1仅羟化酶mRNA
1型的发生是由于牙本质基质蛋白1和表
达在成骨细胞及骨细胞上的非胶原骨基质蛋白功能突变损失 所致。这种蛋白在成骨细胞增殖和下调FGF一23中发挥重要作 用,近期研究认为ARHR 2型是由于抗核苷酸内焦磷酸酶/磷酸 二酯酶1(ENPPl)功能突变缺失所致,ENPPl生成无机焦磷酸
细胞外基质蛋白家族(小整合素结合配体N一糖基化)成员, MEPE主要表达于分化成熟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中,具有抑制 骨形成和矿化作用,是一种矿化抑制因子,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矿物动态平衡和矿化。MEPE主要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乏 (BMP-2)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定向化骨,主要作用区域是MEPE c端富含丝氨酸一天冬氨酸序列天门冬氨酸的相关基序 (ASARM),PHEX酶可抑制从MEPE分子释放ASARM,因此 MEPE/PHEX基因的比例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提示组织矿 化的进展H o。
基因)突变的内肽酶在源于印度的家族性低磷佝偻病患者体内 有表达¨“。XLH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激活突变的PHEX基因编 码金属蛋白酶切小肽类激素,其在骨骼、牙齿、甲状旁腺中有表 达,但在肾脏不表达。该小肽类激素并不直接分解FGF-23,以 未知机制下调FGF一23水平。50%~70%的XLH患者中可检测 到PHEX基因突变。PHEX基因突变导致XLH的特点是。肾处理 磷酸盐缺陷、维生素D代谢异常、骨骼钙化缺陷。失活突变 DMPl和PHEX基因的增加,促进FGF-23的合成,从而增强肾 磷酸盐排泄。PHEX基因的丢失会增加未分解的全长FGF-23 和(或)MEPE异常处理。 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不同,XLH患者几乎没有颅 骨软化和佝偻病念珠,6个月大小的时候仅有一些前额的表现, 随着XLH患儿开始走路,肢体畸形会越来越明显,导致不成比 例身材矮小,四肢短小,下肢容易受累,表现为髋内翻、膝外翻、 膝内翻表现。牙齿畸形是常见的,也是最早的主诉,包括非龋牙 脓肿、釉质缺损、牙髓腔扩大和长冠牙。生化结果显示XLH患者 血清磷水平低,钙正常,甲状旁腺正常或略有升高,肾脏磷的最大 回吸收/肾小球滤过率比值降低,FGF-23升高,1,25一(OH):D,降 低或正常。
和肾脏细胞直接调节磷酸盐摄入的能力,不依赖于磷调节激素
而存在‘引。 1.2参与磷平衡的激素 磷代谢受多种因素调节,甲状旁腺 素一维生素D系统在调节血磷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甲状旁腺素 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尿磷排泄,使血磷水平降 低。1,25一(OH):D,通过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小管 对磷的重吸收使血磷水平升高。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血 1,25.(OH),D,水平降低可引起低磷血症。降钙素通过抑制骨 钙向血中的转化、消化道对钙磷等离子的吸收及促进钙磷在尿 及胆汁中的排泄而降低血中钙磷水平。 1.3磷调节因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磷调节的机制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在磷代谢中有许多因子参与磷平衡的调节。受关 注较多的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细胞外基质磷酸 化糖蛋白(MEPE)、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4)、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7(FGF-7)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