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技术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技术

加垫屈肢止血
一、止血
• (三)常用止血方法 5.止血带止血法:一般适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 止血,或采用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控制的大出 血。
止血带止血法
• (1)橡皮止血带止血法:用长1米的橡皮管,先 用绷带或布块垫平上止血带的部位,两手将 止血带中段适当拉长,绕出血伤口上端肢体 2-3圈后固定,借助橡皮管的弹性压迫血管而 达到止血的目的
全身主要动脉的走行
一、止血
• (三)常用止血方法 • 1.指压止血法:系一种暂时性应急措施,方 便及时,但需位置准确,即用手指、手掌、 拳头压迫动脉的近心端,将动脉压向深部 的骨上,阻断血液流通,达到临时止血的 目的。适用于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
指压止血法
使用于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 1、头顶部、额部出血: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 2、颜面部出血:颜面部血供来自两侧动脉, 对准伤侧下颌角前约1cm凹陷处,用拇指向内 向上压迫面动脉。 3、头面部、颈部出血:用拇指或其它3指放在 胸锁乳突肌内侧,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体上。 注意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以免造成大 脑缺血,压迫时间也不能太长,而危及生命。
四、搬运
• 原则:及时、迅速、安全,避免再损伤。 • 方法: 1.器械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 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2.徒手搬运法: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 者。
搬运规则
• • • • • 1、原则上现场救护 2、尽可能找人帮忙 3、移动前先了解伤情,给予相应处理 4、尽量让病人处于舒适的位置。 5、尽量用牢固的长木板搬运严重创伤的病人。搬运前应 将伤员牢固地捆绑在木板上,小心、平稳地抬送病人
• (一)常见部位骨折的临时固定方法 • 1.上肢骨折固定
肱骨骨折固定
前臂骨折固定

院前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技术
41
固定
42
腹部内脏脱出
不能将脱出物送回腹腔 立即用大块敷料(最好 是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 覆盖伤口 用三角巾等做环行圈, 不能将脱出物送回腹腔
立 即 用 大 块 敷料( 最好是 生理盐 水浸润 的纱布 )覆盖 伤口 用 三 角 巾 等 做环行 圈,圈 的大小 以能将 腹内脱 出物环 套为宜 ,将环 行圈环 套脱出 物 然 后 用 饭 碗 或茶缸 将环行 圈一并 扣住 用 绷 带 等 包 扎(连 同饭碗 或茶缸 一起包 扎)
圈的大小以能将腹内脱 出物环套为宜,将环行 圈环套脱出物 然后用饭碗或茶缸将环 行圈一并扣住 用绷带等包扎(连同饭 碗或茶缸一起包扎)
伤口异物的处理
表浅异物可以先去除,再包扎,如异物为尖刀、钢筋、 木棍、尖石块,并扎入伤口深部,不要轻易去除,应维 持异物原位不动。
敷料上剪洞,套过异物,置于伤口上。
5
院前急救病情评估
初级评估:MEWS在危重患者应用(体 温、脉搏、收缩压、呼吸、意识、尿 量)分值大于4分应该引起重视。 次级评估:患者病情评估:运用现状 (主诉、还要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 发现伤病员的阳性体征。 背景:既往史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 行(用药情况、住院史、手术史)
6
7
现场评估伤情评估
院前急救技术
急诊科 ---
1
院前急救内容
1、院前急救概述 2、院前急救原则 3、院前急救程序 4、院前急救病情评估 5、现场检伤分类、方法、护理查体 6、急救技术具体操作 7、院前急救各类患者转运注意事项
2
院前急救的概念
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是急诊 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急、重、危伤病 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 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的事发现场和转送途中的急救医疗。

院前急救规范和流程

院前急救规范和流程

院前急救规范和流程
一、引言
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由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
的紧急救助行为。

良好的院前急救规范和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效率,减少患者死亡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院前急救规范
1. 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需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判断急救现场情况,快速稳妥地采取急救措施。

2. 急救装备
急救包应具备基本的急救工具和药品,如止血带、救护面罩、医用手套、肌肉注射剂等,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处理患者的急救需求。

3. 急救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应包括现场安全评估、快速判断患者病情、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安全转运患者到医疗机构等环节,全面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院前急救流程
1. 现场安全评估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急救人员和患者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避免二次伤害。

2. 判断患者病情
急救人员应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包括呼吸、心跳、意识等情况,确定患者的急救优先级,有序展开急救工作。

3. 采取急救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急救人员应快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清理呼吸道等,确保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救治。

4. 安全转运患者
在急救措施得以初步控制患者病情后,急救人员应迅速将患者安
全转运到医疗机构,及时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进一步救治。

四、结语
良好的院前急救规范和流程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急救人
员应不断学习提升急救技能,熟练掌握院前急救流程,以最大限度地
减少急救延误,提高患者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文对院前急救规范和流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急救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院前急救四项技术PPT医学课件

院前急救四项技术PPT医学课件
29
骨折的现场处理
原则 • 防止二次伤害:错位、疼痛、血管神经损伤 • 临时固定 固定材料: • 软:三角巾、绷带、衣物、书刊等 • 硬:夹板、木棍、雨伞等。 • 特殊:颈托、健肢
30
骨折固定目的:制动! 骨折的三不原则
不冲洗 不上药 不复位
31
四肢骨折临Leabharlann 固定原则(1) 就地取材,可用木板、木棍、树枝等固定, 固定物长度要超过骨折上下两端的关节,切 忌绑在骨折处。
18
使用敷料的基本原则
• 清洁:双手 • 敷料面积应大于伤口 • 避免用手接触伤口或敷料内侧
19
包扎的原则
1、先止血后包扎固定。 2、松紧适度,可适当加毛巾等软衬垫。 3、包扎固定的结或扣,不要压伤处,最好
在肢体外侧。 4、包扎完毕后,应检查微循环2秒钟。
20
绷带包扎5种
环形
螺旋
螺旋反折
‘8’字包扎
13
直接压迫止血法。
填塞止血法: 适用深部伤口出血,如肌肉、骨端实质性脏器 破裂等,一定要用大块消毒的纱布、棉垫、急 救包填塞、压迫在创口内,外用绷带、三角巾 包扎,松紧度以达到止血为宜。
14
直接压迫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 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绑扎部位原则是尽量靠近伤口近心端,但上臂止血带应缚
回返
21
三角巾包扎法:
手足部包扎法: 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
央,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再将 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2
三角巾包扎法:
头部包扎法: 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
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 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院前急救五大技术

院前急救五大技术

哎呀,说起院前急救五大技术,这可真是个让人紧张又刺激的话题。

你知道吗,这些技术在紧急情况下能救人一命,简直就是生命线上的“超级英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五大技术,用点大白话,让你听得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得说说心肺复苏(CPR)。

这可是个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技术。

想象一下,你在街上走着,突然看到有人倒地不起,呼吸心跳都没了,这时候你怎么办?对,就是CPR。

你得赶紧跪下来,找到那人的胸骨中间,用力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同时还得配合人工呼吸。

这动作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得有力气,还得有节奏。

不过,这可是救命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得学学。

接下来是止血和包扎。

这个嘛,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是个技术活。

比如,你看到有人手臂流血不止,你得赶紧找东西给他止血,比如干净的布或者绷带。

然后,你得紧紧地包扎伤口,防止血液流失太多。

这可是个力气活,你得用力,但又不能太用力,免得伤到血管。

这技术,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

第三个技术是固定和搬运。

这个嘛,听起来好像搬家公司干的活,但其实在急救中也很重要。

比如,有人骨折了,你得赶紧给他固定,防止骨头错位。

这可是个细致活,你得小心翼翼地把骨折的部位固定好,然后用担架或者别的工具把他安全地搬运到救护车上。

这技术,需要耐心和细心,还得有点力气。

第四个技术是气管插管。

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在紧急情况下,这可是救命的关键。

比如,有人因为窒息或者呼吸道堵塞,呼吸不了,你得赶紧给他插管,让他能呼吸。

这技术,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经验,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

最后一个技术是电除颤。

这个嘛,听起来好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可是个救命的神器。

比如,有人心脏骤停,你得赶紧给他电除颤,让他的心脏重新跳动。

这技术,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训练,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

总的来说,这五大技术,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都是救命的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学学,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技术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和实践。

医院院前急救技术操作——临时体外无创起搏

医院院前急救技术操作——临时体外无创起搏

医院院前急救技术操作——临时体外无创
起搏
适应证:
1.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及各种心动过缓引起的阿-斯综合征的紧急抢救治疗。

2.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用药物、电转复治疗的快速心律失常,如室上速、室速、房扑等,通过超速抑制转复心律。

3.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可作为应急措施。

操作步骤:
1.脱去患者上衣,如果需要擦干患者胸部。

2.粘贴电极片,保证所有的电极片与患者的皮肤有良好的接触。

并不能覆盖其他任何电极片。

3.将多功能电极片连接到心电电缆。

4.调整心电幅度、选择心电导联以便获得清晰的心电波形。

5.确认R波的检测和捕捉,一个心型的图标会随着R波的检测而在屏幕上闪烁。

6.将功能选择旋钮调至起搏档。

7.设置起搏频率:
将起搏频率设置为比患者基础心率高10~20ppm,如
果没有基础心率,使用100ppm。

8.设置起搏输出电流:
如果除颤器刚刚开机,起搏输出电流设置为0mA。

然后增加起搏输出电流功率,直到刺激有效,输出电流值会显示在屏幕上。

9.理想的输出电流是能够保持捕捉状态的最小值。

典型的阈值电流为40~80mA,通常选择捕捉阈值以上的10%。

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
提高生存质量
通过及时的院前急救,能够为患者 争取到最佳的救治时机,提高患者 的生存质量。
院前急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院前急救起源于古代的战场救治,随 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 现代的紧急医疗救助体系。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 康需求的提高,院前急救将朝着更加 专业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
重症监护与后续治疗
重症监护
01
对于危重患者,应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
后续治疗
0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如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理支持
03
对于因疾病或治疗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和辅导。
05
院前与院内急救的衔接
信息传递与交接
1 2 3
资源共享与协调
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的共享和 协调使用。
统一调度指挥
建立统一的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对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源进行统一调 度和指挥,提高急救效率。
加强跨部门协作
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配 置和高效利用。
救治流程的优化与改进
减轻病痛
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轻 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
促进康复
为患者后续治疗和康复奠 定基础,提高治愈率。
院内急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院内急救起源于古代,随 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 对急救认识的提高,逐渐 发展成熟。
发展趋势
向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救 治成功率。
技术创新
不断涌现的急救技术和设 备创新,为院内急救提供 了更多可能性。

院前急救技术应用制度最新版

院前急救技术应用制度最新版

院前急救技术应用制度最新版为了规范院前急救技术应用,提高急救成功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急救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

二、急救技术培训1. 急救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 急救培训机构应具备国家规定的培训条件,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生命支持、急性损伤处理、中毒救治、心肺复苏等。

3. 急救人员应定期参加复训,确保急救技能的熟练掌握。

三、急救设备及药品配备1. 急救车辆、设备及药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急救车辆应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确保与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及时沟通。

3. 急救药品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配置,并定期检查、更换,确保药品的有效性。

四、急救流程1.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救治方案。

2. 急救人员应按照救治方案进行救治,确保救治措施的及时、准确、有效。

3. 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4. 急救结束后,急救人员应向医疗机构报告救治情况,并协助做好后续治疗工作。

五、质量控制与评价1. 医疗机构应设立急救质量控制小组,对急救工作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急救质量。

2. 急救质量控制小组应定期对急救工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急救工作考核制度,对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救治质量进行定期评估。

六、法律责任1. 违反本制度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 急救人员未取得相关资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content}。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固定
对于骨折或疑似骨折的伤员,使用 夹板、绷带等物品进行固定,以减 轻疼痛和防止二次损伤。
心肺复苏
对于心脏骤停的伤员,立即进行心 肺复苏,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伤员转运
搬运技巧
采用正确的搬运技巧,避 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二次 损伤。
途中监护
在转运过程中,对伤员进 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处 理突发情况。
沟通交流
脑卒中
老年人出现脑卒中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送往医院救治;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应进行溶栓治疗等紧急措施。
骨折
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如摔伤、撞伤等,应立即检查受伤部位并进行固定;对于骨折严重 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05
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 施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
《院前急救流程及 急救技术》
2023-10-30
目录
• 院前急救流程 • 院前急救技术 • 常见急症的院前急救技术 • 特殊情况的院前急救技术 • 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 相关资源和后续行动
01
院前急救流程
现场评估与呼救
01
02
03
迅速判断伤情
对现场进行快速评估,判 断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伤 情,如心脏骤停、严重出 血等。
做好记录
在进行急救时,要做好相关记录,包括伤者的病情、所采 取的措施、所用药物等。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医疗治疗和 事故调查都非常有价值。
预防措施
学习急救知识 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 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这些 技能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帮助您挽 救他人的生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时发 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或健康问题 。这对于预防意外事故和及时处 理病情非常重要。

院前急救技术PPT课件

院前急救技术PPT课件
挑战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自然灾害频发,院前急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急 救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提高公众急救意识等,是亟待解 决的问题。
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建议
加强培训与考核
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急救人员技能水平达 标。同时,加强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急 救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一位年轻女性在家中突然出现抽搐和 意识丧失。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同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急救人员迅 速到达现场,接管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进行除颤。经过数分钟的心肺复 苏和除颤,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 吸,并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一位老年人在公园散步时突然昏倒, 心跳呼吸骤停。目击者立即拨打急救 电话,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急救人 员迅速到达现场,接管心肺复苏,并 使用AED进行除颤。经过数分钟的心 肺复苏和除颤,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 和呼吸,并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案例三
一位男性在高楼坠落中受伤严重,多 处骨折、内脏损伤和脊髓损伤。急救 人员迅速到达现场
05 院前急救培训与展望
CHAPTER
培训的重要性与内容
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挽救患者生 命、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 技能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在使用急救箱时,应遵循药品和 器械的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避
免造成二次伤害。
急救车辆
急救车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交通工具,应具备快速、安全、舒适的特点。
急救车辆应配备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
急救车辆应有专业的驾驶员和医护人员,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到达现场,进 行有效的救治。
完善急救网络建设

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以外的地方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的紧急抢救,包括在病人到达医院前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现场评估与分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对病人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便为后续的救治提供依据。

2. 心肺复苏:对于心跳骤停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3. 止血与创伤处理:对于出血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进行止血处理,并尽可能地减少伤口的继发性损伤。

4. 氧气治疗:对于缺氧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给予氧气治疗,以改善病人的缺氧症状。

5. 药物治疗: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急救人员会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并观察病人的反应。

6. 转运与途中监护:在将病人转运至医院的途中,急救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持续的监护,并确保病人的安全。

7. 心理支持:对于处于紧张、恐惧状态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进行心理支持,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总之,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初步处理,并在转运途中进行监护,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技巧与注意事项

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技巧与注意事项

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技巧与注意事项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病危、病重、病急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通过对患者提供特殊的医疗服务,使病危、病重、病急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是在院前急救中,如果急救人员缺乏对急救操作流程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不但无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急救,甚至可能耽误患者的最佳急救时间,所以加强对急救人员进行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培训,就能够避免急救人员在急救中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有利于对患者的救护。

一、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技巧(1)现场呼救与自救当患者突然发生病危、病重、病急的情况后,第一个发现者是患者自己,所以患者在发病时需要尽可能的发出求救信息,让其他人听到自己的求救,如果有可能,需尽量采取自救措施。

当家人或者行人发现患者后,应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询问并检查患者的病情,如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

当发生大型灾害事故时,灾害现场受伤患者较多时,患者在呼救的同时,还要做好自救准备,呼救周围的人给予自己帮助,并对专业院前急救单位进行呼救。

(2)急救信息的接收与传递当院前急救单位接到急救报警后,应当及时对事件位置、伤情、人数、联系方式等进行确认,并按照就近、救急、就能力的原则将急救信息传达给对应的急救分站,派遣距离急救信息最近的分站进行急救处理。

接到出诊指令后,急救分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急救资源调度,确保分站可以随时随地派遣急救人员前往救护位置。

(3)急救分站的出发阶段急救分站提前做好对应的急救准备工作,可以实现快速出动,及时到达现场并救治患者的目的。

由于急救患者的病情属于突发状况,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急救人员需要在闲余时间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当接到急救信息时,根据急救病情采取对应的急救行动。

(4)抵达急救现场阶段为了尽快抵达现场对患者进行急救,在路程的选择中,需要选择路径最近、移动速度快、安全、方便的道路,有利于快速抵达现场,实现对患者的急救处理,同时发出急救信号的人员,要清楚地定位现场位置,避免急救人员因错误地址而耽误对患者的救治。

院前急救专业技能

院前急救专业技能

院前急救专业技能
1. 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除颤等操作,用于恢复心跳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

2. 止血和包扎:掌握不同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压迫、加压包扎和止血带的使用。

同时,学会正确的包扎技巧,以保护伤口和减少出血。

3. 骨折固定:能够识别和处理骨折,使用夹板、绷带和固定装置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减轻疼痛和防止进一步损伤。

4. 烧伤处理:了解烧伤的分类和程度评估,掌握正确的烧伤处理方法,包括冷却、清洁和覆盖烧伤部位。

5. 基本的气道管理:包括清除口腔和气道内的异物、实施仰头抬颏法和使用气道装置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 中毒和药物过量的处理:了解常见中毒和药物过量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包括催吐、洗胃和给予解毒剂等。

7. 紧急转运和搬运:掌握正确的搬运技巧,如使用担架、颈托和背板等,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8. 灾害和大规模伤亡事件的应对:具备应对灾害和大规模伤亡事件的能力,包括指挥协调、分诊和资源管理等。

这些技能只是院前急救专业技能的一部分,实际的院前急救培训会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和实际操作训练。

持续的培训和实践是提高技能水平的关键,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进行急救和提供援助。

如果你对院前急救技能有更具体的需求或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提供更多背景,我将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院前急救医疗规范

院前急救医疗规范
签字确认
在交接过程中,接收医生应对伤病者的病情进行再次评估,并签字确认接收。
03 院前急救技术规范
心肺复苏术(CPR)
01
02
03
04
05
判断环境
判断意识
判断呼吸
判断脉搏
启动紧急医疗服 务(EM…
确认现场安全,去除可能 造成伤害的因素。
呼叫患者,轻拍肩膀,大 声询问是否清醒。
观察患者胸部是否起伏, 感觉是否有呼吸的气流。
如木板、夹板、石膏等。
实施固定
将固定器材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用绷带等固定牢固。
注意观察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 功能,及时调整固定方式。
搬运术
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
如单人搬运、双人搬运等。
注意安全
搬运过程中注意患者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搬运细节
搬运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平直,避免扭曲和震动。
04 院前急救药品与设备规范
急救药品应定期检查和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药科技可能有了新的发展,或者发现更有效的药 物。因此,急救药品应定期检查和更新,以确保其有效性。
设备规范
设备应具备先进性
设备应具备便携性
院前急救设备应当具备先进性,能够满足 现代医疗急救的需求。
由于院前急救经常需要在患者所在地进行 ,因此设备应当具备便携性,以便能够方 便地携带和使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紧急处理
根据伤病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转运与途中监护
转运准备
在伤病者得到初步救治后,应做好转 运准备,包括准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 药品等。
途中监护
在转运过程中,应对伤病者的生命体 征进行持续监测,并随时做好应对突 发情况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界: 脑动、静脉必须 > 30mmHg~40mmHg 、
脑血流(CBF) > 50% 才能维持 和 恢复意识;CBF > 20%,可维持 存活。
胸外心脏按压术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2)按压姿势:伸直上肢、肩手正对,身体重 力,垂直下压。 (3)按压幅度:45 cm,搏动有效 (应可触及 颈or股动脉)。 (4)按压频率:100次/min; 压/通比例 = 30∶2。 (5)按压周期:在 30次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 不要移动。 (6)按压间隔:压松相等,间隔比例为1∶1时 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7)按压连贯: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每2min 更换按压者。 (8)按压平面:硬质平面(如平板or地面)
◆ 首次吹气二口、时间应各≥ 2秒 以上, 以后每次人工呼 吸时间 > 1s,避免强力快速吹大潮气量;( 2000指南: 迅速而强力 ) ◆ 每次吹气量500~600 ml (6-7ml/kg),胸部起伏+呼气 时有气流为原则和有效;( 2000指南:800~1200 ml ) ◆ 按压30次、吹气2次(30∶2)( 2000指南 15∶2 ) ◆ 呼吸频率 8~10次/分,不强调与按压同步,尽量
◆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 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新指南的核心内容 CPR 三个阶段 ABCD 四步法 最初阶段:第一个ABCD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 D 体外除颤
第二阶段:第二个ABCD
常见原因为高血钾,室性自主心律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 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小儿心室静止约占78%,室性心律的发生率 <10% ) 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力。较难复苏成功。
△ 心电机械分离:
常见于广泛的心肌损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或严 重休克等。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 较难复苏成功。
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A 气管插管 B 机械通气 C 继续CPR D 药为重要,用药其 次 !!
用药目的 ●增加心脑血流,提高心肌灌注压,尽早恢复心跳 ●提高室颤阈,为电击除颤创造条件 ●控制心律失常 ●纠正酸中毒,等 给药途径 ●静脉●骨髓●气管●心内(未提及) 选用药物 ●一线药物 ●二线药物
前区,所产生的电能可使心肌兴奋并产生电综合波,促使 心脏复跳。
2、电击除颤
D (Defibrillation)除颤
心跳骤停有三种ECG表现
△ 心室颤动: 成人占80%,常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缺血,低血钾,多 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药物中毒,触电早期等等。较易复苏 成功。 △ 心室静止:
3:1
按压部位
两乳头间胸骨部
胸骨下1/3
1、拳击除颤(心前区叩击)
用于目击有室颤发生而身边又没有除颤设备的紧急情况。
方法:手握空心拳,以鱼际肌面从约20cm高度快速垂直落下,击打
胸骨中下段1~2次,每次1-2秒,力量中等(能量≈10-30j)观察 心电图变化;若无效,则立即改行胸外心脏按压,不能担搁时间。 注:在心搏骤停1分30秒内,心脏应激性最高,此时拳击心
持续生命的支持(PLS)
循环稳定---增进血流灌注 肺功能监测---防治肺部并发症
肾功能监测---防治肾衰竭
肝胃肠功能监测
血液系统监测
脑复苏 其他治疗
复苏效果的评估
心肺复苏效果监测 自主心跳呼吸恢复 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 PETCO2监测 PETCO2突然增加,并超过5.3 kPa(40mmHg),是重建自主循环的最早征象 脑复苏效果监测 脑功能恢复的顺序大致为心跳→呼吸→对光反 应→ 吞咽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痛觉反 应→头部转动→ 四肢活动→听觉反应→意识恢 复→视觉恢复
2、血管加压素(次选) 适应症: 可适用于心跳停博、无脉心跳骤停等,作为第一或第二 次替代肾上腺素的药物。 用 法: 一剂量40U,IV / IO,必要时可重复一次。 血管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对难治性室颤,与肾上 腺素相比, 作为CPR一线药物效果好。 2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1 mg肾上腺素优于1 mg肾上腺素, 2种药物合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对于无脉电活动(PEA),血管加压素未被证明有效。
二、骨髓 复苏过程中,从骨内置管到不塌陷骨髓静脉丛,可以快 速、安全、有效的给予药物、晶体、胶体和全血(Ⅱa类推 荐)。 对各年龄组均可行。如果静脉穿刺失败3次,或时间超过 90秒,应考虑骨内注射(IO),市场上有专用的成人骨内静 脉穿刺包可买。
通常穿刺部位是胫骨粗隆内下方1-1.5cm处垂直或呈60度角向下刺入 胫骨干,也可以选择股骨远端、踝部正中,或髂前上棘,较大的儿童 还可以选择桡骨和尺骨远端。
2、若确定无脉搏,立即胸外按压
判断有无脉搏(<10秒)

触摸颈动脉搏动
但:非医务人员不再强调
颈动脉 ★ 体表距离心脏最近的动脉; ★ 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血压依次递减 约 10mmHg : 即: 能触及桡动脉:表明动脉压> 80mmHg 能触及股动脉:表明动脉压> 70mmHg
能触及颈动脉:表明动脉压>60mmHg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 D 体外除颤
A ( Assessment + Airway )判断意识和开放气道 1、判断有无意识 (<10秒)
①摇动肩部, ②呼唤名字, ③无反应者,立即掐压人 中、合谷穴 5秒。
2、呼救
若确定无意识,立即呼救! “ 救人哪!” 同时,还应拨打“120”
减少对按压的干扰
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管人工呼吸
口对瘘道人工呼吸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口对面帐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胸外心脏按压
1、判断有无脉搏(<10秒)
触摸颈动脉搏动
●食指与中指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在喉节),再旁开 2~3cm的软组织深处
●单侧触摸、力度适中。
注意:
●静脉:弹丸式给药 = 推液 + 抬高 外周静脉给药到达大循环比中心静脉给药时慢1-2分钟。故应在入壶 药物后静脉推注20ml液体,给药后抬高肢体10-20秒时间有助于药物 更快到达中心循环。 ▲液体:首选→NS(0.9%),高糖慎用(10% GS) ▲速度:高度增加1倍、速度增加2倍以上;管径增加1倍、速度增加 15倍(Poiseuille’s流体力学公式) ●骨髓:推注10~15ml NS 确定进入骨髓腔后,再接输液装置并调节速度。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成 人 按压方法 下陷深度 双手掌根 4-5cm 小儿(<8岁) 一只手的掌根 婴儿(<1岁) 食中指尖
1/3-1/2胸廓前后 胸廓前后径的 径 1/3
按压频率
按压/吹气
100次/分
30:2(单人) 30:2(双人)
100次/分
30:2 15:2 如头线下方胸骨 处
120次/分
分类:完全性阻塞和部分性阻塞 包括:手畅通气道,简单机械畅通气道,手术方 法畅通气道
几种适用于现场急救的手畅通气道的方法
1、昏迷患者解除舌根后坠法 ①仰头提颏法:三步手法(头后仰、下颏上抬、张 口) ②抬颈法 ③托颌法 2、异物阻塞气道处理方法 ①指取异物法(见到异物或确切异物吸入史)
②背击法
三、气管 指征:
如不能迅速为心脏骤停患者建立血管通道,并且在静脉 建立之前已完成气管插管,患者气道已通畅,可通过气道 途径给予脂溶性复苏药。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 安定等。
此法简便易行,不影响胸外心脏按压: 但溴苄胺、钙盐、去甲肾上腺素及碱性药物(如碳酸氢 钠)不能从气管给药。
四、脐静脉 新生儿较好的给药途径,可以通过脐静脉使用肾上腺素、 扩容液体和碳酸氢钠。不推荐从脐动脉给药。 五、心内注射 现不提倡应用(成功率低于30%且并发症多)
③海姆里克手法(横膈向上挤压)
仰头提颏法
注意:气道是否通畅要根据“一看、二听、 三感觉”
一看:观察胸部有无起伏
二听:口腔有无气流声
三感觉:有无呼出气体吹在面颊上
二、心肺脑复苏
(一)临床表现及抢救时机
心搏骤停:4s以上-----黑蒙
5—10s-----昏厥
大于15s者-------昏厥和抽搐(阿斯综合征) 30s后------瞳孔散大 1min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4—6min-------大脑不可逆的损害
●气管:静脉用量×1-2倍 +10ml
将复苏药物以静脉用量的1-2倍加等渗盐水稀释至10ml左右经气管插 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树。
关于“心三联”“新三联”“呼三联”等给药方式
基本废除,因为异丙肾上腺素不适用于心脏停搏或低血 压患者; 去甲肾上腺素的适应症是周围血管低阻力和低 血容量。
故——主张在复苏中针对性用药 !!
一线药物
1、肾上腺素(首选) 适应症: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心跳骤停均可适用。心跳停博、通气和给氧无反 应导致低血压和低灌注的心动过缓、3次电除颤无效的室颤、无博动 室速、心电机械分离,等均有用药指征。 用 法:
标准量:成人1.0mg/3-5min (或0.01mg/kg/次) IV / IO;
如IV / IO无法建立,可2-2.5mg /次气管内注入; 大剂量:0.1-0.2 mg/kg(可以接受,但不推荐,在 1㎎ 剂量失败时 用)。 有效的心肺复苏时,心排血量必须约为正常的10-33%。要获得足够的 冠脉灌注,要求主动脉舒张压≥40mmHg,冠状动脉灌注压≥2025mmHg。
用 法:
起始剂量300mg IV/IO,可接着用150mg IV/I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