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笔杆与枪杆齐飞——太行抗日根据地
“太行从来天下脊”。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冀豫晋省委同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等一起,以太行山脉为依托创立抗日根据地。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是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建立起来的。
自太行抗日根据地创立起,无数的文化志士战斗在太行山间的崇山峻岭,笔杆与枪杆齐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政治、军事、经济斗争,推动了太行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行新闻报刊新闻报刊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早建立的文化事业。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
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移驻太行山区,同八路军总部一起,依托太行抗日根据地领导和指挥华北抗战,直接指导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太行山上群英荟萃,根据地内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937年10月下旬,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山西平定成立。
为了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各级党组织,指导各地党的工作,11月9日创办了省委机关刊物《战斗》。
这是党内秘密刊物,由省委宣传部部长徐子荣负责,省委书记李菁玉、组织部部长李雪峰撰稿编稿。
这份指导全区党的工作的刊物出版13年,于1949年8月停刊。
一二九师在1937年11月中旬进入笔杆与枪杆齐飞——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 王宇新太行山区后,师政治部主办《先锋报》,成为太行山第一张宣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报纸。
该报主要报道国内抗日斗争情况,包括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罪行、一二九师所属部队的战斗活动情况、正面战场的战斗及国际要闻。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创建根据地工作的开始,有关这方面的报道逐渐增多。
这份报纸不仅深受部队的欢迎,地方党组织和各游击队也把它作为了解国内外大事、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根据地消息的主要来源。
一刊一报,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时的主要新闻宣传工具。
1938年5月1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在沁县故县镇创办了第一份地方报纸《中国人报》。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抗战新闻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抗战新闻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人民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举。
在这场战争中,战地记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他们的报道,使得国内外得以了解抗战的真相,增强国民的士气和国际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及其对抗战新闻报道的贡献。
一、战地记者的身份和使命战地记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是战争现场的见证者和报道者。
他们深入敌后,亲身感受敌军的残暴,同时也目睹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
他们的使命是通过文字和摄影,真实地记录战争的进展,报道抗战的英雄事迹和残酷现实,用最直观的方式将抗战的真相传递给国内外的观众。
二、战地记者的报道方式战地记者主要采用文字和摄影的方式进行报道。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文字报道是主要的传媒手段。
战地记者通过记者手稿和通讯社的无线电报,向国内外报纸刊物传递信息。
他们的报道通常以新闻报道和特写报道为主,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描述,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战争的现状。
同时,一些战地记者还兼任摄影师,通过照片将抗战的血腥和英勇展现给观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三、战地记者的困难与危险战地记者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他们时刻面临生命危险。
敌人不但将他们视为眼中钉,更常常将他们当做目标,战地记者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
另外,战地记者在敌后工作,生活条件恶劣,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常食不果腹,饱受疾病的折磨。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始终坚守在战场上,为了报道真实的抗战情况而勇往直前。
四、战地记者的贡献与影响战地记者通过报道将抗战的真相告诉国内外,为中国争取到了国际的支持和关注。
他们的报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更加坚定了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战地记者以其真实的报道,唤起了国内外人们的对抗日战争的关注,间接推动了国际支援中国抗战的力度。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以其伟大的事业精神和非凡的勇气,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舍生忘死,以文字和照片记录敌军的暴行和中国军民的英勇,唤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和支持。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中国共产党抗战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抗战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
”1941年5月16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下了这样的发刊词。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在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党的总路线、抗战救国的民族使命统一起来,自觉担负起以笔为枪、新闻救国和舆论动员的光荣使命。
中国共产党抗战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为当下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坚持党性原则,以高度的看齐意识,保持与党中央的一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的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明确了全党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7月7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3页)基于党中央的方针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新闻机构,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动员报纸、刊物……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向前线官兵、后方守备部队、沦陷区人民、全国民众,作广大之宣传鼓动……用以达到全国一致继续抗战之目的”。
(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14年的抗战岁月中,党中央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抗战宣传必须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克服宣传人员闹独立的错误倾向,并且明确提出,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
社论首先就强调党报要“贯彻着坚强的党性……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信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
对党性要求的强调,与党的领导一致,更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主题相契合。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事业讲诉
2018/9/15
25
三、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及《新华日报》 的斗争
2018/9/15
26
第四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沦陷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1932年3月1日,伪满州国成立 。日伪政权创 办了大批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 1、日伪的报纸主要有: 东北:《满洲新闻》《满洲日报》《康德新闻》
2018/9/15
10
6、新四军四师的《拂晓报》 三、新闻界的整风与中共党报理论的形成
(一) 《解放日报》的改版与新闻界的整风
1942年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 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 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闻界的整风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2年3月至1942年8月,党报的 版面改革, 《解放日报》改版。
2018/9/15
17
1946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新闻的定 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 事实”。 2、确立 “全党办报”思想,批判 “同人办报”
观点。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
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谓“集体”,“是指整个党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
内战,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2018/9/15
2
二、两极新闻事业共处的主要形式
1、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和国民党的新闻工作
者可以联系起来办一家报纸
2、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 的机关报,共产党也同意国民党在解放区公开出版 自己的机关报。 3、主要由共产党员和进步新闻工作者组成的 通讯社在国统区成为合法通讯社
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新闻传播工作研究
新闻传播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新闻媒体逐渐发展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促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武器,成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插入敌人的心脏,有力地鼓励了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人民的抗战,因而获得民众广泛的支持。
[1]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新闻传播工作在整个中国新闻史上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延安地区形象的塑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大后方有了更多的了解。
[2]因此,深入探究其发展历程,分析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总结对当代新闻媒体工作的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抗战时期延安地区新闻传播工作的实践历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随着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达成并全面落实,以抗日救亡为主的舆论导向影响着全国人民,国民党当局也稍微放松了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控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了许多报刊并公开发行,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并与其他党派创办的新闻媒体一道,在全国范围内构筑了坚固的抗日宣传阵地。
[3](一)报刊事业发展历程1935年底,中共在延安的瓦窑堡恢复出版了《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这一重要的报纸,但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规模并不大,传播范围也非常有限。
随着“西安事变”爆发并得到和平解决以后,党敏锐察觉到时局变化对新闻事业的有利影响,加紧创办各类报刊。
尤其是党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后,当地的新闻传播工作迅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扩大党的报刊的影响力,中央决定自1937年1月29日起,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其发行机构也由“红中社”改为“新华通讯社”,社址也从瓦窑堡迁往延安城内。
《新中华报》经常刊登党的重要文告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解放》是抗战时期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其于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的蓝家坪正式创刊。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第九章 抗战时期的
二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新华社的发展
1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1937.1 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社长:博古 (事务由仲华、廖承志负责) 1939 建立分社,抗战胜利时 根据地有9个总分社, 40多个分社。 2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春,以周恩来为主的广播委员会成立 1940年12月30月,首次播音,呼号:XNCR这一 年 月 月 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日 ,它是无产阶级广播 国人民广播创建日 事业的开端
二、重庆时期《新华日报》——在英勇斗争中成长 重庆时期《新华日报》 在英勇斗争中成长 简史328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领导 要求: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 原则:有理 有利 有节 巧妙应对纸张问题、发行问题、审查问题(开天 窗) 三、大后方的新闻事业 国民党主要新闻单位:《中央日报》、中央通 讯社、中央广播电台、《扫荡报》 《大公报》等报的抗日宣传 简史322
第三节 沦陷区新闻事业
一、日伪、伪满、汪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日伪、伪满、 上海“孤岛” 简史337 二、上海“孤岛”抗日报刊及活动 简史 洋旗报” 洋旗报”:1938年前后,为开辟抗日宣传阵地,新闻 工作者利用外商名义,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挂洋商 招牌,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批报刊。 国民党方面:《中美日报》《新闻报》 : 《每日译报》出版的《论持久战》单行本 共产党方面: 《译报》夏衍主持后改名《每日译报》 《文汇报》 文汇报》 《每日译报》
第九章 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1937.1 《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陕 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 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1937.4《解放》周刊创刊 1939重建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党报系统。 P229 1941,《新中华报》+《今日新闻》=《解放日 报》,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 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根据地报刊: 《抗敌报》——《晋察冀日报》 《抗战日报》——《晋绥日报》 《大众日报》
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
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一面旗帜。
《新华日报》发挥着媒体的力量,通过宣传抗战进程和阐述民族精神,有效地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
它承载了历史记忆,塑造了民族自尊心,对于中国在抗战时期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在宣传抗战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以丰富的信息、客观的报道充实着人们对战局的认识。
报纸上,人们能够读到各个抗日战线的胜利消息,了解到真实的战争动态。
这种及时的宣传,有效地打消了人们的迷茫和恐惧,增强了抗战士气。
《新华日报》还记录了许多战斗英雄的事迹,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激发起更多人的爱国热情。
其次,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在阐述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通过文章、社论和编辑评论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它引导人们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并提出了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
报纸的文字表达了人民对于国家独立、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追求,成为民众对抗日战争的信仰支撑。
此外,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也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通过社论和新闻报道,报纸为抗日斗争提供了组织纲领和指导方针,鼓励人民自发地投身于抗战事业中。
《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文章,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增强了人们的斗志。
同时,报纸还积极组织了各类宣传活动,通过战地报道和宣传巡回队的活动,让人们深入了解战斗的现场和英雄的事迹,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
《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的影响也超越了当时的篇幅和时空。
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媒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示范和启示作用。
《新华日报》以报纸为主要媒介,但是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
这种全媒体传播的模式,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打下了基石,并且仍然在当今的新闻传媒业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新闻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八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 闻事业(1927-1937)
参考书目:
白润生编著:《中国新闻通史纲要》,新华出 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丁淦林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从名记 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报刊发展及其光荣
一、井冈山为主的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报刊 《时事简报》、《工农兵》、《红军日报》、 《右江日报》等。 二、从中央工农民主政权建立到长征胜利时期的 报刊 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青年实 话》和《红星报》等。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实践 四、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中央日报》
1928年2月在上海出版 1929年迁往南京 1932年改为社长负责制,由程沧波任社长,直 接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负责。
“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 整个事业当然要制度化效率化”
以《中央日报》为中心建立起庞大 的报刊网络
A、直属国民党的中央和中央宣传部的党报。 北平的《华北日报》、福州的《福建民报》等。 B、属于国民党各省市的党报。如《安庆民国 日报》、《南宁民国日报》、《厦门民国日报》 等。 C、由国民党要人及蒋介石亲信主办的报刊。 如《东南日报》 D、由军统控制的军队报刊,主要代表是《扫 荡报》。
(二)鲁迅的报刊活动 鲁迅最早创办的报刊是1912年与陈子英办的 《越铎日报》。 五四时期,他参加了《新青年》、《每周评 论》、《国民公报》 《晨报》、《京报》、 《语丝》等报刊的编辑和撰稿工作。 在北京期间,主编过《莽原》周刊、《国民新 报》副刊。 1926年,在厦门大学帮助学生出版《鼓浪周 刊》、《波艇月刊》等。
论抗战时期云南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
播、 文化宣传 中心 。 战时 期 的新 闻传播 抗
事 业在 云南新 闻传播 史上 写下 了浓墨重
彩 的一 笔 。
一
部、 景东县 党部 等先后创办 《 滇东 日报 》、 《 山 日报 》、 景东周报 》 等机关报 , 保 《 使
这些从 未办过 报 的专 县地 区也 出现 了报 刊 ; 国民党 驻 昆第 五军 于 14 9 3年 创 办
事 业 单 位 和大 量人 员 转 移 到 云 南 , 多 大 许
南专家 学者云集 , 群英 荟萃 , 这也 直接 带
来 了教 育类 、 化类报 刊 的勃 兴 , 战时 文 抗 期云南创办 的教育类报刊有 《 云南教育 》
率最大 的广播 电台——昆明广播 电台 , 用 于抗战时期的 国内外宣传。
NSOD媒介纵横 E R WW Ll
论 抗 战 时期 云 南新 闻传 播 事 业 的特 征
。王 勇
【 摘
要】 战时期, 南新 闻媒体众多 , 抗 云 它们 大都 能以宣传 抗 日救 国为己任 , 高奏抗 日救亡主旋律 , 并在新 闻报 道上呈现 出鲜 明
云南 新 闻 事 业
的 云 南特 色 。 【 键词】 战时期 关 抗
省 民 革 也 于 14 9 4年 创 办 机 关 报 《观 察 报 》, 民 党 军 人 宋 希 濂 、 根 源 在 大 理 国 李
报 》、 战时知识 》 月刊 、 文化 岗位 》 《 《 月
刊等 。 由地 下党员 与民族 资本家 、 旧锡 个 矿公会 主席 苏辛农等 合作创 办的 《 曙光 日报 》 14 于 9 0年 3月在 个 旧创 刊 , 成 后 为 当时云南省 内颇 有影响的地 方性报纸 ,
但 云南 由于曾为抗战 的大后 方 , 滇缅公路 作 , 纷纷创办媒体 , 开展新 闻宣传 活动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新闻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新闻报道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时新闻报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闻媒体成为了抗战期间传递信息、动员民众、宣传抗战胜利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新闻报道进行探讨。
一、新闻战线的形成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有效地传播有关战争的信息,中国新闻媒体开始了大规模的战时报道。
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新闻机构,并派遣记者前往前线,报道战争的最新进展。
新闻战线的形成使得战时新闻报道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二、战时新闻报道的内容战时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包括战争的最新进展、战争胜利的宣传、抗敌英雄事迹的报道等。
通过这些报道,人们可以了解到战争的形势和军队的战斗力,产生爱国情怀,激发战胜敌人的信心。
三、战时新闻报道的形式战时新闻报道的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报纸是最主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各地的抗日根据地纷纷创办了报纸,通过它们发布有关战争的最新消息。
此外,广播、宣传画、海报等也是战时报道的重要方式。
这些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果。
四、战时新闻报道的意义战时新闻报道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帮助民众了解战争进展,增强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抗战信心。
其次,它宣传了抗战英雄的事迹,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战动力。
最后,它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争取到了国际支持。
五、战时新闻报道的困境与挑战虽然战时新闻报道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在战争中,信息流动不畅,战局变化快速,新闻媒体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但由于战争环境的复杂性,报道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此外,新闻报道也面临着敌人的封锁与干扰,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困难。
六、战时新闻报道的启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新闻报道对今天的新闻报道仍有许多启示。
首先,新闻报道应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其次,新闻媒体应发挥宣传力量,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感和参与民族复兴的热情。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的大体情况,包括对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从而增进学生们对我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了解,同时也会吸取外国记者采访活动的经验。
●基本要求:1、掌握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情况,尤其要重点把握《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晋绥日报》等大报的发展情况2、掌握新华社的发展和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3、重点把握《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4、重点掌握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就是《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和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这两方面。
前者主要是指整风改革的经过、成效、意义等。
●授课内容: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193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1937年9月6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创刊,肖向荣主编,毛泽东撰写《〈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创刊,毛泽东撰写《〈中国工人〉发刊词》;《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胡绩伟主编,1948年1月10日改名《群众日报》;《中国青年》1934年4月16日创刊,发表毛泽东的论文《五四运动》、讲演《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创刊;《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创刊,张闻天主编,李维汉负责出版工作,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创刊,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全民抗战》
• 1938年7月汉口创 刊,由《全民周 刊》、《抗战》三 日刊合并而成 • 主编:邹韬奋与柳 湜。
(三)青记与国际新闻社
• 1、青记: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在 上海成立。1938年3月,在武汉举行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改名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 “青记”。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等。是 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 2、国际新闻社:1938年9月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 学会为骨干在武汉开始筹建,10月在长沙正式成 立,后来迁到桂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 了一批进步新闻工作者,形成了全国性的通讯社。
成效
• 第三,增强了战斗性 • 国际报道:力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对外电加以分析、研究、选择、改编,来 为我们的新闻宣传服务,从而增强了战斗 性 • 国内报道:对反共高潮进行舆论反击 • 宣传整风和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 八股上,也表现出战斗性
成效
• 第四,改进了文风 • 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充实 和发展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成效
• 第一、增强了党性、组织性 •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 中央保持一致。 • 2、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 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 3、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 党中央保持一致。
成效
• 第二,增强群众性。 • 1、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 观点 • 2、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 • 3、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 1940年3月创刊, 陕甘宁边区文化 协会主办,1941 年成为中共中央 西北局机关报。
(二)《解放日报》 的创办
• 1941年5月16日,《新中华 报》与《今日新闻》合并, 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 讯社也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一切党的政策,经过《解放 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 • 《解放日报》创刊前后, 《共产党人》、《八路军军 政杂志》、《中国工人》、 《中国青年》、《中国妇 女》、《中国文化》等,都 停刊。 • 《解放日报》第一任社长: 博古(秦邦宪),第一任总 编辑杨松。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9.1 结构脉络图9.2 本章要点详解一、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1)中共中央报刊系统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其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创办起一大批以团结、抗战、民主为宗旨的报刊。
1939年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报刊系统,使党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围绕着《新中华报》这一中心,《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新报刊也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2)《解放日报》《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1947年3月27日停刊。
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1942年的整风改革后,《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1)新华通讯社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1月,为团结抗日计,《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同时,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
1939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背景:
长征-陕北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
总体:分裂的新闻事业。
共产党抗日民主根据地
党报系统重建,延安《解放时报》
●《解放周刊》
党报系统中的报刊种类。
一批新报刊,形成了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边区儿童报。
●停办其他报纸,集中力量办大型日报:延安《解放日报》创办。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邓拓,八匹骡子办报。
2.太行根据地:《新华日报》何云
3.晋绥根据地《抗战日报》后改为《晋绥日报》
4.山东大众日报
5.皖南抗敌报
6.苏北江淮日报
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壮大成熟
新华社的独立发展
报,社合一时期
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
新华社与新中华报。
1937改名为新华社。
报,社独立时期:
1939年初成为独立机构。
社长:向仲华,后任为博古,廖承志。
开始建立分社,形成以延安新花色为中心的通讯社网络。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1940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是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当时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成为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
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整风运动与解放日报改版。
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的:
肃清王明胶套注意错误
克服资阶办报思想,成为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1942年4月1日,改版。
意义:宣传党的中心内工作,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收获
提出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群众办报。
人民公仆,批判无冕之王。
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树立马列文风,反对党八股。
发扬党报优良作风。
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
初步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
外国记者的采访和报道。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新闻中心城市:
上海:
救亡日报。
统一战线报纸。
抗战三日刊。
邹韬奋。
武汉:随着上海沦陷,一度成为中国的抗日宣传中心。
有:申报等……
共产党的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与国际新闻社。
前身为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汉口,长沙,桂林,重庆。
桂林:1938.10-1944.10,大后方的报刊根据地,文化城。
重庆:战时陪都,国统区新闻出版中心。
上海,天津,……等地报纸。
重庆各报联合版。
重庆新华日报:1938年10月。
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合法和非法手段等四个方面。
1.反对新闻检查。
开天窗,不送检。
2.反对阻挠破坏发行的斗争。
发动群众和报童,组织自己发行队伍。
采取伪装,分散邮寄的办法,寄到外埠读者手中。
3.反对封锁来源,改写消息
4.克服纸张困难,找纸源,自办造纸厂。
沦陷区
伪满洲国新闻统制。
其他沦陷区新闻统制。
上海:孤岛——租界的新闻事业。
利用租界宣传抗日。
《译报》稿件由外文报刊翻译。
洋旗报。
利用帝国主义见矛盾,借用外国人名义,
每日译报,文汇报,
申报,新闻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后被日伪改组为附逆报纸。
海外华人华侨报纸
申报,立报,大公报,南下香港。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胡愈之,陈嘉庚。
胡文虎星洲日报(郁达夫,晨星和繁星主编,1945年遇害。
),星岛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