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共20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高中历史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
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表现在:(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亲爱的读者,你好!我们很荣幸地与你分享这篇文章。
作为一篇专业的文章,我们以历史伟人董仲舒的新儒学为主题,讨论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这篇文章旨在启发你深入思考,领悟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董仲舒新儒学概述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新儒学,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新儒学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代社会的挑战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董仲舒新儒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现代价值1. 道德建设:董仲舒新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诚信、友善、和谐等价值观相吻合。
通过弘扬新儒学,我们可以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 家庭伦理: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家庭伦理,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弘扬新儒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家庭的价值,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家庭和谐。
3. 社会秩序: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仁爱之心和道德自律。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秉持公正、平等、宽容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将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 文化传承:董仲舒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
这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的文化繁荣。
四、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许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导致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
(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史料运用]
(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8 人民版
反应)
——《为人者天》
材料三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深察名号
请回答:
(1)
天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天的意志。
天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天的意志。
(2)
人是天根据自己的特征创造出来的,所以“天 人感应”“天人合一”。
(3)综合三则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 天是主宰一切的,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
1.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
(1)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 和“礼”,主张仁爱,维护周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 学说,提出了仁政,认识到“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春秋 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变革时 期,儒家学说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 建制度、统一国家、相互争霸的需要,没有得到新型统治阶级 的重视。
(1)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 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 生活。
(2)科举制的创立和健全,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 治体制的稳固。
(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 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 备力量。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 才力量相对薄弱。
儒
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
学
的
罢黜百家
兴
表现 太学出现
起
科举选官(略)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秦始皇像
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小小编来源:华美热点:儒学,董仲舒,汉代,中国,始皇关于汉代儒学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在被扫除之列。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深受其害,西汉刘歆在其《让太常博士书》中描述:“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律,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虽然这有点夸大其词,但儒学受到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西汉统治建立初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黄老之学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因而黄老之学在学术领域也大大扩展了思想阵地,形成了新道家在汉初的特殊地位。
因此儒家学说无法成为主流的意识,只在民间传播。
不过儒家不是不随时代变化的思想流派,它开始了内部构造的新转换,建立了比较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容忍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同时对不利于自身体系的思想则本能地进行排斥,这种兼容性和排他性高度统一的特点,为它上升为统治学说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日渐强盛,采取了一系列削弱丞相权力和王国势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此相适应,需要一套较汉初黄老之学更加积极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君主权威,控制人们思想,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
主张以“大一统”为核心,强调“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政治哲学,为西汉中央集权,阻止诸侯分裂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中董仲舒最为突出,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广泛吸收了阴阳、法、道、名、墨各家,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庞大体系。
把“三纲五常”都说成是天意,天经地义。
通过“大一统”的模式推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儒学由一家而融汇百家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儒学,进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而这样概括。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
巩固国家统一的要求。
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 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 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怎样 的区别?
项目 思想来源 理论基础 政治主张
天人观
先秦儒学
新儒学
《论语》等为基 础的儒学
(1)继承表现: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仁”“礼” “仁政”“民本”等思想
(2)发展表现: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 “大一统”思想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宣扬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封建统治。
回忆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孔子“仁” “礼” 学说,政治上 “为政
之。……
——《史记·周勃世家》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
问题3
问题2
问题1
问题3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3)实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补充)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新儒学
1、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三纲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 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政治 措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施 流。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儒家学说与权术 D、正统的孔孟学说
4、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教育 (2)五经“博士”为教官
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重难点突破:
1、“独尊儒术”的背景: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 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 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D
6、(2009年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期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C
经济: 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他出生于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 )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 学,精通《春秋》和《易经》。
董仲舒在年轻时曾任过江都相, 后因病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学问
,成为一代宗师。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主要源于先 秦儒家思想和汉初黄老之学。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在此 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法家 、墨家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 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后 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Part
02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
西汉初期,社会经历长期 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凋敝 ,人心不安。
文化融合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民族融 合的加深,多种文化思想 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复兴
汉武帝时期,为统一思想 文化,儒家思想逐渐复兴 并受到重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01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了传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念
02
董仲舒强调君臣父子等家庭伦理关系,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
国观念。
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汲取诸子百家之长
董仲舒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 思想精华,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 基础。
倡导三纲五常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的等级关系和责任义务。
融合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 思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和哲学体系。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1.2汉代儒学(共20张PPT)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选官制度。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积极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秦始皇
李斯
“焚书“遗迹
坑儒谷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 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 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 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为师。这些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 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对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 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 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5.尊儒措施的影响:
积极方面: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 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PPT课件
11
第二节 深察名号
12
一、名的产生与作用
董仲舒认为圣人发明天意之后,便 按照天意赋予各种事物以名称,圣人对 于事物的命名正是天意的具体体现,按 照名的要求去立身行事就是对于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名”就是决 定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13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 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 凡百讥有黮 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 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 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 于是非也,犹 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 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
第二章 董仲舒
1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 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 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 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 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 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 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 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 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 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22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 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 天。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 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 于王,王承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
23
四、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 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即善 的,斗筲之性是天生即恶的,“可养而 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只有中民之性, 是可以经过教化而成善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
Hale Waihona Puke 图为北京(běi jīnɡ) 的国子监牌楼。国 子监又称“太学”、
“国学”
北京国子监历经(lì jīnɡ) 元、明、清三代,是中 国最后一个国子监,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精品资料
探究(tànjiū)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 史实(shǐshí)指出依据。
)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 C.性善论
D.大一统
•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 ③大一统的形成(xíngchéng)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 的消亡
—《后汉书.食货志》
结果: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 荣,国力日盛;
精品资料
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产生背景
1、经济上:恢复和发展; 2、政治上:统治面临严重威胁; 3、思想上:“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 适应统治的需要; 二、新儒学的内容 1、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bā chù bǎi ji),独尊儒术”的主张;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精品资料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说 (xué shuō),修身 养生。
• “老”:老子的学说 (xué shuō),无为 而治。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解题要旨:
(2010· 北京文综·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 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013年重庆文综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 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14上海单科)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 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题要旨:审题干,
识记人物主张 识记人物:我国古 代一位学者 识记主张: “天人 合一”的理论,为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学依据
(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析选项,判断人物主张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法 董仲舒提出 战国时期儒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 南宋理学代 家代表人物, “天人合 提供了“天命攸(所)归” 家代表人物, 表人物,建 主张加强中 一”、“天 主张仁政, 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 立了理学体 央集权,主 人感应”与 提出民贵君 是 系,其思想 张法治,与 题干“天人 轻思想与题 主张与题干 A.韩非子 题干主张不 合一”理论 干主张不符, 主张不符理 B.孟子 符, 吻合, A错误。 C正 B 错误。 论吻合,D C.董仲舒 确。 不正确。 D.朱熹
思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
4、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史论互证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家的⼀些思想,是⼀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法(3)警⽰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了重⼤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为”到“有为”(1)汉初的“⽆为⽽治”原因:秦末战⽕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产和安定⼈⼼,统治者吸取道家“⽆为⽽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息措施:①减轻⽥租;②免⾃卖为奴婢者为庶⼈;③让⼤量⼠兵回家,授予⽥宅;④免除⼀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的新儒学体系。
(2)⽬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政治上主张实现⼤⼀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合⼀”和“天⼈感应”学说。
针对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为框架,兼采诸⼦百家,具有神学⾊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1)原因汉武帝时期,北⽅和南⽅边境不宁、王国势⼒威胁中央、⼟地兼并、阶级⽭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儒学的⾃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2)措施思想⽅⾯:全⾯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高考历史 考点归纳训练 董仲舒的新儒学
2012高考历史考点归纳训练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调研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调研2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是主流统治思想,故A、B不正确;D是专制政治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