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
道家思想也是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中的重要学派,它的创立者是春秋末年的老子,道家学派强调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中国古代最早探究宇宙本原的学派。另外,道家还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还认为事物是变化的,正反两面是会相互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那么董仲舒到底吸收了道家的哪些内涵呢?笔者探究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其二,强调“贵神”,实现君道无为。
道家认为,最高统治者应当处于神而不可测的地位,所谓“太上,不知有之”,神应处于“虚无”的状态。道家还认为道唯集虚,主张以“虚心”来实现养神的目的,这也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董仲舒为了充实儒家修身方面的理论缺失,为了使人君达到“无”的境界,提出了“贵神”的主张。他在《春秋繁露・离合根》中曰:“故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他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曰:“故为人君者,……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神养精,寂寞无为。……为人君者,其要贵神,神者不可得而视也,不可得而听也,是故视而不见其形,听而不闻其声。……所谓不见其形者,非不见其进止之形也,言其所以进止不可得而见也。所谓不闻其声者,非不闻其号令之声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闻也。不见不闻是谓冥昏,能冥则明,能昏则彰。能冥能昏,是谓神人。”董仲舒强调:“人臣居阳而为阴,人君居阴而为阳”。他认为人君虽为主宰,却要居于“虚无”之位,内心不能有亲疏好恶,身体礼贤下士,但是无论怎样人臣都要受制于君主的统治。董仲舒通过吸收道家的“贵神”和“虚无”的理论,让君主变成了“虚无”的神,极大地提高了君主的权威,为“君权神授”建立了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也非常符合汉武帝统治的需要,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认同。 三、董氏儒学与阴阳五行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错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错误!知识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特别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错误!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歌诀记忆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6篇)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6篇〕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6篇〕高中历史教案篇1学习目的知识目的: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确实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
〔2〕目的:加强,适应的开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
3.作用:〔1〕对改变的局势非常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互动与展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消费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根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开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董仲舒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学说形态?谈谈自己的理解。
董仲舒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学说形态?谈谈自己的理解。
汉初时期,国力积弱,内外困顿,民力耗尽,天下军皆疲于征战,民皆疲于徭役。
为了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采用了安民、养民的道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于是,危及到了儒学长久以来的正统地位。
然而“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上位之时,已经国富民安了。
民富国强之际,再讲求黄老之道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已不合时宜,也不利于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而法家的思想苛于刑法,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时,董仲舒提出了一种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各派学说,以儒家为大宗的新儒学体系,奠定了汉代儒学的基本根基。
因为这种新儒学体系既满足了统治者的大一统要求,也能实现教化民众的作用,遂被统治阶级所采纳。
从此,道统与正统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奠定了以后中国思想的基本模式并延续至五四运动。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解释“名”的含义,“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
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
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
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也。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
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
”认为“名”是天意的自然显现,人在其中不起作用,真理是上天意志的体现。
然而“天何言哉”,董仲舒提出圣人可以感知天意,将其传达给普通百姓。
为了进一步诠释自己的天人之学,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春秋繁露》这本天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天学,第一,天是万物的始祖,世界的本源。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而这里的天相当于老子的道,反映了董仲舒对道家的吸收。
第二,天具有人格性和伦理意志,天于与人在根本上是属于一类的,“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由此可见,既然天人合一,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人能感知天的意志,即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只有圣人才可以准确知道天的意思,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
“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学情分析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
巩固国家统一的要求。
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 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 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怎样 的区别?
项目 思想来源 理论基础 政治主张
天人观
先秦儒学
新儒学
《论语》等为基 础的儒学
(1)继承表现: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仁”“礼” “仁政”“民本”等思想
(2)发展表现: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 “大一统”思想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宣扬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封建统治。
回忆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孔子“仁” “礼” 学说,政治上 “为政
之。……
——《史记·周勃世家》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
问题3
问题2
问题1
问题3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3)实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补充)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重要知识点归纳高二历史选修一的重要知识点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的两位医学家。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
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_,适用于外科手术。
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董仲舒新儒学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②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献中。
④是唯心主义思想,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其积极作用,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约前179年—前104年),字子鲁,汉代著名儒学家,被誉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儒学的影响深远。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性命论、政治哲学等内容,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人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对后世的儒学和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董仲舒的性命论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认为人的性命是天地之气凝聚而成的,具有天赋的道德和智慧。
他强调人的性命是与天地相通的,因而人应当尊重天地,顺应天地之道,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
这一思想为后世儒学的道德伦理和人性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也是新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提出了“贵贱有序,上下相亲”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间应当相亲相爱,上下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还强调了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待民,以求得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这一政治理念对后世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涉及了天人合一、性命论、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道德伦理和政治理念,为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 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 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兴起
秦始皇
汉武帝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 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汉代儒学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理解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理解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所以,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缺乏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
(2)思想方面:
(3)教育方面: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增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课题
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巩固练习】
校本作业、配套练习
【教后反思】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解题要旨:
(2010· 北京文综·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 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013年重庆文综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 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14上海单科)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 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题要旨:审题干,
识记人物主张 识记人物:我国古 代一位学者 识记主张: “天人 合一”的理论,为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学依据
(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析选项,判断人物主张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法 董仲舒提出 战国时期儒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 南宋理学代 家代表人物, “天人合 提供了“天命攸(所)归” 家代表人物, 表人物,建 主张加强中 一”、“天 主张仁政, 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 立了理学体 央集权,主 人感应”与 提出民贵君 是 系,其思想 张法治,与 题干“天人 轻思想与题 主张与题干 A.韩非子 题干主张不 合一”理论 干主张不符, 主张不符理 B.孟子 符, 吻合, A错误。 C正 B 错误。 论吻合,D C.董仲舒 确。 不正确。 D.朱熹
思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
4、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史论互证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高考历史 考点归纳训练 董仲舒的新儒学
2012高考历史考点归纳训练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调研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调研2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是主流统治思想,故A、B不正确;D是专制政治发展的结果。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思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
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
因此,董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
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
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能形成之后的意志。
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
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如何评价汉代独尊儒术? (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 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 上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 体也基本形成了。 (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 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 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 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 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②为加强君权,大力宣扬“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 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 实行仁政。“天人感应”学说既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也 有神化皇权的一面。
•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④针对土地兼并,发挥“仁政”:限田、薄赋、省役。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 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 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 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 的争鸣。
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 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 灾异而有所收敛,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 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④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 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 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重大历史时期,表现在: 1) 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 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 形成了。 3) 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 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 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
(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史料运用]
(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