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

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

1.董仲舒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

(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

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

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

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

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

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

(1)“正名”的发展

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2)董仲舒的“正名”论

①他继承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说法,提出自己的“正名”论。

②他把“名号之正”与天意挂起钩来,把名实理论纳入他所构建的神学体系之中。

2.“诘其名实,观其离合”的认识方法论

(1)“真物”就是按事物的本真来认识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名”,即“察实以为名”。董子认为,如果名能察实,那么就可以通过把握名来把握事物的真理,即“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也就是“诘其名实,观其离合”,这一点反映了董子求是的精神。

(2)董子的“正名论”的后面隐含有一个服务于国家政治的背景。在《深察名号》一文的开头他就开宗名义地点明:“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辩大之端,在深察名号。”

三、“性三品”的人性学说与王道教化的成德主张

1.“性三品”的人性学说

(1)人性与治国的关系

①战国时期:儒家最早意识到人性与治国的关系。

②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2)“性三品”

①与荀子的“性恶论”比较接近,但董仲舒所言之性是天,宣扬的是“天人相与”。

②没有将性有善恶论贯彻到底,把人性作了“三品”的区分,分别用到三种人身上。实际上是对人进行了清理。

③为王道教化论提供理论依据。

2.“承天意,成民性”的王道教化主张

董子把人性比做“卵之待覆”“茧之待缫”,是有其合理性的。他抓住了人性自然属性的

一面,所谓“质朴之谓性”也;又看到人性社会属性的一面,“覆卵”“缫丝”是指自然人需要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但是他借人性待教成善观为天赋王权说提供根据,这就使他的人性论和教化论不仅带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且成为辅翼现实国家政治的理论工具。

四、“人理副天道”的神权政治理论

董仲舒的神学哲学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系统,从“天人相与”的世界观,“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到“天生民性”“王立成性”的人性论教化说,都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人理之副天道也”。

1.“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1)天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源,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惟一来源。

(2)社会最基本的三种人伦关系最终都受命于天。

(3)社会的伦理秩序是与阴阳五行相应合的,阳居矛盾的主导方面,阴处于从属地位。

(4)用五行、四时来附会人伦关系与道德准则。

2.“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1)主要观点

①“君权至上”的核心思想。

②“君为国本”的尊君理论,君王成了贯穿天人的中心环节。

③借天意为中央一统天下服务,打击地方分离势力,实行政治“一统”。通过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一统”。

(2)目的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即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惟其如此才是“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实质上是为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

3.“奉天而法古”的社会历史观

(1)“奉天法古”

董仲舒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精神是“奉天”“法古”,这也是他从《春秋》之道中引申出来,并与其“人理副天道”的理论体系相契合。

(2)“法古”“法先王”的原因

①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道之大原出于天”,圣人当然必须“法天而立道”。

②天是永恒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先王先圣“法天而立”的王道,也是后世之君的规矩方圆,因此,奉天又应该“法古”。

(3)“三统三正”

董仲舒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不过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凡岁之要在正月也”,三代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谓之王正月也”。故正月有建子、建丑、建寅之别,即“三统三正”。

五、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1.谶纬

“谶”,是一种神秘的宗教预言,有符命、符谶、图书、图谶等多种名称。“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西汉成、哀以来一些儒生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便援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神学理论对“经”进行穿凿附会的发挥,炮制了与儒家“七经”相配套的《七纬》,谶语也大量出现并渗入纬书中。二者的思想特点相近,合称谶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