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性限定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和反比关系都同样表明,人类控制自然界的能 力是自变量,是主动者;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是因 变量,是被动的、发生反作用的力量。例如,马克思指 出:“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的劳动量在不同的 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条 件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自然 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就是说,他 们只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产业越进步,这一自 然界限就越退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2页。)在这里,“自然界 限”同样是人类的“产业进步”这一自变量的因变量, 而且是随着产业进步而退缩的因变量。
第四章 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角度是对唯物史 观的规律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的重要视角。客观限定性 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表现有:历史进程中可跨越性和不 可跨越性、自然条件的制约与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 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及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等关系。 此问题的当下意义在于:在科学规律观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公社有两种发展前途:第 一种前途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从而造成公社解体; 第二种前途是如果它能维持到革命条件成熟的时候,就 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 制。究竟哪种前途变为现实,不取决于公社本身,而完 全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无论哪一种前途实现,都 不能成为“证实”或“证伪”马克思、恩格斯“设想” 的根据。更不能说承认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跨 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是肯定马克思、恩格斯“设 想”的正确;否则就是认为他们的“设想”是错误的。 马克思以俄国社会为典型来探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 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来演进,不是所有民族国家都必须走同一条发展道路, 而是沿着一种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发展道路前进的。
第三节 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 力的发展
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方面,还有一个自然界对 人类的制约和人类能动地控制、调整自然界的能力的关系问题。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和人类能动地控制、调整自然界 的能力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 人”,但他们摒弃“二律背反”式的“互相创造”论,强调归根 到底“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55页。)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 动的一方。
可见,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既肯定了 客观条件对人们的历史活动的限定性,又肯定了人们在 既定的限定条件下作出选择的主体能动性。不以人们的 愿望为转移的客观限定条件,概略说来包括前文所述的 三个方面,但那些限定条件本身就给人们留下了发挥主 体能动性的巨大空间:那是一个介于可能出现的最好和 最坏结局的两极之间的空间。最终结局取决于参与历史 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和较量 结果。
二、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跨越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 主义,实际上就是走的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奔向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也曾出现过两 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取得了胜利。在紧接其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取得 新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少挫折。在挫折中逐渐认识到,资本主 义的卡夫丁峡谷虽然可以跨越,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 的国家,决不是在一、二十年内就能达到“超英赶美”的现代化 水平的。欲速则不达。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 起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虽 然可以跨越,但有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能跨越的。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一节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既表现有客观性的一面,也表现 有主观性的一面,其原因就在于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 性的存在。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 的发展规律,它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却是以 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转移的;它一方 面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限定性,同时又包 含着主体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选择性;而且,随着人类 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对历史发 展规律的认识的提高,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脱离必 然王国而进入自由王国,越来越自觉地顺应客观规律去 创造新的历史,也就是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程度和领域必将越来越缩小。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 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 活有用的形态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活动作用 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着他自身 的自然”。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或 历史阶段是可以跨越的,但跨越是有条件的。是否能够 跨越,取决于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具备了一定的主客 观条件,就能够跨越;否则就不可能跨越。其中的主观 条件,就是参与历史进程的人们的主体能动性的状况, 主要就是处在不同经济地位上的各个阶层、阶级参与变 革现实的实际力量的较量。 俄国、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跨越是马克思主义社会 历史阶段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理论的重要例证。
一、客观限定性的涵义 1. 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 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去创造。 每一代人都必然要依靠前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 精神财富基础(那好比是他们最初的“本钱”)去谋求 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个基础不是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 愿选择的,而是前代人事先给定的。“历史的每一阶段 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 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 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 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 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得到一定 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历史事实表明,通过殖民化而发展真正的资本主义 道路是行不通的。资本要实现价值增值,就使得它在殖 民地除了掠夺之外,不可能真正进行建设。而被殖民化 后的东方社会,就只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而 丧失掉本国真正的发展。如在印度,英国资产阶级被迫 所做的一切,其实质只是为了自己的掠夺。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俄国,因为它是东方社会中农村 公社制度保存较为完整的国度。
人类“延长他的自然肢体”和控制、调整自然界的 能力,应该看作自变量,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力则是随 着这个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的因变量。两者之间 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坐标图形来表述:
图A表明,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 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如原始时代的人类控制自然 的能力接近于 0 ,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就接近于无 穷大;现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能力大为增长,自然界 对人类的制约强度也就相应地减弱。另一方面,图B 则 表明,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 的制约广度成正比。例如,从原始时代直到产业革命以 前,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主要限于在地球表面施展,因 而也主要限于在地球表面和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这 个范围受到自然界的制约;现代人类把自己控制自然界 的能力不但延伸到了地球深部,还延伸到了微观、渺观 世界,而且还力图向外层延伸到宇宙空间,因此受自然 界制约的广度也就相应地扩大了。也就是说,人类的控 制力伸展到哪里,人就在那里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马克思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乃是 “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是人通过 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 发挥出来,并使这种力受他自己控制”。在这个过程中, 人“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 些物当成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 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 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 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203页。)
一、俄国社会历史阶段的跨越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 遍化的时代,世界被分为两大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占统治地位的部分和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广大经济落 后的民族国家部分,特别是农村公社制度保存尚比较完 整的东方各国。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日益扩张的现实 状况下,后者的发展前景具有三种不同的可能性:一是 遭到西方国家的侵入从而殖民化,被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是存在于公社内部私有制的力量超过公有制,从而缓 慢演化为资本主义;三是公社内部公有制的力量超过私 有制,从而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充分利 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
3.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 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 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 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但每 个人在自己特定范围内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又必须通过一定的 交往方式互相交换,才能求得一个社会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在 阶级社会中,由此就必然在不同活动领域的人们之间(特别是 占据统治地位的“劳心者”与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劳力者”之 间)出现利益的冲突,甚至爆发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活动 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 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 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 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 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5~86页。)
二、客观限定性与主题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在于,一方面, 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 他们的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 成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 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 断地突破那些限制。 人们自身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的规律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从低级到高级发 展的规律。当人们刚刚脱离动物界,改造世界的实践 能力还极其微弱时,主体能动性也极其微弱,随着实 践能力的增长,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能动 性也不断增长。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任何时候也 脱离不了客观规律容许的限度或条件。
2.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 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就像人们必须先掌握了初等数学才能学懂高等数学 一样,一个社会的劳动大众不可能从粗陋的小生产技术 水平一下子跃进到普遍掌握高新技术的水平;社会的管 理者的能力和水平的增长、与生产力的新发展相适应的 各种新的体制、制度的形成和人们对它们的适应,也都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创造历史的自觉意识和能 力的增长,可以缩短这些过程的时间和代价,但不可能 越过一定的阶梯。
可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程度,是以 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为转移的,是随 着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认识能力的 提高而不断减弱的。这里丝毫没有“人之外”的任何 神秘力量起作用。唯物史观的反对者把唯物史观所说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等同于天命 论式的“历史决定论”,是极其浅薄无知的曲解。
第二节 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关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 表现就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不可 跨越性和可跨越性。 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著述中,总体来看,有两条 社会发展的道路,一条是马克思根据对西欧国家的历史 发展经验所得出的各国必须经历或即将经历资本主义阶 段,进而发展到消灭“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更高级的社会;另一条则是马克思根据对东方 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的研究,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俄 国社会可以在吸取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不 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从而避免“遭受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