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对东北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满教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后,它的基本内容已经演化成为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北方民族在萨满教的影响下形成的风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是以北方民族的萨满教情节,为基础的包括民居习俗、消灾治病习俗、曲艺习俗、岁时岁月习俗、文学艺术习俗、地域习俗等等。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需要人们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俗文化。

1萨满教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格局的影响

清末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吉林纪事诗》中,有这样一首:“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

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树枝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开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数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的东南方向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2萨满跳神是东北地区居民消灾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萨满教观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萨满治病也主要是通过祈神诊病,跳神治病的形式来实现的。跳神治病是萨满的重要神事活动,无论是萨满,患者及其亲人,还是参祭的群众,态度都极其认真,整个治病过程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萨满跳神主要经过请神、降神、送神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萨满通过脱魂或凭灵,即使灵魂出体或降神附体来诊断病情,并根据病因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除祛疾患的目的。古代萨满治病多恪守族制,谨依程序而行。延至今天许多仪式已经简化。

拜请萨满,病家请萨满治病,必先拜请萨满,以表示对萨满的尊敬和虔诚信仰,由“博”接待(男巫,二神)并经过“鄂都干”(女巫,大神)的同意,可以治病。

2.1请神,“博”和“鄂都干”身穿萨满服,身佩九块铜镜,身带六个飘带的围裙,用单面法鼓,通过吟唱神歌,萨满呼唤着栖居各方的神灵,向他们传递着请其降临相助,为人治病的信息,与此同时萨满还在二神的协助下,以击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愿。

2.2降神,就一般程式而言,萨满在歌舞一段时间后,其声调和动作由慢而快,由缓而急,进而转入激烈的狂舞,并有诸多特异的表现,被视为已将神请下,附于萨满体内。在神附体后,萨满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判断是实病还是虚病,并据此采取措施。

2.3送神,降神治病结束后,萨满要将请来的神送走,送神的仪式较为简单,萨满也通过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归位,只不过不像请神那样虔诚恭敬。

3萨满教对东北民间曲艺的影响

东北民间说唱在发展上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清朝中叶为分水岭,在东北地区基本是世居民族。其民间说唱内容,主要形式是说唱民族英雄史诗和巫歌。英雄史诗一般多产生于满族和蒙古族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阶段,巫歌则是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所唱的曲调和内容。东北地区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有些萨满本人就是民间艺人,满族说唱《尼山萨满》也是以萨满治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满族除长篇说唱如《两世罕王传》、《红罗女》等外,还产生了以“靠山调”等民间小曲演唱的《老姐叹》等短篇故事。其流传形式主要是“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

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4萨满文化

萨满教在民间留传许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为现今研究萨满以及地方发展提供了依据,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因素。神话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深奥而神秘的精神家园,神话是早期人类文化的结晶,但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绝迹,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地区至今流传着关于驴头太子、以及各种女神的传说,在当地也出现了特有的大布苏文学。

5萨满教的地域性

萨满教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信仰观念、祭祀内容与形式,祭品的种类,祭场的选择等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地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力越低下,人们对地域的依赖性愈强,而这种依赖感正是原始萨满教产生与存在的重要根源之一,人们对地域环境的情感在萨满教中得以宣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萨满教的地域色彩,在萨满教观念中,神灵都各有祈居和各自的管辖范围。对氏族地域环境的重视,反映在萨满教中,就是对地域神祈的敬祀。因此,北方诸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习俗,凡因迁屋、狩猎、捕鱼或从事其他劳动而要离开旧址时,必定要打扫整洁,掩埋污秽杂物并杀牲谢神,离开旧址,行前举行谢神的仪式时要在主要的林莽、石崖、路口刻画路神,山神像祝祭。到了新的居址,必先由萨满杀牲献血诚祭,各个氏族部落传统的祭礼也深手地域环境的影响,狩猎民族对山神、猎神的崇拜尤为突出,渔业民族更为重视对江神,海洋的祭拜,草原游牧民族则以天神为主要崇拜对象,各氏族的祭礼也因地域环境和崇拜对象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强烈的地域文化是萨满的特色。

萨满教的衍生物,不是萨满教本身的错误而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糟粕,我们在对待萨满教这一传承久远的宗教的时候,要抵制其不好的因素,发扬积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出版社,2003年9月[3]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

[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