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441b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4.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数学导学案的作用和重要性;2.掌握灵活运用导学案方法学习数学的技巧;3.通过数学导学案系统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和运算;4.培养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
二、导学内容本次导学案将重点介绍有关数学概念、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1.数学概念1.1 数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数字,比如一、二、三等等。
这些数字我们称之为数。
数的概念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1.2 数的分类数可以分为自然数、整数、分数和小数。
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正整数,...、-3、-2、-1、0、1、2、3、...等。
2.数的运算2.1 加法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总和的运算方法。
例如:1+1=2。
2.2 减法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方法。
例如:2-1=1。
2.3 乘法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方法。
例如:2×3=6。
2.4 除法除法是指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得到每份的大小的运算方法。
例如:6÷2=3。
3.实际问题解决技巧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来分析和求解。
以下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3.1 阅读问题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所描述的情境和要求。
3.2 分析问题将问题中需要求解的内容和已知条件进行整理和分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
3.3 列式解决通过列式解决问题,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数学模型,便于进行计算和推理。
3.4 反思检验求解完问题后,要仔细检查结果是否合理,并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导学案实施步骤1.阅读导学案内容,理解导学目标和导学内容。
2.通过课本或其他学习资源,查找有关数学概念、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技巧的资料。
3.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导学内容,将所学知识整理成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者笔记。
4.尝试解决一些与导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反思导学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和困惑。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37b3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8.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红、绿两支水彩笔;练习纸一张。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需要提问: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
(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确定位置二、认识列、行和数对1、认识列、行的含义师:你的座位在整个会场中还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板书列行师:在你的理解中,什么叫“列”?什么叫“行”?请你比划一下。
板书:竖排为列横排为行电脑显示座位中的列、行2、统一定位(1)请3位学生上台凭票指出自己找到的位置。
并简述是怎样找到的?师:个别同学有异议吗?情况一:都能正确找到位置。
中楼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导学案
![中楼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020f1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d.png)
一、创设情境:
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自主探索
1、体积的意义。
(1)自己动手做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五、全课总结,评价提升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
把你对上面问题的解答在小组内交流,大家共同分享;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小组合作解决,尽可能把每个问题研究透彻,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白。
三、展示互动,完善认识
每小组可重点展示一个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详说;展示时要注意倾听,以便做好补充、质疑或反驳;最后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探究。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 )叫做物体的体积。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2、体积单位:
(1)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什么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可以分别写成( )、( )、( )。?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四、练习反馈,相互评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f4c6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6.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第【1】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教学内容:教材P64~65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
(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二、互动新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n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让学生尝试写出:a=2b(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
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
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 a+a=2b+a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小学数学导学案范例精选全文完整版
![小学数学导学案范例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8770a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6.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示例1:
鹿寨县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师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学生用)
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4、学生反馈说说自己的发现
环节四:我闯关我快乐
第一关:
1.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第二关:
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三关:
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环节四:小结反思:
备注:
1.学生用导学案依靠教师用导学案作操作指导,二者一定要配套使用;教师用的导学案相当于教师用的教案,学生用的导学案相当于学生的学习卡。
2.学生用导学案可不用表格形式设计,排版美观即可;
3.可酌情增减、调整教学环节(但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展示交流)、学生学习事项与教师导控内容;
4.涉及的自测题、当堂检测题可以完全打印,也可采用“见页码”的形式,或可部分
打印、部分采用“见页码”的形式,建议主要采用同一套资料,便于课堂操作.。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丨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丨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77afb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0.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丨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明确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3. 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如约分、通分等。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分子表示部分的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了几份。
2. 分数的性质: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3. 分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2. 教学难点:约分、通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分数的运算过程。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3. 实例讲解:通过实际例子,演示分数的运算过程。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分数的题目。
2. 思考题:在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性质和运算。
3. 课后作业要适量,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注:本文为教学设计,不含图片、电话号码、表格,字数在2000字以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如果一张披萨被等分成了8份,你吃掉了3份,那么你吃掉了这张披萨的多少?” 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部分,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样案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样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b2ba1410a6f524ccbf8560.png)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一、【目标导学】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发展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4、学习重点:理解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学习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课前预习】1、回忆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它的高。
三、【课中导学】1、自主学习认真的观察第80页看两个花坛哪一个大?要知道它们的面积,请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请结合课本第80页中的方格图完成下面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合作探究(1)把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2)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3)根据上面的发现你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3、全班展示交流与质疑(1)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建议::1、小组内同学共同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标出它的底。
2、课前完成预习的内容,课中积极交流第1题。
助教: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小组内先交流,再选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最后评出说得最正确、思维最清晰的一组。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4、课堂小结三、【课后检测】1、计算计算下列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8dm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5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四、【课外拓展】1、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的第2题。
五、【星级评价】自评☆☆☆ 小组评价☆☆☆ 师评☆☆☆ 及时订正△☆能(基本知识到位)☆☆整体把握,应用到位☆☆☆能用观点与方法来有逻辑地提出的自己的观点,灵活应用。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2a98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4.png)
五年级数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和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导学内容1. 三角形的性质1.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形成三个内角和三个外角。
2.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即∠A + ∠B + ∠C = 180°。
3. 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即∠D + ∠E + ∠F = 360°。
4.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相加等于90°,即∠A + ∠B = 90°。
5.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
2. 平均数的计算1.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a) 将给定的数据进行求和。
b) 将求和的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
c) 得到的数值即为平均数。
3. 应用问题1. 问题一:小明考试成绩为85、92、88、90,求他的平均分数。
2. 问题二:小明家一共有5口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6岁、8岁、10岁、12岁和14岁,求他们的平均年龄。
三、导学过程1. 导入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如何计算平均数,以及如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2. 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并通过图示进行说明,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记住。
3. 计算平均数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技巧。
4. 解决应用问题提出问题一和问题二,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动手计算,逐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知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导学案设计的意义通过导学案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导学案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0f18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d.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西师大版一、知识目标1.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掌握利用底边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3.通过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重点1.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掌握利用底边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三、学习难点1.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四、课前准备铅笔、橡皮、直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五、学习内容5.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的相邻两边是平行的,相邻的两个角是相等的。
如图1所示。
图1 平行四边形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可以用底边和高的乘积来进行计算,即S=b∗ℎ其中S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b为平行四边形底边的长度,h为平行四边形中高的长度。
如图2所示。
图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例演练】 1、求图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3 平行四边形解答:由图3可以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为8cm,高为6cm,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S=8∗6=48(cm2)六、课后练习1、观察图4,算一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你现在是否发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应用到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呢?请列举。
图4 平行四边形七、拓展题目1、小明有一个小矩形,长度为8cm,宽度为5cm,他想将其对角线拉直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试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块布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底部长45cm,高为60cm,试计算这块布料的面积。
八、学习要点总结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利用底边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九、注意事项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图形的画法以及计算过程的严谨性。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平行四边形,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acbc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7.png)
一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第1课时一、口算。
0.6×5= 0.3×2= 5.1×4= 1.2×5=1.1×8= 0.33×2=2.5×4= 12.5×8=二、根据151×6=906,写出下列各乘法算式的积。
1.51×6= 15.1×6=0.151×6= 151×60=三、列竖式计算。
2.2×17= 0.25×20=102×5.5= 120×2.4=第2课时一、口算。
0.24×5= 0.25×4= 2.2×4= 0.55×2=0.09×10= 1.2×0.5= 2.5×40= 0.125×8=二、填表。
三、列竖式计算。
0.74×25= 3.6×27=10.1×19= 5.04×102=第1课时一、填空。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数出几位,并()。
二、口算。
0.2×0.9= 1.4×0.2= 3.1×0.3= 1.7×0.2=0.11×0.4= 3.3×0.2= 2.4+0.5= 12.5—0.8=三、完成表格。
四、列竖式计算。
3.6×2.1=4.9×5.8= 8.63×1.4=第2课时一、口算。
1.5×0.4= 3.6×0.2= 3.1+0.9= 14.7+2.4=0.18×4= 7.2×0.3= 12.4+8.5= 17.5—1.8=二、列竖式计算。
0.32×0.78= 0.16×0.22= 0.31×0.076=三、解决问题。
【导学案】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导学案】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3ffff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f.png)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观察物体(1)课时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时间主备人审核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学习方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文、练、导学习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与£准备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自主学习约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
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合作探究约10分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图):如果可以怎样;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i看到的形状不变,你7单位,合作解决。
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I罢?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关汇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展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示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保持不变。
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约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达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标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检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教测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约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7解。
五数导学案答案全册
![五数导学案答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bb197a783e0912a2162ab5.png)
五年级数学1.1《小数乘整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4 32、9 353、4.5 7.54、276 2760 27600二、新课先知1、(1)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3个3.5是多少?3.5+3.5+3.5 3.5×3(2)10.5(3) 3. 5× 31 0.5(4) 6.4×9=57.6(元)2、(1)3.6(2)整数小数点三、自学检测88.9 10.21.1《小数乘整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3.5元(二)1、×√×2、①×②√③×(三)3.6千米 18千米二、拓展延伸54.4 5.44 54.4 5.441.2《小数乘小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33 100 百分之一2、21 663、26元 29.25元二、新课先知1、 1.92 2.4扩大10倍变成24,0.8扩大10倍变成8,运算结果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2、1.92×0.9=1.728(千克)3、小数点小数点两个因数右边4、0.0224 四位小数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三、自学检测1、(1)四两(2)6 0.6 600 0.252、 2.01 0.72 0.02031.2《小数乘小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4元(二)9.18 0.27(三)2.66千克二、拓展延伸7.2 0.48 12 0.132 3.6 0.42 2.64 1.08 大小1.3《小数乘小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5.4 0.56 02、√×××3、234千米二、新课先知1、不能,鸵鸟的速度快2、56×1.33、不对,可以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遍或是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自学检测2.4963.159 432瓶1.3《小数乘小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1.8米 2、> < > < > <(二)1、①×②×③√ 2、1.131 0.0108(三)1.35吨二、拓展延伸6.5×3.9 0.65×39 0.65×3.9 6.5×0.39 (答案不唯一)1.4《积的近似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①76 75.8 75.81 ② 2 2.0 1.97 1.9742、四舍五入法3、略二、新课先知1、0.049 ×45≈2.2(亿个)2、略3、积位数四舍五入约等三、自学检测1、(1)×(2)×(3)×2、 0.7 0.773、60米1.4《积的近似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 22米 2、4.88元(二)1、① C ② B ③ B 2 、①×②√③×(三) 1、35吨 2、1.77千米二、拓展延伸2.844 2.8351.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48000(乘法结合律) 4700(乘法分配律)二、新课先知1、===2、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乘法3、 4.78 131.3三、自学检测5.11 1250 575.7 121.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7 0.102 36 1.1(二)1、①√②×③√2、1.6×8.5 (7.4×0.5)×0.7 (0.7+0.3)×2.5(三)21元二、拓展延伸19 3751.6《解决问题(一)》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①不能能②略二、新课先知1、略2、够,通过估算发现的3、估算4、不够三、自学检测①够② 6.6元1.6《解决问题(一)》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不够够计算结果:81.8元估算结果:81元(答案不唯一)(二)不够(三)3.75千米能到达二、拓展延伸18.3元1.7《解决问题(二)》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 11.9元2、 451.2 元二、新课先知1、①3千米以内一共付7元②超过3千米以上的部分每千米付1.5元③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2、13元102.5元1.7《解决问题(二)》学案一、分层训练(一)29.2元(二) 0.88 元(三)1、27.5 元 2、元二、拓展延伸5.2元 10元略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答案题组一:填一填1、0.7+0.7+0.7+0.7 0.7×4 乘法 262、三 0.053、四两4、7.95 8.05、扩大1000倍6、> < = < > >7、9.24 0.0924 0.44×2.1 4.4 ×21 (答案不唯一)8、3.324 3.315 9、100+2题组二判断 1、× 2、× 3、√ 4、√ 5、×题组三1、143米2、(1)5.11米(2) 3.65米3、41.6元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答案(答案仅供参考)一、填一填。
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3364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5.png)
自主导学型有效教学模式导学案
究,合作交流
四、实际应用,拓展提
五、回顾反思,自我评价始8
分
钟
5
分
钟
7
分
钟
智慧老人他家最近买了新房子,可把他高
兴坏了。
(课件出示客厅平面图)
2、估算面积
智慧老人计划给客厅铺上地板,客厅的面
积是多少?你能帮智慧老人估算一下吗?
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那
你估算的数据到底接不接近真实的数据
呢?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
21学出示合作学习评价单,结合探究提示,
小组探究
生思考,有同学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事
示,小组探同学们,我们身边的组合图形还有
很多很多,你们看,淘气又找到了三个组
合图形,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组合图形的
面积吗?【打师生开p89页
打开看
究,开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的表现吗
③记一记:由组
长用画虚线的办
法把你的想法记
录下来。
比一比,
看看哪个小组想
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活动,小组
讨论交流
学生打开课本
89页,完成练一
练习题。
板书
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
反思
校长
(主任)
签字:年月日备注
周审签字:年月日备注小计:节月查签字:年月日备注总计: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fa66f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a.png)
1(一)—1:小数乘整数(课本2、3页)设计者:司剑丽学生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_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125×8 39×40 12×17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3、我准备买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我买的是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4、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5、读教材第2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
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1、145×3=435,1450×3= 14500×3= 145×3000=2阅读教材第3页例2。
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得到0.72×5的积。
3计算1.345 ×18时,先把1.345,转化成1345,计算出1345 ×18的积后,又将积。
就得到1.345 ×18=(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4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先将,再按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注意积中小数末尾的0。
2、0.075×33= 0.46×15=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循环小数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循环小数_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b0afb7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e.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会运用近似值或循环小数表示除不尽的商。
2.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养成分析概括敢于质疑和独立摸索的适应。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出示:15÷16、28÷18和78.6÷11竖式运算:你有什么发觉吗?二、自主探究1.认真观看上面竖式,我发觉,第一题能够除尽,第二、三题商除不尽,28÷18商的小数部分重复显现()。
有()个5,我们能够用()表示。
连续把78.6÷11除下去,商里会依次不断的重复显现()。
通过运算我发觉这些商的特点是()。
2.练一练(出示下组题)说一说省略号表示的意思?2÷9=0.222……5÷12=0.4166……9÷55=0.16363……1÷6=0.16666……3.自学数学课本33、34页。
我明白:()叫循环小数。
()叫循环节()叫有限小数。
()叫无限小数。
4.做一做,用竖式运算下面各题。
400÷75 5÷8 6.64÷3.3通过运算我明白商是循环小数的有(),循环节是()。
三、课堂达标1.判定: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1)6.999…()(2)4.312312…()(3)2.87373…()(4)8.358358…()(5)4.123132…()2.将这些小数依照不同特点分类,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4.3535...1.2525 5.1923923...3.1415926...0.3152...4.85454 (927)14714… 4.2 4.22…有限小数()小数循环小数()无限小数不循环小数()3.运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要用循环小数来表示所得的商。
23÷3.3 2.29÷1.1 153÷7.24.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6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学习评判】自评师评。
分数的再认识(一)(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分数的再认识(一)(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d6ba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c.png)
分数的再认识(一)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分数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分数的分子、分母等基本概念;3.学会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4.能够对分数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二、学习重点1.分数的基本概念;2.带分数的转化;3.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三、学习难点1.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2.分数的实际应用。
四、预习内容1.重新温习分数的基本概念;2.学习带分数的转化;3.自主学习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五、课前思考1.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哪些分数?2.带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3.分数的运算和整数的运算有什么不同?六、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分组预习并分享(15分钟)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3. 知识讲解(2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针对预习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带分数的转化以及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4. 练习(20分钟)布置分数的加减乘除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答案和解题思路。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思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七、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分数加减乘除练习题;2.查找资料,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小结。
八、教学反馈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和技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7bef2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8.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全册导学案第一课时:认识位置与方位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位置和方位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位。
一、引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物体的位置和方位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左右”、“前后”和“上下”等基本方位词的概念,并让学生互相示范。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物体的位置和方位,让学生逐个描述。
三、概念讲解1. 位置的概念:位置是指事物所处的地点或处所。
2. 方位的概念:方位是指事物在空间中的方向。
3. 了解地图的用途及基本符号。
四、示例练习1. 让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指定要求,用玩具或纸片等在地图上标记位置。
2. 给学生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上的物体位置和方位关系,利用基本方位词进行描述。
3. 给学生看一幅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图片上,向同桌描述自己的位置和方位关系。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位置和方位的概念。
2.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他们记录自己家中不同房间的位置和方位关系。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二维图形,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形状辨识能力。
一、引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和形状。
二、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常见的二维图形,并让学生互相示范。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逐个描述其形状。
三、概念讲解1. 图形的概念:图形是由一些线段或曲线段组成的有界面的物体。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和辨识方法。
四、示例练习1.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形图片,要求学生准确辨识形状,并说出其特点。
2. 让学生用纸板或洞洞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3. 给学生出示一些错位或变形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或变化。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注意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02f33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d.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重点: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难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
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
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就是——等号。
1.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1)出示教材第62页天平图1。
师: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板书:50+50=100。
)(2)(出示天平图2和图3)天平向左倾斜表示什么?如果水的质量用x g表示,那么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x。
)(3)如果老师在天平右边再加一个100 g的砝码,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
100+x>100+100=200;100+x=100+100=200;100+x<100+100=200。
(分别板书。
)这三个式子体现在天平上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咱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4)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平图4,后出示天平图5。
)用式子来表示一下。
100+x>200;100+x<300;100+x=250。
(分别板书。
)(5)(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图)这样的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3x=2.4。
)2.分类整理,建构概念。
(1)观察黑板上出现的式子,尝试根据式子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黑板上移动式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新编】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新编】](https://img.taocdn.com/s3/m/18c64de0482fb4daa48d4b65.png)
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第一课时精打细算班级:姓名:座号【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商的小数点定位。
【知识链接】1.填空。
11.5元=( )角 67角=( )元 12.3米=()分米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6.03 12【合作探究】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甲商店买()袋牛奶,总价为()元。
在购物时,要想看同类商品哪个更便宜,一般直接比较它们的()。
2.求甲商店牛奶的单价,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5元=()角,115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角,即为()元。
3.用竖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自主尝试】用竖式计算:19.5÷15【精要点拨】例:在乙商店买牛奶,平均每袋多少元?列式计算。
思路分析:要求在乙商店买每袋用多少元,根据单价=总价÷数量,因为12.6元=126角,所以126÷6=21(角)=2.1(元);或列式为:12.6÷6= 2.1元,用竖式计算时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商中小数点的位置。
【方法宝典】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时,要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当堂检测】1.用竖式计算:42.7÷7= 12.5 ÷5=2.一只蜗牛13分钟爬行了2.6米,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第二课时打扫卫生班级:姓名:座号【知识目标】1.掌握小数除以整数,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反馈交流情况。
6、点名课题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三、
自我检测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分别是:
98 57 55 62 61,求中位数。
2、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教
学
流
程
一、
温故互查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 34+48 800+750 396÷12 850÷4 57÷2
2.只列式不计算。
某校五年级各班为灾区同学捐款的数额如下:
班别
五(1)班
五(2)班
五(3)班
苏家湾小学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备课教师:苏 婷授课时间:2012年6月26日
教学内容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1)引入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
2、中位数的即时练习(完成课本p88试一试。)
求出下面这组情况。
10 15 18 25 32 34 48
五(4)班
金额/元
330
248
398
410
怎样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
设问导读
(一)谈话导入。
1、说说自己的理想。
2、将来找工作时你最关注什么?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招聘启示。
(1)从启示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出示工资表。
观察数据,分析原因。
2、小结。
(三)揭示问题,自主探究。
1、中位数的定义
(2) 数的个数是偶数的情况。
10 15 18 25 32 34 48 50
指出: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众数的定义
(1)再次观察数据,还发现什么特点?
(2)引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4、探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小组交流:
(1)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课外作业:课本第89页小调查。
同科教师补充
授课教师反思
70 80 60 80100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出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四、
巩固练习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分别是:
15 17 14 10 15 19 151610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件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指出: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平均数有时会是同一个数。)
五、
拓展探究
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六、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课本第89页“练一练”第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