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Web2.0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
Web2.0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作者:任玲玲来源:《中小学电教》2014年第01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基于Web2.0的网络具有用户分享、信息聚合、平台开放、用户活跃等一系列的特点,为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
与之相应,Web2.0环境下的教育传播在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介绍了新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特点并依照其特点提出了三大优化策略:提升传授双方的信息素养、构建多元信息传播通道、优化教育信息的选择。
关键词:Web2.0;教育传播;传播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34-03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早期的教育传播是传播者通过一定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播者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其中,教师是传播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进入Web2.0时代,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blog、rss、wiki、p2p、sns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渐进入教育传播的领域中,它们开放、多元、自由、互动、时效、便捷的特点,使得线性的传播模式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元、双向、混合的模式。
一、Web2.0环境下教育传播的特点Web1.0的网络技术受到单向的、只读的、交互能力弱的局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很少,二者之间的反馈也相当匮乏,其传播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依旧没有打破时空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
Web2.0的网络技术摒弃了Web1.0的上述弱点,既能实时反馈,也能异步交流,同时,提倡自由,鼓励创新,寻求多元化发展。
因此,在Web2.0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1.传播对象呈现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主客体关系变化传统的教育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模式,整个教育传播系统由四个要素组成:教育传播者(教师)、教育受传者(学生)、教育传播信息、教育传播媒体。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传播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
无论是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为本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传播类型及传播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了解教育传播学区别于大众传播等相关相近领域的特殊性;掌握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体系;学会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将所学的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继续从事教育传播理论研究,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而努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南国农教授编写和李运林教授主编或主持修订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并制作了相应的电子讲义与课程教学资源库等。
2006年本教材已列入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使用的扩充性的资源有:(1)向学生推荐的参考文献和有关刊物,在图书馆和我院资料室都可以获得;(2)往届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为电子作品等);(3)向学生推荐的网络资源(如有关网站、网络资源);(4)专家讲座,有关专家的专题报告视频通过网络和课堂播放等形式供学生使用。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扩大了其知识视野,可以帮助其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可以使其很好地理解教育传播的理论,促进教育传播理论向实践应用迁移。
网络时代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析
网络时代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析(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信息交流平台,是现在互联网开发的主要方向。
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快速地上传或下载所需信息,在信息平台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迫切地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与信息交流平台相适应。
首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网络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凸显,教师对思想理论知识的讲解,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现状有效联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用理论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道德素养。
其次,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民主氛围,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自主性更强,乐于去探索、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网络课堂教育手段不再单一,利用图片展示、视频观看、情景再现等多种手段,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教育内容。
再次,教育者将网络教学与体验教学法相结合,通过视频观看,深入教学情景,“体验学习”使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体验知识和情感,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三)丰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衍生的文化,它是一种大众文化,其具有文化共享、开放、自由等特征,它能够链接全球的资讯信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国界的信息传播空间[1]。
传统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源狭隘,信息容量狭小,信息内容落后,不能够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活力,传播范围受到限制,仅限于校园内的教学活动,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群体较小。
而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这种现状,使用者只需登录互联网,便可以领略到最新的知识体验。
第一,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实现信息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增多,形式新颖,打破传统界限。
具体表现为:一是电子图书馆的应用,电子图书可以把不同载体,不同空间位置的资源信息,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存储,学生们可以便捷的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随时随地的学习知识,读书学习不在受时间限制;二是学校创建宣扬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的网站,扩大信息交流学习平台影响范围,通过使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形势政策的新动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知识、信息和观念传递给受众,以促进其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在教育传播中,有几种基本模式被广泛应用,它们分别是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一对一传播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直接互动。
这种传播模式常见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这种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别差异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一对多传播是指教育者向一组学习者传递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课堂教学和讲座等场景。
教育者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与教育者进行互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大量学习者能够同时受益。
多对多传播是指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信息。
这种模式常见于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
学习者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和分享经验。
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媒体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向广大受众传播教育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电视、广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
教育者通过制作和发布各种教育资源和内容,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获取教育资源。
这种模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应用广泛,并相互补充和影响。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传播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传递和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0 吴清泉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一、案例阅读1. 阅读下述关于《感悟亲情》的作文教学案例的三个不同场景片断:【案例一】场景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
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讲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姐姐》(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创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表现母子情深),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特轨,努力地爬月台),感受名家写亲情。
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断进行分析(文章中动词的运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最后每位同学谈了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行德育教育),在特定的环境中(教室、实验室、纪念馆),由特定的人员(学科教师、实验教师,讲解人员)组织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发生预期的变化(知识、操作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几个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教育传播系统至少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如下图)来解释。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一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下面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例进行分析:教师作为“传播者”,通过口头语言、黑板、课本等“媒介”,向“受众”——学生,传播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讯息”。
由于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容易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产生反感的心理(这是“效果”)。
教师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反馈”不够重视,未能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二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的特点在于加入了干扰和反馈。
下面以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Word图文混排”为例进行分析: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信源”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传送的“信息”是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方法;“信道”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信宿”是学生。
教师通过PPT课件和在Word中进行操作演示,将Word图文混排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语言、文字、图像,这是“编码”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PPT课件与教师的操作,将语言、文字、图像加以分析和加工,转化自己的一种技能,这是“解码”的过程。
这节课上,多媒体网络课室部分计算机出现了故障,影响了学生进行学习,这是来自信道的“干扰”。
个别学生对电脑操作十分生疏,由于这种知识、经验的局限未能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这是来自译码的“干扰”。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进行“反馈”,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奥斯古德-斯拉姆的循环模式经验范围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
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
这一模式同时也强调传受双方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因为只有这个范围内的讯息才能为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所共享。
论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互动
教 育 时 空
C n ce hi a s l n∞ a d Te h 0 o y Re i w n c n lg r e v ̄
4 .网上实时讨 论或者 非实 时讨论应 该形 成记录 并及时整 理反 馈给学 生 , 让 所 有修读 该课程 的学生都 能看到 ; 5建立常 见的 问题库 。教师应该 整理课程 中常见 的问题 , . 以反馈给 所有的学 生 , 能避免学生 一再重 复问同样 的问题 。 并 () - 提高学 生与学生 的互动水 平 1 教师 在设 计教 学活动 中要 考虑 到学 生之 间的协 作交流 , . 要在 教学 活动 中 设 计互动, 安排一 个专人 负责。如在 课堂 当中安排 学生 分组讨 论, 并把小 组讨论 结果 公示在 b s上 这样 能充 分调动 学生的 兴趣, b 激发 思想之 间的碰撞 , 同时也 提 高了学生之 间的互动 水平 。
( 学生与 教师之 间的互动 一) 远 程教育教 与学分离 的本质决 定 了远 程教育 中的互 动必须 借助 于特定 的媒 体( , 介)媒体 技术的发 展带来 了先 进 的网络双 向互动 技术 。 但是 这些先 进 的技 术 并 没有实现远程 教学所期 望的高质 量的互 动 。目前 学生 与教师 的互动 主要存 在
教 育传播 互动 建 议 10 - 1 X 2 0 ) 70 3- 1 0 9 9 4 (09 2 - 1 5 0
文献标识码 : ^
.
远程教育 互动 的现 状及成 因分析
关于教 育 ( 括远 程教 育) 的互动 , 的学 者认 为:学 生 与学 习要素 的互 包 中 有 “ 动包括 : 学生与教 师之 间、 学生 与学生之 间、 生与学 习内容之间 的互动 。”3 而 学 [] 有的学者认 为:教育 中的互动指是 在教 育教学 中 , “ 教师 、 学生和 具有 信息 处理功 能的实体或对 象间信息 的传递和 反馈的过 程。 在教 育教学 中, 互动 的 目的性具体 化 为教育 目的和学生 的学 习任务 , 实体 和对象 具体化 为教 师、 生和 具有信 息处 学
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
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在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
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包括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在线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需要注重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信息检索和筛选技巧,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持和参考。
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传播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传播教育理念和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获取信息与思考。
其次,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需要注重在线教学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熟练运用各类在线教学工具,能够设计并开展在线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在线教学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确保在线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也需要注重创新能力。
新媒体时代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更新变化,教师需要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只有不断创新,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还需要注重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类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如教学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平台等,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来支持教学和管理工作。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技术知识,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
总的来看,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力提升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在线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和提升,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学生
教师
媒体
学生
图2-19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评测 HTML文件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1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学习资源库 CAI软件 CAI课件
下载网上浏览
学生
EMAIL/BBS
图2-22 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专家
网站/分析
任务
网站/讨论
互相评价 结束
设 计 实 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图2-27“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学习流 程
学生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5 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开始
案例学习
专题研讨
专题网站
设计实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结束
图2-26 “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基本结构
开始 网站/播放案例
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分析
实 例 学 习
网站/自学
问题
网站/研讨
专 题 研 讨
专题 网站
学习汇报
反馈 图2-13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媒体科技 教师 电教制 作中心 人才 训练 信息 软件制作 传统黑板,挂图, 教科书 视听幻灯, 录音,录象 广播 印刷 电视 新事物学习 新技能培养 电脑 卫星 受众的研究 信息软件的 理论 传者的研究 探讨 研究 工具硬件的研究 教学效果的研究 传播教学 新体系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模式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0 06年第 6期
N . 2 0 o 6, 0 6
J RNAL OF S T OU OU H C N HI A N ORMAL UN VE I Y I RS T
20 0 6年 1 2月
可, 但内外 因的对立统一与主客体 的对立统一虽在表象上有一定 的相似性 , 但在本质上却是两对 不同的哲学概念 , 以概念上的简单偷换 和混淆替代深入而精细的问题研究 , 其结果必然是谬误的。 出现上述种种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 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没有把教育主客体真正置于关系 中进行考察。以教与学两个过程代替教育过程是在人为割裂教育主客体关系 ; 以经验描述代替 理论思辨是把教育主客体关系作 了庸俗理解; 以静态考察代替动态分析是僵化了这种关系; 以概
主体转化 论 、 主体 规定 论 等。 之所 以会存在上述争论 , 根本的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 以
收稿 日期 :06一 9—) 男 , 16 , 广东 惠来人 , 华南师范大学教 育信息技术学 院教 授 , 博士 。
着我们的教育。研究网络教育传播的主客体关 系, 进而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传播 的策 略, 是摆在
当前 教育 工作 者面 前 的重 要 研究课 题 。
一
、
传统教育过程 中的主客体关 系辨析
关于传统教育过程 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 学者们从不 同的视角提 出了不同的观点 。主要包 括 以下几种 : 一种观点认 为, 教师是主体 , 学生是客体。教育过程 的主要矛盾就是教师所提 出的 教育 目 标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是一个教师对学生 的单 向作用过 程。另一种 观点认为, 在教育过程 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 这突出表现在教师的任何教育活动 只有通过学生 这个主体 的心理 、 认知 的变化才能起作用 , 教师只能在引导教育方向和营造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 有限的作用 , 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客体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 , 在教育活动中, 师生之间互为主、 客 体,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是平行 的, 双方之间的影响是双 向互动的。此外 , 还有其他一些观点 , 如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的要求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的要求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并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方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科技的发展趋势。
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和网络资源。
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个性化教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通过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除了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外,还需要重视家校合作和教育评价的更新。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环境,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配合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教育评价也需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进,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摆脱单纯的考试导向。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个性化教育意识和合作精神。
只有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以系统地讨论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的要求。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说明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接着,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明确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和脉络。
浅谈现代教育中的网络传播新媒介
教育 中的传播形 式是 由教育 的本质决 定 的 ,而教育本身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 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经验与知识的传播 , 当然也不能脱离传播 中所具备的三个关键因素 而单独存在 ,即传播对象 ,传播 媒介 和传播内 容。 麦奎尔认 为, 媒介的所有权其实 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着信息内容的生产 ,现在中国的教育 所有权是属于人民的,而教育媒介的所 有权是 属于国家的。 国家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是进步的 , 必然带动社会结构 和组织 的进步 ,而社会结构 是传播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它负责对教 育传播的微观控制。 包括传播 中的教学主体 、 教 学 内容 、 教学行为过程 。 现代 的教育是突 出归纳 和演绎的结合 ,要求在传播的传播媒介 上形成
科 黑江一 技信总 — 龙一 — 一
科 教l l l 文化
浅谈 现代教 育 中的网络传播 新媒 介
邹 瑛
10 0 ( 川大学, 川 成都 6001 四 四
摘 要 : 息 时代 , 的 传播 方 式 在教 育 中不 断 的兴 起 , 现 代 教 育 发 生 了较 大 的 变化 , 加 强调 发 挥 人 的本 性 去积 极 地 改 造 信 息 、 播 信 息 。 信 新 使 更 传 本文通过对现代教育 中网络传播媒介 的分析描述 , 列举 了四种传播平 台的特点 , 出现代教 育的传播媒介 正在 由交流型传播媒 介到交互型传播媒 提 介过渡的趋势思想。 关键词 : 教 育; 现代 网络 ; 传播 ; 介 媒
析 出影 片的哪些部分最受欢迎 ,再将分 析结果 反馈给梦工厂。这种新 型的传播模式较 之传统 的传播模式更生动 , 统计结果更加准确直 观, 结 论的科 学性对动画片的制作发行有 良好 的参 照 价值。 从电子 邮件互动传 播平 台上我们 可 以看 出 ,电子邮件 的互动平台需要 一个积极 的组织 者, 需要一个设置议题的专门核心 , 有一些对议 题感兴趣的固有用户。通过这些 固有用户对这 个议题 的再组织 ,案例的再发挥产生新 的议题 从而使议题 的内容得到传播。 2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游戏传播平 台 游戏是青少年喜欢 的娱乐项 目, 互联 网游 戏平台尤其吸引青少年的注意 ,因为互联 网技 术 的游戏平 台是基 于青 少年的主观愿 望的 , 不 是 由某个 组织者发起的固定话题 。青少 年在互 联 网游戏中不是去完成游戏任务 ,而是通过游 戏平台在其 中生活。对 于教育应 用的游 戏平 台 尤其应 该用这样 的理念去设计 。据美 国儿童有 线电视广播公司尼克罗迪恩在线调查 ,美 国有 6 %的儿童上网玩游戏 。{ 0 7中国网络游戏 5 20 调查报告》 显示 :0 7年 中国网络 游戏用户 中, 20 3 5岁 以下的 占调查 总数的 9 %,其 中 ,9 2 5 1~ 2 岁 、3 2 2 ~ 5岁 、6 3 2 ~ O岁 3个 年龄段 比例最 高 , 分别 占 2 %、 1 1%, 2 2 %、7 也就是说 , 近 6 %的 有 0 玩家集 中在 2 0年龄段 。 网络游戏用户每天玩游 戏的时间在 3 6小时 (8 ,其次是 l3小时 - 3 %) ~ (2 。 3 %) 网络游戏用户玩游戏的最主要 目的是娱 乐 ( %) 3 ,其次是 交朋 友 ( %)和锻炼 智力 O 2 3 ( % 。可见 , 1 ) 6 我国超过半数的儿童和计算机游 戏有亲密接触 。因此 , 可以这样说 , 计算机游戏 己 经成 为颇 受 青 少 年欢 迎 的一 种 重 要 的游 戏 和 学习形式 。 为一种社会现象乃至问题 , 作 是任 何 教师和职能部门都是无法回避 的。 3虚 拟 世 界 互 动教 学 教 育作为传 播学广 泛应用 的一 门科 学在 传播对象 上非常注重因材施教 ,也就是注重传 播对象 的选择。 然而有了虚拟世界 之后 , 在教学 活 动过 程 中老 师 的 角 色 就 发生 了大 的变 化 。担 任这个 角色的不再是人 ,而是虚拟世界 中的某 个设备 , 以是头盔 , 可 可以是游戏臂 , 可 以是 也 更大的虫洞等等。 20 0 8年 9月 2 9日,美 国微 软公 司启 动 “ e Vr a N w 系列 活动 , G t iul o ” t 欲与其 合作 商引 领用户进 入虚拟世界。首先从全球 的地理环境 着手真实地再现城市和环境 的原貌 ,在地理教 育上产生非常大的变革 , 使我们不但听说过某 个城市 的位置 ,而且 还能 够身临其境地看到这 个城市的周边环境和人 文地貌 。 虚 拟世界 的交互活 动诞生在 学 习者和设 备终端之 间, 可以产生在计算机 、 手机 、 游戏机 、
教育传播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传播1.概念: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本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功能)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普遍性)2.注意点:①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
②传播是一个过程。
③传播是一种互动。
④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
⑤传播以符号、信号为中介。
⑥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等手段传递。
⑦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
⑧广义的传播还包括:自然、机器、动物传播等。
3.构成要素:①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②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3)大众传播:传播者通过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4)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人的内在传播: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的过程三、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①监视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②应付环境(改造世界的功能)③传递遗产(教育功能)2.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3.一般来说,传播的功能是:沟通(通过传播,可以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协调(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教育、娱乐四、教育传播1.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62教育版“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化的时代,网络快速发展,并在全社会迅速普及。
人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处处都渗透着互联网的踪迹。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催生了许多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
其中混合式学习结合在线学习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而逐渐成为未来课堂备受青睐的学习方式之一。
混合式教学目前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教学中,基础教育阶段使用较少,并且通过调查发现混合式教学在初中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欠缺使教学媒介没有达到有效延伸、教师观念未更新且信息化操作能力不足、教学活动设计不规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师生角色定位不清晰、混合式教学偏重形式主义。
我们要依据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 混合式教学 存在问题 策略分析一、“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1.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
是对传统课堂中的面对面教学和远程在线学习进行系统、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混合教学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是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参与不同活动的混合,也是不同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混合,以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不同学习方式的混合,与课堂讲授和虚拟课程的混合等等。
其核心就在始终关注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情境,不同内容与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体验,是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在融合基础上的改进与提升。
总之,混合式教学主张将多种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环境结合起来,学习的地点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方式不局限于教师授课,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方便多元;2.混合式教学相关理论。
谈网络教学传播过程阶段
网络 教学 传播 是 一种 远 距离 教 育传 播 过 程 , 它
基 于 It t 开展 远 程教 育 。 生 以多 媒 体 为 终 ne 来 me 学
端, 以光纤 为通 道 , 在计算 机 上 通 过浏 览 器 软 件 ( 皿
上通过 教师 的指 导进 行 学 习的 , 远 距 离教 育传 播 是 的一 种崭新 形式 。 传 统 理 论认 为 , 远距 离 教 育 的学 习信 息传 播 过
应 运而生 。作 为一 种 新 的教 育 传 播形 式 , 网络 教 学
传 播为 高等教 育 、 继续 教 育 、 职业 教育等 提供 了一条
一
个 We b中, 存在于光缆、 电线 中。学习者在 虚拟 的情境
下, 在极富真实感的状态 下与电脑交 互 , 仿佛 又回到 了 课堂。同时利 用虚拟 现实技术 可 以进 行 实验 的模 拟 , 既节省费用又解决 了传统远距 离教学无法进行 实验的
阐述 。 1 侍播者和媒体 编制 阶段 .
新 途径 。
程有媒 体编 制 、 发送 与 学 生 自学 三 个 分 阶 段 。在 现 实技 术不 断 日益 更新 的今天 。 据传播 理论 分析 , 根 笔 者认 为 , 网络教学 传播 是一个 连 续的动 态过 程 , 网络 教学 传播 主要包 含五个 基本 的要 素 : 播者 ( 传 教师 ) 、 受众 ( 生 )教 学信 息 、 学 媒 体 、 馈 。原 来 的 三 学 、 教 反
生产 方式 、 生活 方式厦 工作方式 带来 了巨大的变革 。在 信 息技 术 的推动 下 。 育 传播 受到 了前所 未 教
有的的冲击。网络教 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传播形式 , 它的出现改变 了传统远距 离 育传播 中关 教 于传播过程阶段划分, 此文就网络教 学传播过程的 实际情况, 出了一种 新型的阶段 划分 , 提 并就每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传播新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传播新模式研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各个领域,其中教育传播的新模式尤为显著。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内容的交流与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催生新的教育模式,使得学习方式、信息传播、知识获取等环节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书本阅读。
在线学习平台、虚拟课堂、MOOCs(大型开放在线课程)等新兴教育形式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无论是立足于个人兴趣的自主学习,还是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在线学习都显示出强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通过这些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也为教育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教育内容得以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得到传播,形成了学习者互相学习和分享的良性循环。
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传播链条中的活跃参与者。
通过博客、视频、讨论组等各种形式,学习者可以交流体验、分享资源,丰富彼此的知识体系。
自媒体的发展赋予了普通人表达观点和分享知识的权利。
许多教师和专业人士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教育相关内容,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生态。
这种新型传播模式推动了“知识分享”的潮流,也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传播的互动性。
教育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学生,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资源。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传播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
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数据,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基于AI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匹配合适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这一趋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公平性,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教育传播增添了新的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学号密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 成绩评定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传播形式,它的出现使教育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并且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明确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的特点、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网络国际课堂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教育传播模式这三种教育传播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更好的适应学科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传播;过程;模式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Network education as a new form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which gives some new features and laws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 good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l shouldshare such features as scientific, reality, simplicity, operability and innovative and so on.To build a scientific education model, we have to be clear about the component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atiat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ge of the educ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transmission mold, and made Web-based communicatio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mode of transmission, network-based education, virtual reality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se three transmission modes of education, so that it can find a better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 optimize educational structure for keeping the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teaching, and also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annoviation.Keywords:Network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mod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1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 (1)1.1 网络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 (2)1.2 网络教育传播的特征 (3)1.2.1 自主性 (3)1.2.2 个性化 (3)1.2.3 交互性 (3)1.2.4 平等性 (4)1.2.5 多元化 (4)1.3 网络教育传播过程阶段 (4)1.3.1 传播者和媒体编制阶段 (4)1.3.2 通道发送与接收阶段 (5)1.3.3 学生学习阶段 (5)1.3.4 反馈阶段 (6)2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 (6)2.1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 (7)2.1.1 科学性 (7)2.1.2 现实性 (7)2.1.3 简明性 (7)2.1.4 可操作性 (7)2.1.5 创见性 (8)2.2 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 (8)2.2.1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8)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2.2.2 分析每个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9)2.2.3 按一定的绘图规则绘制教育传播模式图 (9)2.3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10)2.3.1 分类的依据 (10)2.3.2 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的现状 (10)3 三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简述 (11)3.1基于网络国际课堂的教育传播模式 (11)3.2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传播模式 (12)3.3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教育传播模式 (12)4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引言现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继续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或终生教育培训,而现有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Internet 的崛起,使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电脑用户能够方便、迅捷和实时地获取、处理和交换信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广泛、深刻的变化,网络教育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传播形式,网络教育传播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网络教育传播不同于课堂教学传播形式,不是在教室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是在家庭或单位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进行学习的;也不同于自学传播形式,不是学习者独立地进行学习,是在网络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的,是远距离教育传播的一种崭新形式。
1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传统理论认为,网络教育传播是一种远距离教育传播过程,它基于Internet 来开展远程教育,学生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光纤为通道,在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软件( IE等) 登录到远程的WWW(World Wide Web) 服务器上,通过其上存储的含有音频、视频、静态文本、动画、电影等各种形式的资源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系统[1]。
远距离教育的学习信息传播过程有媒体编制、发送与学生自学三个分阶段。
在现代技术不断日益更新的今天,根据传播理论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传播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网络教育传播主要包含以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信息、教学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原来的三阶段的划分法已不适应现在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传播过程应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传播者和媒体编制、通道发送与接收、受众学习、反馈[2]。
(见下图)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1.1 网络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传播者为了一定的传播目的,从信源中选出一部分信息,通过编码后,将信息转换成信号,再将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出去,在接收端译码者接收信号,将信号译码成信息,最后被受播者所接受。
接受者收到信息后作出相应的反应,并将反应反馈给传播者。
这就是网络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
网络教育要达到最佳效果,还要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3])课件编制人员尽可能地多运用几种信息形式,文字、图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尽可能都用上,特别要注意声音信息和动画信息的加入,让使用者—学生能同时接受多种形式的信息刺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传播过程中,操作方便、快捷的学习界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环节。
友好的交互学习界面是软件编制者和学习者的共同需求。
由于多媒体CAI课件采用超文本的形式来管理信息,学习者可以在许多个节点进入下一分支,且分支是交叉链接的,这就要求在学习者每一节点都可以启动导航信息。
教师运用光盘上的多媒体CAI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这一单向传播过程中,信息从信源到信道的编码过程包括三方面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师机将光盘上的课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出去的过程教师将自己的屏幕上的操作演示传送出的过程教师通过耳机话筒将自己的声音编码成电信号,通过网络传送给学生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师机将课件编码成电信号这一编码过程中,教师机的质量直接影响信息的编码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配置要相当好,特别是光盘机(CD一ROM驱动器),因为它负责将刻糟形式的课件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以便传送给教师显示器和通过网络线缆传送给学生机。
教师机将教师的演示操作编码成电信号这一编码过程则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操作,要有清晰明了的教学思路,操作简洁明快。
教师无序的鼠标操作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进行操作时节奏要合适。
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包括所要讲授内容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以便掌握好教学节奏。
教师将声音信息通过耳机、话筒传送给学生这一过程的编码是耳机话筒将教师的声音编码成电信号这就要求耳机、话筒的质量要好,声音音量合适、音调不失真,没有噪声干扰,还要求教师讲话要条理清楚,简洁明了,指示性、指导性强让学生尽可能地准确领会教师的意图。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编码过程将要传送的信息转变成电信号,随后电信号通过信道到达译码站。
信道的功能是传输信号,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信号的传输率。
这里的信道有三级,一级是传输信号的网络线缆,二级是学生的显示器和耳机话筒,三级是学生的眼、耳等感觉器官。
接收到的信号有三类一类是多媒体CAI课件信号,二类是教师的屏幕操作演示,三类是教师的讲解。
多媒体CAI课件电信号经过传输网络线缆到达学生机,经学生机处理后将电信号转换成屏幕上的光信号和音箱上的声信号,最后到达学生的眼、耳,完成信道上的传输。
教师的屏幕操作演示的电信号经过传输网络线缆到达学生机,经学生机处理后,将电信号转换成屏幕上的光信号,最后到达学生的眼。
教师讲解的电信号经过传输网络线缆到达学生的耳机,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最后到达学生的耳朵。
学生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特质功能的差异直接影响其接收信号的效果。
译码者是学生,学生通过感觉器官眼、耳等接收到声、光信号经大脑处理将其译码成相应的信息。
作为译码者—学生,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才能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教学信息,所以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之前最好做好预习,让自己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发现疑难问题,待教师讲解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2 网络教育传播的特征网络教育传播并未改变迄今为止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是这些规律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规律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