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思维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又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宁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在国际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是具有层次性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遵循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的规律,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为宗旨的活动。

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发展人的以下几种品质:

(1)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2)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具有五个显著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有活跃的灵感。这种创造思维能保证让人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3)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创新人格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在创新人格中,创新情感显得尤其重要。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从创新动机的产生到创新过程的持续,再到创新结果的验证,各个环节无不蕴涵着创新者的人格魅力,蕴涵着创新者的情感因素。

创造与创新:创造必定是创新,创新是创造的基础。一般而言,创新是出发点和目的,创造是过程和结果。创新活动的过程是创造,重大的创新成果也叫创造。

由创造而推出的事物总是新的,因此,创造和创新是连体姐妹,孪生兄弟。甚至在很多场合下,它们就是同一个名词。

罗曼·罗兰说:“人生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

提起创造,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联想到蒸汽机、电灯、电视机、计算机……

的确,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创造的智慧,都浸透着创造的血雨,都飞扬着创造的欢乐,都展示着创造的奇迹……

什么是创造?

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提出前人未见的新观点。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龙沙《法国诗学要略》,1764,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创造发明方法的发明。

创造:引领社会不断进步

故事:卖帽人与猴、乌鸦喝水

为什么创造

1、创造能改变历史亚历山大创造性地解开了俄狄浦斯结,从而成为一代天骄,创造了俄罗斯的历史;瓦特创造性地将蒸汽原理用于机械,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2、创造能促进发展以日本为例。

55年:GDP=1/2中国;60年:GDP=中国;

85年:GDP=5*中国。

做法:“一日一案国民运动”,1982年福田赳夫首相亲自主持会议,提出“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的口号,并作出了“确认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保证”的决议;

结果:有600万发明大军,年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1/3;

为什么创造?

3、创造能培养人才

中国矿业大学1984年创造性地在该校首先进行了创造学课程的尝试,取得显著成绩,学生通过学习,写作并发表大量的科技论文,涌现出大量发明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获得全国性奖励60多项,居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本人指导学生运用创造学的思维方法备战大学生辩论赛,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并有多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创造能产生效益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为公司科技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继续教育工程,这一首创后来被学术界公认为创造学在世界上诞生的标志。193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便猛增3倍,公司效益提高一半,创造学一经诞生便大见成效。

创造的历史

人类的创造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自发阶段取石为器、燧木为火;

2、创造的自觉阶段

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心灵论》—早期的创造学专著;帕普斯的《解题术》—创造性解题的方法。

30年代奥斯本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推广;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开创“创造心理学”;

50年代,日本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国民创造意识。

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Creative Study)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人皆有创造力;二是创造力可以训练。

创新是每一个人天生具有的能力。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是具有特定天赋的天才的事。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在我的记忆里,本世纪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在学校里是考第一名的。”可见,创新与天才并不具有完全对等的关系。

创造学基础

就创造活动而言,有如下规律:

1、知识是必要的,但并非知识越多越能创造;

2、刻苦勤奋是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人们赞美的,关注的是创造的成果,而非创造的过程;

4、科技竞争是创造速度、创造效率和创造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要解决创造性人才的问题,就要进行创造力的培训,要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掌握、运用创造方法。创造学基础

创造的过程一般都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期。这是提出问题的阶段。人们常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的一半,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又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第二步是收集必要的事实和资料,并准备技术条件。第三步是了解自己提出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2、酝酿期。思考和多方假设。在此阶段主要是进行各种假设和探究,不断从正面和反面去进行各种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