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末民初
▪ 学习理解近代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意 义。
想一想: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什么要颁 布剪辫令?
为什么有的人痛哭流涕,有的人很高兴呢?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即兴表演:
清代服饰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 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 变化?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学习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 呼,改为“先生”“君”称呼的原因
▪ 了解中山装的蕴含
想一想:
照相术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 传入中国?
互动探究:
为什么照相和电影为统治者喜欢并很快为 百姓接受?
照相电影对于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呢?
辛亥革命后革命军为行人剪辫子
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的开题报告
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衣着也逐渐演变。
晚清民初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衣着的变化也是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变化之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究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
穿着方式,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和风俗,也可以增加我们
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认识。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裙式的变化、裙子的材质和颜色的变化、裙子的设计和装饰的变化等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
资料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式。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查找和采访老一辈人的经验,了解
当时的裙子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到博物馆、古董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风俗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进程对于中国文化的
影响。
同时,通过对晚清民初裙的研究,也可以为时尚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思路,丰富和拓展时尚造型的可能性。
四、预期结果
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预期结果是能够得到晚清民初裙的详细演变和穿着方式的资料,进而了解当时的文化和风俗。
同时,预期还能够得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晚清
民初裙的样式,并辅以图片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深
入的思考和分析,为时尚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浅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浅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崔 瑾
(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 山西 太 原 0 3 0 0 0 6 )
摘要 : 清 末 民初 , 随 着 资产阶级 革命 的发 展 , 封 建帝制 的垮 台, 以及 西方 近代 文 明的传
婚 姻 选择权 的变迁 除 了表现 在父 母 主婚权 的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同时也 表 现 在婚 姻 关 系解 除权 的 变迁 。在 中 国
一
、
清 末 民初 山西婚 俗 观 念 的 变迁
( 一) 婚 姻 目 的 的 变 迁
在 中 国传 统 的 婚 姻 观 念 中 , 婚 姻 缔 结 的 目的 是 “ 合 两 性 之 好, 上 以事宗庙, 而 下 以 继 后 世 也” u “ ”, 即以继 承子 嗣 、 祭祀祖 先 为真 正 的 目的 , 其在 实现 传 宗接代 重 任 的 同时 , 也 满足 了宗族 利 益
入, 山西传 统婚 姻 文化 开始 出现 新 气 象, 在婚 姻 观 念 、 婚 姻 礼 仪 等 方 面 出现 历 史性 变化 。
此 种 文 化 变 迁 受 到 多种 因素 影 响 , 呈 现 出 了一 定 的 局 限性 , 但 是 仍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 了社 会 的进 步 , 推 动 了封 建 陋 俗 的彻 底 变革 。
的需求 。因此 , 作 为婚 姻 的当 事者 , 男子 娶“ 妻” 实 质是 为宗 族娶 “ 妻” , 女 子嫁 夫 , 则 是嫁 于夫 姓 的家族 为
妇 。宗 族利 益和 家族 香火 的延 续高 于个 人 的情 感 需求 , 成 为 了两性结 合 的真 正 目的 , 当事人 的情 感则 被
清末民初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消费观念的变迁
杂的心理,也经历了一个由排拒到接受的漫长过程, 下,在经济能力的约束下,各阶层的人分享设计的不
然而洋货最终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占据了城市人的 公平原则 ;而随着等级、地位等因素被打破,金钱成
生活,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之中,没有耻辱,没 为制约大众选择设计、享用设计的唯一因素。就设计
有自尊,有的只是对西方文明的无比羡慕。在没有其 对象而言,在消费能力的制约下,不同的阶层站在各
文明的组织生产条件,有完善、成体系的特权服务人 崇尚金钱在大众的心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在否
员和机构。如在我国专制等级制度时期,存在着官府 定传统等级观念、义利观念的同时,客观地推动了近
僭越趋新、尚奢去俭的时代特色,并充分体现在这一 尤为稀少 ;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大时刻,钟表
时期的设计之中。
始盛行。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
一、崇洋媚物,日用器物变化下生活方式的变革
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朱漆 ;光(光绪)、宣(宣统)之 间,西 式 提 箱 仿 造 于 沪 地,于 是 旅 客 多 购 用 之。”[2]
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 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曰洋筒,挂灯曰洋
者,则燃烛 ;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 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名洋酱油,
汰。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 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 为特殊,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 ;自毛巾盛行,即下 为尚”。[5]
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成为必然的文化现象,传统 量 呈 现 出 迷 人 的、时 尚 的、欲 望 的、触 手 可 及 的 印 生活方式才随之改变,进而加速着传统社会礼仪、习 象。”[9]历史证明设计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具有的无
案例:《清末明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案例:《清末明初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南宁十三中黄小娜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辨、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三)课程标准●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每当我们外出旅游时,我们总不会忘记带上一部照相机,因为它能把美丽的风光和我们短暂的旅途变成永恒,留下最永久的美好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历史已非常久远的老照片来感受那些已永远消逝却被锁定成为永恒的历史片段。
透过这些珍贵的画面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照相技术传入我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照相的一些基础知识。
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组老照片。
这些照片反映的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画面。
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照相技术传入我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照相的一些基础知识。
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慈禧太后的一张画像和一张照片。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说说看照片在反映历史方面比绘画有些什么优势?”李学生:“照片比画像真实。
”赵同学:“照片里慈禧的表情更加生动。
”韦同学:“当时的照片没有色彩,画像有色彩。
”每个小组说出自己最重要的一点体会(每个小组谈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小结升华:“照相传入中国,与近代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历史同步,锁定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PPT课件
居住变迁
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变
传统的四合院、窑洞等逐渐被现代的楼房、公寓所取代。
居住条件的变化
传统的拥挤、简陋的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人们开始追求宽敞、 舒适的居住环境。
家居陈设的变化
传统的家居陈设以实用为主,现代家居陈设则更注重美观和舒适, 如沙发、地毯、窗帘等。
交通与通讯变迁
1 2 3
交通工具的变化
80%
居住条件改善
城市里出现了新式住宅,农村中 也开始出现新式农舍,居住条件 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家庭结构变化
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 庭成为主流,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家庭生活内容变化
家庭娱乐活动增多,如看电影 、听戏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 动和交流也更加频繁。
家庭观念变化
文化背景
清朝末期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 位,思想保守落后。
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提 倡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观 念。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 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
03
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服饰变迁
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转变
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中山装等现代服饰所取代。
服饰材料的变化
传统的丝绸、棉麻逐渐被现代纺织品所取代,如洋 布、洋纱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 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民国初期政治不稳定,军阀割据,政治斗争激烈。
经济背景
02
01
03
清朝末期经济落后,以小农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
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等 产业逐渐兴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资本输出,中国经济受到严重 冲击和影响。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课题研究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
船,但各地的情况很不平衡.与水运有关的习俗较多,而且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
轿子受到各种车的有力冲击而呈现衰落趋势,平民仅在举行婚礼或丧礼时才向轿 埠租用轿子。
大家好
29
习俗风尚革新
大家好
30
剪辫易服
习俗风尚革新
政治革命
剪大家辫好 易服前后的陈独秀 31
大家好
19
中国传统出行方式
人 力
大家好
20
畜 力
大家好
21
交通工具更新
洋车(人力车)
大家好
自行车
22
交通工具更新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1876,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
大家好
23
交通工具更新
李鸿章参加通车仪式
唐胥铁路上马拉车运煤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
大家好
24
交通工具更新
詹天佑
京张铁路修成时合影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1909年建成
大家好
25
交通工具更新
“黄鹄”号(1865年) 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 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
大家好
轮船招商局 (1872年设立)
26
交通工具更新
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 出现(20世纪初)
有轨电车 上海最早的公共交通
风俗的演变自然也常有承前启下的特征。
大家好
39
谢谢观看
大家好
40
结束
大家好
41
吃西餐已经成为买办、商人与洋人、客商交往的手段。 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婚俗变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年级:2012级2班学号:201221012549姓名:陈双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通过对一些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与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我发现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主要是婚姻生活的变迁、婚姻生活礼仪的变迁。
我国许多历史学家对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有一定的的研究,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婚姻生活的变迁关于婚姻生活的变迁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婚姻礼仪趋向简约文明。
无自主性、繁缛性和奢靡性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典型特征。
丁世良认为,新郎迎娶新娘时,从“走轿”“开脸”“抱轿”“送亲”“拜天地”“揭盖头”“坐床”“喝合婚酒”“踏红”到“开箱”要持续三天,“殊属靡费”。
到民国后,“为崇俭计”,亦有当日去轿者,俗谓“当日轿”“一切如仪,不过以三日所为之事于一日内为之”“四乡仿行者亦复不少”。
传统婚俗由于“亲迎之礼需费过巨,中产以下多不肯行”,因而,当地居民从俭办婚,删掉许多迎亲环节,变成新郎迎亲只到新娘的家门口,然后“俟著俟庭而已”。
新郎迎娶新娘时“请新郎入内室,女整红妆,与婿对面坐,用红箸数双相授,婿纳袖中,出而升轿。
女含粳米饭,并以红布覆面,”然后其伯叔或兄弟抱送轿内,名为“抱轿”“亦取消大半矣”传统婚姻定婚时,双方“各执媒柬或龙凤帖,千里迢迢,两门寂寂,异日相逢,各以媒柬、龙凤帖为证”。
“先由男家购领婚书二件,注明双方主婚人、介绍人及男女两方氏名、年龄、籍贯、生年月日,或按名盖章,或捺印指纹”。
新式婚礼的程序大致如下:结婚当日“男家以厅事为礼堂,由两家公请素有闻望者为证婚人。
届日,男家以彩舆迎新妇至礼堂;中设一案,由赞礼者先请证婚人入席,介绍人、主婚人以次入席,两家男女宾客分左右席,引新婿、新妇朝上立,证婚人宣读婚书。
读毕,证婚人、介绍人、新婿、新妇各盖小印,新婿、新妇交换饰物,然后行结婚礼,互行三鞠躬礼,来宾致颂词,尊长致训词。
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研究
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研究婚俗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缔结婚姻的礼俗,它不仅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性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作为社会习俗的一种,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
山东作为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婚俗变化自然比其他地方相对明显。
本文旨在对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进行研究,分析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的相关情况,并对婚俗变迁进行评析和思考,从而为山东的近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了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并对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正文第一章,对清末民初时期山东传统婚俗实态做了详细论述,前三部分分别是从山东婚俗的婚前礼俗、正婚礼俗、婚后礼俗三个阶段进行阐述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特殊婚俗,由此我们可以对山东传统婚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介绍山东婚俗变迁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介绍清末民初时期山东婚俗变迁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从婚姻观念的变迁、新式婚礼两个方面介绍婚俗的变迁;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心理及观念的变化四个方面来介绍山东婚俗变迁的社会动因;第三部分介绍山东婚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文章是从缓慢性、不彻底性、不平衡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第三章,主要是对清末民时期初山东婚俗变迁的近代化评析和引发的相关思考。
清末民初婚俗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变迁的过程中对于传统婚俗我们要有选择的继承,同时我们也要对婚俗变迁过程中人们的婚姻质量进行辩证的分析。
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进行的简要的总结,并再一次指出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清末民初时期山东婚俗变迁的近代化意义及变迁过程中的一些观念误区,这对当代山东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清末中国民俗变迁研究--近代史
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研究摘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 这种变动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 而且也反映在婚姻、丧葬、宗教和服饰等方面。
在这段动荡的时代里,因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正文: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新旧杂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新旧风俗交织在一起,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新,也未必是完全的旧,往往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并陈的格局。
”并且这一变化与国家和社会的发达进步紧密相连,成为了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场变革。
一、清末婚姻制度的变迁。
(一)婚姻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婚姻形态也是多种方式并存。
当时最普遍的婚姻形态有早婚、童养婚、买卖婚、包办婚、姑舅表婚、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等等。
早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到了民国初年,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官方政策的推动,上述婚姻形态在东北地区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青年男女开始追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这一时期出现两种新的婚姻形式即自由婚和同意婚,这是两种双方在经济、生活、感情等各方面保持均衡,不受外力支配的正常婚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两种婚姻形式渐唱主角。
(二) 传统媒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有所增强。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婚姻从来不是男女当事人的事情,而仅仅是一种宗族延续的方式,所谓“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配完全包办代替,“父母之命”成为几千年男女婚嫁手续的定则。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家长独断的主婚权利受到冲击,男女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嫁有了相对自由的权利。
传统婚姻的成立,除履行“父母之命”外,还须通过“媒妁之言”。
媒妁在婚姻的成立过程中,不仅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所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一、前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化相碰撞,擦碰出五光十色的火花,如新世纪的晨光般洒向华夏大地。
但同时,在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对比中,中华古老的文明第一次如此明显地暴露出其因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而造成的腐朽和落后。
于是,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先进的中国人或主张改良,或力倡革命,自觉担负起挽救天下的责任,其中大多数人把目光瞄准西方,期望能够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
当时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政治派别在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并在中国付诸实践的同时,也意识到社会风俗在对人的塑造方面有着巨大的能量。
无论是严复的“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还是梁启超的“新民”说,不管主要意图是救国还是救人,革除陋习,改良社会风气都显得尤为重要。
古云:“事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
”反之,政治的变革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政治变革之际,移风易俗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广泛要求。
其表现就在于人民生活在各个方面的变迁。
移风易俗思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潮。
它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也比较深远。
它的出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其表现就在于人民生活在各个方面的变迁。
在学习12、13课后,我们小组对“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在探究过程中挖掘到课本中未能提及的知识。
而我们就打算通过研究人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衣食住行来进行深入探讨。
二、衣着的变迁清末民初,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不同的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他们的穿着打扮传递着这个时代的主流音符。
在穿着打扮中,变化最快的莫过于城市女性的服饰,通过对清末民初城市女子服饰的变革的探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服饰变革后面所蕴藏地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清末时期,女学兴起,女子解放运动也在中国发轫,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变革女子服饰同女子解放联系起来。
课题研究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
交通工具更新
“黄鹄”号(1865年) 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 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
轮船招商局 (1872年设立)
交通工具更新
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 出现(20世纪初)
(2)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渴望按照自己的阶级意识改造中国,要以 资产阶级精神改造人们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3)文化因素
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维新派就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进步口号,并成立 “无足会”、“戒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改良风俗的团体。以及新文化 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潮都为民国风俗的变迁提供了思想基础。
西餐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时期饮食,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
文化。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第二
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另一种传统
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辛亥革命后,外来饮食文化也传入了中国,西餐开始在中国日益流行,请
吃西餐已经成为买办、商人与洋人、客商交往的手段。 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
构比较单一。但由于大批俄国人的进入,西方饮食文化随之出现。在天津、重庆、 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糕点店逐渐取代了饽 饽铺、茶食店的称号,糕点品种日趋丰富。各大食品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产品做 宣传。例如上海冠生园在《大公报》上连续登载广告,雀巢公司也为其麦精粉做 广告。
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马褂初始产生不可考,兴于明末盛于清,为清代的“行装”
之褂
改变
改良旗袍是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 效仿男穿子长袍,并且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
清末民初婚姻习俗的变革
清末民初婚姻习俗的变革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中西融合交汇的浪潮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转变,他们追求先进的、文明的事物,摒弃落后的、愚昧的事物。
正是在这种趋势下,社会风俗逐渐由传统向近代文明过度,人们在婚姻方面的态度异于以前,更多的人要求婚姻自由、主张自由恋爱,简化传统婚礼仪式,举行西式文明婚礼。
虽然这种种转变还只是星星之火,仅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对于中国社会风俗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封闭的农业社会中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进入近代以后,一方面,随着国门的洞开,通商贸易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萎缩,从而使传统家庭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日渐崩溃。
另一方面,随着近代交通、企业、学校、通讯的发展,人们的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活动空间逐渐由家庭部分走向社会,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开始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婚姻观念的变革清末民初,随着先进思想的逐步传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打击和对青年男女的启蒙,广大青年开始追求自由恋爱以及自由婚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全都支持婚姻自决、恋爱自由的主张。
当时,胡适认为:“恋爱自由是婚姻成立的基础”,高尚的自由婚姻与自由恋爱只是根据于“尊重人格”一个观念,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以“异性的恋爱”为根本,男女之间的异性的恋爱应该以一个目的为核心,那就是“情愿自己制裁性欲的自由”、“情愿永久和他所专注的目的共同生活”,这才是法律所认可的正当的夫妻关系。
“人格的爱不是别的,就是这种正当的异性恋爱加上一种自觉心”,“夫妻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与别的关系不一样,是因为有这一点异性的恋爱在的。
”〔1〕自由恋爱与自由结婚的根本观念就是要夫妻相亲相爱,首先要“精神上的结合”,然后才可以有“形体上的结婚”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先进人物的大力鼓吹和提倡,自由恋爱成为知识青年在通向婚姻道路上追求的目标。
1922年7月,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家庭重重阻碍,经自由恋爱而结合,在婚礼上直言,“我们的结合,的确能够超脱一切,不受外界任何的束缚,而由纯粹的爱结合而成” 〔3〕。
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1895-1927)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1895-1927)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20030401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性变革时期。
在这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之中,社会习俗无疑也经历了巨变,学界对此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然关于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这一重大区域性课题,尚无专文论及。
鉴于此,本文即拟对其作一系统考察,以期从另一个侧面掌握湖南近代化的演进过程。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阐明本文写作缘由及时空跨度。
第一部分,探讨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的动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冲击;政治变革的推动;社会心理和观念的改变。
第二部分,概述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习俗的变迁;新式习俗的衍生;社会风气的移易。
第三部分,总结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及近代化意义:起步迟,但发展快;理智与盲目并存;习俗演变与政治变动的互动。
结语部分,简述习俗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应以是否适应湖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为尺度,正确引导当今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
关键词:湖南社会习俗清末民初演变近代化AbstractChinaunderwentahistoricalperiodoftransitionfromtraditionalsocietytomodernsociety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Inthetremendoussocialchangesofeconomy,politicsandculture,SOCialcustomsundoubtedlyalSOwentthroughgreatchanges.TheacademiCCircleshaveobtainedrichfruitsinthiSresearchfield.However,therehasbeenrlospecializedthesiSthatdiSCUSses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HunanProvince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isthesiSwillgiveasystematicstudytoitSOthatwecancomprehend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inHunanfromanotheraspect.Thef01lowlngiSthemaincontentofthethesiS.TheintroductioniSaboutthereasonsofwritingthethesiSandthespansoftimeandspace.Thefirstpartanalyzeswhygreatchangesofsocialcustomstookplace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lashofwesterncivilization:theimpetusofPoliticaltransformation:thechangesofsocialpsychologyandconcept.Thesecondpartprobesinto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Hunan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echangesoftraditionalcustoms:theformationofnewcustoms;thetransitionofthegeneralmoodinsociety.Thethirdpartsummarizesthemainfeaturesofthecustomarychangesanditssignificanceofmodernizationinthatperiod:latebeginningbutfastdevelopment:coexistenceofreasonandblindness:interactionoftheIIcustomarychangesandthepolitictransformation.Theconelusionsketches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customarychangesandsocialdevelopment,andpointsoutthatweshouldguidecorrectly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today’SHunanaccordingtotheSOCialdevelopmentofeconomy,politicsandcultureinHunanProvjnce.Keywords:HunanSocialCustoms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ChangesModernizationIlI引言习俗,即风俗习惯,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载:“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清末民初,一场从年俗入手的改良运动
清末民初,一场从年俗入手的改良运动清末民初,国内矛盾冲突激烈,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社会风气日益低下,官场腐败奢靡之风日盛。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国社会、文化、官场的改革主张,他们创办报纸,兴办学校,宣传西方天赋人权,批判封建迷信,反对官场积弊。
他们选择了改革旧历新年年俗为突破口,一场既轰轰烈烈又旷日持久的社会改良活动由此拉开大幕。
破除积习禁放鞭炮尽管改革年俗的呼声已经发酵了数年,甚至有些地方也率先改良了拜年方式,但是,中国年俗革新的曙光却是在1907年初现的。
这年旧历新年前夕,天津巡警局史无前例地发布了一通布告:节日期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新春佳节习俗中最普遍的一种,历史悠久,南北皆然。
可是一场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死亡20人的踩踏、溺毙事故,却不得不让天津当局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全面禁放烟花爆竹。
据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戴恩庵《沽水旧闻》记载,旧历新年期间,在天津城内草厂庵每年都有大规模的烟火表演。
1895年新春草厂庵举办放烟火,烟火悬南马道,其药线蜿蜒数十丈。
……药线既燃,瞬息出庵,俨然赤火之蛇,疾行锐进,既达南马道。
——《沽水旧闻》结果,因为南马道燃放烟火的架子设在水中央,而“道之左右,均为积潦,道宽仅行一人,不只独木之桥。
因之,挤落水中及倒地踏毙者甚众。
”第二天,当局验尸后公布,这次事故共造成男性13人、孕妇7人死亡。
鉴于历史教训,特别为防止火灾,光绪三十二年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一日(1907年2月3日),天津巡警局在《大公报》发布《巡警分局示》,宣布新年期间全城禁放烟花爆竹:入冬以来,风高物燥。
瞬届年节,竞发花炮。
起花双响,高入云霄。
遗火落下,贻害非小。
贩卖燃放,均干禁条。
特先晓谕,广为劝告。
父戒其子,兄为弟导。
子弟有犯,父兄枷号。
倘敢故违,决不宽饶。
其后,每年节前,天津巡警局均发布此类告示,坚持不懈地实行节日禁放鞭炮。
天津连续数年内革除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旧习,成了历史上国内第一个禁放鞭炮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末 民 初 中 习 国 俗 物 质 生 活 与
服饰
饮食
习俗
变迁
出行
居住
服饰变革(传统官 服)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一品武职麒麟补服
庞杂繁缛
等级森严
服饰变革(军服)
清军八旗军 服
新式军服
服饰变革(男装)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交通工具更新
“黄鹄”号(1865年) 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 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
轮船招商局 (1872年设立)
交通工具更新
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 出现(20世纪初)
有轨电车 上海最早的公共交通
交通工具更新
冯如,1909年在美国试制成功 中国第一架飞机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
中国传统出行方式
人 力
畜 力
交通工具更新
洋车(人力车)
自行车
交通工具更新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1876,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
交通工具更新
李鸿章参加通车仪式
唐胥铁路上马拉车运煤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
交通工具更新
詹天佑
1909年建成
京张铁路修成时合影
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 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火车,电车和汽车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主要限于城市.
新式人力车在城镇也逐渐流行。马车和旧式人力车主要流行于农村和小
城镇.船可分为轮船和旧式船两大类,总的趋势是轮船逐渐排挤旧式
船,但各地的情况很不平衡.与水运有关的习俗较多,而且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
谢谢观看
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另一种传统 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辛亥革命后,外来饮食文化也传入了中国,西餐开始在中国日益流行,请 吃西餐已经成为买办、商人与洋人、客商交往的手段。 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
镜头里的岁月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末民初)
组长:黄子浩 组员:雷晨浩 李长坚 肖锡源 刘亨东 邱曾垣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
1.外部因素 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 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 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 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 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 西方文明的冲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
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
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 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
穿、住、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 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悟。社
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马褂初始产生不可考,兴于明末盛于清,为清代的“行装”
之褂 改变
改良旗袍是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 效仿男穿子长袍,并且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
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成就了这一时代产物。 服饰上男性服装则以西装与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为典 型服饰变化。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 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 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 人称为中山装。
中国传统饮食
南 方
海鲜米饭
北 方
面食肉类
饮食变化
宫 廷 御 膳 满 汉 全 席
寻 常 百 姓 粗 茶 淡 饭
饮食变化 西 餐 传 入 , 中 西 餐 并 行 于 世
咖啡
面包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西餐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时期饮食,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 文化。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第二
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绝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清末民初婚姻、
丧葬、服饰生活的变迁给我们的启迪是富有意味的。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 迁的影响是什么?
中华民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期间,不仅原有 的中国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从欧美传入的西方文化也与本土文 化交相辉映,是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西方先进文 化的传入,人们和吸收先进思想,摒弃原有的封建社会养成的各 种陋习 ,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民国是中国历史中承上 启下的一段历史,因此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革不仅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养成“文明生活” 的习惯,提高整个国民乃至整个国家的整体素质,而且促进后世 的社会文化的发展。
长袍马褂
西式服装
宽大不便 行动迟缓
合身轻便 自由舒适
研习交流1
服饰变革(男装)
中山装
中西合璧
服饰变革(女装)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衣身宽博 线条平直
收腰窄袖 紧身合体
服饰变革(小结) 长袍马褂 西式服装
中 山 装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学 生 装
美观,适体,方便,体现平等,彰显个性
古典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
轿子受到各种车的有力冲击而呈现衰落趋势,平民仅在举行婚礼或丧礼时才向轿 埠租用轿子。
习俗风尚革新
习俗风尚革新
剪辫易服
政治革命
剪辫易服前后的陈独秀
习俗风尚革新
缠足家庭
缠足女孩
习俗风尚革新
新式婚礼
旧式婚礼
习俗风尚革新
跪 拜
作 揖
握 手Biblioteka 习俗风尚革新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构比较单一。但由于大批俄国人的进入,西方饮食文化随之出现。在天津、重庆、 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糕点店逐渐取代了饽 饽铺、茶食店的称号,糕点品种日趋丰富。各大食品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产品做 宣传。例如上海冠生园在《大公报》上连续登载广告,雀巢公司也为其麦精粉做 广告。
中国传统民居
北京四合院
陕北窑洞
江南民居 福建土楼 草原蒙古包
居室建筑变迁
上海外滩
清末明初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 西式建筑或中西合壁式建筑日益 增多。 上海外滩于1844年(清道光廿四 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 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 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 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上海市区黄 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 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 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包 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 (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 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 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 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 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国银行大 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 (1934年)等。
2.内部因素 (1)政治因素
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 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 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有的把改 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 意义。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南 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 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革命 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 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但是,民国经济严重的不平衡的格局,必然导致风俗发展的不平 衡。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风俗的更新更快与内地,城市早于农村。 这种不平衡在城乡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上海、广州、天津、青岛、 武汉等中心城市,得风气之先,成为移风易俗的示范区;而边远山 区,则变化程度甚小。在一些僻远的乡村,女子缠足、男子续辫等 陋习仍较为普遍。民国风俗的新旧反差较之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醒目、 突出。以直观性最强的服饰为例,民国年代服饰上的不伦不类、变 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实际上透视了民国时期社会民众在 审美情趣方面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竭力宣泄自己长期受禁锢的爱美 欲望;另一方面又不愿一下子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民初的一些资产 阶级革命党人希望尽快消除这种不平衡现象,力求风俗形态上的整 齐划一。但是他们的手法粗暴,急功近利,这不利于旧习俗的革除 以及新习俗的树立。风俗的发展和变异,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 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民国处于中古到现代之间,是一个过渡时代, 风俗的演变自然也常有承前启下的特征。
(2)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渴望按照自己的阶级意识改造中国,要以 资产阶级精神改造人们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3)文化因素
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维新派就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进步口号,并成立 “无足会”、“戒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改良风俗的团体。以及新文化 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潮都为民国风俗的变迁提供了思想基础。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生活的变迁是一种长期的动态运演过程。清末民初婚姻、丧葬、服饰生活中出现的 诸种新动局 ,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并为日后旧习俗的彻底变革奠定 了基础。然而 , 半殖民半封建的时代特征又限制了这一变动的深度和广度 , 正是在 这个基础上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才在婚姻、丧葬、服饰生活和其它一些 领域中掀起了更大的波澜。今天 ,社会生活以及婚姻、丧葬、服饰生活中的某些弊 习陋俗仍未得到彻底的革除, 充分说明任何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要经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