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复旦大学投毒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例分析近日,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投毒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该案件不仅令人震惊,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对此案进行分析,探讨案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据报道,该案件发生在复旦大学某食堂,一名学生在食堂内投放了有毒物质,导致多人中毒。
这一事件给校园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也给学校的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针对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投毒者的动机。
是出于个人恶意还是其他原因?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学校的安全管理是否存在漏洞,为何投毒者能够轻易进入食堂并投放有毒物质?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加强校园安全防范,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从投毒者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者个人恶意。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校园内人员的管控,防止陌生人进入校园。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投毒事件暴露了食堂管理的薄弱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校园内各个区域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防范体系。
最后,针对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学校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师生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学校也可以加强校园监控系统的建设,提高对校园安全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复旦大学投毒案件是一起严重的校园安全事件,对学校和社会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通过对此案件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隐含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隐含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作者简介:付惠,(1990.6-),女,山东省聊城市,汉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我国教育的缺失,它深刻的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且不能忽视人品而重技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当今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如何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并有效开展大学道德规范的重构工作,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道德失范应对思路2013年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不禁让我们反思: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社会。
在我们痛心黄洋的遭遇和谴责林某的狠毒时,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危机。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危机是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急剧的产物。
面对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道德规范的重构工作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一)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多数大学生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对浪费现象、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表示鄙视。
但部分同学在否定这些不文明行为时态度比较平和,并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1]。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却往往不容易坚持正确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重复着不文明行为。
(二)注重个人职业理想,对传统职业精神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兼容性、多元化、务实性。
从复旦投毒案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
从复旦投毒案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摘要】复旦投毒案是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思和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件,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措施,并呼吁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文章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落实思想教育工作,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通过这一事件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培养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环境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复旦投毒案、现状、影响、反思、不足、措施、健康和谐校园环境、重要性、社会关注、支持。
1. 引言1.1 案件背景介绍复旦投毒案是一起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该案件发生在复旦大学校园内。
据报道,一名大四学生在食堂内向同学投放了有害物质,导致多人受伤。
这起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发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刻反思。
这起案件的发生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复旦投毒案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和加强措施,才能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才。
1.2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思考五、未来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授业 解惑引导的责任呢
• 语文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 • • • • • • • • • • • • • • • • • • •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 自己的职责。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 法。 5、教育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 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建议:
1、在传授课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和心里变化 2、在分析课文分析古文等内容时,客观真实,不盲目参考 教参,正确引导学生 对待事物的看法。 3、不带个人情绪去上课,不能把学生当成发泄情感的工具。 近年来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屡禁不止,这让我们应该反 思。 5、多了解学生心理 以方便自己更加容易掌握学生动向。
思考一、个人心理健康
据报道,受害学生黄洋在不久前的 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 名的好成绩。据此,有人猜测犯罪 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可能缘于由妒生 恨。尽管“嫉妒”说只是坊间传言, 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 题着实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 反思 。尽管大学生从年龄上已步 入成年,但其心智发育未必有社会 成年人的成熟与完善,拿着毕业证, 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只是代表了 大学学业的完成,在怎样做人、如 何处世的社会教育方面,未必达到 了“毕业”的合格标准。只有高智 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 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 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 会的危险品。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去年某时,⽹络间流传起⼀句有些调侃的话: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说的是近⼏年⼀些学校屡屡发⽣的同宿舍之间杀⼈事件频发,从⽽引起的全民性焦虑。
我和⼏个舍友看了这句话后,也纷纷致电,通过深⼊交流、加强互信,互相感谢对⽅的⼈道主义精神,闹了那么多别扭,⼤家最终还是健全地活下来了。
前⼏天,复旦投毒案⼀审宣判,被告林森浩故意投毒导致室友不治⾝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这个结果并不出⼈意料,因为和⼗⼏年前的朱令案不同,这个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想必如若⼆审维持原判,那么最⾼法会依法核准死刑。
同时,这个案⼦也给我们当代的⼤学⽣带来很多启⽰。
我仔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林森浩的采访,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说的是别⼈的事情,⾃⼰是在讲⼀个故事。
他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恐惧、悲哀,⽽是冷静的轻笑了⼀声,就好像⼀名视死如归的烈⼠。
这让很多⼈不解,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个冷漠、冷⾎的动物。
于是,很多⼈质疑,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缺乏基本的⼈⽂教育。
林森浩⾃⼰也说,他有性格缺陷,他是理科⽣,没怎么读过⽂学⽅⾯的书。
他承诺要做出改变,但这是在不死的前提下。
在我看来,对林森浩的教育固然不⾜,但是教育缺失不是⼀切恶⾏的脱罪辞令。
我们国家很多学⽣连中学都没上完,甚⾄现在还有⼀些贫困⼭区,⼩孩⼦⼩学都读不下去,就出来打⼯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教育,却也没见他们全上街杀⼈放⽕去。
林森浩的问题,是⾃⾝性格的缺陷,却也更是本⾝的劣根所致。
他已经读到了博⼠,智商按说是超过常⼈的,但我敢肯定,就算他把全世界的⽂学名著看完,该发⽣的悲剧,还要发⽣。
嫉妒、暴虐,以及对⽣命的漠视,都是导致他必然要犯罪的原因。
他说了,伤⼈性命不是他的底线,我不清楚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底线。
这样⼀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算有再⾼的智商也没⽤。
早些执⾏死刑,对社会也是⼀个净化。
复旦投毒案对我们的真正启⽰,是中国⼈信仰的真空。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在4月15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4月15日以来“复旦学生投毒案”话题微博关注度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过4000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也成为15日、16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
其中16日相关微博超过14.7万条。
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当日15时23分黄洋经抢救无效在医院逝世。
从4月15日黄洋遭室友投毒入院到4月16日黄洋逝世,众多网友在微博上点起蜡烛来表达对这位复旦研究生的同情与哀悼。
@央视新闻发起的“黄洋,今晚我们一起送别你”的活动更是引发20多万网友转发,7万多网友评论。
4月19日下午,“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该微博称: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复旦投毒案终审,反思不能停
复旦投毒案1月8日10时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被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法院核准。
这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已经终审。
不论判决结果如何,社会都应该尊重法律的判决,这是犯罪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成熟的法治社会应该有的法制意识。
两个名校高材生在这一案件中的生命陨落令人嘘唏。
但是,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反思却不能停。
就在去年年底,温州市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区内,因一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被校督查队扣分后引发多名学生纠纷。
在肢体冲突中,一名16岁男学生不幸身亡;而在今年元旦小长假后的第一天,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几名身穿校服的女生,将一名女生围在屋内,轮流对其扇耳光;还有,据扬子晚报报道,两名高中女生网络对骂,引发双方男友聚集30余人群殴事件。
本来是两个高中女生网上拌了几句嘴,结果却演变成了三十多个高中生聚众斗殴,再看看这些学生们手里拿着棍棒,着实让人捏了把冷汗。
万一哪位同学因打架斗殴而受伤或者命丧黄泉,这些学生不能完成学业不说,恐怕他们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我们知道,高中阶段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唯有埋头苦学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能让自己赢得未来。
而该篇报道中的这些高中生们,却把时间浪费在了谈恋爱、拉帮结派、打群架上,做事情不考虑后果,这也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表现。
倘若家长和学校不对他们加以批评教育,恐怕他们迟早会走上歪门邪道。
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发出“校园暴力来了,我们怎么办”的疑问,虽然各方都在努力寻求破解途径,但校园暴力仍然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几百起。
而这些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大多数都由鸡毛蒜皮的小摩擦、小纠纷而引起,如被班干扣分、口角、身体偶然碰撞、嫉妒优秀学生、看不惯外地生、恋爱纠纷等等。
但是,校园暴力又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式,如“布鞋门”、“处女门”、“火烧门”、“火拼门”、“砍手门”、“针刺门”、“毒药门”、“扒光门”、“强奸门”,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复旦投毒案的看法和认识
复旦投毒案的看法和认识
复旦投毒案是指2013年复旦大学化学生叶永福投毒一起水果里投毒致死事件,而学校未能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和反应,引起了社会强烈抨击和讨论。
复旦投毒案说明了教育机构、社会以及有关行业监管机构的重大疏漏,让恶劣犯罪分子在致死行为中没有及时受到必要惩戒,甚至没有足够注意、重视和认知拆建性犯罪。
这说明,整个社会对犯罪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惩戒机制尚未,形成全面的预防机制,社会容易犯错,以致犯罪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在校园内犯罪也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
因此,应当教育学校给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犯罪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惩戒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安全环境和正确的思想理念。
在班级教育中加强犯罪预防知识教育,涵养正能量,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犯罪的预防意识,净化学生的思想环境,使校园变成一个文明宽容、智慧关怀、平安幸福的体育场所。
当前,从社会各个层面都极度重视犯罪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教育机构、媒体都要多次发出倡议,强调要以更加主动、坚决的态度,及时侦查相关犯罪,处理有关罪行,严格执行一系列的犯罪重拖措施,加大犯罪集中管控能力,加强严厉的犯罪制裁。
综上所述,复旦投毒案应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教育行业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心智、行为以及犯罪活动的监督,以至全方位管理,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给出处理意见,构建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
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提要] 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日上午公开宣判复旦大学投毒案。
张颐武也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贺迎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日上午公开宣判复旦大学投毒案。
法庭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宣判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决关系到两个家庭,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对于这一判决,黄洋父母满面泪痕表示,听到判决很欣慰,儿子可以瞑目了!林森浩父亲说,心里很乱,需要静一静,但一定会上诉。
死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中国教育应该反思,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张女士认为:我们的教育一直都鼓励竞争,强调个人成功,中国孩子很勤奋聪明,但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
投毒案折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的苍白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高一飞持类似观点,他说,林森浩的犯罪社会原因是根本,我们需要有更加健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过分讲究攀比,强调要超过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嫉妒、仇恨。
很多国家,坐电梯遇到陌生人都会面带微笑主动打招呼,而在我们这里对待陌生人很少有微笑。
高一飞认为:对他人的错误要学会宽容,对他人的成绩要学会欣赏,这是我们教育急需加强的地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我国处于社会型期,信仰缺失,造成社会心态浮躁,社会暴力行为增加。
这些人的行为是动物性行为,条件反射行为,你给他一个刺激,他马上有一个反应,没有有效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应该严惩。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什么叫底线教育?就是我可能成不了英雄,成不了榜样,但我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可能成不了名,但不能因此堕落为犯罪。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复旦投毒案,社会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知识而忽视德性,不能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_投毒案心得体会1_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我感到很震惊.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因为他没这个胆量.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_投毒案心得体会2_4月_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_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_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_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_年4月_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_年4月_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_年4月_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_年4月_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_年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_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_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_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_年_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_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某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某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_年2月_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_年5月,复旦_7名学生签署请求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立即执行.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不接受请求信内容,他说黄洋去世对家人打击很大,他也不认同〝林森浩不是一个极为凶残的人〞的说法._投毒案心得体会3_历经三年,一波三折,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近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至此,该案件司法程序宣告完结.这场以青春销陨为结局的悲剧反复刺痛众人神经,这些疼痛中包括对两个家庭丧子之痛的同情.对现世教育的集体忧心等.然而,尘埃未曾落定,叹息之余,更需深刻反思.回顾案件始终,有一个细节颇引人关注.在死刑复核结果出来之前,有记者采访林森浩时问到:〝作为一个大学的同学,研究生的同学,又是室友,这个关系怎么闹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对此,林森浩的回答是:〝那天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机遇可以阻止它发生的.但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我个人的层次.修养,我个人的修身不足,我是无法阻止的〞.这番反思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林森浩投毒致室友死亡时极其缺乏情绪的控制力.近年来,从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再到牵动众人神经的南航金城学院命案,这些有着高学历光环的大学生为何走向犯罪的迷途.向身边同窗伸出残忍之手?除了个人等因素外,还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不足和以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健康身心情绪等为基础的情商教育的引导不利有一定关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曾犀利指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论道虽然尖锐,却不无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名学生.一所学校,其结果迫使学生围绕分数.名次.考试转;而教育目标偏狭.教育内容繁难.品德教育缺乏等也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突出症结.殊不知较之智商教育,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突破瓶颈的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情商素质会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之后,逐步凸显重要作用.何为情商?情商不等同于道德,它是道德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指出,情商水平高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众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再次细想,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自我剖析时多次提到的〝修养不足〞,倘若能够控制对室友的不满情绪.知道如何恰当且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许这般悲剧尚可避免!〝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能用上的占20%至30%,许多工作都需要团体的合作才能完成〞,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情商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当下高校亟需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开好情商这门课,庆幸的是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情商教育上巧作文章.如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的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提上日程,不少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涉及情商方面内容的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是否可将情商教育置于学校制度建设层面?能否通过更多元化.生动性的形式将情商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展现出来?诸如此来问题,高校尚需花费足够精力和时间创新.实践.其中,尤其需明确意识到: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开拓培养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切莫在一味追求名次.荣誉等功利性的迷途上越走越远了.想必这才是〝复旦投毒案〞留给我们极富价值的一课!_投毒案心得体会4_事件:复旦大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林某投毒杀了同寝室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黄洋.我的感想如下:1)事情的起因不见得是什么大事,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不够健康,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引起误会.仇恨.报复.教育当然有责任,家庭也有很大责任.2)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马家爵药家鑫林某人,将来还有更多更多!!这次事件复旦当然有责任,可是,你小学不教育,中学不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成绩成绩,到了大学出了问题却把责任全推到大学教育身上是不公平的.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这是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社会病了,教育如何能独善其身?!3)投毒者一定不是想致同学于死地,而是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报复同学,让同学慢性中毒,甚至得肝癌.不知道这在法律上定什么罪.我认为是蓄意投毒过失杀人.虽然属于过失杀人,但手段卑鄙,社会影响恶劣,后果惨重,应该予以重判.4)假如黄洋没有死,若干年后得了肝癌,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是同学投毒导致的.由此也可以推断,社会上一定还有其他人被投过毒,只是没有中毒身亡而已.那么,我得的病是谁下的毒?我得好好调查一下__。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背后的思考
2014年12月13日,765字的“最后陈述”手写文稿曝光,林森浩称自己“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并请求黄洋父母和家人原谅自己。
林森浩“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的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
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
头脑简单的人生活在并不简单的世界里,随波逐流,随风摇摆,兜不住的迷茫。
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是很不清晰的。
这迷茫与想要有所改变的内心诉求成了我身上最主要的矛盾。
我一直在认识自己。
某日,我在某电视节目里听到一句话: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制定规则的。
这话在当时我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我恍惚地以为我找到了突破口:我要成为一个善于制定规则的人,在生活中要不吃半点亏,还要欺负欺负别人。
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模糊的认知隐隐地引领着我犯下了这个罪大恶极的过错。
黄洋喝了水之后,我一直很后悔,尤其是在黄洋住院,我见到了他父亲之后。
但那时的我,是很难把真相讲出来的。
那时的我,内心是荒凉的,是孤寂的,没有勇气,也没有责任心,有的只是自私与不负责任,有的只是逃避与自欺欺人,有的只是惶恐与不安。
就连对我的家人,对我的父母,我都没有告知,即使是到了我被学校保卫处传唤,即使是到了我被带到派出所,我也仍然没有告诉他们。
我非常地对不起你们:黄洋的父母亲人,还有我的父母家人,你们二十几年殷殷期盼,在就快要成为现实的当口,却因为我一时的无知而幻灭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摧残!如今的我大概是可以感受的。
可惜现在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我选择了上诉与自我辩护。
对于结局,我不敢有所奢望。
如果我侥幸还有机会,我会在后面的日子里竭尽全力地补偿你们,服侍你们终老;如果我还是走了,那也只是我的报应,希望你们能从丧子之痛的阴影中走出,好好地活着。
或许有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会为着自己的过错而赎罪。
同时,我也希望,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能从我身上吸取到教训,引以为鉴!最后,我要感谢斯伟江、唐志坚两位律师对我的无偿帮助,感谢出庭作证的老师,感谢许许多多的帮助着我的人。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事件反思
进入21世纪,仅是校园投毒案,就已经发生多起。1995年,清华
大学女生朱令被投毒,导致终生残疾。1997年和2007年,北京大 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也分别发生投毒案。3起投毒案所使用的毒品都 是重金属铊,清华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不明,北京大学投毒案的毒品 来源于学校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毒品来自网上。 出如此极端的举动,校园里此类案件频发,到底原因何在,更值得 反思。2013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 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记者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 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而当问题出现时,多数学生会选择跟室友‚冷战‛。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复旦投毒案原因分析
篇一:《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摘要》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对国人的教育更为重要,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又严肃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关键词》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人才的培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现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迷乱的人们的眼睛,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多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一次次让人警醒,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药家鑫开车撞人又将伤者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本文将从复旦投毒案简析教育的缺失。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态发展(1)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过程2013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最终在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嫌疑人林森浩在法庭上透露,他就是想趁“愚人节”整黄洋一下,未预料到后果。
林森浩说,他看到黄洋在宿舍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
“他拍着别人的肩膀,得意洋洋的,我觉得那我就整你一下。
以前,听说过有人用这个毒物搞同学的事情,没有想到有这个后果。
”林森浩还说他看过报纸上刊登过类似的事件,“好像是清华大学。
那件事情没有被查获,所以我就做了。
”林森浩说3月30号晚上,他看到饮水桶是空的,于是将毒物投入饮水桶,“黄洋的水杯是白色的。
黄色液体放进去很明显。
所以投入饮水桶里。
”案发后,林森浩说,他查过毒物的性状,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是个病程,黄洋不会死。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道德教育缺失的恶果
德育缺失的恶果----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案,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人们依然在不断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
悲剧总是让人刻骨难忘,仅仅因为水费这点小事,一个研究生用卑劣手段,谋杀了另一个研究生,两个天之骄子以悲惨和耻辱的两种截然不同形式凋零,让各自家庭满心期待、璀璨开放的鲜花已然凋谢!据有关资料显示,十多年来在各类犯罪案件中,“高学历、高智商、低龄化”成为发展趋势。
从至今真相仍未大白的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到最近复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投毒案,以及新爆出的南航一个学生被同学刺死的事,高学历犯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令人震惊万分的是,多少年来,曾令一代又一代人无限留恋的温馨的大学校园生活变成了梦魔;曾亲同手足友好相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室友竟自相残杀。
一句“谢谢室友不杀之恩”,之所以成为微博热门用语,正是因为它充分表达了人们的后怕之情:原来,日常一同起居饮食、毫无防备的同学和室友中,也有这样居心叵测、作案手段高明的凶手!这些进入高校门槛的学子,没有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好事,却走上犯罪道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高学历的人走上不归之路?我们的法治、社会和教育缺失的一环到底在哪里?无数个偶然的结果就是必然,个案形成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要承担责任的也不仅仅是学校;失衡的不仅仅是教育体制,还有社会、法治等。
多少年来,无论家长还是学校老师,注重的都是分数。
“分分,学生的命根。
”道出来了多少莘莘学子心中的愤怒与无奈。
然而,无论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对学生们的愤怒,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依然唯成绩、名校是图,完全忽略了道德、善良、爱心、宽恕等等关于做人的教育。
致使好多学生心理素质极其脆弱不堪,不少人变得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人味尽失,漠视生命,到处充斥着虚荣、享乐、个人主义至上,拜金主义。
当这些负能量充斥头脑后,稍不如意便会恼羞成怒、大打出手,伤人害命。
知识在他们手中变得可怕,而且成为了杀人的凶器和毒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导语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此案历经三年,一波三折,至此司法程序宣告完结。
只是,尘埃未曾落定。
相信许多人心里仍无法完全平静下来。
林森浩的冲动行为结束了黄洋年轻的生命,也让自己走上不归路,更留给两个家庭无尽的哀伤。
这起悲剧,值得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此前,网上已有不少讨论。
而在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的现在,尤其是看了他最后接受央视采访、与父亲会见的相关报道,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好一个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表面看,林森浩是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佼佼者,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又因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复旦大学读研。
一个孩子培养到这样,堪称成功的榜样。
但事实是,林森浩获得了好教育,却显然没有教育好。
也许他在专业上很优秀,在性格与价值观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
过多注重成绩、成功这些标准,而忽视人的内在素质,恰是当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通病。
一个人从启蒙阶段到长大成人,是建立人生观和理想追求的重要阶段。
但在这阶段,考试成绩却是多数老师和家长追逐的目标。
这样的话,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会被扭曲成以“智”优先,进而被异化为考试成绩优先。
小孩在心智成长阶段未能得到成人的良好指引,在性格养成方面也就难免存在不足。
中国教育现状及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
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
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
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成了一门产业却已成事实,教育的收费问题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赞助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第二:只有奴才教育,没有人才教育。
很简单,人才是有人格、思想和思维的,而奴才却简单的多,只教你如何来服从,却不准你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要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猪的理由。
第三: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
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戕害最大的一种教育,一种失败的教育,从德国、日本的再度崛起,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教育。
第四: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
学文科不知道理科,学理科不知道文科,现在学校里,只有学理科失败的才学文,导致了整个国家人文水准的不可逆转的滑坡,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堕落。
一个本科大学生出来,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第六:只有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
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屡见不鲜,很怀疑他们的专业水准,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学术剽窃、职称官本位的今天,这些精英能负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吗?大学办得像衙门,经费年年倾斜,而乡村中的草根教育却无人问津,投资不足。
第七:只有思想教育,没有伦理教育。
教育不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反而中国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一个人如何来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却成为文化断层,如何来处理与国家、民族、家庭、父子、夫妻、朋友却没有定位,造成人心的迷失,造成道德的沙漠。
第八、只有短视教育,没有战略教育。
表现为教育被异化。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事实上只有教条的、模式的、僵化的、断章取义、不合实际与生活脱节的一成不变的教育。
第九:只有阶级教育,没有和谐教育。
这和教育的主导思想有关系,五四以来形成的西化教育,孔子成为过街老鼠,直到现在,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没有一个认真的、全盘的反思,对中国的沉沦、体制文化、国民性没有彻底的肃清遗毒。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用牵一发动全身可是相当确切啊啊。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纸堆之间,做题、做题、还是做题。
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残害青少年的制度。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
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
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
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
“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
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的人。
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现在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
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是怎么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
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
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
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好像是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如果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怎么能出“帅才”呢?除了教出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有在哪里?根源就是当代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最荒唐的是他们把几千年的腐朽教育方式,当“传统的教育模式”延续着,什么应试教育,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如此封建的教育体制还夹着环环相扣的利润链,害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高考于八股文有什么不同?我看没有!都是在压制人性,束缚思想!中国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成这样,我们还熟视无睹,不去改革,长此以往,国家将无人才可讲!解决办法(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
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
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内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
只有内外合力,全民同心,教育的物质储备才有保障,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力惩教育腐败学校“普九”欠下的债务有政府承担,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
切实推进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严格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内容和收费标准,掐断根源,杜绝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依法处理教育腐败行为,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四)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
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其次要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改革原有的志愿填报制度,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
改革现行的择校制度。
只要考核方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主要能力,同时有能保证正确的教育导向。
那么,以分择校就不失为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方式。
但实际上,它是以教育系统内部暂时的不平等换取教育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的整体公平。
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现在城镇就近入学,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