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简介-作文
【精品】小学生作文素材名人堂国学大师-王国维
小学生作文素材名人堂: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国维生平】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
至老,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
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
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
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考师“教授的教授”。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9.王国维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 (3)人物事件2:沉湖自尽 (4)人物事件3:“三重境界” (4)人物事件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人物事件5: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6二、经典语句 (7)三、名家评价 (8)四、作文文段 (8)话题1:勇气 (8)话题2:死亡与永恒 (9)话题3:耐住寂寞 (9)话题4:读书 (9)话题5:理想 (10)话题6:奋斗 (10)话题7:收获 (11)五、精选范文 (11)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11)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12)秉承“六不”做学问 (14)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6)六、适用话题................................. 17 目录09. 王国维一、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实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且,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已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我眼中的王国维 六(1) 陈一
我眼中的王国维六(1)班腊梅组陈一在我们所居住的海宁,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名人,如诗人徐志摩,小说家金庸等。
而现在,我为大家介绍的我们海宁的王国维首先,我先简短的介绍一下王国维的生平: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
而王国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首先,我要说的是每一位中国人都需要的一个重要美德——爱国。
对于爱国,有些人可能不管不顾,而只去管自己升官发财。
而王国维却不是这样的。
以为戊戌变法中形势的改变,王国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
而在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王国维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十分的勤学善教。
王国维在小时候就十分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向老师提问。
长大成人之后,王国维不仅继续不断学习,更是开设了许许多多的学堂,不仅教育后代知识,更告诉了他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同时,他成人后就花了许许多多的时间来进行写作,写出了许多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各方面都有所涉及,颇受人们的喜爱。
王国维也是一个凡事认真考虑的人,做事从不随随便便,直到去世。
现在,虽然许多文章也在提倡这点,而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做事时总是为了追求速度,草草了事,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浪费了许多时间。
王国维的认真,可不是一般的。
就连他的遗书也是认真书写而成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深深的感情。
王国维的这种态度,从遗书中第一句中也可见一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反顾”。
从中可以看出,王国维死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死不是仓仓促促的,是有意义的,不是轻于鸿毛的,而是重于泰山的。
还有,王国维也是一个老实的人。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就对王国维进行了一次评价:但他的感喟,却往往和罗振玉一鼻孔出气,虽然所出的气,有真假之分。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1927年夏天,风吹着街道两边的杨柳,来往的行人走在新时代的战乱之中。
王国维感于“世道已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写好遗书装在兜里,于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
遗书全文如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导。
我死后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于清华莹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
这并非溢美之词。
在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词曲学、红学、金石学等领域,王国维均有深诣和创新。
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
国学四大导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在民国这样大师辈出的时代,王国维却是被众多大师们极力推崇着的大师中的大师!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胡适:“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王国维——近代中国最后的思想家
王国维——近代中国最后的思想家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
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世事不得人所愿的辛酸和痛苦。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以这句话把他的人生一切境遇,向我们娓娓道来。
出生于光绪三年的王国维,适逢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没落,这位国学大师从小受到的也是传统的教育,曾在十六岁时考得秀才,但在乡试上屡试不中。
我时常会想象,如果王国维走上政治一途,还会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思考和这样隽永的佳呢?后来王国维留学海外,掌握了多种外语,这为他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国维并没有遵循人们常说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相反,他在文学、史学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也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学。
似乎,他对政治毫不心。
可他也是个矛盾的人,在辛亥革命后,他又重新蓄起了辫子,这个时候,连溥仪的辫子都剪掉了。
说到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少有人能把它完整的讲述出来。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树叶凋谢,而乱世中只有他能够爬上真正的高楼,居高临下,看到天涯海角,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这种境界中,人要立志坚定、下定决心、排除干扰。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来自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
这种境界中概括的是人锲而不舍的坚强性格和对事业的执着态度。
也就是说只要为了我们坚持的目标努力奋斗、不惜一切、执着追求,那么也就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种境界中描述的是一种在经历了诸多挫折、诸多磨炼后,一个人渐渐的成熟起来的感觉。
这种境界的人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理解别人迷惑的道理。
到了这个境界,人往往在事业上就会有独创性的贡献,这种贡献和成功并不是神来之笔,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努力缔造出来的,是用一生的心血浇灌出来的。
这三种境界不可谓不精妙。
每每读来,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王国维,不愧为近代中国最后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思想之深刻,令人叹服。
“以沉至国”——王国维_高中作文
“以沉至国”——王国维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以沉至国”——王国维,感谢您的阅读!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爱国的话题从来不曾休止过,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乏芸芸爱国将士。
爱国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上对其偏执的体现,是言语上对其无比尊重的描述,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爱国故事流传至今。
随着启蒙思想的、文艺复兴。
当思想和文化到了巅峰造及的时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很多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归附感更为明显。
而爱国的方式也形形色色。
如今我摒弃了那些战死沙场的忠义爱国志士,摒弃了那些以死进谏的圣贤谋士,摒弃了那些用文笔辞赋来?I卫国之尊严的文豪,只为那淡定从容的纵身一跳,留下无法形容也无法猜透的爱国情深。
清末国文——王国维。
王国维于清朝末年赙仪皇帝时提携的学士,为感激赙仪的知遇之恩,王国维倾其毕生的文学造诣尽心尽力的为清朝的颠覆而努力!可惜的是当时清朝气数已尽,费王国维一人之力能挽回,加上当时改革的潮流更为符合当时的局势,也更能从更本上挽救中国,更多人意识到的是清朝的无能,并非王国维的盲从。
但是不管是愚忠也好,盲从也罢,王国维最后选择的方式都是值得一惊的。
也为世人所惋惜。
他没有挥刀自刎,没有纵身悬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只是安静的安静的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自没,没有人预料他会有此一步,走上这条路似乎又是他早就决定的,尽管他临走前出席在所有他应邀的场合,没有任何的异常,生活工作一切照旧,我无法想象他的淡定和从容,无法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心境,一种决然的心在他的内心安稳的滋生却不留痕迹。
当时的昆明湖水位很浅,连他的后背衣服都未打湿,可以想象他是在淤泥中窒息的,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当初对清朝陪葬的感言终究成为现实,是不得已还是遂愿,如今已无法考证,只是这样的情怀我无法把它不视为是对国的忠心。
对君的恳诚。
也许对王国维还是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看法对已故的老者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遂愿了随心了便安息了。
高三:唐丹。
王国维人物传记
王国维说起《人间词话》,可能有些同学不太清楚,但如果说起“人生三境界”,恐怕不少人都能立马吟出以下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人生三境界”定义就是出自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
一代宗师,灿然有光王国维先生,汉族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yú),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què),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嘉兴海宁,1927年6月2日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而死。
王国维先生一生自辟蹊径,跳出前人窠臼,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王国维先生早年追求新学,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叔本华等西方哲学美学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
在文学和美学研究上,他创作出以《人间词》和《人间词话》为代表的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
在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的成果主要收集在《观堂集林·史林》中。
王国维先生结合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和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以地下的材料(考古)与地上的材料(文献)的印证比较来考证古史,在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文物、古代北方民族和辽金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以西方哲学问题作为出发点,以西方哲学模式为依托来整理中国古代哲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
王国维先生成长于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学问接触碰撞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把东西、古今学问共冶一炉,不固守前人的路,力主创新,走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道路。
秉性耿介,不畏权威在1892年考上秀才之后,王国维在与学友的聚谈中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清代汉学家们研究学问的“正途”——考据学。
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即从广泛的资料中收集证据,并检验不利于此证据的种种假设。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_优秀作文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作者:李诗缘王国维(1877年—1927年)是我国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他的名作《人间词话》可谓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一本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讲过人生或成功的三个境界,今天,我就来解读一下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和我对它的看法。
第一境界“立”对应的诗句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个指的是人生事业开始前的一种规划,只有先构思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后,才能化构思为现实,才能为自己所用。
通过“独”这个字能看到,必须要自己规划,不能依赖别人,因为只有你自己明白你想要什么。
境界“守”对应的诗句是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指的是在设好一个目标,一个蓝图后,要尽心尽力的做它,把蓝图变成现实。
如果不努力去执行自己的计划,那你的事业或学业不可能成功。
所以哪怕忙到“衣带渐宽”,忙到“人憔悴“也不会对放弃对成功执着的信念。
从“不悔”这个词能看到,我们做事必须要有决心,不能放弃,如果因为遇到挫折而半途而废,就会无功而返。
第三境界“得”对应的诗句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立”和“守”的两个境界的的磨练和辛苦播种和浇灌后,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尝到了成就感的滋味。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高度阐释了我们人的一生,它就像一场跨栏长跑。
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设立好远大目标,努力训练为比赛做准备;壮年时期,我们开始比赛,比赛的过程十分坎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该轻言放弃。
到了老年,当年那些没有半途而废的人这时已经跑到了终点,目标近在咫尺。
蓦然回首看到曾经自己跑过的道,发现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开花和结果,成就感一定会油然而生。
生命收关时刻意识到自己以前流过的汗,瘦了的身子,都没有白费,因为内心深处,你会感谢曾今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无悔!晓东老师微点评:小小诗缘,竟然对王国维的为学三种境界阐述的这样有深度,当真让我刮目相看!为学,就要守得住孤独寂寞,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为学是苦的,但是只有经过这苦与累的浸润,最后的成功之花才能惊艳世人的眼睛。
家乡人物介绍----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先非常荣幸,身为一个海宁人,生长在一个极其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里,孕育了伟大诗人徐志摩,穆旦,还有我今天要介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一一一一、、、、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少年失意少年失意少年失意少年失意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结识罗振玉结识罗振玉结识罗振玉结识罗振玉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原空四军政委王国维简介
原空四军政委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901年-1966年),字梓翔,号浩然,江苏扬州人,原空四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
王国维的家庭背景十分优越,他的父亲是清朝时期的大官员,王国维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34年参加了长征。
在长征中,他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并被任命为原空四军的政委。
在原空四军中,王国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不仅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而且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善于与士兵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他还注重培养士兵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战斗环境。
在抗日战争中,王国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领导着原空四军在南方进行游击战争,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他还积极参与了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1949年,王国维随军进入南京,参加了解放南京的战斗。
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智慧,为解放南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市市长,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积极推进了南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并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王国维的政治生涯并不长久。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
他在1966年去世,享年65岁。
他的离世给中国的军事和政治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王国维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和政治家。
他在长征和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智慧,在政治生涯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去世是中国军事和政治事业中的一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和事业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
王国维简介
我是谁? 我是谁?
考 古 大 师 等 各 美 方 面 成 就 卓 著 的 学 术 巨 子 , 、 文 古 、 学 、 学 史 、 学 学 、 学 文
在 盐 官 镇 人 。 清
宁 安 , 号 观 堂 、 末 秀 才 , 。 国 , 观 永
静 国 维 (
王
。
1877 —1927 1927 年 年 , 、
人 生 历 程
3、人生转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 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 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情, 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 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 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 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4、巨子陨落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 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在颐和园昆明湖沉湖而死。
•
2、“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 逼债” 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 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 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 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 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 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 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1、少年失意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 、 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结 结 识罗振玉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 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 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 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 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 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 “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 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 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 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 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 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 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 走”,食五品禄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王国维是一个性情极为淡泊的人,寻常是不与常人亲近的,有着自己安静和宁的内心世界。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代表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事迹1.少年失意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62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作文范文]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1901年赴日本留学。
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靠不住的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
他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
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着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
”他不附和,也不驳难。
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
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
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甚至有当时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在他看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他都有问必答。
在他执教清华的两年中,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领受了他的恩泽。
在讲课之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
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是听王国维讲《诗经》。
王国维的这节《诗经》课,讲得很朴实,见解又很精辟新颖,为王力闻所未闻,他深感受益。
但是,当碰到某些问题时,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有时一节课下来,竟说了几个“我不懂”。
国学大师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作文
国学大师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五十余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
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年月日上午,颐和园鱼藻轩,一名身着旧式马褂的男子,脑后还拖着一条不合时宜的辫子,只见他对着昆明湖,纵身一跃,沉入湖底,气绝身亡。
车夫还在园门口耐心地等待着雇主,却不曾料到他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人们在他内衣兜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五十余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的死因,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谜团,各种猜测不断:殉清说、丧子说、妻妾出轨说、欠债说……任凭后人如何说,他还是他----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强入侵,国家积贫,战争不断。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却大师辈出,璨若星辰,为黑暗愚昧的中国带来了一缕缕瞩光。
然今人写民国风云人物,多写才子佳人,如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还如胡兰成与张爱玲等。
即使写鲁迅,也必要带上许广平和朱安。
总之,没有点绯闻,没有点三角恋,没有一场旷世的恋情,在读者的眼里,人物好像就变得灰暗,失去了绚丽的色彩,即使是大师的生平也难以满足好事者的猎艳心理。
私生活中缺乏感情纠缠的王国维,无论你喜欢与否,他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丰碑式的人物,赫然屹立。
年,王国维在浙江海宁出生。
家境不算富裕,却也是家学渊源。
少时不仅读《四书五经》,还翻阅各种经史古籍。
在父亲严苛的教育和私塾先生的教导下,青年时代的他便名扬海宁。
虽父亲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但兴趣不在此的他,落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岁那年,王国维到上海《时务报》报馆进行校对工作。
此时,他结识了罗振玉,从而有机会到其成立的东文学社学习西方文化,也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等的哲学思想。
后来又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东渡日本。
罗振玉在王国维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谓亦师亦友亦儿女亲家。
2020高考语文作文人物专题 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素材
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
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
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
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
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
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平简介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是中国历代史上十分出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名名声显赫的文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出色的成就,并且受到了世人的爱戴与敬佩。
王国维出生于公元1877年,他是浙江嘉兴人,原名为王国桢,由于王国维的家中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儒学和国学精粹的,可以说王国维在年幼的时候便已经受到了良好家风的熏陶,并且,王国维一生中在国学上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成就,王国维编纂的《人间词话》,一度为人成为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作。
同时王国维还精通多国语言,可以说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但是王国维最终却因为时运所逼迫,以至于走投无路而自杀身亡。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著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上面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王国维的早年也与一般的学子一样,一心考取功名,但是终究不太如愿,可以说王国维前期的经历是十分的曲折的,曾经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但是都不曾如愿,最后只能是在文学史上面留下惊艳的成果。
王国维曾经写过很多文章,目前能够翻阅查找到的便多达几百篇,可以说是对于王国维的国学才华的重视以及偏倚。
虽然王国维一生中的著作等身,但是他的一生却走得十分的曲折而又艰难,公元1927年,王国维遇害,但王国维最终的死因至今都是众口不一的,可以说一代才子的陨落对于我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王国维的作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史上面一位十分难能可贵的文学大家,可以说王国维的作品也是繁多的,基本上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王国维了,王国维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极高的,与王国维本人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王国维的作品中的文笔细腻工整,辞藻华美,有着极强的国学风采于其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为人所熟知,可以说是王国维的代表作品之最了。
[作文范文]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1901年赴日本留学。
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靠不住的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
他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
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着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
”他不附和,也不驳难。
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
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
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甚至有当时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在他看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他都有问必答。
在他执教清华的两年中,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领受了他的恩泽。
在讲课之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
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是听王国维讲《诗经》。
王国维的这节《诗经》课,讲得很朴实,见解又很精辟新颖,为王力闻所未闻,他深感受益。
但是,当碰到某些问题时,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有时一节课下来,竟说了几个“我不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年—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年赴日本留学。
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靠不住的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
他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
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着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
他不附和,也不驳难。
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
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
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甚至有当时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在他看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他都有问必答。
在他执教清华的两年中,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领受了他的恩泽。
在讲课之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
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是听王国维讲《诗经》。
王国维的这节《诗经》课,讲得很朴实,见解又很精辟新颖,为王力闻所未闻,他深感受益。
但是,当碰到某些问题时,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有时一节课下来,竟说了几个我不懂。
起初王力感到不满足,他想,老师是传道解惑的,怎么常说我不懂呢?后来才慢慢体会到,其实,王国维先生说的不懂并非真的不懂,课后有学生问及他说不懂的地方,他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他之所以在课堂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的谨慎,他认为他的见解尚未十分成熟,不宜做结论;二是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尚未定论的问题。
王力对王国维这种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十分敬佩。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之死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
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
是夜熟眠如常。
翌晨(即年月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
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
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
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
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
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
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
宁静无悔的选择,似乎在追求着什么,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那内心深处的一种恬然吧!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才思敏捷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一进家门,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阔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教子甚严的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暗示儿子一番。
为活跃气氛,父亲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副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小启超不知父亲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恍然大悟,但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爱国救国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
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真诚宽容年月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
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
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
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笃信科学梁启超终生笃信科学,他为西医辩护,便是为科学辩护。
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知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
……诊病应该用这种严密的检查,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的余地的。
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生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我发表这篇短文章的微意。
私下里,梁启超先生对家人说过,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也曾说过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但面对公众舆论,他还是发表了上述为协和、为西医、为科学辩护的文章。
年月日,梁启超病后再次住进协和医院,最后在该院病逝。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梁启超先生这样,因自己的病与死,留给后人许多感慨,许多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