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对应学生用书P60)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咫.

尺(zh ǐ) 2.停滞.(zh ì) 3.糯.

米(nu ò) 4.掰.开(b āi ) 5.短暂.

(z àn ) 6.泥淖.(n ào ) 7.狩.

猎(sh òu ) 8.尸骸.(h ái ) (二)多音字

1.裳⎩⎪⎨⎪⎧ 霓裳.(ch áng )衣裳.(shang ) 2.空⎩⎪⎨⎪⎧

空.洞(k ōng )空.白(k òng ) 3.薄⎩⎪⎨⎪⎧ 稀薄.

(b ó)薄.饼(b áo )薄.荷(b ò) 4.折⎩⎪⎨⎪⎧ 折.断(zh é)折.腾(zh ē)折.耗(sh é)

5.结⎩⎪⎨⎪⎧ 打结.(ji é)结.实(ji ē) 6.脉⎩⎪⎨⎪⎧

温情脉.脉(m ò)脉.搏(m ài )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但她意识到自己已不能与上海分开,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二、写准字形

1.⎩

⎪⎨⎪⎧ mi ǎn (缅)怀沉mi ǎn (湎) 2.⎩⎪⎨⎪⎧ c āng (苍)白c āng (沧)桑 3.⎩

⎪⎨⎪⎧ b ān (斑)点b ān (班)级 4.⎩⎪⎨⎪⎧ 天t ā(塌)地陷糟t à(蹋) 5.⎩⎪⎨⎪⎧ 轻言m àn (慢)语轻歌m àn (曼)舞 6.⎩⎪⎨⎪⎧

nu ó(挪)不动袅nu ó(娜) 三、用对词语

1.发掘 挖掘

2.沉湎 沉溺

四、积累成语

1.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3.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述的事情十分熟悉。

4.脱颖而出:锥子的尖端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

5.不计前嫌:不计较以前的嫌隙,指大度和解。

(对应学生用书P61)

海派文学的传人——王安忆

简介:王安忆,1954年3月出生于南京,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

是剧作家王啸平,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1970年到安徽插队落户,1972

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1978年回上海工作。现

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品:代表作品有小说《长恨歌》《小鲍庄》《流逝》《富萍》等。

评价: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一部怀旧的“上海故事”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在这种背景下,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超出一部小说所能够承载的意义,成为“上海怀旧”的象征。作者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更多地从王安忆浓墨重彩的笔触中细细品味老上海弄堂、洋房、酒吧中弥漫着的30年代老上海的气息。所不同的是,普通读者可能更多地满足于这种消费性的怀旧,而研究者则力图从中挖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恨歌》已经等同于“上海故事”了。

《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影响不了王琦瑶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刻的人生一样。

赏情节

1.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意义?

[明确]作者描写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进行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家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

赏人物

2.结合选文分析王琦瑶与严师母的形象

[明确]王琦瑶本是上海典型的弄堂女儿,1957年,历史的大背景似乎无声无息,看不到那种明显的痕迹,而事实上,历史的力量正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着作用。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就正体现在她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它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种琐屑也充分说明了她们对生活依然葆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就是“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也不去管它”。虽然明知时间留不住,却还是要做出努力,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那也便是“严师母”所无限感慨的——“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这一种挽留的姿势,让人生有了“哀而不伤”的味道,倒也难得。

另一方面,历史的翻转,岁月的流逝,让王琦瑶与严师母们都拥有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不懂为什么要彼此生隙,好都好不过来了。”没有名利之争,也就没有耍心眼、藏心机的必要,在最闲来无事的日子里,和和暖暖地互相安慰着。

赏环境

3.《围炉夜话》有没有表现出时代的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文章看似没有表现时代背景,但作者把时代的印记细细地刻在王琦瑶的生活上,让1957年的历史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作用。

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记忆就体现在他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种不屑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依然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作者认为时代是一个抽象的背景,而背景的日常形态的流水的日子才是亘古丰厚的。

赏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