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2课《围炉夜话》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2课《围炉夜话》教案

围炉夜话教案上林县中学周佳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围绕“夜话”的环境和内容,理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活观。

3、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1、分析“夜话”的环境和内容,体悟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从细密的日常叙述中,领会小人物在大时代中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

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王安忆,当代作家。

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

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流逝》、《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遍地枭雄》等数百万字的小说,以及散文、论文等作品。

三、内容梗概《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

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四、研习课文问题1:《围炉夜话》是一个有故事的标题,四个字组合在一起,给我们读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明确:诗意、温暖、温馨、家的感觉、小资情调、浪漫情怀等问题2:这样温馨的闲来无事的“夜话”,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说出来的?这个环竟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明确:“墙壁和地板上沾着黑色的煤屑,空气污浊而且干燥,炉子里的火在日光下看来黯淡而苍白。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课件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高二《中国小说欣赏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课件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高二《中国小说欣赏语文课件

(二)多音字
1.脉温脉.情搏脉.m脉ài

2.空空空..洞白kkōònngg
解.剖 3.解解.数
jiě xiè
解.差 jiè
稀薄. 4.薄薄.饼
bó báo
薄.荷 bò
12/11/2021
二、写准字形
miǎn 缅 怀 1.沉miǎn 湎
qì 器 重 3.喧xiāo嚣
cāng 苍 凉 5.cāng 沧 桑
12/11/2021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糯.米(nuò) 3.煤屑.( xiè) 5.泥淖.(nào) 7.嫩.鸡蛋(nèn) 9.狩.猎(shòu)
12/11/2021
2.命运多舛.(chuǎn) 4.咫.尺( zhǐ) 6.尸骸.( hái ) 8.醇.厚(chún) 10.嬗.变(shàn)
12/11/2021
赏技巧 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 (1)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不厌其烦,甚至有些琐碎地写上海王琦瑶等人的吃 喝玩乐,描写出的生活细节就是他们人生的全部。 (2)用典型人物象征城市精神 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这 座城市市民的言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王琦瑶虽有自己的 特殊性,但她身上集中(甚至有些夸张)地体现着上海市民的 特质,自然也就是上海的典型特征。
移,人们还有理由从一个更大的范围予以考察:当今的文化语
境之中,昔日的帝王和英雄隐没了,宏大的叙述正在分解,种
种闲言碎语登堂入室,女性和城市走向现实的前台——这一切
难道不是在召唤一个深刻的解释吗?
(选自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长恨歌〉》,
12/11/2021
《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有评论者认为“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物的创造,或是以她为上海 的历史命运的写照,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使命”,王安忆以日常生 活的层面来完成这一使命却使她与上海有了同构的性质:王琦瑶就 是上海,上海的历史就是由“王琦瑶”们创造的。王琦瑶和上海一 样,历经数劫依然百折不挠、生机盎然。作者把对这个城市的历 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观等的潜心关注都化成了《长恨 歌》中王琦瑶美丽、单纯、不幸的一生。“人是无所谓有什么本性 的,他唯独只有一部历史。”作者把一些读者关注政治、关注大时 代风云、关注社会变革的审美趣味收拢来,引向对一个置身于大时 代之外,但命运又不免受大时代变动影响,用大时代的边角料锲而 不舍裁剪自己人生的一个女人命运的关注。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王安忆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选材的方法。

3.练:赏析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4.写: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王安忆名言名句1.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

2.人穷志不穷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是人穷志短。

3.人就是这样子,什么轻松就干什么,所以古典的享受就变得非常辛苦。

4.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5.我觉得人长得越来越像了,这和潮流有关。

人长得越来越像实质上是指人越来越潮流化了。

不像过去,生活相对隔绝,影响也都是小范围内的。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入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等长篇小说。

她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于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相关链接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2.《长恨歌 围炉夜话》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2.《长恨歌 围炉夜话》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围炉夜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王琦瑶等人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探析他们的人生态度。

2.初步理解王安忆小说用日常生活构筑历史的创作理念。

3.通过学习《围炉夜话》,激发学生完成《长恨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古到今我们的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我们先来来做一道历史题。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是?B。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为我们书写的历史,是英雄伟人、整顿山河、改革发展,这些核心事件推动着历史奔流向前,但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围炉夜话》这一节,重回1957年,感受柴米油盐中历史。

二、重回现场,构建日常问题: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回忆这篇小说,在这个1957年的冬天,是哪些人在“围炉夜话”?他们又具体做了什么?明确:王琦瑶、严师母、康明逊、萨沙四人聚在一起围炉夜话。

他们制作食物、闲话家常(谈吃论穿)、简单游戏。

问题:主人公其实做的都是一些非常日常的活动,(板书:日常)没有什么特别,但在作者的描述下,这样的聚会给你们一种什么感觉?预设:温馨、舒适、惬意……师:文中王安忆借萨沙之口也有一句评价,是?明确:“这时,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

”(板书:精雕细作)问题:请大家在小说中找出描述主人公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鉴赏,说说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这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

①她前一夜就将糯米泡上,这时米粒就胀得很鼓。

高中语文练习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

高中语文练习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关于幸福王安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

也许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后了的大白话,而我却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因而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好像就是以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

我们同情别人生活不幸而自觉着幸福,我们评价着别人的是非长短而深觉自己又高尚又美好.于是,我们也无法不提高了警惕地想到,人家将对我们的生活怎么说。

这是一个极大的困扰,我们无法解脱这个困扰,我们很沉重,无法轻装上阵。

为了这个困扰与顾虑,我们自己的感觉反倒下降,反倒被我们自己忽略.我们心里充满了奇特的自尊与自卑。

别人的目光对于我们是那么重要,使我们不安.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承认与肯定,我们再幸福也不幸福了,我们再快乐也不快乐了.我们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无法由我们自己验明。

我们被动地生活,寻找幸福,我们常常寻找不着,因为我们出发时就迷了路.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1~4题。

1.“他不禁感叹地念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何理解萨沙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萨沙的这种感叹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

这种感叹里含有对前文介绍的这种精雕细作的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同时这句话还引出下文严师母对穿的见解。

从而承上启下地写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

2.“这是火炉边最温情脉脉的时刻,所有的欲望全化为一个相偎相依的需求,别的都不去管它了。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

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对应学生用书P60)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咫.尺(zh ǐ) 2.停滞.(zh ì) 3.糯.米(nu ò) 4.掰.开(b āi) 5.短暂.(z àn) 6.泥淖.(n ào) 7.狩.猎(sh òu) 8.尸骸.(h ái) (二)多音字1.裳⎩⎪⎨⎪⎧ 霓裳.ch áng 衣裳.shang 2.空⎩⎪⎨⎪⎧ 空.k ōng 空.k òng3.薄⎩⎪⎨⎪⎧ 稀薄.b 薄.b áo 薄.b 4.折⎩⎪⎨⎪⎧ 折.zh折.zh折.sh 5.结⎩⎪⎨⎪⎧打结.ji 结.ji 6.脉⎩⎪⎨⎪⎧ 温情脉.m 脉.m ài 二、写准字形 1.⎩⎪⎨⎪⎧ mi ǎn 沉mi ǎn 2.⎩⎪⎨⎪⎧c āng c āng 3.⎩⎪⎨⎪⎧ b ān b ān 4.⎩⎪⎨⎪⎧天t 糟t 5.⎩⎪⎨⎪⎧ 轻言m àn 轻歌m àn 6.⎩⎪⎨⎪⎧nu 袅nu三、用对词语1.发掘 挖掘2.沉湎 沉溺四、积累成语1.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3.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

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述的事情十分熟悉。

4.脱颖而出:锥子的尖端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

5.不计前嫌:不计较以前的嫌隙,指大度和解。

海派文学的传人——王安忆简介:王安忆,1954年3月出生于南京,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

1970年到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

1978年回上海工作。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品:代表作品有小说《长恨歌》《小鲍庄》《流逝》《富萍》等。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课件1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课件1

2.写作背景 1949 年 上 海 解 放 , “ 三 小 姐 ” 和 “ 旧 时 代 ” 都 抛 进 了 历 史。王琦瑶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与上海不 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 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安居下来,由爱丽丝 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她 的命运,但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的“平安里”的屋子里, 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 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 覆地,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 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还有打情骂 俏。节选的部分就是描述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2)沉湎·沉溺 辨析:“沉湎”是沉醉在某种境界之中。“沉溺”是陷入 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多指生活习惯方面,含贬义,如“沉溺 于酒色”“沉溺于网吧。” 例句1:他___沉__湎___淫逸,终于一事无成。 例句2 :现 在许多 孩 子都 ___沉__溺___于网 络 游戏 , 不 能自 拔。
4.词语解释 (1)俯瞰:从__高__处__往__下__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绎:铺__陈__,___发__挥__;__展__现__,__表__现__。________________ (3)应景:为__了__适__应__当__前__情__况__而__勉__强___做__某__事__。_____________ (4)泔水:倒__掉__的__残__汤__、__剩__饭__菜__和__淘__米__、__洗__刷__锅__碗__等__用__过__的_ 水。 (5)美轮美奂:_形__容__新__屋__高__大___美__观__,__也__形__容__装__饰__、________ _布__置__等__美__好__漂__亮__。__轮__,__高__大__;__奂__,__众__多_ 。 (6)脱颖而出:_比__喻__人__的__才___能__全__部__显__示__出__来__。____________

【新步步高.】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Word版含解析

【新步步高.】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一、作者名片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等长篇小说。

她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于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二、内容链接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对王琦瑶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这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三、人物长廊王琦瑶是一位集40年代上海小姐的优雅于一身的典型代表。

王琦瑶美而不艳,她情态优美却不是高不可攀,她矜持却又亲切,造作而又不浮夸,她不高尚但绝不低俗,她现实却又讲情调,她缺少见识但又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又经过文明的淘洗。

王琦瑶是最懂生活的人,没了她,生活便没了情致和韵味。

王琦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的吃、穿、用以及爱好都流溢出难以言说的韵味。

她任人摆布地在程先生的包装下成为家喻户晓的“沪上淑媛”,从此拉开了她传奇一生的序幕,她半推半就地成为叱咤风云的李主任的金屋阿娇。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长恨歌 围炉夜话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长恨歌 围炉夜话

·
16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 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 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 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 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 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 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 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 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 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 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 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
29
3、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他们 “沉湎往昔”?
·
30
4、他们为什么会“沉湎往昔”?
节选前王琦瑶有怎样的经历?
·
31
节选前情节
四十年代王琦瑶被选为“上 海小姐”,走上上流社会,过着 奢侈的生活。 1949年上海解放,她在平安 里隐姓埋名。政权的更替改变了 她的命运,但并没有改变她的生 活。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她 在屋内聚会、打牌、喝下午茶、 围炉聊天吃东西 ,过着精致的 32 生活。 ·
·
15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 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 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 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 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 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 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 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 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 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 —李主任飞机失事。
· 10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 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 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 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 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 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 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 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 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含答案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王安忆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选材的方法。

3.练:掌握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4.写: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王安忆名言名句1.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

2.人穷志不穷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是人穷志短。

3.人就是这样子,什么轻松就干什么,所以古典的享受就变得非常辛苦。

4.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5.我觉得人长得越来越像了,这和潮流有关。

人长得越来越像实质上是指人越来越潮流化了。

不像过去,生活相对隔绝,影响也都是小范围内的。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入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等长篇小说。

她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于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相关链接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看王安忆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咿咿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过往。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

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

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已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地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一声鸟或一堵墙我们如果有颗安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

当时间在流动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自然中美丽的景观固然能撼动我们的心,但人文里时常被忽略的东西,也一样能震荡我们。

例如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例如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例如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例如断落了的一堵墙。

人,在这个宇宙之间,多么渴望企图去创造一些什么,有时是为了生活的必须,有时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时,只是无意间的创作罢了。

时间以一种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创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跃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的一种必然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忧伤或失落。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歌唱,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

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它会断颓,有一天,它会完全的粉碎。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王安忆及其作品的评价(1)不愿重复自己。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2.《长恨歌》》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2.《长恨歌》》4

《围炉夜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王琦瑶等人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探析他们的人生态度。

2初步理解王安忆小说用日常生活构筑历史的创作理念。

3通过学习《围炉夜话》,激发学生完成《长恨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古到今我们的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我们先来来做一道历史题。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2170年代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是?B。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为我们书写的历史,是英雄伟人、整顿山河、改革发展,这些核心事件推动着历史奔流向前,但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围炉夜话》这一节,重回1957年,感受柴米油盐中历史。

二、重回现场,构建日常问题: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回忆这篇小说,在这个1957年的冬天,是哪些人在“围炉夜话”?他们又具体做了什么?明确:王琦瑶、严师母、康明逊、萨沙四人聚在一起围炉夜话。

他们制作食物、闲话家常(谈吃论穿)、简单游戏。

问题:主人公其实做的都是一些非常日常的活动,(板书:日常)没有什么特别,但在作者的描述下,这样的聚会给你们一种什么感觉?预设:温馨、舒适、惬意……师:文中王安忆借萨沙之口也有一句评价,是?明确:“这时,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

”(板书:精雕细作)问题:请大家在小说中找出描述主人公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鉴赏,说说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这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

①她前一夜就将糯米泡上,这时米粒就胀得很鼓。

萨沙自告奋勇往磨眼里舀米,半勺水半勺米的。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长恨歌》围炉夜话)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咫.尺(zh ǐ) 2.停滞.(zh ì) 3.糯.米(nu ò) 4.掰.开(b āi) 5.短暂.(z àn) 6.泥淖.(n ào) 7.狩.猎(sh òu) 8.尸骸.(h ái) (二)多音字1.裳⎩⎪⎨⎪⎧霓裳衣裳 2.空⎩⎪⎨⎪⎧空洞空白 3.薄⎩⎪⎨⎪⎧ 稀薄薄饼薄荷 4.折⎩⎪⎨⎪⎧折断折腾折耗 5.结⎩⎪⎨⎪⎧打结结实 6.脉⎩⎪⎨⎪⎧ 温情脉脉脉搏 二、写准字形 1.⎩⎪⎨⎪⎧ 缅怀沉湎 2.⎩⎪⎨⎪⎧ 苍白沧桑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但她意识到自己已不能与上海分开,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3.⎩⎪⎨⎪⎧ 斑点班级 4.⎩⎪⎨⎪⎧ 天塌地陷糟蹋 5.⎩⎪⎨⎪⎧ 轻言慢语轻歌曼舞 6.⎩⎪⎨⎪⎧ 挪不动袅娜三、用对词语1.发掘 挖掘2.沉湎 沉溺四、积累成语1.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3.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

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述的事情十分熟悉。

4.脱颖而出:锥子的尖端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2.《长恨歌》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2.《长恨歌》1-人教版
好处。
(2)结合已阅读过的小说《六指猴》分析本文在 叙事节奏(情节发展推进速度)上的特点,体会这
种处理方式的原因和好处
谢谢
颜流夕《还原人生与文化寓言》
鉴赏语言特色
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对语言 的“陌生化”有所解释:“所谓陌生化, 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 和感受上的陌生感。”本文中有哪些语 句给了你这种感受,尝试分析这些语句
这种陌生化表达的特点。
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1) 小说中关于人物话语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 种方式: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体会本文对人物话 语“×××说”的处理方式,分析这种处理方式的
12.《长恨歌》
沪 上 淑 媛 三 小 姐
课堂讨论
1 “闲人们”在“围炉夜话”中的生活具有 怎样的特点?他们对这种生活方式有着怎 样的感受态度? 试从从课文中寻找相关 语句,抓取关键词组织语言作答。
2、 请结合人物身份经历、时代背景, 谈谈你对这种生存状态文明最初就建筑在强大的封建主义与殖 民文化的畸形结合上,加之移民文化、 海派文化及都市文化的发端及交融,呈 现出富丽颓败的病态美。

2018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

2018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与本文相关的情节是: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但她意识到自己已不能与上海分开,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糯.米(nu ò) 2.命运多舛.(chu ǎn) 3.煤屑.(xi è) 4.咫.尺(zh ǐ) 5.泥淖.(n ào) 6.尸骸.(h ái) 7.嫩.鸡蛋(n èn) 8.醇.厚(ch ún) 9.狩.猎(sh òu) 10.嬗.变(sh àn) (二)多音字1.脉⎩⎪⎨⎪⎧ 温情脉.脉m ò脉.搏m ài 2.空⎩⎪⎨⎪⎧ 空.洞k ōng 空.白k òng3.解⎩⎪⎨⎪⎧ 解.剖ji ě解.数解.差ji è 4.薄⎩⎪⎨⎪⎧ 稀薄.b ó薄.饼b áo 薄.荷b ò二、写准字形1.⎩⎪⎨⎪⎧ mi ǎn 缅怀沉mi ǎn 湎 2.⎩⎪⎨⎪⎧ 感k ǎi 慨气g ài 概 3.⎩⎪⎨⎪⎧ q ì器重喧xi āo 嚣 4.⎩⎪⎨⎪⎧ 干z ào 燥暴z ào 躁 5.⎩⎪⎨⎪⎧ 苍凉c āng 沧桑 6.⎩⎪⎨⎪⎧ 天t ā塌地陷糟t à蹋 7.⎩⎪⎨⎪⎧ 棚子b ēng 绷带 8.⎩⎪⎨⎪⎧ nu ó挪不动袅nu ó娜三、辨析词语1.发掘 挖掘2.沉湎 沉溺1.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6单元 12 《长恨歌》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6单元  12 《长恨歌》

12 《长恨歌》围炉夜话[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咫.尺( ) 石臼.( ) 腻.人( ) 煤屑.( ) 泥淖.( ) 掺.着( ) 醇.厚( ) 狩.猎( ) 湮.灭( ) 尸骸.( ) 嬗.变( ) 哀恸.( ) 【答案】 z hǐ jiù nì xiè nào chān chún shòu yān hái shàn tòn ɡ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核⎩⎨⎧( )核.桃( )桃核.儿(2)薄⎩⎨⎧()稀薄.()薄.饼()薄.荷 (3)裳⎩⎨⎧( )霓裳.( )衣裳.(4)脉⎩⎨⎧( )温情脉.脉( )脉.搏2.语境辨析法(5)他每次出差.( )差.( )不多都要出点差( )错。

(6)鱼拼命挣扎.( ),鱼刺扎.( )破了手,他随意包扎.( )一下。

(7)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 )怨别人埋.( )头工作。

【答案】 (1)hé hú (2)bó báo bò (3)chán ɡ shan ɡ (4)mò mài (5)chāi chà chā (6)zhá zhā zā (7)mán mái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干zào ( )急zào ( )zào ()音 (2)⎩⎨⎧nuò( )米rú( )家rú( )子牛(3)⎩⎨⎧àn ( )淡万马齐yīn ( )ān ( )熟(4)⎩⎨⎧miǎn ( )怀沉miǎn ( )miǎn ()腆【答案】 (1)燥 躁 噪 (2)糯 儒 孺 (3)黯 喑 谙 (4)缅 湎 腼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沉湎·沉醉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和辨别能力差,精神世界可塑性强,长期________(沉湎/沉醉)网络会出现“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的分离,包括人格的分离、知行的分离、责任权利的分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对应学生用书P60)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咫.尺(zh ǐ) 2.停滞.(zh ì) 3.糯.米(nu ò) 4.掰.开(b āi ) 5.短暂.(z àn ) 6.泥淖.(n ào ) 7.狩.猎(sh òu ) 8.尸骸.(h ái ) (二)多音字1.裳⎩⎪⎨⎪⎧ 霓裳.(ch áng )衣裳.(shang ) 2.空⎩⎪⎨⎪⎧空.洞(k ōng )空.白(k òng ) 3.薄⎩⎪⎨⎪⎧ 稀薄.(b ó)薄.饼(b áo )薄.荷(b ò) 4.折⎩⎪⎨⎪⎧ 折.断(zh é)折.腾(zh ē)折.耗(sh é)5.结⎩⎪⎨⎪⎧ 打结.(ji é)结.实(ji ē) 6.脉⎩⎪⎨⎪⎧温情脉.脉(m ò)脉.搏(m ài )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但她意识到自己已不能与上海分开,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二、写准字形1.⎩⎪⎨⎪⎧ mi ǎn (缅)怀沉mi ǎn (湎) 2.⎩⎪⎨⎪⎧ c āng (苍)白c āng (沧)桑 3.⎩⎪⎨⎪⎧ b ān (斑)点b ān (班)级 4.⎩⎪⎨⎪⎧ 天t ā(塌)地陷糟t à(蹋) 5.⎩⎪⎨⎪⎧ 轻言m àn (慢)语轻歌m àn (曼)舞 6.⎩⎪⎨⎪⎧nu ó(挪)不动袅nu ó(娜) 三、用对词语1.发掘 挖掘2.沉湎 沉溺四、积累成语1.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3.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

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述的事情十分熟悉。

4.脱颖而出:锥子的尖端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

5.不计前嫌:不计较以前的嫌隙,指大度和解。

(对应学生用书P61)海派文学的传人——王安忆简介:王安忆,1954年3月出生于南京,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

1970年到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

1978年回上海工作。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品:代表作品有小说《长恨歌》《小鲍庄》《流逝》《富萍》等。

评价: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一部怀旧的“上海故事”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

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

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

在这种背景下,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超出一部小说所能够承载的意义,成为“上海怀旧”的象征。

作者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更多地从王安忆浓墨重彩的笔触中细细品味老上海弄堂、洋房、酒吧中弥漫着的30年代老上海的气息。

所不同的是,普通读者可能更多地满足于这种消费性的怀旧,而研究者则力图从中挖掘出现代性的因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恨歌》已经等同于“上海故事”了。

《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

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

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影响不了王琦瑶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刻的人生一样。

赏情节1.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意义?[明确]作者描写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进行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家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

赏人物2.结合选文分析王琦瑶与严师母的形象[明确]王琦瑶本是上海典型的弄堂女儿,1957年,历史的大背景似乎无声无息,看不到那种明显的痕迹,而事实上,历史的力量正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着作用。

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就正体现在她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它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这种琐屑也充分说明了她们对生活依然葆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

就是“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也不去管它”。

虽然明知时间留不住,却还是要做出努力,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

那也便是“严师母”所无限感慨的——“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

这一种挽留的姿势,让人生有了“哀而不伤”的味道,倒也难得。

另一方面,历史的翻转,岁月的流逝,让王琦瑶与严师母们都拥有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

“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不懂为什么要彼此生隙,好都好不过来了。

”没有名利之争,也就没有耍心眼、藏心机的必要,在最闲来无事的日子里,和和暖暖地互相安慰着。

赏环境3.《围炉夜话》有没有表现出时代的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文章看似没有表现时代背景,但作者把时代的印记细细地刻在王琦瑶的生活上,让1957年的历史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作用。

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记忆就体现在他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这种不屑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依然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

作者认为时代是一个抽象的背景,而背景的日常形态的流水的日子才是亘古丰厚的。

赏语言4.如何理解萨沙与严师母的对话?[明确]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

这种感叹里含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的见解,这个见解自然有她的身份、经历,她所留恋的时代所赋予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是有些极端化的,但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王琦瑶们(上海)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由此构成了上海稳定而特殊的历史。

赏技巧5.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1)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作者不厌其烦,甚至有些琐碎地写王琦瑶等人的吃喝玩乐,描写出的生活细节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

(2)用典型人物象征城市精神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这座城市市民的言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王琦瑶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她身上集中(甚至有些夸张)地体现着上海市民的特质,自然也就是上海的典型特征。

严师母说:吃是做人的里子,穿是做人的面子;里子是做人给自己看,面子是给别人看;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你同意她的看法吗?你如何看待做人的“里子”和“面子”?观点一:做人一定要重视面子。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某人不惜耗时耗资打官司,只为被告者的一声道歉,这种争“面子”的事,吃点苦头也心甘。

由此可见,人这种动物最讲究脸面,有时甚至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断地“奋斗”着,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也极力去撑足自己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

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脸面指向了人的一种道德底线,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平衡。

观点二:做人应以里子为重。

国人历来爱面子,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广为人们称道,但他们却忽略了那个“硬汉”的下场——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这便是做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结局。

面子观念太重会禁锢住自己的头脑和手脚,适当的时候放下面子,方为为人处世之上策。

所以,做人不能死要面子,应以里子为重。

人活着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

观点三:做人要面子更要里子。

中国人有个特点“讲面子,爱面子”。

这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关键在于人们的把握。

一个人不修边幅、不重仪表、邋邋遢遢,或者不知羞耻、争利舍义,是不会给人好印象的,也不会被人们接受的。

另一种人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徒有虚荣自作自受,实在活得很累。

这两种情况都不可取,一切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要把握一个度: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器满则倾,月盈则亏,物极必反。

(对应学生用书P62)1.王安忆评《长恨歌》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

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节选自《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2.学者评《长恨歌》对于20世纪的文学来说,两种长篇小说的传统均是已然的存在。

然而,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长篇小说无不自觉地皈依第一种传统——皈依于历史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