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社会学第六讲功能论33页PPT
教育社会学理论课件

达到自己目的之工具; ❖ 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的变迁)来
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理论
5
•“再生产理论”——又分为“社会再 生产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权威代表人物、美国的鲍 尔斯(Bowles,S.)与金蒂斯(Gintis,H.):
教育社会学理论
11
2、符号互动论
❖ 符号互动论把研究对象完全放在学校与课堂生活内部。他们 运用情境、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 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 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因人 而异,因而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3、人种方法论
❖ 人种方法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凯尔(Garfinkel,H.)于 60年代创立。
别有哪些。
6、用解释学理论说明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
7、互动论者是如何研究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的?
8、贴标签者在班级中是如何实现标签效应的?
9、现象学者对于课堂情境的定义是怎样的?
10、教育社会学理论如何应用到教育现实的宏观和微观分析
中?
教育社会学理论
14
教育事实分析:
❖ 1、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马博士基于 “当下中国学生在学校场域中普遍处于一种 ‘局外生存’的状态”的考察,提出“应当 让更多的学生‘在场’”的呼吁。这一现象 说明什么?
❖ 符号包含着一定的内部信息,但符号的意义不是规 定,由于时空不同,同样的符号可能表达着不同的 信息。人们只有在社会互动的具体过程中才能把握 特定符号的意义;
❖ 对符号的把握以具体情境为基础,理解符号的含义 是社会互动的前提,同时又促进社会互动;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社会学概论-功能理论授课课件

2、显功能与潜功能
“部分”所发挥的“功能”中,有些是作用 明显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属于“显功能”。但有 时,“部分”发挥特定功能时还会隐含着一些未 经设计的、意料之外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属于 “潜功能”。
“潜功能”,既可以是“正功能”,也可能 是“负功能”。
但新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政府在“政治活动” 中不发生贪污受贿,权钱交易,不司其责等破坏 经济活动秩序的行为呢?
3、社会整体的整体价值观需要及部分所担负的文 化功能
(2)“精神文化活动”是满足社会整体的整体性 价值观需要的部分
社会整体的“整体性价值观”需要,是社会整 体的最重要的需要。它使以“宗教活动”为主要 内容的精神文化活动“部分”出现。
第二节 功能理论的内容
整体的需要与部分的功能 部分担负功能的内容 部分担负功能的类型 社会整体的“状态”
1、社会整体的物质需要与部分担负的经济功能。
(1)社会整体的物质需要 功能理论的整体需要,是在“类比生物有机体”
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它被看作是一种“与整 体俱来”的自然性质的需要。
“社会有机体”,维持整体“有机体存在”的 物质性需要,是“整体存在”最基本的需要。
经济活动的功能,是通过按照市场制度和 经济法律发生经济行为得以实现的。
社会“整体的需要”与“部分的功能”示意图 精神文化活动
整体性价值观
政治活动
政府 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经济活动
经济行为与经济关系
精神文化的 创造、教育者
企业家,工人, 农民,商人
1、正功能与负功能
“组成部分”发挥的功能中,对社会整体的 需要或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实现有积极作用的功能 ,属于 “正功能”。反之,“部分”所发挥的 则属于“负功能”。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文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化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与
教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育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18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2. 我国目标整合时需注意的问题:
• ①在制定组织目标时,要含有为个人所乐于接 受的一定的因素,要尽可能将与组织目标方向 一致的个人目标纳入组织目标之中。
• ②为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要加 强对个人目标选择的指导。
• ③当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要在 认真分析差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 施修改个人目标。
2020/12/10
23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一)沃勒的《教学社会学》 学校五方面的特征: ①属于次级文化; ②属于综合文化; ③对立与统合型文化; ④积极与消极功能兼具。 ⑤可有意安排或引导发展方向。
2020/12/10
24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二)柯尔曼娱乐亚文化 ①年轻人在音乐和服装上有特殊的爱好; ②在文化态度上经常与成人世界相对立或
2020/12/10
12
三、在我国学校功能发挥中 存在的问题
• 1.我国学校社会化功能存在的缺欠 • 2.学校选择分配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2020/12/10
13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目标 和结构
2020/12/10
14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学校组织目标的构成 1.社会规定目标; 2.学生个人目标; 3.教师个人目标; 4.学校期望目标。
2020/12/10
15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二)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 1. 含义:指已经形成的学校组织目标和构 成学校组织目标的体系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2.表现: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主要表现在 学校及个人目标与国家规定的目标的差隔 上。
2020/12/10
新编教育社会学-第六讲:功能论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社会地位升迁
5、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基本关系
• 简析: P406表13-2-3 社会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 上述图表实际上表达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流动的 方式影响着个体角色与地位的获取途径,进而影响到教育的价值 与功能;(2)由于社会流动方式的不同,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也 有别,因而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发生变化,例如传统社会的教育 并不具有就业训练的需要,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统治阶级的后 备力量、其教学内容便重人文学科;(3)社会流动的频率或数 量也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此外,一个社会的用人 制度、人才选拔模式等往往反映了社会流动的总趋势,而这将强 烈地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内容、进程。 • 总之,社会流动会在多方面影响到教育制度。在现代社会里,社 会流动率的不断提高,社会流动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教育的大 发展、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也促使教育改革的不断拓展。
• 教育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主因素其前提是: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社会地位升迁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 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当前家庭社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弱 化:学校教育的制度化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拓展,但不是意味着 家庭教育功能的减少。第二是家庭教育本身存在着问题,例如: 今天十分普遍的‚四过现象‛(过多照顾、过高期望、过度保 护、过分爱护)。
• 学校: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社会化媒介是学校,学校 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 邻里:邻里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儿童成长的 第三个重要的微观社会环境。 • 同辈群体 • 大众传媒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合法化理论
合法化理论事实上是对社会化理论和分配理论的深化, 它所强调的是,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观念形态,它 们用现代的词汇使现代社会的本质、人员组织和知识 合理化。教育的合法化理论提出了有关学校教育功能 的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作为有关人员和知识的理论, 制度化教育除了培养和分配学生外,还直接影响社会; 第二,制度化教育的合法化效果为每个人(包括受过 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人)重新建立起现实,即他可以 重新进行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判断和身份追求。
教育社会学PPT

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性质根本特征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第六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显性知识和价值传递第二节隐形知识和学校生活第三节生活经验和日常生活学习目标掌握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内涵运用课堂知识的社会控制原理,分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总的社会控制现象运用反学校文化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学生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显性知识和价值传递课堂研究:课程知识应当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和有效性。
基本的教育事实:课程是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课程所表达的仅仅是学生在学校应当学习的正式的信息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一)作为课程知识的不同研究视角英国哲学家:知识就是力量个体如何获得知识,是一个标准的哲学研究课题怎样把广义的知识领域,有选择地形成课程知识?不同学者的分类有不同的分解学科知识的方式课堂的概念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社会改造从课程编制和管理角度:依据国家标准,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定的教育内容。
例如: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一)课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主要围绕课程编制和课程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步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二)把课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分析课程与社会的关系涂尔干《法国教育的演变》韦伯的《中国儒士阶层》1.功能主义范式:课程的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和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2.解释论范式课程不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和建构出来的。
是可变的3.新马克思主义范式课程视为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4、结构主义范式把决定课程结构的代码和内隐于教育传递过程中的权利分配与控制方式之间的关系作为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
分类和架构、集合型和整个型课程与社会控制1.知识具有社会特征2.课程内容反映了国家和政府进行社会控制的需要3.不能正确反映国家和政府进行社会控制的需要。
1、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的过滤才能进入学校2、课程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一、经济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教 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和高效性 育 的 生 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 产 性 功 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能
教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
育
与
生
产 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
发
展
相
适 应
教育与生产力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适应
商品经济与教育
教
育
与
文 化 传
教育是文化传 播的重要途径
系统工程法:分解再组合,大系统测试
数学法: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 一些教育现象在数量上的相对 稳定的关系(正比,反比,开 方等)
研究的具体技术
调查研究的技术:计划制定技术 资料收集技术 资料整理技术 资料分析技术
研究工具使用技术:传统工具和现代化工具
研究程序和步骤
提出研究课题:选题意义和选题可行性
研究课题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 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 比较教育的协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 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 到世界各国
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传 统
萌生阶段(19c末到20c初) 孔德
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最全优质PPT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教育实施乃是在于迎合社会需要,其目的除了使个人社会化之外,就社会而言,在使社会体系中的各组成份子有一种制度上的和谐
实现团体目标。为迎合整体文化的变迁, (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
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能与选择功能。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之所以维持社会团体的和谐及发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此后他就一直在巴黎大学,讲授社会学和教育学,1917年病逝,享年59岁。
涂尔干(法国展) 的主要原理。
他曾以家庭结构与学校班级的分析为例, 来阐明其社会体系的理论。
并发展儿童生理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以
适应整体政治社会和个人将来所处特殊环境的 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社会
化。涂氏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上的价值观
念(或集体意识)加诸于个人,塑造一个新人;
也就是说,要在本性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我” (social being)。所以教育与社会化的历程是 相同的。此外,涂氏所指的社会化是有系统有
功能。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 能与选择功能。依帕氏分析,班级的社会 化功能,可以概括地分为发展个人的责任 1902年主持巴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讲座。 感与培养个人的能力。 换言之,教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
帕森斯建立了社会体系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四种作用:模式的维持; 至于“选择的功能”,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个人职业的选择方式不同于往昔——这种选择多决定于学校教育的过程而少受家庭
教育功能论ppt

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
“ 形成· 释 放 说”对 于 教 育 功 能现 象 的解 释 能力要 强 于 唯 正 向功 能论,它在相 当程 度上 纠正 了“唯 正 向 功 能 论”盲 目 夸 大甚 至 刻意 美化 教 育正 向功 能 的 偏 向,其 对 教育 功 能研究颇 具 启 发 价 值 之处 在于,它 力 图 从 动态 的、广域 的观 点来 考 察 教 育 的功 能现 象,不 仅 考 察其终端,而 且 考察 其始 端,考 察从 始端 向终端 运 转 的过程;不仅 析 及 教 育 因 素 的 制 约,而 且析 及社会 因 素 的 制 约,从 而 展示 了 教育 功 能现 象 的复 杂性。 尽管 如此, ”形 成· 释放 说”仍 存 有重 要缺 陷。其 一 是“教育 功能 的形 成”与“教育 功 能的释放”严格来 讲并不 是 一 对科 学概 念。这是因为“社 会 功 能系 指 可 见 的客 观 后 果”, “是 指 一 种社会 现 象 对 于 一个 它所 属 的更 为广 大 的系统 来说 所 具 有 的被 断 定 的客观 结果”。
涂尔干的“功 能· 目的 一 体观”
涂尔干曾给教育下过这 样一个定义,即: “教 育 是 年长的几 代人对社会生活方 面 尚未 成 熟的 几代人 所施 加 的影 响。其 目 的 在于使儿童 的身体、智力和 道德 状 况 都 得到 某 些激 励 与发展,以 适 应 整 个社 会 在 总 体 上对儿童 的要求,并 适 应儿童将 来 所处 的特定 环境 的 要 求。 ”涂尔干由此 定义推 论 出“教 育 的社会 性”,即“教 育 在 于 使 年 轻 一 代 系 统地社 会化”。此处所 谓 社 会化 是指形 成 “社会我”。在涂尔干看来,每个人身上都存 有 双重 人 格,其中 一种人 格 仅 由与个 体 自 身 及个 人生活 中的事 件 有 关 的整个 精神 状态 所 组 成,称 为“个体我”,另 一 种人 格则是 包 括 个体 在 内的社群 的思想、情感 和习 惯 的 体 系,这些 体 系 之 总和 便 是“社 会我”。涂尔干认为“塑 造社会我,这就是教 育的目的“。 不 言而 喻,“教 育 目 的”与“教育 功能”并 非 同义概 念。但 在涂尔干那 里,这 两 个概 念 的 内涵并 无 实质 性 区 别。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结构功能论

• 结构功能论概述 • 结构功能论在教育社会学中的意义 • 结构功能论在教育政策中的应用 • 结构功能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 结构功能论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
01
结构功能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结构功能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 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它们对整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 贡献。
教育政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教育政策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可以有效地缓 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例如,通过制定保障教育公平的 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从而缓解社会不公和不满情绪。
同时,教育政策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教育政策不能及时调整和完善,就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
04
结构功能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学校组织结构的分析
学校组织结构
分析学校的组织结构,包括行政管理层、教学部门、学生事务部 门等,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组目标与功能
探讨学校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如何通过组织结构实现教育目标和社 会功能。
组织变迁与适应
研究学校组织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分析组织结构的调整 和变革。
02
结构功能论在教育社会学中的意义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联
教育与社会分层
教育系统通过提供不同的教育机 会和资源,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 和职业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分层结构。
教育与文化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 过教育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 信仰等文化要素,维护社会稳定 和连续性。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知识(课程)

还可能背离家长的期望和高校的要求。
12
综合课程的优点
第一,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比较容易贴近社 会现实和实际生活; 第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 内涵和外延;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13
综合课程的不足
第一,教材编写问题,通晓各学科的人才稀少,教材的编写 有一定难度; 第二,师资问题,受专业细分的影响,学科教师难以胜任综 合课程的教学。
33
此范式的代表人物有扬、艾格莱斯顿、凯迪等,他们将课程 的社会学分成三个领域:
一是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 二是教师常用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 三是课堂互动过程。
解释论范式以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为基础,多半采用参与观 察法及人种方法论的记述法进行研究。
34
第三种是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这一范式将课程视为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 再生产的工具,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上的权力群体与希望课 程更能反映自身文化和政治传统的普遍阶级之间冲突的结果。 代表人物为阿普尔。该范式的课程研究包括: 一是对正视课程内容的分析 二是对隐性课程意义上的教育知识组织化的分析。新马克思 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因人而异。
3
2、课程的主要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
(3)潜在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活动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5
学科课程的优点:
第一,以学科严谨的逻辑结构为中心进行课程编排, 易于学生进行学习,效率较高;
教育的社会功能(课堂PPT)

教育推进社会走向民主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就是政治民主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 主化的重要一环。教育权利的平等和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师生关系的民主等,既是教育民主化 的要求,也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
2020/4/26
12
教育推进社会走向民主
2020/4/26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 化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 的政治素质,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 情与能力,也可以通过提高领导阶层 的文化素质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 化,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 践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 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的意识,是民主 在一代人的心中开花,结果。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五组
组员:张耶露,王素素,杨茹晗,蒋敏, 袁方,乔松旺,陈永飞,刘俊祥
2
1
CONTENTS
目 录
2020/4/26
1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历史演变 2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表现 3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2
一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演变
总趋势: 政治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单一性 多元化
8
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在现代学校,世界各国都开设有 政治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主 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一个国家的社会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主导的意识形 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旨在 使每个人都形成改社会所需求的政治 思想和政治信念,成为社会所希望的 合格公民。
2020/4/26
2020/4/26
29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一
遵循教育发展的 社会规律
2020/4/26
二
正确把握教育与 社会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