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戏剧审美(精选)
中 国古典戏剧的审美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是什么
中国古典戏剧的审美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是什么中国古典戏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的洗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社会功能。
从审美特点来看,中国古典戏剧首先在表演形式上独具一格。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手段来展现角色和情节。
唱,那婉转悠扬的腔调,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仿佛能穿透人心,将观众带入剧情之中;念,则是清晰有力的对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做,即演员的身段和动作,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皆有深意;打,精彩的武打场面,动作流畅,紧张刺激。
这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将音乐、舞蹈、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审美享受。
在剧情编排上,中国古典戏剧往往富有曲折性和传奇性。
故事常常包含着悲欢离合、善恶争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例如《窦娥冤》中窦娥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冤情昭雪,让观众在情感上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且,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既有忠贞不渝的忠臣义士,也有阴险狡诈的奸佞小人;既有善良温柔的女性,也有英勇无畏的男子。
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在复杂的情节中相互交织,共同演绎出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大戏。
在语言运用方面,古典戏剧的台词极具韵味和诗意。
它融合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词句优美,文采斐然。
许多经典的唱词和对白,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如《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短短两句,就将人物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中国古典戏剧在舞台布置和服装道具上也极为讲究。
舞台布景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通过一桌二椅等简单的道具,就能营造出各种不同的场景。
而服装则华丽精美,色彩鲜艳,款式独特,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中国古典戏剧所具有的这些审美特点,使其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其一,它具有娱乐功能。
在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相对较少,观看戏剧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消遣活动。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
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对话和情节,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
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在戏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首先,戏剧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上。
戏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将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往往会被剧情所吸引,与剧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戏剧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戏剧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上。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启发观众的思考。
在戏剧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戏剧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和反思。
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的媒介。
此外,戏剧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它对艺术的魅力和力量的展现上。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
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的伴奏和舞美的设计,戏剧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观众在欣赏戏剧时,往往会被舞台上的美丽景观、动人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所吸引。
这种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
它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以及对艺术的魅力和力量的展现,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
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欣赏戏剧,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8 第八课
第八课《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作品综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历经数年的艰苦拍摄后,于1994年首播,当即引起了圈内外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争说三国的情况。
据官方统计,《三国演义》在全国收视率高达46.7%,超过了新闻联播。
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争相购买播映权,单集售出的最高价码创下了空前的纪录。
《三国演义》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由它所带来的“三国热”,完全称得上是文坛的一件盛事。
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欣赏角度看,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堪称一项宏伟的艺术工程。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对罗贯中小说原著的改编,因此它同那些将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同类作品一样,都存在着要不要忠实原著和如何忠于原著的问题。
对于改编古典名著而言,忠于原著既是前提又是基本原则,这是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来说,它已经经受了历史的筛选,而且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把它搬上屏幕的时候,主创人员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涉及到对广大观众欣赏心理和意愿的态度问题。
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所产生的热烈反响,说明广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是认同的,这种认同无疑是对这部电视剧坚持忠于原著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的肯定。
可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次成功范例。
作为一部大型的史诗式的战争剧,谋略剧,它塑造的系列典型人物丰富了电视剧艺术的人物长廊,它展示的宏伟战争场面提供了刻画战争的宝贵经验。
在电视艺术美学方面,《三国演义》也做了创造性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
首先,编剧对原著故事的宏观把握是适度的。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全书七十余万字共分120回,这样大的篇幅,在改编成连续剧时,编剧首先要确定电视连续剧的集数。
《三国演义》的编剧遵循了小说原著的结构线索,按照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全剧分为84集,包括群雄逐鹿(1—23集),赤壁之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3集),南征北战(64—77集),三分归晋(78—84集)五大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
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
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
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
戏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凶手 。但 未料 经过 一番 验证 , 俄 狄 浦斯 发现 自己
正是 杀死 亲父 娶母 为妻 的 凶手 。真 相 大 白后 , 伊
奥卡 斯特 上 吊 自杀 , 俄狄 浦斯 刺 瞎 了 自己的双 眼
戏剧是 人类 共有 的艺 术 形 式 , 但 由于 民族 、 地域 、 国家 的 区别 , 戏 剧 又 表 现 为 丰 富 多 彩 的 艺 术形 式 。换 句话 说 , 不 同 的民族 、 地 域或 国家 , 其 戏剧 的表现 形式 都有一 定 的差 异 。但尽 管 如此 ,
戏剧 的共性 是不 变 的 , 那 就是 “ 扮演” , 即 由 人 装
与音 乐 、 绘 画等较 为单 纯 的艺术 形 式不 同的
是, 戏 剧 总是体 现 出高度 的综 合特 点 。不 同 的戏
剧类 型在 表现 手法 上虽然 各有 侧 重 , 但 多 是通 过 综 合不 同 的艺术 形 式 来 为 观 众 虚 拟 出一 个 独 特 的精神世 界 。尽 管 人 们 在 剧 场看 到 的是 真 人 表 演, 但舞 台上 的人 物 和 场 景都 是 虚 拟 的 , 通 过 逼 真的虚 拟来 与观众 产生共 鸣 。 与 电影 、 电 视 剧 这 种 综 合 艺 术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戏剧 以其 在现 场为观 众进 行表 演 体 现 出其独 特的审 美价 值 。在 剧场 中 , 观 众 的倾 听 、 叹息、 掌 声都是 直接 来 自舞 台上 演 员 的 现场 表演 。戏剧 的现 场表演 使其对 观众 的感 染力 大大 增强 。 戏 剧 自身 的 审美 价值 是 如 何 形 成 的 呢? 在 原始戏 剧 阶段 , 戏 剧多 是简 单 的生 活情 节或 神灵 故事 的表演 , 缺乏 成熟 的剧 本 。这种 表 演情 节 单
戏曲审美的歌舞性和戏曲音乐的剧种性
的故 事 , 欣赏戏 曲则喜 欢故 内容和表演形式都很熟悉 的剧 文学性 , 过多注重于编故事 , 对于歌舞音乐形式合规律地提 高 这种把戏曲和话剧一锅 煮, 将戏曲 艺术话 目。那么 , 为什么观众 在欣赏戏 曲时对很 熟悉 的剧 目 仍 然如 和发展却漠然钱之,
[ 1 】 作者 简介:陈 钧( 1 9 4 6 ~ ) ,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 员。
陈 钧: 戏 曲审 美 的歌 舞 性 和戏 曲音 乐的剧种 性 2 7
审美的角度看在于“ 真” 。表演越贴近生活、 逼 肖生活中的人 不是轻视话剧表演的艺术价值, 而是说 , 观众在艺术审美中对
物、 越富于生活的典型 I 生 就越美 , 故话剧表演追求 生活 的真实 , 于剧情 和人物是不了解的 , 他 们首要关 注的和最终要得到的
的往 往不是故事 , 而是 以歌和舞 为形 式的: 真演员扮演“ 假” 人
从审 美的角度看戏 曲表 演的优劣在于“ 美” 。 戏 曲表演不模拟 物 , “ 假” 表演 表现真生活 。 我们在观赏话剧 、 影视剧时常常不 知不觉地 把 自己融入剧情中而忽略了其 中的场景音乐 , 音乐 已经化为人物情绪和现场气氛的一部分 。 但是在观赏戏 曲时
离开现实 生活( 故事) 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 当然, 话剧表演 是故 事, 表演是融 于故 事衍 展过 程中的。 这就是说 , 在看话剧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期待着对 的艺术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但与戏曲表演的方式和形式是不 和影视剧时,
同的) , 它 只为表 现故 事而存在 。没有故 事 , 表演则没有意义 于“ 秘密” 和“ 悬念” 的破解 , 演 员和 表演 已融入人物和故事之 ( 故 事和表演是统一 的整体) 。因此话剧 、 影视 剧等艺术从审 中了。在 看戏 曲时观众虽然也在看故事 , 但 他们在戏 剧表现 美角度讲 有类 似欣赏评书 的效应 , 人 们一般喜 欢看新鲜 的故 上没有更 多悬念 , 真实的演员与虚假 的人物 、 真实的生活与虚 事。 在看故 事的同时就欣赏 了表演 , 表演 与故 事不可分离 。 戏 假 的表演 不可能融 为一体 , 他们更为关注 的, 或者说更感兴趣 曲是一种歌舞 I 生 戏剧 , 戏 曲中的故 事是 以歌舞形 式来表现的 , 现实生活 , 而是运用歌舞表演对现 实生活加以形 式上的美化 , 将现 实生活提炼为美 的歌舞形 式是戏 曲表演 的追求 。 故戏 曲
戏曲舞美心得(精选2篇)
戏曲舞美心得(精选2篇)戏曲舞美心得篇1戏曲舞美心得戏曲舞美,是指戏曲表演中的舞台美术。
包括剧本、导演、演员、道具、布景、灯光、音效等。
戏曲舞美在戏曲表演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我参与戏曲舞美设计和表演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门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首先,戏曲舞美的设计需要充分理解剧本的内涵和情感,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剖析,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次,演员的表演也是戏曲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需要具备高超的演技,能够准确地表达剧本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同时,演员还需要与舞美设计紧密配合,将舞台效果呈现得更加完美。
在戏曲舞美中,道具、布景、灯光、音效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道具的选择和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剧本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布景的设计需要根据剧本的情感和场景变化进行调整,营造出适合的舞台氛围。
灯光和音效则能够更好地突出舞台效果,增强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通过参与戏曲舞美的设计和表演,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艺术创作需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包括剧本分析、演员表演、道具设计、布景搭建、灯光音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艺术创作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将剧本的情感和情节通过舞美的形式呈现出来。
最后,艺术创作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演员、导演、道具师、灯光师等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总之,戏曲舞美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参与戏曲舞美设计和表演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门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我相信,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艺术创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戏曲舞美心得篇2戏曲舞美心得戏曲舞美,又称戏曲美术,它是戏曲艺术整体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剧本、导演、演员、音乐、舞美、化妆、服装、灯光等。
舞美设计必须从生活出发,深入观察、理解人物,正确把握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正确位置,从而把观众引到剧情中。
描写国粹京剧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国粹京剧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京剧,作为中国传统的国粹艺术形式,凭借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优美的音乐旋律,吸引了全球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下面是我为大家描绘京剧这一国粹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够带你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1. 花脸妆容艳丽娇媚,犹如千年韵味浸染。
2. 水袖飞舞,轻扬翩跹,婀娜多姿如仙子从云端降临。
3. 伶俐娇媚的红妆扑面而来,仿佛绽放着玫瑰花的娇艳。
4. 青衣执扇,端庄华贵,宛如置身于古代宫廷的雅致氛围中。
5. 红纱罩面,潇洒自如,犹如古代女将军的英勇风采。
6. 面定神圣,不露喜怒,凝神聚气,仿佛古代将军的果敢坚毅。
7. 黑墨勾勒,线条简练,脸谱之间流露出端庄稳重的气息。
8. 眼如晨星,晶莹剔透,透着深厚的智慧和迷人的目光。
9. 高鼻深目,阳刚之美展露无疑,将军的威严由此而生。
10. 颐指气使,独具霸气,宛如古代皇帝凌驾万民的雄心壮志。
11. 鬓角斑白,古稀之年点缀于面颊,显出一份沧桑和坚毅。
12. 唇红齿白,笑意盈盈,宛如春花般的明媚和温柔。
13. 梨花带雨,泪眼婆娑,流露出柔情似水的内心世界。
14. 动作舒展,身姿矫健,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舞者的优雅和灵动。
15. 策马扬鞭,飞奔疾驰,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
16. 挥剑弄影,剑气纵横,宛如古代剑客独行侠客的英姿飒爽。
17. 侠肝义胆,宁死不屈,宛如古代江湖英雄的悲壮胸怀。
18. 豪情万丈,语调激昂,歌声中传递着爱国主义的壮丽气魄。
19. 音律婉转,旋律铿锵有力,耳边荡漾出古老乐章的韵味。
20. 角度精准,音色悠扬,演员的喉咙仿佛传来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21. 梆子喧天,击鼓奋勇,宛如战鼓催人奋斗前进的信仰。
22. 锣鼓齐鸣,声音震天,仿佛奏响了一曲恢弘激昂的乐章。
23. 乐器交响,音阶上下,诉说着京剧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24. 拍板鸣金,悦耳清脆,仿佛回荡在舞台上的古老传说。
25. 武打精湛,招式独特,身姿变化万千宛如舞动的长虹。
26. 幽默滑稽,表演夸张,笑声中传递着人生百态的喜怒哀乐。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优秀范文5篇]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1、综合性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
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
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
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
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概观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
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
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
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戏剧艺术
1.戏剧的要素三要素:演员、剧本、观众;四要素:演员、剧本、观众、剧场2. 有关戏剧的起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提出了多种假说:摹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
3.戏剧就其本体而言,包括四大元素:编剧、导演、演员、舞美。
4.戏剧的审美类型从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角度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哑剧5. 近代悲喜剧有三种类型:抒情悲喜剧,如契可夫的《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三姐妹》等;黑色幽默悲喜剧,如古希腊悲剧《美狄亚》、迪伦马特《贵妇还乡》;荒诞悲喜剧,如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秃头歌女》等,寓悲于喜、以喜写悲。
6.关于“戏剧性”的学说包括: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
8. 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导演: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梅宁根剧团”,梅宁根公爵乔治二世9.中国导演地位的真正确立(导演制度建立),在1923年,洪深为上海戏剧协社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0. 一个完整的导演计划,包括剧本分析、演出结构、导演构思、技术方案、人员组织、日程安排等内容。
11.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是唱、念、做、打;话剧演员创造角色依靠动作:语言动作(对话)、形体动作、心理动作。
话剧演员:摹仿生活。
戏曲演员:摹仿程式。
12.舞台样式主要有3种:伸出式,拱框式,中心式。
13. 景物造型:由布景和道具构成。
音乐、音响、效果也被纳入造型要素。
14.人物造型:包括化妆与服装两个方面,统称化装。
15.悲剧又叫“山羊之歌”。
喜剧的原意为“狂欢游行之歌”。
16. “三大体系”是黄佐临先生提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
(一家之言,并不能涵盖所有戏剧和戏剧演出)17.三大悲剧家:埃斯库洛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18.勾栏瓦舍中国比较早的固定的演出场所。
(北宋时期一些都是中出现的表演场所已相当具规模:瓦子(或叫瓦肆、瓦舍),瓦舍中拦出一个可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美术杂技等,戏曲赏析对于欣赏戏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8篇"戏曲赏析论文范文";,供戏曲专业学者参考。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摘要:中国戏曲毕竟发展了上千年, 而且在广阔的空间有着无以数计的演出, 而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环境, 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种欣赏模式, 面对剧目的水平与演员表演的水平都必定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想见, 除了重于鉴赏的观演关系之外, 中国戏曲观众对于国剧表演, 也自然会有心醉神迷的欣赏。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本文着重谈谈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员,观众,欣赏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并且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决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某些"内行";提供表现他们智力上与艺术鉴赏力上高人一等的机会, 更是因为它确实有可能给众多入迷的观众, 提供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说, 观众们欣赏国剧, 除了在许多场合习惯于用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演唱时的缺点以外, 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 是以投入的情感, 倾注于戏曲欣赏活动中的。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这里, 应该特别谈谈戏曲表演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即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初中语文现代戏剧精选
初中语文现代戏剧精选现代戏剧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观察现实问题的角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初中语文教育的现代戏剧精选,旨在引导学生对现代戏剧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推荐的是作家陆游的剧作《荐书》,这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戏剧作品,主要围绕着一个关于阅读和观察的故事展开。
戏剧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他在不同的书籍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还呼吁人们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并从中汲取启发。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学生们可以深入思考阅读和观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世界的理解的重要性。
其次,推荐的是鲁迅的经典作品《雷雨》。
这部戏剧扣人心弦地展现了旧社会中的荒诞与黑暗。
它通过揭示一个家族的黑暗秘密、权力斗争以及人性的扭曲等问题,反映了旧社会的腐败和无情。
同时,戏剧还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探讨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学生们通过阅读《雷雨》,可以拓展对旧社会的了解,认识到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力量和无力。
此外,还有一部半小时剧本《小丑进城》值得推荐。
这是一部通过小丑形象讽刺现实的喜剧,剧中小丑作为一个外来者,对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偏见进行了巧妙的解构和犀利的批判。
这部戏剧不仅有娱乐性,还有一定的思考性。
它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偏见、民俗传统以及个体发展等话题,并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最后,推荐的是《活着的水》这部戏剧。
这是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主题涉及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戏剧通过描述一个小山村附近的小湖的污染和湖上生物的死亡,反映了人类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
戏剧中的角色通过反思和自我救赎,呼吁人们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环境与自然。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学生们可以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对生态文明的崇尚和践行意识。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育中的现代戏剧精选旨在通过戏剧作品展示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整理精校版)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语文学习1115 055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试把全文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阐述这16个字,越简要越好。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
我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另一位中国戏剧家,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认为,做到虚实结合是“甚难”的:“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事实上,李渔的意见倒是把虚与实的关系说得有点玄乎了。
我以为,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
它在传统戏曲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生活的照搬。
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
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
这里,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则采取了实写。
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台下的观众。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
2023年戏曲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戏曲(8篇)
2023年戏曲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戏曲(8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戏曲心得体会篇一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史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其精彩表演和深刻内涵不仅让艺术爱好者如痴如醉,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位热爱戏曲的观众,我在平时的观演中,不仅对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的表现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戏曲的文化内涵和它所带来的感人之处。
第一段:戏曲中的唱。
唱是戏曲表演中的重头戏,也是戏曲表现力最强的方式之一。
戏曲唱腔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每一种唱腔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蕴含。
在观赏戏曲时,我曾听到一些经典的唱段,那些富有情感的唱腔,使我仿佛进入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悲喜哀乐。
第二段:戏曲中的念。
在戏曲表演中,念是传递情节和剧情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只是在表达人物的台词,更是在传递情感和表现角色的个性特征。
念的分明恰到好处,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令人彷佛见到了人物的真实面貌。
第三段:戏曲中的做。
在戏曲表演中,做是演员传递人物情感和性格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在不同的角色和情节中表现得格外传神。
在一场好的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舞台上的行为举止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这是做表现的魅力所在。
第四段:戏曲中的打。
戏曲中的打既是表现武术功夫也是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打斗表演中,演员精湛的表演和技艺体现出这种艺术的深厚功力。
打的部分对于戏曲表演的整个气氛以及人物塑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五段:戏曲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
戏曲在表演艺术中,不仅是一种传承千年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
戏剧流派分析
戏剧流派分析戏剧流派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戏剧流派的审美价值、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戏剧流派的构成要素,对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有理论启示意义,又有实践参照价值。
为此,本文就此试作浅议,以就教于方家和戏剧同人。
一、从审美价值看戏剧流派流派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大美学课题,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都对流派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格外的重视。
所谓“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流派以风格为基础,而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
风格与流派都是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而文艺创作贵在富有艺术个性,个性愈鲜明,作品就愈成功。
因此,风格和流派也就自然成为文艺作品所刻意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
一切文学艺术皆如此,戏剧艺术当然亦如此。
从戏剧本体美学属性而言,个性是体现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与磁石,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说过:“对于艺术来说,没有什么比个性更重要的了。
”艺术首先就意味着它的个别性、独特性。
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文似观山不喜平”、“凡人贵直,诗贵曲,故有‘文曲星’之说焉”,说的都是个性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戏曲艺术,同样以艺术个性为重要审美特征。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笠翁)将“新”与“美”并提,提倡创作个性的强化,他反对“千人共见,万人共见”、“徒作效颦之妇,遂蒙千古之诮”,指出“桃陈则李代,月满即再生。
”而以艺术个性为主要标志的风格与流派,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即在于此。
从戏剧的观众学理论而言,戏剧风格与流派则可以很好地满足人皆有之的爱美求异、喜新厌旧的审美需求。
由此可见,戏剧流派具有不可小视的审美价值。
二、从形态类型看戏剧流派当今,中国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以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形成的地域戏剧流派。
戏剧审美与剧场实验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国戏曲注重写实,西方戏剧注重写意。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剧场最常见的舞台形式为()。
A:伸出式舞台B:镜框式舞台C:黑匣子舞台D:环型舞台答案:B2.戏剧对生活的模仿,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人生如戏”和()。
A:功夫在戏外B:戏如人生C:全靠演技D:生活即戏答案:B3.目前所知,基本成型且保存完好的最早的剧场出现在()。
A:中世纪B:英国伊丽莎白时代C:古希腊D:古罗马答案:C4.古希腊剧场的形式主要是()。
A:室内剧场B:露天圆形剧场C:立体综合剧场D:露天方形剧场答案:B5.剧场是综合性的艺术表现空间,它所融合的艺术形式,除了建筑、美术等之外,最主要的还包括()。
A:服装B:雕塑C:音乐D:舞蹈答案:AC6.戏剧理论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理论叫“第四堵墙”,这堵墙指的就是舞台背景。
()A:错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演员表演的最高境界包含“演什么像什么”和()。
A:演什么都是在演自己B:表演充满激情C:达到忘我的境界D:什么都能演答案:A2.目前三种最重要的戏剧表演体系,除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梅兰芳体系之外,还有()。
A:托尔斯泰体系B:莎士比亚体系C:布莱希特体系D:巴赫金体系答案:C3.下面哪部著作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
A:《戏剧小工具篇》B:《演员的自我修养》C:《解剖戏剧》D:《戏剧美学》答案:B4.布莱希特表演理论体系强调,戏剧表演最重要的是()。
A:深刻效果B:真实效果C:.感染效果D:间离效果答案:D5.戏剧包括四个最基本的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观众。
()A:错B:对答案:A第四章测试1.好的戏剧语言,不仅能够推动()的发展,同时还能揭示人物的性格。
A:人物形象B:人物关系D:故事情节答案:D2.戏剧语言最主要的形式是()。
A:台词对白B:肢体动作C:内心活动D:环境描写答案:A3.创造了“静剧”这一独特戏剧类型的比利时著名戏剧家是()。
简述戏剧的审美特征
简述戏剧的审美特征
简述戏剧的审美特征:
戏剧美学,是戏剧学与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交错和紧密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戏剧的美和审美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戏剧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外乎是戏剧美的哲学、戏剧美的本质特征、戏剧社会学等等。
但最根本的是研究戏剧美的特殊性,即主要的审美特征。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融合了多种艺术要素。
它需要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需要舞台装置,如灯光、道具、服装布景等用以表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需要有演员的表演用以表达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同时,各种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都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独立性,而“化合“(不是“混合”)成戏剧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完整而生动的舞台形象和表达戏剧的思想内容服务。
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可以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
戏剧正是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矛盾冲突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的。
戏剧的语言叙事性与抒情性并重,并且富有动作性。
戏剧的表演外形动作与内心动作并重。
戏剧是一种凭借舞台表演的直观性艺术。
它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刻,也区别于影视靠影像再现人物形象,而是同看戏的观众一样能呼吸、有动作、会说话、活生生的人——演员。
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而且是立体的,能活动的形
象,是由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来产生审美效果,而不是像影视那样靠影像与观众间接交流产生审美效果。
因此,戏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给观众以直接感性的真实性感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或者我们通常说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