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谈八关穴

合集下载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一、一般学习董氏奇穴只知单穴之应用,配穴是否也很重要?答: 当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单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谓读书当读于无字处,用穴也当用心于无字处,董氏奇穴之无字处,常蕴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应用是针灸应用的核心,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灵活辨症及临床应用。

其配穴有相生相克相交相应等等,在我早期写的《五输穴应用》中,已做过初步介绍,在刚刚结束的高级讲座中作过更为详尽的介绍(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时间观、空间观、取象观… 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此类配穴在董氏奇穴中运用灵活而广泛,可使对穴配穴发挥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疗效高。

倒马也是一种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奥妙之处,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马,这个只要把五输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牵引针也可与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种形式及变化,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二、台湾有人在网上说应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无效,你有何看法? 答: 因为平时要看许多中医书籍及杂志,还要研究病例,时间常觉不够,而且现在网站东西太多,偶尔看过几次网站,好像到处都是高手,个个皆为名医,而很多时候却是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如期刊学报等来的严谨,所以我很少上网看中医或针灸,因此不知道这件事,很抱歉。

关于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当年我看董老师用驷马治疗疗效很好,我个人应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驷马穴无效可能有几个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对,更可能辩证不明,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杨维杰一针疗法》)

《杨维杰一针疗法》)

一、问:『体应针法』与一般之『刺五体法』有何异同?五体,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是吗?答: 刺五体法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体应针法包含《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短刺。

也就是说不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或称体应全息)主要内容有: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

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灵枢官针篇》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

则范围更大。

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

并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问: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听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答: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

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

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

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由于手指部位穴位众多,令学者望而止步,故去繁从简。

精选其常用要穴十八个,计三十四穴点,并就其分布规律,从杨维杰之说,浅作说明。

一、阴掌五线--阴掌者,三阴经之掌心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靠大拇指者为“外侧”,靠小拇指者为“内侧”,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拇指侧)赤白肉际处为A线,A线与C线中央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处为E线,E与C中央线为D线。

二、阳掌三线--近小指者为外侧;近大拇指者为内侧;内外两侧之间即为中央。

内外两侧均贴骨缘下针,中央则刺皮下针。

三、穴位大间位置: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开三分,即第一节B线中点。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疝气、眼痛、睾丸坠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三分。

小间位置:食指第一节B线上,大间穴上二分即是。

主治:肺系疾患、胸闷心慌、膝盖疼痛、肠炎。

针法:针深一分到三分。

附:大间、小间两穴均位于阴掌食指B线上,为方便取穴,以两指节距离上下1/3处各取一穴,在上者为小间,在下者为大间。

外间位置:食指第二节B线上,两指节距离下1/3处是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牙痛、胃痛。

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

中间位置: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主治:心悸、胸闷、头晕眼花、膝痛、疝气。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上述四穴针深一分至二分俱可治疗心肺病变。

二分至三分治疗下焦诸症,上述诸穴不宜双手同时取穴。

一般来说,单手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四穴联用为治疗疝气特效针,据杨维杰经验,若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

而笔者治疗疝气时,除取上述四穴,尤喜加灸大敦穴(左边疝气灸右边,右边疝气灸左边。

)则见效之速,疗效之佳,令人难以置信。

木穴位置:食指内侧D线上,计有两穴点,两指节距离上下一步1/3处各一穴点。

主治:肝火旺盛、脾气急燥、胃痛、皮肤骚痒。

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

运用:本穴为常用要穴,临床多取一穴,一般以下穴为准。

对于眼睛干涩,眼球疼痛,见风流泪等皆有卓效(若加适量番泻叶代茶饮,效益佳)。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放血疗法 三穗

放血疗法 三穗
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面部和耳部,如井穴、十宣、 印堂、攒竹、耳尖、四缝等穴位。
消毒
刺络
刺血疗法 细 小 瘀 络
四、治疗作用
(三)解毒作用: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 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 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 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 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 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 展与再生。 (四)泻火作用: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 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 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 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 热证。
五、临床应用
久结在筋 久病入络
久结在筋 久病必瘀
临床放血疗法的应用总结
络病理论
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任何顽 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 为转机。对于气结在经,以毫针通经调气。对于血伤入络, 以三棱针刺络活血。此外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精神、神 志病,抑郁症),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凡病 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 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 痼疾。
瘀血辨证
整体瘀血辩证:
•舌象表现:舌质青紫,舌两边、舌面、舌尖有瘀斑;舌下络脉怒 张、青紫、扭曲。 •瘀血的腹证:肚脐左下方两寸 •口唇青紫,口腔粘膜有很多瘀络 •肌肤甲错 •女性病人问月经:月经颜色暗、有血块。 •更年期以后的病人,问以前的月经,月经突然没有:提示留瘀。
瘀血辨证
局部瘀血辩证;
•痛有定处,痛如针刺 •痛有定时,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 •类风湿的晨僵 •足跟下地时疼痛,活动一会儿好转,可辩为瘀血 •疼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缓解,可辩为瘀血 •注意询问有没有外伤史、手术史 •眼睛白眼球:有青紫、形态怒张的血管,血管末端有黑色的小点

八会穴歌诀

八会穴歌诀

八会即指脏、腑、筋、骨、血、脉、气、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聚会点,故称为“八会穴”。

本歌首先于《针灸聚英》,但其它书籍仅有八会穴,未列歌诀。

为诵读方便,我们对部分句子进行了变动。

本歌选自《针灸聚英》一书。

【原文】腑会中脘脏章门,①髓会绝骨筋阳陵①,骨会大杼脉太渊②,血会膈俞气膻中③。

【注释】①髓会绝骨筋阳陵:原作“筋会阳陵髓绝骨”,今改之,阳陵即阳陵泉穴。

②骨会大杼脉太渊:原作“骨会大杼气膻中,”今改之。

杼(zhù柱)原指织布的梭子,此指杼骨。

椎骨。

③血会膈俞气膻中:原作“血会膈俞太渊脉”,今改之。

气膻中即气会于膻中穴。

【按语】八会穴首载于《难经》。

会,有聚会的意思。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地方。

《难经?四十五难》说:“腑会太仓(即中脘穴),脏令季胁(指章门穴),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令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指膻中穴)。

”这些穴位多分布于躯干部。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于脾,章门为脾之募穴,故为脏之会穴;胃为“太仓”,主受纳、腐熟水谷,故为“水谷气血之海”,与脾合称“后天之本”,六腑皆禀于胃、中脘是胃之募穴,故为腑之会穴;膻中当胸中为宗气积聚之处,《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膻中为心包络之墓穴。

《灵枢?海伦》说:“膻中者、为气之海”,故膻中为气之会穴;膈俞穴在第七胸推下,两旁开一寸五分处,其上为心俞,下为肝俞。

心主血脉、肝藏血,故称隔俞为血之会穴;阳陵泉在膝下腓骨头前,是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而肝主筋,膝又为筋之府,故称阳陵泉为筋之会穴。

太渊穴位于寸口手太阴动脉,是脉之大会,肺朝百脉,故太渊为脉之会穴;大杼在第一胸椎下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骨,古称椎骨为杼骨,髓自脑注脊,下贯尾骶,渗诸骨节,张世贤说:“诸骨自此擎架,往下支生,故骨会于大杼”;绝骨即悬钟穴,位于足外踝上三寸,属胆经,《灵枢?经脉篇》说:“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诸髓皆属于骨,故为髓之会穴。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 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为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 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 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 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炎 、心脏疾病、胸部发胀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坐骨神经痛、肩臂痛、 偏头痛、高血压等。 太阳部位 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太阴部位 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 外踝部 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 内踝部 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7 脚背 阳阴部位 解溪穴附近。
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血俗称 “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 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 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 》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 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 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 ,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 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
作者:杨维杰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

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

由于在《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

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

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

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二、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答:用六冲来叙说脏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

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本文为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下载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word文字版全文下载董氏奇穴针灸学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汇编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汇编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原自)一.脏腑别通《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二.互治,在脏腑别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杨维杰:治疗失眠、头晕、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

杨维杰:治疗失眠、头晕、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

杨维杰:治疗失眠、头晕、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论失眠大白与合谷穴之间的间谷穴,治疗失眠极为有效。

我们知道大白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灵骨治疗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经痛)。

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取用大白与合谷中间的间谷穴,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间谷穴和心胸一带对应,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

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间谷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风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九里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九里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

心肾皆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

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肾、活血化瘀,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

论头晕头晕,在中医辄以「风」论。

内经曰 :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透过肝与大肠通 , 取大肠经之曲池穴或三间、灵骨等穴 , 治疗头晕皆甚有效。

曲池为合穴 , 合主逆气而泄。

又《素问刺法论〉说「木欲降 , 刺阳明之所入」就是指的曲池穴。

曲池穴位在阳明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因此不论肝阳上亢 , 肝血不足之头晕 , 或美尼尔氏症之头晕 , 皆极有效。

若以全息对应而言,曲池恰位于上臂之起点即头点,亦主治头病。

手厥阴经与足厥阴经同名经相通,以手厥阴经(心包)穴位治疗足厥阴肝风之病,一般皆有效。

又手厥阴经(心包)与足阳明胃经脏腑别通。

治疗胃经病变疗效甚佳。

综合上述理由,采取能益气化痰的心包经络穴内关,治疗有呕吐之眩晕甚效,故作为美尼尔氏症(头晕呕吐)之常用特效针。

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五输穴为针灸临床既广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为针灸医师所熟悉并乐用,但有关之系统性专门著作及全面之经验论述,却不多见。

在此特就我个人综合时间关、空间关、象数关、同气相求等观念与理论,并融入古法经验,在临床应用验证后之心得及体会,对五输穴之应用经验作一提要说明,希望能有助于针灸医师之临床及中医之发扬。

一、肺经1.尺泽(合水穴)(LU.5)本穴是肺经合水穴,为常用要穴。

此穴「合主逆气而泄」,理气作用甚好,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气喘、咳嗽等疗效颇佳。

本穴为金之水穴,能肺肾双治,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临床治疗胸口苦闷,呼吸困难,气喘、发热等症与并发的肺、支气管、心脏等病效验显著。

治哮喘针感麻到手掌,疗效尤佳。

亦为治疗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

本穴自古即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

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五十肩),气喘皆极有疗效。

善于治上焦之病,如实证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它由血压亢进而发生的各种病变等均常取用。

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处及太阳穴放血数次而愈。

临床经验以尺泽治疗胸闷、呼吸困难、气喘,病例甚多效果极佳,治疗心脏病变,肩周痛及不举亦有极大功效。

当狭心症发作之时,在尺泽泻血,去除肺中之瘀血,可以使其缓和舒适。

心痛以三棱针刺尺泽出血甚效,这是因为尺泽泻血能泻除上焦瘀血及郁热。

本穴刺血治急性胃炎之吐泻,腹痛亦甚效。

古人常配委中治霍乱(急性吐泻)。

刺血还能治狂躁型精神病、降血压。

在此刺血还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

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水穴为子穴,泻金当泻本穴,使其不能克木,木不受克,则筋紧可松而挛急可舒,治运动系统病甚效。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也说肺为肝之主。

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治疗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针灸] 八总穴歌要

[针灸] 八总穴歌要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针灸]八总穴歌要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这八句话,共40个字。

每一句话5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

第一句话,“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病,像胃热、胃寒、胃痛等,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等,这个部位所产生的病症,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

足三里穴位在人腿的膝盖上、叫“半月板”的下面。

半月板下面有凹陷,从凹陷再往后下面量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第二个穴位,“腰背委中求”。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

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后部中间,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象腰痛、腰酸、腰麻木不仁等。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腰椎键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第三个穴位,“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第四个穴位,“面口合谷收”,是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第五个穴位,“心胸取内关”,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内侧横纹上两指。

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杨维杰五输穴之应用学习笔记

杨维杰五输穴之应用学习笔记

杨维杰五输穴之应用学习笔记韩克庆2019年2月目录1、内经特殊用法 (3)1.1井穴(病在藏者取之井、藏病多寒) (3)1.2荥穴(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3)1.3俞穴(按时间发病、病时间甚者取之俞) (3)1.4经穴(病郁于音者取之经) (3)1.5合穴 (4)1.6荥俞穴治外经、合治内腑 (4)1.7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 (4)1.8病在阴之阳者,刺阳之合 (4)1.9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 (4)1.10病在阳之阳者,刺络脉 (4)2、难经的特殊用法 (5)3、子母补泻疗法 (6)3.1本经母子穴补泻法 (6)3.2井穴补泻之变通(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6)3.3母子经本穴补泻法 (6)3.4纳支补泻法(纳子法) (7)4、五行制化法 (7)4.1制化补泻法 (7)4.2泻南补北法 (8)5、五门十变合化法(平补平泄、无所谓补泻、用穴的性来生) (8)5.1五门十变 (8)5.2合化法 (9)5.3互合法 (9)5.4本经自合疗法 (9)6、升降疗法应用 (10)6.1五运预升而受抑制之针刺 (10)6.2五运预降而受抑制之针刺 (10)7、时间疗法应用 (10)7.1四季分刺法 (10)7.2一日四时分刺法 (11)8、同气相求疗法 (11)8.1相生 (11)8.2相克 (11)8.3真五行 (12)8.4相通 (12)8.5相应 (13)8.6小结(例) (14)9、特效单穴 (14)10、井穴放血疗法 (14)10.1禁用人群 (14)10.2井穴放血的作用 (14)10.3井穴放血的适应症及配穴 (15)1、内经特殊用法五输主治五变: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甚者取之俞,病郁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1.1井穴(病在藏者取之井、藏病多寒)(1)神志突变之急救。

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藏。

少商、商阳放血:清藏热、开郁通窍,中风、热厥、喉肿、狂疾。

董氏奇穴——手臂(杨维杰)

董氏奇穴——手臂(杨维杰)

第三章◎三三部位(前臂部位)【其门穴】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Array横纹后两寸处。

【附图19】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角穴】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附图19】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支,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正穴】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附图19】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说明及发挥:※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均位于大肠经上,因此治疗痔疮有效,针刺时采皮下针,自其门向其角横透,效果尤佳。

(盖大肠郄穴温溜适在其门,其角之间,郄穴有调整气血之功。

)※单用其门、其角、其正即能见效,但如于委中穴点刺后,再针此穴,效果尤其显著,可期迅速痊愈。

※余用委中点刺出血,治疗痔疮一次治愈者,即不乏其人。

※本穴组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殊效。

【火串穴】部位: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

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阴三焦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时,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补。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图十四)。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胸痞胀不通快也。

●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图十五)。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

香山认为,书是要读的,但是,由于古代的针具与现代的有很大差异,有一些手法现在无法用得上了。

灸绳是一本针灸方面的好书,建议学习。

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香山注:1.为表病之邪,2.为里病之邪,3.为正气来复,阴阳平衡了。

)此外针刺分三部有另一种意义,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

尤其新病,只有阳气损伤,刺之泻阳邪亦不必深刺。

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天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如:刺足三里针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针至人部约针一点五寸可治肠胃中焦之病。

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疗心脏疾病及气喘非常有效的穴位,这就要针到地部约二寸左右。

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应针二寸,针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大间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

小间,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地宗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针深一寸治气喘、头痛,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善用针者不针患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这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

远处刺针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有记忆性、储蓄性,尤其适合无法连续天天来治疗的病人。

远处刺针放射较远,治疗面积也就较大,往往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区一条带。

可以以少带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

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香山记:一般穴位的相生与相克,无稽之谈!!如果有,就不会再发现新穴或奇穴了,也不会有董氏奇穴了,更不用说,董氏的千个穴了。

凡是有血的地方,就有穴,这个穴,最起码就是不定穴,也就是以痛为俞的穴。

Youngking弹中医:奇经八脉之八脉会穴

Youngking弹中医:奇经八脉之八脉会穴

Youngking弹中医:奇经八脉之八脉会穴金针调气,学习针灸我们知道人体经脉除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

《医宗金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也。

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经脉满溢,流入他经,别道而行,故名奇经。

奇经有八,曰:任、督、冲、带、阳跷、阳维、阴维是也。

八脉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它们分别是: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搭配针刺,往往可以出奇制胜,取得令人惊叹的速效奇效。

1.公孙内关胃心胸胃、心、胸腔中所流注的经络都要经过公孙穴和内关穴这两个穴位,所以对这两个穴位进行刺激,可以缓解胃、心、胸部的各种不适症状。

公孙穴有健脾和胃、调理冲任的功效。

对于胃脘痛、腹痛、泄泻、便血、心痛、胸闷、癫痫、足跟痛等症有治疗作用。

内关穴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的功效,对于胃脘痛、呕吐、呃逆、胸闷、心慌等病症都有极好的治疗作用。

2.后溪申脉内眦颈眼、耳、颈、肩、小肠、膀胱等处都有小肠经和膀胱经流注,位于这两条经脉上的后溪穴和申脉穴,可以改善这些循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后溪穴具有清心安神、通经活络的功效,对于头项强痛、失眠、疟疾、手指及肘臂挛急、脑卒中、痫症等病症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申脉穴具有活血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对于失眠、头痛、嗜睡、痫症、项强、腰腿疼痛、足外翻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临泣外关目锐眦两穴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

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足临泣穴具有通达阴阳、调和气机、升清降浊、清头开窍之功效,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