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教材及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及结合教学案例

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及结合教学案例

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及结合教学案例,反思教学得失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一、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一)正确理解教材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3.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

4.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5.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6.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7.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8.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

9. 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

10.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11.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

二、教学实施方面七条标准(一)教学语言精练、生动12.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3.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14.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二)熟练运用板书15.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

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16.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17.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如语文学科,不能让影像对语言文字喧宾夺主;数学学科,不能代替演算过程)。

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18.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实验、动作示范。

(主要是理科)(四)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19.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

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0.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二、导入的类型
(一)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 1、演绎导入(旧知导入) 2、归纳导入 3、类比导入 4、整体导入
(二)生活实例导入
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 值,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求知冲动的最 好材料。
因此选取生动的实例来引入,可以使学 生看到处处可以提炼数学,处处可以发现数 学,处处需要数学观点与方法,从而重视数 学学习,从中找到价值与乐趣。
• 对教材研读水平的不同导致不同水平的 教学设计。
• 对学生研读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水 平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 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运用这个术语 是为了强调教育结果的可观察性和可测 量性。
• “学生学完这些数学后能够做什么?”
1.教材分析(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
1)熟悉和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材的 编写意图、目的要求。
2)通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各章、节在 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钻研例题、习题 的解法。
4)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过程,与 其他知识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 活的联系。
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 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 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 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
一位优秀教师曾经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出了形象的 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 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是 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

整体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整体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其整体教学实践,探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二、案例描述该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案例主要涉及《草船借箭》一课。

以下是该课的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精读课文: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

4. 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草船借箭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案例分析1. 优点:(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4)关注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草船借箭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2. 不足:(1)阅读时间不足。

教师在精读课文环节,对重点段落的分析较为简略,导致学生阅读时间不足。

(2)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评价,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3)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四、改进策略1. 增加阅读时间:教师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2. 丰富评价方式: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整体”是相对于“个体”来讲的,它具有总结性、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作用。

而语文中的整体把握教材,则要求要把握教学阶段的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总目标和分目标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呢?整体把握教材旨在使教师你能够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地概念。

作为一个老师,只有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把握准确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内同和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

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语文教材,才能够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

一、明确阶段目标,整体把握教材使用方向。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二、明确课程,教材、课时教学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

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

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优秀示例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优秀示例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规划和组织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并进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示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来进行分类。

教材的难度分布和内容组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优秀示例中,教材分析从整体到细节,从简单到复杂,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目标分析。

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目标都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优秀示例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应对教材进行内容分析。

在优秀示例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拓展。

教师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任务分析。

在优秀示例中,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这些任务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最后,优秀示例还对教材设计进行了评估和调整。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对教材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这样的评估和调整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并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规划和组织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需要从整体到细节进行分类,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细致分析。

教师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针对性的教学任务。

优秀示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任务。

通过对教材设计的评估和调整,教师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案解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整体与部分

教案解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整体与部分

教案解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整体与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也不断发生变化。

其中,教案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份好的教案可以指导教师合理布置教学内容和任务,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为例,探讨整体与部分的教学方法。

一、教案分析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并成功运用对应的数学术语进行表达。

②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已知的整体数量和部分数量进行计算,同时能够对所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巧妙运用。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探究并体验学习快乐。

2.教学重点①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及对应的数学术语。

②能够对已知的整体数量和部分数量进行计算。

3.教学难点在讲解和引导学生对已知的整体数量和部分数量进行计算时,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数学运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活动设计观察奥森超市的产品,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计算部分商品的数量。

2.教学方法(1)问答法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通过问“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等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2)比较法学生团队合作比较各组商品在数量和价格等方面的差异。

由此,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出发,思考商品的组成和数量。

(3)归类法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教师组织相关活动,通过让学生把商品归类,了解每类商品的数量,进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4)运算法在学生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后,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运算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和进行教学调整。

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这节课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测试在课堂上进行课后测试,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材的教学案例分析及教案编写

教材的教学案例分析及教案编写

教材的教学案例分析及教案编写。

一、教材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和分析,进而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具体而言,教学案例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

教师要对教材整体进行深入剖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

只有深入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2.学生特点分析学生的特点也是教学案例分析不可忽视的方面。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而制定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4.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出最适合的教学策略。

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精讲教学策略,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案例教学策略等等。

二、教案编写教案编写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具体呈现。

教案编写要具备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操作性强的教学步骤,为教师提供指导性,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程。

教案编写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案编写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过程等方面。

教学设计要注重方法多样性和操作性可行性,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

2.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是教案编写的实质部分。

它要具备操作性强、详细清晰的特点,让教师可以准确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步骤具体可以分为开场导入、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练习训练和结尾总结等步骤。

3.课堂实施教案编写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要遵循教案编写的指导方针,践行各项教学策略,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

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等都是静态的、不会说话的结果。

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

当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正确理解教材成为了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教材的特点是覆盖的知识更广泛,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但与此同时,对课改教材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与旧教材相比,有些要求变浅了,但是广度增加了,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分析例题和习题,体会概念背后承载的内容……教材更迭对教师的挑战很大,我们教师研究教材的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下面是我选定“落实教学目标视角分析教材”:数学广角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体会在处理问题中最优的方案教学重点:解决问题的最优思路教学过程:一、对方1分钟拍球个数:1号20个2号403号60我方1分钟拍球个数:1号10个2号303号50问:我方队员怎样对阵才能赢?2、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数九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保数,为了确保胜利,你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应该怎样报?3、课前玩扑克游戏老师获胜得策略你知道了吗?再体验一次。

4、请同学们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可以在哪些地方应用?老师也在媒体上找到一些运用“田忌赛马”策略的信息。

课件出示:(1)自主品牌巧演“田忌赛马”从2005年底开始,在中国车市,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在巧妙导演着与合资品牌的“田忌赛马”。

(2)(财经评论)田忌赛马与招商引资一位镇长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不与强者争一时的长短,而是依据自己的实际,错开优势,以长击短,因此取胜。

联想到招商引资,如果也能注意扬长避短,制造“错位”优势,可能还是打破僵局、走向成功的一个高招。

(3)......就拿昨晚男团比赛来说吧,身为国家队绝对主力的林丹出任的是解放军队的第2单打,而湖南队则把实力最强的鲍春来放到了第3单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解析与教学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解析与教学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解析与教学案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进行解析,并提供几个实例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解析1. 教材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材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社会实践、艺术表演等。

教材中的实践活动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材特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教材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

(2)趣味性:教材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的兴趣,通过趣味性的形式提高学习动力。

(3)操作性:教材活动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案例1. 科学实验案例活动名称:植物生长实验活动内容:制作一个小型的植物生长实验箱,在实验箱中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制作实验箱,选择合适的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并进行适时的浇水和观察。

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 手工制作案例活动名称:纸艺制作活动内容:利用废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不同形状和风格的纸艺作品,如花朵、动物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纸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例作品供学生参考。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选择不同的材料和造型进行制作,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的心得。

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

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

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一、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制定的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全面考虑每个环节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教学过程有序、合理,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本文将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二、教学设计环节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清晰和连贯。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使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同时,教学设计环节还能够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有一个自然的过渡,不会感觉到突兀或迷茫。

其次,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相对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感到的好奇和有趣。

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并观察结果,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三、教学设计环节的实施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环节的整体把握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1.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行,并能够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匹配。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材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小学课堂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

小学课堂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

小学课堂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小学课堂教材的案例分析与设计也变得越发重要。

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选择、案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为小学课堂教材的案例分析与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一、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小学课堂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的首要环节。

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目标。

首先,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与教材产生共鸣,增加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最后,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二、案例设计案例设计是小学课堂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的核心环节。

通过设计精心、生动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案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案例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案例要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还要注意案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知识的整体认知。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课堂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的支撑。

合理选取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讨论、实践、合作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还要注意结合ICT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最后,要注意评价与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利于教学的调整和优化。

结语小学课堂教材的案例分析与设计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案例分析与设计案例分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材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的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因此,对教材进行案例分析与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教材案例,探讨案例分析的方法与设计的原则,为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一、案例分析1. 确定教材特点小学教材的特点在于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教材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2. 分析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教材的章节划分、知识点的逻辑顺序以及教材难度的渐进设置等要素,来评估教材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3. 评估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评估一本教材好坏的关键因素。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案例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进行综合评估,以验证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设计案例分析1. 目标设定在设计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教材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的设定应该与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确定案例类型与数量案例的类型和数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设置。

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来确定案例的类型,同时要适量控制案例的数量,避免负担过重。

3. 设计案例的结构与内容案例的结构应该清晰合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

设计案例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4. 设置案例分析策略在教材设计中,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案例分析策略。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全面的认识。

5. 教师指导与评价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评价作用。

在设计案例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师指导和评价方案,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案例,并获得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教学案例作为教学教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教学案例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与挑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分析的要素以及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探讨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一、教学案例分析的要素1. 教学目标分析在教学案例中,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明确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学生特点分析教学案例中的学生特点分析是指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进行分析。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特点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案例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案例中的教学内容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中的知识点、概念、原理等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通过教学内容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改善教师的教学布局和教学设计。

二、教学案例分析的解决方案1. 个案解决方案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提出个案解决方案。

个案解决方案是指根据教学案例的特点和问题,通过分析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效果。

2. 经典解决方案教学案例分析中,有些问题是经典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

对于这些经典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经典解决方案。

经典解决方案是指根据教学案例中类似问题的共性和普遍性,总结出的一种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学成果,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创新解决方案在教学案例分析中,有些问题可能是新问题或者独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全面解析人教版年级语文教案案例

全面解析人教版年级语文教案案例

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之一,其教学设计与教师授课的教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工具。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教版年级语文教案,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将内容分类并作出相应的分析与总结。

一、教学设计分析1.教材概述教案中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与概述,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材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掌握知识点。

2.教学目标教案在列出教学目标时,会具体明确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核心知识点,提升语文素养。

3.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般分为知识引入、新知探究、知识总结三个环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教案的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方法教案中的教学方法通常多样化,包括读写教学、讨论教学、分组合作教学等,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有利于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二、教学策略分析1.因材施教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实际情况等不同因素,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2.情境教学人教版教材在情境教学方面很有特点,通过对情境的营造和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3.循序渐进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将知识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讲解,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厚积薄发的习惯。

4.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人教版教案经常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教学实践分析1.落实课堂教学教案作为课程的辅助工具,在课堂上的应用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教材解析与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材解析与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材解析与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合理解析教材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解析,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一、数学教材解析数学教材是小学教学的核心资源,教师需要进行仔细解析,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通常包含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

基础知识包括数字、计算、图形等内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计算技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数学教材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创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解析数学教材时,还需要注重教材之间的连续性和承接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教材都有一定的知识前置和知识连接,教师需要了解这种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二、教学案例分析下面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进一步说明数学教材的解析和教学实施。

案例一:加减法的教学教材中有关加减法的内容较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掌握起来仍然存在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例如,通过常见的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场景,如购物结账、班级统计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掌握运算技巧,又能理解运算的意义和应用。

案例二:面积与周长的教学教材中的面积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和难度较大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比较困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例如,教师可以用纸片,让学生围绕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摆放,然后测量其周长和面积。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面积和周长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学教材第九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第九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第九册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教材名称:小学教材第九册教学主题:教学案例分析二、引言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分析和讨论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和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小学教材第九册为基础,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根据不同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三、案例一:《小王爱画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1. 学情分析本课学生整体对绘画兴趣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色彩运用的感知和理解。

3. 教学准备准备画笔、颜料和画纸等绘画工具。

4.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过程,包括引入、示范、指导、巩固和拓展等环节)5. 教学评价通过作品展览和学生互评,评价学生绘画技巧的提高和创作水平的发展。

四、案例二:《小兔子找食物》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兴趣较高,但对其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有限。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和特征,并了解其生存环境。

3. 教学准备准备图书《小兔子找食物》以及一些关于动物生存环境的图片。

4.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过程,包括图书阅读、生态环境讨论、小组活动等环节)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评价学生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环境的理解程度。

五、案例三:《小明的手工作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 学情分析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待提高。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3.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纸张、剪刀、胶水、彩纸等手工材料。

4.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过程,包括示范、指导、自由制作等环节)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作品展览和互评,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总结通过对小学教材第九册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案例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课堂备课教案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小学课堂备课教案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小学课堂备课教案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一、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课堂备课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不同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案例: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三位数的概念;- 学生能够进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教学准备:- 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 已备好的教学案例、教具和习题。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课堂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复习前几课的内容;- 概念讲解: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解释三位数的概念;- 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使用教具和具体例子演示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步骤;- 案例分析:提供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相关问题;- 实际问题解决: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5. 教学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概念和运算步骤的理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方案根据教学案例的分析,下面是针对该案例提出的解决方案:1. 引入导入环节:设计趣味游戏和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具,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三位数的概念,夯实学生对于数位的理解。

3. 讲解运算步骤环节:通过教具演示和具体实例的操作,详细讲解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步骤,确保学生掌握运算的正确方法。

4. 案例分析环节:设置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答相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际问题解决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设计一些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归纳环节: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小学教材第一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第一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第一册教学案例分析引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小学教材第一册为案例,通过对其中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旨在揭示教学案例中的教育原则和教学策略,以及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案例背景教材名称: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内容:包含各种儿童故事、诗歌、歌曲等内容课题:《小青蛙的成长》(故事)案例分析教学目标:通过故事《小青蛙的成长》,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和自然的情感。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发对话,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例如,老师可以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长大的吗?”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2. 教授新词汇:故事中可能包含一些学生们不太熟悉的生词,教师应提前标注这些生词,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帮助学生记忆。

3. 朗读故事: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语气朗读故事,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同时跟读。

4. 情感体验:故事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情感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老师可以问:“小青蛙通过不断努力和成长,你们从中有什么感悟?”让学生们思考并与他人分享。

5. 练习与拓展: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练习,并适时引入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如数学、科学等,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提高学习的实际应用能力。

6. 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案例总结通过对小学教材第一册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认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

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

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

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

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

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概念图:【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

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

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

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

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

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

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

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

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

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

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

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

【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一)教材分析:1、课题来源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

《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

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

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

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

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

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

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

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

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

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