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上海教委教研室谭轶斌共85页文档

合集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阅读要求,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成为阅读教学环节中的根本性问题。

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阅读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需要,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永远得不到满足。

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就要把这种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激励法,即运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行动等,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和能动性,主动地阅读思考。

用激励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和思维的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有效的运用激励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应贯穿于阅读课程的始末。

首先应该重视课堂导入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好的导语可以营造—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语又要运用学生的注意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投入教学活动中。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心里不跑野马,才能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阅读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启开学生注意的大门,学生就会置身在教学活动之外,教学内容就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开课讲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给你们上课了。

”这一句话,使学生震惊,把学生的心完全牵引过来了。

在国土沦丧、不能使用本国语言的时刻,这最后一课谁不动情呢?这最后一课终身难忘,与韩麦尔先生开讲的导语是紧密关联的。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需要。

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在课文阅读理解中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教师可设置一些有趣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主动去思索探究。

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

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

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方法,需要关注人的成长。

怎样做到这些,是需要研究的话题。

这方面,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速度,也不能一味强调深度。

而要在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思想内容,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实现人的成长。

下面我谈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

一、隐性把握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认为,人的内心具有一种趋向于把分散的各个部分或存在缺陷的事物自动组合成相对完整的整体的内在驱动力。

事实上从儿童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这点,比方你将一大堆散碎的拼图倒在地板上,让一位还没有上学的儿童玩耍,你不用布置任务,他自己就可以将那些拼图一一拼凑起来,组合成他想要的图形。

这就告诉我们,人具有趋向于完整认知事物的天性,他能够根据一些条件或暗示,按照自己的认知经验去了解事物。

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同样有趣的道理。

当你走到一间房内,看到桌面上摆放有三只茶杯,两只茶杯的茶还在冒热气,另一只茶杯倒在了桌面上,有茶水在桌面上流淌,还有两个人面面相觑。

看到这情景,你很自然的想到有一人刚刚离开,想象他们曾经发生的争执或不愉快等等。

你在努力构造一幅完整的三人在场的场景。

这就是人的天性。

既然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天性呢?我们就用不着去一味强调速度,也不用一味强调深度。

让学生自然地阅读和感受,自在地领悟和掌握,这样阅读教学就容易与和谐了。

我觉得阅读时,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必须经历第一步――初步掌握。

这一步我们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得到较多的信息,从而在内心形成一个思想内容的整体印象。

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是这样做的,但是,有时由于功利的驱使,或者时间的限制,这种过程仅仅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让学生这样做,非常让人遗憾。

我分析上面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经历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只是在学生内心形成印象,不能显现出具体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依据这一过程作出评价。

阅读教学三步曲

阅读教学三步曲

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方面也要使学生得到发展;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进行阅读创新教学以培养新型人才,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在此,我把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归结为阅读教学“三步走”。

一、备课求异是阅读创新教学的基石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备课求异是阅读教学创新的基础,语文教师把握住了这一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不难实现了。

第一,入课要悬。

导入课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导入课文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悬念,以便激发其求知欲。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并感受到语文课的无穷趣味和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也就会以一种崭新的精神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课堂气氛就活跃。

学生不仅与老师相互融洽,配合,而且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阅读活动。

第二,手段要新。

备课特别要注意设计运用多种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目标的落实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手段老化,千篇一律的一本书,一支笔,学生就会觉得单调乏味,失去信心和兴趣。

录音磁带,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多媒体的使用,适时的插入音乐故事,谜语,歇后语,绘画以及竞技活动等,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效果自然会好。

第三,导入得法。

学生是主体,老师为主导。

如何导?这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也是备课中的难点。

有的教师也认真备了课,但备课时总是预设种种问题,并设有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在施教过程中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往里钻,钻进去了,正合“吾”意,过关了。

钻不进去,或嗤之以鼻,或大发雷霆,或冷言嘲讽,此种备课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备课时必须绞尽脑汁地去思考,去领悟文章的真谛,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出多种引导方法。

学生的能力,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引导要有层次性,既要兼顾全体,又不要忘了个别,只有这样,所有学生的素质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结构要巧。

阅读教学三部曲

阅读教学三部曲

阅读教学三部曲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

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文本、产生联想、品味赏析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生活的过程。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说到底就是一个读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

阅读是制约语文其他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

只有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听说的交际能力,读写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阅读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语言感受过程。

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以阅读课的形式规定下来,使阅读课有了一定的地位,它不再是配角,而是作为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堂而皇之的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大舞台,它与教读课、写作课、语文实践活动课,共同担负着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大使命。

但作为新兴的课堂形式,如何上好、用好阅读课,怎么上、怎么读、读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问题。

下面就我在这方面的实践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精选中学时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年龄阶段,学生喜欢阅读,但饥不择食,往往是找到什么读什么,这其中就难免鱼目混珠。

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爱好,就阅读内容的选择作了推荐,并在学期初就向学生公布,使学生有所准备。

比如本学期,我们就在初三年级组织了名著赏析阅读、美文推荐阅读两大系列活动。

名著赏析阅读,我们推荐了《平凡的世界》、《苏菲的世界》、《飘》、《穆斯林的葬礼》、《骆驼祥子》、《家》等学生易理解,有现实生活背景;易掌握,有亲近感的作品。

同时,还结合影视作品推荐了《玉观音》、《省委书记》、《大染坊》、《金粉世家》、《京华烟云》等。

立体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

立体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

龙源期刊网
立体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
作者: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7年第04期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楚爱华、天津大港同盛学校校长武树峰在《语文建设》第2期上撰文认为,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应该帮助学生从平面的静态思维走向立体的动态思维,要使语文阅读课堂走向立体,教师应当从言语层、形象层、象征层三个层面逐次建构。

言语层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学科主干知识层面,如字词含义、句法语法、修辞手法、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或结构关系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细读法”建构言语层,如对常用字突出加强,对需要具体体会的语句要重点分析,对“考点”要强化理解,还要在章法考究、炼字炼句上下功夫,品出语言文字隐藏的文化信息,为学生走向形象层做准备。

形象层是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如行为、时间、符号、图景等能够用语言指称的具象或具象世界,比如构成文本的内容、主体或意境等,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形象层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象征层属于文本的核心,是文本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深刻的寓意,教学中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在细嚼品味中探寻、领悟,通过深刻的省思才能窥见其奥秘。

阅读教学的三个指向

阅读教学的三个指向

阅读教学的三个指向上海有位社会学家说:“阅读能力是21世纪的第四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天天都在阅读与感悟啊!”既然阅读能力是“通行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冷峻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许多教师还是“涛声依旧”用教参,“雾里看花”两茫然,不知该怎样去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越教越不会教”的无奈感慨。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必须真正实现三个指向,即指向文本、指向学生、指向写作,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指向文本:微观解读文本秘妙当前的阅读教学,一些教师常常是借助资料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口若悬河、“打马虎眼”式的分析;或在处理文本的方法上作秀,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人灌变成“电灌”(毫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以在文本外部“打游击”为能事,隔靴搔痒,花里胡哨。

但是,对文本内部进行分析时,却是蜻蜓点水,为用那些印象式语言给自己的无能找到合法的“避难所”。

要治愈这一“流毒”,必须把文本的微观解读当作“大学问”来做。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优秀读物,其中的秘妙往往能让学生产生“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审美自失”。

这种秘妙可能是表现形式,如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点此句时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大家都认为“闹”字好,那么好在哪里?这就进入了文本的微观解读。

你看,“闹”字有繁盛之意,诗人通过红杏绽放的感觉而赋之以“闹”,形成了对“春意”的动态描写,这不仅让人看到满眼春光,万物欣欣向荣,一片生气蓬勃的热闹景象,似乎还听到满耳春声,从无声变有声,这种从视觉转到听觉的联想,就是“通感”的运用。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中指出,这句诗中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同时,“红杏”吐蕾于二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报春意象。

阅读教学要走好“三步棋”

阅读教学要走好“三步棋”

阅读教学要走好“三步棋”作者:吕品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6年第12期《课标》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实践方面往往做得不够到位,导致阅读教学收效甚微。

在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教学必须要走好“三步棋”:一、走稳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1)每篇课文的教学伊始,教师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每篇课文的特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好自学提纲;(2)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学潜力。

教师还要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既抓双基,又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思维、及认知水平;(3)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调整他们的心态。

有的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不主动寻疑,对于这种学生,应使他们了解质疑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学也要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

“学贵有疑”,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走好第二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养成一种习惯,将会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1)发挥榜样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

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成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引路人,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一些少儿读物,教师整天手不释卷,润物无声,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读书兴趣就高了,阅读习惯就有了。

浅谈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浅谈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浅谈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是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而读书,是学生获得新知、感悟事理的主要途径。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它道出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通过读,可认识文章的篇章结构;通过读,可掌握文章的内容;通过读,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再现课文里的生动情节,亲身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和理解所包含的事理;通过读,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通过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给足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思考问题,感悟课文。

我把读分成三首曲谱:初读、再读、品读,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体验情感、培养学生自我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程序。

第一曲: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课文在写什么。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属于什么(写人、记事、状物……)?然后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不懂的词查字典理解,结合课后题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段落层次。

接下来把一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题目一出示,学生就知道课文写的是草船借箭这件事,这时我提示学生:“文章的题眼是什么?”得出正确答案后,学生心中产生了疑惑: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箭?为什么草船要借箭?怎样借?借到了吗?……于是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因为有疑,所以学生读书更有目的性,学习更加主动,思维也活跃起来。

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我及时正字正音,并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而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课文是按事情经过顺序记叙,文章介绍了诸葛亮用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支箭的故事,而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设计陷害他,没想到诸葛亮真的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所以周瑜最后对诸葛亮口服心服。

英文经典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识读、理解、鉴赏

英文经典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识读、理解、鉴赏

英文经典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识读、理解、鉴赏我们为什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即这样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通过怎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

为此,本文基于笔者的阅读体验和教学实践,首先探讨对经典阅读教学乃至外语教学的认识,然后以具体文本为例,论述如何在识读、理解和鉴赏这三个层面上实施英语经典阅读教学,以便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英语教育的目标与现状在其著名的演讲《通识教育》(A Liberal Education)中,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这套游戏规则——自然法则,并设法培养他们与这些自然法则和谐相处的“情感”(affections)与“意志”(will)。

但掌握自然法则并非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要服从这些支配人和事物的法则,并学会利用和感恩自然的赏赐。

这大致就是赫胥黎眼中的“通识教育”,或与“自然教育”(nature’s education)相对的“人为教育”(artificial education)。

这种“人为教育”能弥补“自然教育”的缺陷,为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做准备。

如果说教会学生掌握自然法则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理科课程来完成的,那么,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意志则主要是由文科课程来实现的,而英语(包括其他外语语种,下同)作为文科的一门主干课程理应分担这一重任。

这样看来,英语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锻造学生以意志驾驭身体的能力,培养他们“敏感、冷静而有逻辑性”的心智。

这样,他们才能既充满生机和热情地生活,又受制于“强大的意志力和敏感的心智”,成为通识教育的受益者和真正的人生赢家。

我们或可称其为英语教育的终极目的,至少英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

但众所周知,我们一般都认为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层次上,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在情感层次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内涵。

在意志品质层次上,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对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不同层次的引导和培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三个层次, 认知层次, 情感层次, 意志品质, 重要性, 目的, 总结。

1. 引言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字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文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对文学、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本文探讨的目的本文探讨的目的是要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即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意志品质。

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梁军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学的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又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是一片茫然。

作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必须作到三个环节,也就是阅读环节、解读环、拓展环节。

那么每个环节又该怎样来落实呢?现我就个人的教学实际谈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阅读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其实,阅读是一个大范畴,它包括粗读、精读,默读、朗读,浏览等等,当然这个环节的阅读指的是粗读,以了解文章的大意。

至于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布局谋篇、修辞方式等诸方面要放到解读环节。

张继先老先生说:阅读是学生的权力。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老师给学生阅读时间太少、老师指导的朗读方法太少、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太少、老师范读太少。

而阅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力条件,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阅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向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且尽量范读。

1.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2.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要让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当然这样的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那么一堂阅读课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这一步完成浅层次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准确把握字词的基本意;根据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基本理清文章结构。

4.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三层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

阅读教学三层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
尽艰辛也要找到它。
案例《故都的秋》(黄荣华解读)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为表达这种偏爱,作家除了直接描写,还选择了比 较的手法。
《故都的秋》投射了作家的多重生命情怀:对个体悲 辛的感念与拥抱,对群体生命凋零的感念与拥抱,对故 都衰危的感念与拥抱。其感念与拥抱的背后,是他仁厚、 豁达的心性与对故都及故都文化的深情。
秋,暮秋,衰残的秋;首都,故都,衰危的故都, 这两者在文中合而为一。感念故都秋的“清”、玩赏故 都秋的“静”、爱怜故都秋的“悲凉”,由此看到作家 沉静、仁厚、悲悯的心性,看到作家对故都、对祖国、 对中华文化的深爱。这种心性,这种深爱,正是一个高 贵生命体的高贵情怀。
《登高》(1) 3.吟读。诗人有哪些悲苦?为什么有如此悲苦的情
怀?(多病断酒之痛、晚年孤独之悲、羁旅异乡 之苦、难以排遣之伤、壮志难酬之悲、家国艰难 之忧) 4.小结:诗人的情怀其实是古代儒士的情怀,不断 地漂泊,不断地登高,不断地坚守。这是一条不 断登高的文化之路,这是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民 族传统。背诵全诗。
Click 技to术ed层it title style
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
怎么教
案例《〈呐喊〉自序》
技术层
案例《<呐喊>自序》(邹一斌执教)
师: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记得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新兴的国家出现的时候,我们曾经非常高兴 过,因为我们也是曾被压迫,挣扎出来的人民。捷克的兴起,自然为 我们所大欢喜;但是奇怪,我们又很疏远,例如我,就没有认识过一 个捷克人,看见过一本捷克书,前几年到了上海,才在店铺里目睹了 捷克的玻璃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5页word资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5页word资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认真研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新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和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积累知识、领悟感受、品味语言、实践运用)融为一体。

鉴于此,结合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奏好“三部曲”: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

一、教什么“教什么”,就是搞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知识点,这是前提。

教学中,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点胸有成竹,才能根据阅读材料、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灵活施教,因材施教,高效施教。

二、为什么教“为什么教”,就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尤其是最终目的,这是根本。

新课标要求:“课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不管是兴趣、习惯还是方法、技巧,归根到底是一个阅读品质的问题,所以,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应着眼于学生良好阅读品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呢?我们主要是从七个环节(整合阅读资源→巧设阅读教案→传授阅读技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加强阅读管理→形成阅读品质)着手,或分步推进,或突出重点,或循序渐进。

1.整合阅读资源。

主要资源:①教材。

最重要,也是应该充分利用的阅读材料;②课外读物。

多渠道、有意识地推荐读物。

③影视文化。

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动机,获取信息、开阔眼界。

④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与学生联系密切,亲切、有归属感。

⑤网络文化。

学生从中学习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⑥广告文化。

整合方式:①遴选。

思想内容健康积极是底线。

或读古典经典、讴歌历史、颂扬英雄的故事;或读名家名作;或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或读科普小说、寓言、童话、神话;或读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俗语俚语等等。

阅读教学“三步曲”

阅读教学“三步曲”

阅读教学“三步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古代阅读教学当中一句至理名言。

在现实阅读教学当中对于自律性强、自信心强,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打部分学生是不能坚持这样有效的阅读。

在新课改中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当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发挥学生自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读百遍”,达到“义自现”呢?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我是这样做的用“质疑—探究—体验”的模式展开阅读教学:一、围绕教材,设法激疑古人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

”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说明学生正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已找到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所以说:“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认为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学法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条:1、给学生“解冻存疑”。

在我们传统备课中,我们往往只是凭教学经验去主观臆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多的是从教材的角度去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往往是教师讲的,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师不讲。

教学时,一般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上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但总是优等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看似活跃,大部分中下等生仍是海底的“冰山”。

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课堂布置应以学生的要求展开,自探课文。

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使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想弄明白的需要和焦虑,学习到这一部分时,必然会特别注意,主动参与。

2、课上鼓励学生质疑。

课堂质疑是学生自主参加学习的重要途径。

质疑是一种能力,有差异性,即使是后进生也往往能并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提出许多有价值深度的问题:在《田忌赛马》中第二次比赛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先败第一场?《草船借箭》中鲁肃是东吴的谋士,反而帮诸葛亮,能说明他忠厚老实吗?、、、、、、这些问题老师有时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说明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质疑,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