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我国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经典历史事件,如深圳特区的设立、加入世贸组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结合时事政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面临的挑战,如“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摩擦等。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对外开放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如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普通民众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历程和主要特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政策、加入世贸组织等。
2.深入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
3.阐述对外开放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影响,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4.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辩论,如对外开放是否应该放弃本国利益、如何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如“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为什么我国要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如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等。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对外开放的起步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1.2.1 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经济特区的设立。

1.2.2 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1980年代初期,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

1.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设计:1.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

1.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1.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起步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对外开放的拓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1980年代中期,内陆开放城市的建立。

2.2.2 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从“试点开放”到“全面开放”。

2.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

2.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2.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拓展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3.2.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3.2.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谈判、签约和批准。

3.2.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吴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合一”特色教案】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学思之窗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

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答:a.水陆交通方便,与港澳台邻近,便于连接国际市场;b.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C.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d 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e.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①“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所以“特”在经济管理权限大;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

作用和影响: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3.学习兴趣:学生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兴趣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方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提高学习效果。
(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案例,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
(2)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渐进性;
(3)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体包括: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课堂分享: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具体包括:
4.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
-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面临了哪些挑战?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认为应该如何增强自身素质,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贡献力量?
5.阅读拓展性资料,了解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最新政策和举措,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意义等。
3.教师强调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案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

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教学设计作者:张再学来源:《教师·下》2015年第04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特区,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后,树立对外开放意识,理解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地图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

(图片导入)教材图片:深圳的崛起,了解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板书)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学习)(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解决如下问题。

问题1: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提出怎样的设想?(学生)自主学习:国家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问题2: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学生)自主学习:与港、澳、台相邻近,便于联结国际市场;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依托,又有发展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港口。

问题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教师点拨):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问题4: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学生)自主学习: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方面成就突出,从而逐渐形成了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结构。

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对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改革与开放起到了示范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正是以此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本节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经济特区的创建以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本案例将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激发学生思考我国对外开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4.培养学生具备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素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5.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1)历史原因: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考点同步解读1.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1〕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那么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指导和详细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2〕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

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备,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消费、运营、生活提供效劳。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消费性或非消费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要消费、科技型企业才干享用这一待遇。

〔4〕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出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少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那么一概照章征收关税。

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5〕在天文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清楚天文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无机组成局部,而不是城市普通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21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度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2.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同为〝开放〞,何以不同?中国近代自愿的〝门户开放〞与明天的对外开放有实质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自愿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弱小、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腕,后又经过不对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拓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依照对等互利原那么同其他国度停止经济、文明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目的是开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本国资本主义国度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抚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开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树立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明生活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的初步形成的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的初步形成的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浦东
的开发和内地的开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和作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
学生对历史上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想像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用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到面,最后向内地辐
射的过程,培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分
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
2、建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性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学习用具:《中国历史地图册》、课外搜集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4.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评价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改革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念。
5. 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注重实践与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情入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7: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7: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探究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理解政策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

从现代化视角进行观照,可对本单元进行如下梳理:第11课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在此框架下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第12课、第13课是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动通过渐进的改革探索新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

因第12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多为99后的孩子,他们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着足够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对外开放格局的由来,对于经济特区创立背后的艰难,浦东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对外开放等问题是不清楚的;鉴于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辨及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上,教师可通过相关资料(史料、视频、图片等)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完成。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拓展:
a)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成果展览,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
b)邀请改革开放时期的亲历者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改革开放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家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变化,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更直观的认识。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全球发展做出了贡献。
4.学生应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2.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开放中的关键事件、人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对比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及其影响。
3.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某一领域的影响,如“结合实例,分析改革开放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等。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A教学目标B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C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讲述内容】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对外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后三个为内地)(一)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当时我国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困境。
2.改革开放的过程:详细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改革开放的成果: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等。
3.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第二课时:改革开放的过程及成果
1.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小论文: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为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角度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案例分析:收集一个与我国改革开放相关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谈谈对外开放在该案例中所发挥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doc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doc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松江四中谭丽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根据所给图片和材料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当事人的角度认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必要性。

(4)通过设置“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区别吗?”“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的视频,引出对外开放的主题。

提问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细讲解经济特区的设立,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强调其特殊政策和先行先试的作用。

讲述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展示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

3、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图片等史料,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5、课堂总结回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重要举措。

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

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第一步又是什么?(二)对外开放的过程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

(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回答)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

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

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

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呈现如下特征: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晰、现实感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政史地尤其是史地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在处理本课时:一、注意理清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二、着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史地的结合和特别是注意地图在本课中的使用。

三、着力创设历史情景,教师引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联系现实、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精神。

本课不足:一、教师教课情绪不够饱满,感染力不强。

二、语言表达上出现某些口误。

课后习题1、思考: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2、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参考:板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的背景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1、创办经济特区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 14个城市)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后,4个)4、经济技术开发区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