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背景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背景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的道清戏,面临着诸如缺乏观众、演员流失、没有经费、受娱乐文化冲击、脱离时代发展等困难,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开设校园道情戏课程、加大保护传承人力度、进行商业化模式探索以及保护录音录像资料等方面入手,浅析对传承和保护古老的艺术遗产的方法。

标签:太康道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太康道情戏,它主要存在于河南省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道教乐歌,是在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曲艺说唱艺术,在改革开放后,道情戏被改编为现代戏曾一度文明全国。由于传统戏曲难以适应人们在精神审美上的新需要,太康道情戏这类小众濒危戏曲面临着逐步退出市场,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如何传承和保护古老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深思。

一、太康道情戏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上世纪五十年代,太康道情剧团编排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比较出名的剧目有《王金豆借粮》《访苏州》《双拜寿》《雷宝童投亲》等,改革开放后,由艺术名家蔡清枝主演的现代道情戏《前进路上》,场场爆满,剧团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级的戏曲大赛中取得佳绩今天,坐落在太康县的太康道情剧团,拥有正式演职人员仅63人,在传统艺术的转型、受众面和演员待遇上的状况不容乐观。

艺术的创作要贴近且反应百姓的日常,而反应现代内容的道情戏精品越来越少,百姓认可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需要。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加上演员队伍的规模和后备力量不足,让剧团演出的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剧团的经费捉襟见肘,面临生存危机。没有受众,没有作品,让经典戏剧艺术只流于戏剧表现技巧。

二、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保护对策

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太康道情戏的转型刻不容缓,首先要给予道情戏专业的传承人必要的物质支持,让传承人安心搞传承搞发展。第二,借鉴传统戏剧传承、转型的成功经验,探求新的戏剧发展模式,钻研道情戏新的发展机会。第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太康情道戏的记录、保护和宣传。具体来看:

(一)加大力度保护传承人群

演员是戏曲艺术的灵魂,而除了要保护太康道情戏的演员、艺术名家名角,使其安心于艺术创作之外,改善其演员待遇和演出条件,对四处奔走的戏曲传承人群体的保护也要加强,从而密切小众濒危传统戏曲与文化传播组织、现代科技、互联网以及大众的联系。不少学术工作者,兼任经典传承人的角色,奔走在戏曲保护的一线,给予必要的学术艺术研究支持,对太康道情戏的传承和保护至关重

要。

(二)对道情戏的录音录像资料进行保护

太康道情戏的音乐技法还未成文、表演技法多停留在演出现场,在现代小众戏曲几乎都在使用“师徒相教,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传承方法。对于道情戏等其他剧种的保护方式,要联合当地的文化馆、戏剧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和公益、学术力量,让道情戏由动态的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提炼为静态的可供传阅、需要保护的文化书籍藏品,民间艺术家经过再演绎使之成为更多受众眼中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录音、录像和数据库对演出资源的采集和整合,为更全面地发展、研究道情戏打下基础[1]。

(三)在校园中推广道情戏课程

传统戏曲的受众面比较窄,尤其是小众传统戏曲,大多是通过公共演出的方式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受众多为太康县周边的乡间长者,而与受众的互动局限于演戏-听戏,其它形式的互动少。而通过在河南省三级学校里开设道情戏选修课程的方式,能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道情戏的传承中来,深入了解这门戏剧艺术,可以很好地拓宽受众人群,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传承种子力量。把民间口述表演艺术,以文字和录像的形式转载到书本、影像和讲堂上,这对于规范道情戏的传播、传承是有很大裨益的[2]。

(四)现代戏剧融媒体发展之路

现代融媒体平台的发展为道情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渠道,扩大了太康道情戏的传播范围和受众面,一些专业戏曲节目、垂直平台的兴起和发展,也让太康情道戏跟随大众媒体的脚步,从单一的线下演出逐渐走到了线上、走入寻常人家,方便打造成可以時时观赏、回放、互动、收藏的文化精品。如,河南电视台的豫剧节目《梨园春》,为大批优秀戏曲演员、艺术家提供了专业展示平台,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优质、原汁原味的欣赏、学习平台,太康电视台借鉴、效仿《梨园春》的节目模式,推出了一档以太康道情戏节目《春满园》,在当地戏曲界引起不小的反响[3]。

三、结语

拥有悠久历史的太康道情戏,作为太康的文化记忆和符号,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亟需保护。文艺创作不仅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还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做好对太康道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和内容创新,让其焕发出传统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曦,马天,姜德鑫.太康道情戏传承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1):46-52

[2]杨志敏.非遗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4):108-111

[3]余复生.河南太康道情戏之声腔探析[J].中国戏剧,2015,(3):66-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