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嘉肴是一种集合了高级烹饪技艺和精选食材的美食,常常出现在宴会、节日和重要场合之中。
嘉肴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技艺的文化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嘉肴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美食的精髓。
1. 嘉肴的起源与发展嘉肴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记录在《周礼》中。
嘉肴最早是供奉神灵的祭品,后来逐渐演变为皇宫贵族的美食享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食品一直都被视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而嘉肴则代表了其中的最高境界。
2. 嘉肴的特点嘉肴在选料上讲究质地鲜嫩、味道鲜美,擅长运用各种调味料和佐料进行提味,注重烹饪技巧和装饰艺术。
嘉肴不仅要求食材的优质,更重视烹饪过程及摆盘的美感。
3. 嘉肴的分类嘉肴按烹饪技巧和食材的不同可分为烧、煨、焗、炖、煎、酱、香、酸、甜、苦、辣、咸、淡等十三种味型。
而按用餐场合的不同,嘉肴又分为宫廷用餐、宴会用餐、寺庙用餐、家庭用餐、饭店用餐以及外卖用餐等。
4. 嘉肴的烹饪技巧嘉肴的烹饪技巧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炸、蒸、煮、烤、炖、烩、烧、焖、卤等多种烹饪方法。
同时,嘉肴的烹饪技巧也注重食材的处理和火候的掌握,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美味。
5. 嘉肴的经典菜肴中国的嘉肴菜肴为世界闻名,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菜肴,如鱼翅燕窝、清蒸大闸蟹、烤乳猪、银杏鲜虾球等。
这些菜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华餐桌上的瑰宝。
6. 嘉肴的文化内涵嘉肴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嘉肴在宴席、祭祀、婚庆等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文化、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
同时,嘉肴也是中国的一种软实力,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
7. 嘉肴的食材选择嘉肴的食材选材非常讲究,主要选用新鲜、高品质的食材,如鱼翅、燕窝、鲍鱼、乳猪、黄鳝、大闸蟹等。
同时,嘉肴的烹饪过程中,也会用到大量的调味料和佐料,如酱油、料酒、葱姜蒜等,增加食物的鲜美口感。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虽有佳肴虽:即使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三、通假字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四、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五、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增强说服力。
八下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得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课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 一、通假字⏹ 学学半 ⏹ 《兑命》曰 兑同“说” 指的是殷商时的 二、古今异义⏹ 1、不能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教学相长也 ⏹ ⏹ ⏹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今义:勉⏹ 三、词类活用 ⏹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学同“敩”,教导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动作或情况之后 古义:乏。
古义:教与学。
今义把 知识、技能传程。
长: 古:促进,今:名词作动词,吃。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背诵)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 ⏹ 学 ⏹⏹ ⏹⏹ ⏹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 2.倒装句 学学半——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习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宾语常语序为其谓此乎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指 教学相长, ji ào xu é xi āng zh ǎng ,意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自“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在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背诵)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的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结合自身的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看法(背诵)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④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3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形容词不知其旨.也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①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5)重要句子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节奏划分及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课文分析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二)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之:的。
③行:施行。
④为:是。
⑤公:公共的。
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选,选拔。
贤,指品德高尚。
与,同“举”。
能,指才干出众。
⑦讲:讲求。
①信:诚信。
②修:培养。
③睦:和睦(气氛)。
④故:因此。
⑤独:只。
⑥亲:以……为亲。
⑦亲:父母。
⑧子:以…为子。
⑨子:子女。
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
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
③矜(gu 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②皆:都。
③养:供养。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职守。
中考语文 第3篇 虽有嘉肴复习素材
第3篇 虽有嘉肴
❶重点词语解释
①虽有嘉肴..
(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不知其旨.
也(甘美) ③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④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⑥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 ⑦然后能自强.
也(勉励) ⑧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⑨学.
学半(教) ⑩其.
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❷通假字
《兑.
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❸一词多义
①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代“食”的对象)其.
此之谓乎(表示推测,意思是“大概”) ②学⎩⎪⎨⎪⎧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学.
学半(教) ③至⎩⎪⎨⎪⎧日中不至.(到)虽有至.
道(达到极点) ❹古今异义
①虽.
有至道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
也 旨⎩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目的 ③知困.
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然后能自强..
也
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自己努力图强。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虽有嘉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虽有佳肴虽:即使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三、通假字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四、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五、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第21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归纳复习文学常识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的专著。
2.《礼记》是由(朝代)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答案】1.儒论述教育教学2.西汉戴圣(一)《虽有嘉肴》一. 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弗:_____(2)虽有至道..至道:_____(3)教然后知困.困:_____(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_____(5)学.学半学:_____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_______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_______ 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_______ 今义:教书四. 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五.问答题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2.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二. (1). 不 (2). 最好的道理 (3). 困惑 (4). 自我反思 (5). 同“敩”,教导三. (1). 即使 (2). 味美 (3). 教与学四. (1).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 因此只有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问答题1.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2.《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5《虽有佳肴》知识梳理
《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与《周礼》《仪礼》并称为“三礼”。
2.“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文章朗读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 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 此之谓乎?三、课文内容概括。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字音字形嘉肴(y S )自强(qi 3g )兑命(yu 6 )学学半(xi B )五. 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d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 do)学半】教学(二)通假字1、《兑命》曰兑:通“说”.2、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三)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四)一词多义。
1、学学半(音xi co,教)3、学学半(向别人学习).4、其词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5、不知其旨也(它的).(五)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5、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重要知识点总结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3.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贼” 古义:害人。今义: 偷东西的人。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义
1.修
2.分
3.为
4.亲
【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词“己”。意为“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
2.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于己”,介宾短语后置。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礼记》二则》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字音】
弗(fú)食嘉肴(yáo)
选贤与(jǔ)能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g)男有分(fèn)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礼记·学记》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好处)
2.通假字
学.学半(同“敩”,教导)
3.古今异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然后能自强
..也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自己努力向上
教学
..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4.一词多义
学.学半(同“敩”,教导)
学
学学.半(学习)
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文章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2.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②矜.、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
3.古今异义
男有分.
古义:职分,职守今义:成分
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大道
..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二、基础知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一、注音嘉肴(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装◆◆◆◆◆◆◆◆◆◆◆◆◆◆◆◆◆◆◆◆◆订◆◆◆◆◆◆◆◆◆◆◆◆◆◆◆◆◆◆线◆◆◆◆◆◆◆◆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三 《虽有嘉肴》 知识点整理 2019-4-29 一、【原文】 虽有嘉肴,弗f ú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 āo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qi áng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学.(xi ...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ji āo 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yuè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释】 ①本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r ú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zuàn 的。
②嘉肴:嘉:美好。
肴:带骨头的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
⑥自反:自我反思。
⑦自强:自我勉励。
⑧善:好。
⑨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学(xiào):同“敩”,教导。
⑩其:表示推测。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兑.命》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教学相长、 五、问答: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佳肴》译文及知识点
一、《虽有嘉肴》参考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知识点1、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意。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品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课后练习四)(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4、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5、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6、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知识点巩固一、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礼记》是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仪礼”的解释。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五、主旨: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六、重要知识点:1.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论述了教与学的问题,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中心论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嘉肴”类比引出“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教与学的论题。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礼记·学记》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好处)
2.通假字
学.学半(同“敩”,教导)
3.古今异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然后能自强
..也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自己努力向上
教学
..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4.一词多义
学.学半(同“敩”,教导)
学
学学.半(学习)
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文章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2.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②矜.、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
3.古今异义
男有分.
古义:职分,职守今义:成分
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大道
..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虽有佳肴知识点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美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味蕾享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因此,对于美食的认识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关于佳肴的知识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美食的分类1.按照菜系来分类,可以分为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等等。
不同的菜系有着不同的烹饪特色和口味风格,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2.按照食材来分类,可以分为荤菜和素菜。
荤菜通常以动物的肉类为主要食材,素菜则以蔬菜、豆制品等为主要食材。
食材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菜品的口感和味道。
3.按照餐点来分类,可以分为早餐、午餐、晚餐以及甜点等。
不同的餐点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和食用习惯,每一种餐点都有其特有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二、美食的制作技巧1.食材的选购很重要,只有选购到新鲜的食材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尤其是肉类、海鲜等易变质的食材,更需要注意其新鲜程度。
2.烹饪的火候掌握很关键,不同的菜品需要不同的火候来展现其最佳的口感和味道。
过于烧烤或者过于煮炖都会影响到菜品的成品质量。
3.调味品的使用很重要,不同的菜品需要不同的调味品来提升其口味。
盐、酱油、味精、醋等调味品的使用需要适量且恰到好处。
4.刀工的精湛也是做出佳肴的关键之一,不同的刀工可以影响到食材的口感和外观。
比如切丝、切片、切块等不同的刀工技巧都需要掌握。
5.摆盘的艺术是盛装美食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菜品需要不同的摆盘方式来展现其特有的魅力。
摆盘的精致和美观可以为食客带来愉悦的用餐体验。
三、美食的文化内涵1.美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美食传统和烹饪习惯。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鲜香著称,粤菜则以其清淡细腻而闻名。
不同的地域文化为美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涵。
2.美食和节庆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重大节庆活动中,人们会选择特定的菜品来庆祝。
比如春节时吃饺子,端午时吃粽子,中秋时吃月饼等等。
3.美食和礼仪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会有不同的食用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考试时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三 《虽有嘉肴》 知识点整理 2019-4-29 一、【原文】 虽有嘉肴,弗f ú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 āo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qi áng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 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ji āo 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yu è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释】 ①本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r ú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zu àn 的。
②嘉肴:嘉:美好。
肴:带骨头的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
⑥自反:自我反思。
⑦自强:自我勉励。
⑧善:好。
⑨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学(xiào):同“敩”,教导。
⑩其:表示推测。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兑.命》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教学相长、 五、问答: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3.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答:《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答: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主旨。
《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
6.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七、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募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八、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九、问题探究1.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答: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比喻论证)”,其优点是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语句有何作用这是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学学半),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然后知困”的理解。
我们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帮助、教导别人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新的困惑,引发思考,进而激励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
4.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2019中考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9分)【甲】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_(2)虽有至道虽:___即使__(3)一.可以为法则一:_全,都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
(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3.【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亲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意义 __;【乙】文运用___对比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
(2分)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
(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
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
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二、【2017届中考湖北省孝感卷】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14分)【甲】虽有佳肴,......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弗食,不知其旨也。
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技法. 2.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4分)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3.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4分)答: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三、【2017届中考山东济南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0分)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
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
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
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
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
”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断一处)(2分)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
4.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修礼;从“景公曰:‘善。
’乃饰射”可见景公善于纳谏的品质。
(4分)四、(2018·恩施改编)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2)然后能自反.也反:反思,反省(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喜欢,喜爱 (4)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舍弃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好学。
3.【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答:【甲】教学相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