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行和使用纸币的历史过程及

历史上多次出现纸币贬值的根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根据史料记载,北宋初期使用铜钱、铁钱居多,四川地区多使用铁钱,由于铁钱相对铜钱便宜,所铸大铁钱重达几十斤,私人间便产生了“交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纸币。宋仁宗时开始发行官交子,使用方便,以后宋朝发行的纸币数量趋多,面值不等,所以宋时期纸币是和其它金属货币同时流通使用的,但纸币使用范围有限,虽然有换发或兑现的规定,币值并不稳定。南宋时也是铸币与纸币同时流通使用,当时称作关子、会子,由于宋金战争,纸币也不断贬值。与宋朝相对立的金,也发行过纸币,称为“交钞”,到金朝末期交钞严重贬值。以后的元、明,都曾实行过单一纸币流通制度,虽然货币名称不同,但均由政府主持发行,在民间推行使用。

从以上有关纸币的历史记载看,古代中国曾广泛地使用过纸币,有不同形制、单位的纸币,有政府发行的,也有私人发行使用的;有可兑现的,也有不可兑现的。这与中国现在采用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制度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所使用的人民币是纯粹信用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更是从政府部门中分立出来,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专门负责货币的发行、金融管理等事项。经过多年的使用,纸币在中国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许多人并不清楚历史上曾发生过纸币替代铸币,后又被铸币替代的情况。由于各地有专门机构负责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回收等工作,使得人民币的流通有保证,出现问题有专业部门处理,这已是货币发行上的进步。

1、民国时期纸币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前已在国外发行“铸饷券”,为了军事开支的需要,又发行了“军事用票”等纸币。辛亥革命胜利后,于民国初年,原“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 1924年,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履行国家银行职能,发行货币。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

2、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货币

1924年至1927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实行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国出现了国共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官僚的革命热潮。"浏东平民银行常洋券"、"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的期票以及"黄冈县信用合作社流通券",是中国工农革命政权早期的货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货币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各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为了冲破敌人的经

济封锁。发行了一百五十余种纸币和十余种布钞。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统一,苏区的货币经历了由区、县银行货币到特区和省银行货币,最后统一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及其各分行的货币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货币

从1938年起建立了东江和琼崖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为发展农业生产,防止和抵制敌伪钞的侵入和流通、保护根据地人民的财富,都分别设立了自已的银行,发行了货币。在抗日战争中,各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一般称为"抗币"或"边币"。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货币

东北解放区增设了"东北银行"、"嫩江银行"、"关东银行"等。内蒙古自治区增设了"内蒙古人民银行"。中原地区增设了"中州农民银行"。冀热辽解放区先后增设了"热河省银行"和"长城银行"等。这些银行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行了自已的货币

5、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习惯上,人们将开始发行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的人民币称为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的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共12种,版别62种,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因此,这套人民币没有发行辅币,也没有发行金属货币。

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发行,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元十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二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洪武七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二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百姓持钞购物,商店不是涨价,就是匿货不卖。外国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钞票,按五成去交关税。

现代的贬值可大分为三次。

1985年的通货膨胀。当时的情形是,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但是,CPI环比增长1.3%的时候也很少。

1988年的大通胀。当是的情形是,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这一轮通胀引发了1989年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1995年的大通胀。当时的情形是,银行信贷规模一再扩大,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轮通胀导致中国经济调整持续到1999年,前后经历了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