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探讨

关于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探讨

筑物 间的活 动空 间越 来越 小 。 社 区本 身的防火、 通
风、 采光 、 休 闲娱 乐场所 的能 力降 低 。 用于 灾民 逃
体, 面 对 灾害 , 城 市 政 府必须 有超前 意识 , 提 前谋 划、 早作准 备, 完善可以随时启动的 、 有效 的应 急保
3 5
关 于城市防 灾减灾体系建设 分析探讨
特 性和 区域特点 , 组织开展应急 救援志 愿者队伍的
人员招 募 、 培训 和演练 , 提 高应急专业 知识 水平和 应急 处置 能力 。 同时, 救 灾 队伍 专业化水平也仍 需
提 高。
3 . 6增 强生命线 系统防灾能力
基 本 上实 行 的是 分灾类 、 分部门、 分地 区单一减 灾
道, 加强与地 震 、 气 象、 水利 和国土资源等部 门的协
调、 联 系, 做到信息 先行, 保证 及 时、 准确 地得到各
种 自然灾 害预 警信息 ; 建立数 字化 的信息 系统和信 息报送 制度 , 保证 及肘 得到来 自基层 的第一手灾 害 情 况报 告 ; 收集、 研 究国 内外 涉及 建 设 系统 的 自然 灾 害案例 和应急 工作措 施 , 为领 导决策 服务 ; 明确 负 责灾害信息 上报 的机 构 、 人 员, 确保按 照规 定时
重要 的基础设 施 , 任 何环 节滞后或 失灵都可能导致 整个城 市瘫痪。
施应 急管 理 的基 础设练、 培 训 等要 素组 成 的有机 系
天 布 工 艇
2 0 1 3 年 第 4 期 ( 总 第 9 8 期 )
关 于城 市 防灾减 灾体 系建设分 析探讨
杨 文 强 杨 显维
( 1 . 天津城 建隧道股份有 限公 司;2 . 天津城建集 团有限公 司 )

浅析非工程措施在生命线系统中的应用

浅析非工程措施在生命线系统中的应用
e u ai n d c to
补短 , 能 实 现人 与 自然 和谐 共 处 。 到 防 灾减 灾 才 起
1 非 工 程 措 施 的 内涵 及 必 要 性
1 . 非 工程措 施 的 内涵 1 工程 措 施是 指 为 了达 到减 灾 目的 , 根据 国家 、 行业及 地方 制定 的标准 和规 范 , 通过 对建 设工 程进
文章编 号 :0 5 34 (0 20 —0 6 0 2 9— 0 62 1 )100 — 4
浅析 非工程措施在 生命线系统 中的应 用
唐敏 康 , 尧 学林
( 西 理 工 大 学 资 源与 环 境 工 程 学 院 , 西 赣 州 3 10 ) 江 江 4 0 0
摘 要 : 非 工程 措施 的 内涵和 必要 性 出发 , 从 分析 非工程 措施 自身特 点 , 然后 重 点从 管理体 制 、 综 合规 划 、 术 立 法、 技 灾害保 险 、 灾教 育等 方 面介 绍非 工程 措施 在 生命 线 系统 防 灾减 灾 中的 建设 防 对 策. 最后 得 出: 以工程 性措 施 为辅 , 以非 工程性 措施 为 主 的 灾害体 制基 础 上 , 并 两者 有 效结 合 ,
行设 防及 使 用 过程 中进行 修 葺 、 固等 措 施 , 高 加 提
生命 线 系统 对 各 种 灾 害 的抵 抗 能 力 . 而非 工 程措
系统 的减 灾工作 高度 重视 。 投入 了大 量人 力物 力及
财 力 兴建 防灾 工程 . 而 . 年 来 . 管 在 防 灾 工 然 近 尽
实现 生命 线 系统的 防 灾减 灾 目的.
关键 词 : 非工程措 施 ; 生命 线 系统 ; 管理 体制 ; 保险 ; 灾教 育 防
中图分类 号 : ; X9 X4 文 献标 志码 : A

05-第五章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05-第五章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综合体,是一个有机的复 杂巨系统,它由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 统等多个系统有机构成
一 城市实行综合防灾的依据
城市灾害的综合性
一种原发灾害出现后,往往在城市造成新的次 生灾害,进而引发一系列灾害、形成“灾害链”
二 城市综合防灾的对策
原则
城市防灾的整体性和防灾措施的综合利用 防灾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同城市开发建设的有机结合, 形成“规划 投资 建设 维护 运营 再投资 规划-投资 建设-维护 运营-再投资 规划 投资-建设 维护-运营 再投资”的良性 循环
抗御灾害和进行灾时救援
防止次生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继续进行灾后救援工作;进行 灾害损失评估与维修;重建防 灾设施和损毁的城市设施
一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城市防灾机构的组成
研究机构 指挥机构 专业防灾队伍 临时防灾救灾队伍 社会援助机构 保险机构
对当地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并根据其专业知 识进行监测、分析、研究和预报 负责灾时的抗灾救灾和灾时防灾设施的建设
2 合理选择与调整城市建设用地 2.1 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特别是重大工程选址时 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地区或灾害敏感区,并留出 空地 2.2 城市灾害的区划工作是对城市用地的灾害与灾 度的全面分析评估,它为制定城市总体防灾对策、 确定城市各地区设防标准提供了充分依据,可以 节省并合理分配防灾投资 2.3 老城市要逐步调整其用地布局,使老城市的居 住、公建、工业等主要功能区最终完全避开防灾 不利地带,实现城市总体布局的防灾合理化
城市防灾工作的组成
灾前的防灾减灾工作
一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内容
监测、预报、防护、抗 御、救援和恢复重建
包括了城市灾害区划、灾情预 测、防灾教育、防灾预案制定 与防灾工程设施建设等内容

从南方冰雪灾害看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防灾减灾

从南方冰雪灾害看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防灾减灾

F o tep ito o rh n ieds se rv n o drd c o , i p p rgv s e sin fcmo e fsf rm on fc mp e e s iatrp e e t na u t n t s a e ie n w ce t d l e) h v i n e i h a i i o a c r
系统安全监管的科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生命线工程系统; 防灾减灾;措施;安全监管模 式
中图分类号:T 9 4 1 U8 .1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0 72 0 )0 — 0 6 0 6 3 8 4 n l s so f lneEng ne r ng S s e ’ s s e e n i n a ii a i n i e i y t m SDia t rPr ve to nd M tg to Ba e n t no Dia t r n S ut r Ch n s d o he S w s s e si o he n i a
刚 吾
生 命 线 工 程 系 统 是指 维 系 现 代 城 市 功 能 与 区
域经 济功 能 的基础 性 工程 设施 系统 ,包括 交通 、通
科 学抗 灾 能力 ,增 强 科学 防灾 意识 ,完 善科 学抗灾 体 系 ,切 实保 护人 民群 众 的生命 财产 安 全 ,是 政府 的重要职 责 和全 社会 的共 同课 题 。
mi g t n o i aSl ei e e g n e n y tm. t a ee p c e a e f t r , i a Sb scr s a c e L i i t a o fCh n ’ i l n i e r g s se I C b x e td t t n t u e Ch n ’ a i e e r h s l f n i n h ih u wi l

城市生命线相关政策

城市生命线相关政策

城市生命线相关政策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生命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便利,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与城市生命线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交通运输政策交通运输是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便捷工具,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是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发展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承载能力和便捷性。

其次是实施交通拥堵治理政策,推行交通限行、建设立体交叉立交等措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和共享单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以减少交通污染和消耗。

二、环境保护政策城市生命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的优化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首先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标准,减少粉尘和废气的排放。

其次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提倡水的节约利用和水环境的治理。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城市绿地和生态公园,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

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城市生命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

政府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提供城市的基础服务和保障。

首先是加大对城市用水、供电、供热等公共设施的投资,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是加强城市的互联网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政府还投资兴建城市的道路、桥梁、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运输和生产的效率。

四、灾害防治政策灾害防治政策是城市生命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灾害的发生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灾害损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灾害防治政策。

首先是加强城市的防洪和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其次是加强城市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地震、台风、暴雨等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城市防灾学作业

城市防灾学作业

怎样去做好城市防灾规划园艺园林学院城市规划102班张飞20100634216摘要:本文先介绍城市防灾规划的基本内容,然后结合汶川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着重阐述怎样去做好城市防灾规划,以及城市防灾规划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防灾规划城市建设防灾减灾1、引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城市的防灾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做好城市防灾规划,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过去的防灾规划只关注防震、防洪、消防、防空四项,为了保证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来做好城市防灾规划。

可见,做好城市的防灾规划刻不容缓啊。

2、城市防灾规划的基本内容说到城市防灾规划,不得不先提一个概念——城市防灾。

城市防灾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主要是四个方面: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和城市防空规划。

城市防洪是为抵御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而采取的各种工程和非工程预防措施。

城市防洪标准是根据城市的重要程度、所在地域的洪灾类型,以及历史性洪水灾害等因素,而制定的城市防洪的设防标准。

城市防洪工程是为抵御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性损失而兴建的各种工程设施。

城市防震是为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城市消防是为预防和减轻因火灾对城市造成损失而采取的各种预防和减灾措施。

城市防空是为防御和减轻城市因遭受常规武器、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等空袭而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防御和减灾措施。

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1) 救灾准备、救灾规划、灾害预测;(2) 救灾对策、灾情估计与分类、编制灾害轻重分布区划图、迅速全面实施救灾规划、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及实施减轻次生灾害对策;(3) 灾后对策。

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梳理城市生命线系统构成及分类,结合灾害学理论界定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

基于解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影响因素,探究灾害风险构成和抵御能力两层面因素之间相互耦合关系,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的作用路径。

关键词: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影响因素;ISM1 城市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界定Duke(1975)将城市生命线系统定义为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灾后系统受损对城市功能影响巨大的部分基础设施[1]。

奚江琳(2007)将城市生命线系统定义为保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维系城市功能的基础性工程,包括交通、电力、供水、供气、输油、通讯、网络等设施[2]。

王邵玉(2005)认为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传统项目和非自然实体空间,传统项目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设施,非自然实体空间包括信息技术、通讯、电磁、网络等[3]。

《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将城市生命线工程定义为维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基础设施与工程系统[4]。

国务院2011年修正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将生命线系统工程定义为对城镇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

生命线系统的概念伴随着灾害防治的背景应运而生,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其内涵也愈加丰富。

本文将生命线系统界定为,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的要害基础设施系统的集合。

灾害学理论将灾害系统描述为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以及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

其中致灾因子是自然环境或认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承灾体是指直接受灾并被影响和损害的人类社会主体。

当灾害来临时,城市生命线系统或承担承灾体角色,或承担致灾因子角色,或者既是承灾体又是致灾因子。

从致灾因子论和承灾体论的角度,将上述各类城市生命线子系统分为三类:应急保障设施、应急服务设施和重点防御设施[5]。

基于灾害学理论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分类,如图1所示。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书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书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书一、前言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公共卫生事件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提高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一)自然环境风险1、对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带分布、洪涝灾害高发区、台风路径等。

2、研究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分析其规律和特点,为预测未来灾害提供参考。

(二)社会经济风险1、评估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2、分析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能源供应等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可能面临的中断和破坏风险。

(三)人为灾害风险1、评估工业生产、危险化学品储存和运输、建筑施工等活动可能引发的事故风险。

2、考虑社会治安、恐怖袭击等人为因素对城市安全的威胁。

三、防灾减灾目标与策略(一)总体目标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城市因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城市的灾害恢复能力,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1、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在灾害发生前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应急准备时间。

2、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功能。

3、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能培训,使居民能够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

(三)策略措施1、工程性措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防洪、防风等设计标准,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建设和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防洪堤、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工程设施。

2、非工程性措施制定和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能。

灾害的应急管理

灾害的应急管理
1.2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工矿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重点是保证生产设施在灾害发生时不遭严重破坏,减轻和防止严重次生灾害,特别是石油、化工、冶炼、采掘、水力枢纽、核工业等。 企业从计划、选址开始,直到建成、生产全过程都应充分重视防灾减灾规划。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的因素有很多,必须从地形地质、气象、地震、环保等因素多方面进行决策。 1. 地形地质条件 应主要考虑洪水灾害和地基下沉的影响。 2.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综合的,因地区、时间、地理条件有很大不同。 3. 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同一规模的地震,发生在城市或山谷,震害的差异很大,企业在计划之初,有必要根据地形、地层、过去的地震史,预测震害率,并制定信息传播、避难、消防、救护、交通的具体对策。
1. 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 2. 保障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 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 4. 减少和防止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 ①地震引发的火灾; ②地震引发的山崩或洪水泛滥; ③地震引发的海啸或洪水泛滥; ④地震导致的饮用水污染、疾病流行及瘟疫。 5. 有利于抢险救灾工作的进行。 6. 有利于震后初期生活安排。 7. 有利于加速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1.防灾规划
科学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01
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功能布局。
02
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03
合理布置城市的道路系统。
04
评估城市防灾能力。如评估城市社会经济状况、防灾设施现状等。
05
城市防灾规划的目的是有准备、有计划地预防灾害,需要考虑的重点是:优选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规划有利于避灾、防灾、抗灾、救灾等社会功能与结构布局;强化某些社会职能性网点;据实补充减轻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建造物等。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合 作,形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合力。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基本途径
加强灾害监测 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 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 害信息,为应急响应提 供决策支持。
提高城市韧性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 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 应急设施建设等措施, 增强城市抵抗灾害的能 力。
通信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可以快速传递灾害预警信息、实时灾情信息等 ,为救援和恢复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概述
灾害预警技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对 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报警的技术手段,包括地震预警、 气象预警等。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
制定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应 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
推进防灾减灾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 作性。
05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大范围、快速、经 济高效等特点。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可以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预警 信息,提高政府决策和公众防范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 灾害带来的损失。
06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及政策建 议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 制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03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基础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定义

一文带你了解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一文带你了解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一文带你了解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1.引言1.1 概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指为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应对灾害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城市生命线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系统,它们是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支撑。

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则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恐怖袭击等多种威胁时,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持续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其生命线系统的安全对于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城市生命线系统遭受破坏或中断,将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例如,供水系统的安全工程包括水源保护、供水管网建设和维护、水质监测等措施;供电系统的安全工程包括电网建设和改造、供电保障措施、防雷防电器设施等;通信系统的安全工程包括通信设备的选用和安装、通信网络的维护和防护等。

各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保障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运行稳定、抗灾能力强大。

本文将就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保障城市稳定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意义和挑战。

最后,笔者将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进行概述,包括对其定义、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进行介绍。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进行阐述。

首先,将介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定义和重要性。

其次,将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分类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结论部分将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意义和挑战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相关概念、重要性、分类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工作方案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工作方案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工作方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生命线工程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各项工程,如供水系统、电力系统、交通网络、通信系统等。

这些工程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建设是保障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措施。

这些工程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旦发生事故或故障,不仅会造成生产、交通、生活等方面的严重影响,还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规划。

这涉及到工程设计、建设、运维等多个环节。

只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具备安全性,才能真正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

本文将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建设工作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性,提高城市的安全稳定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工作方案的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论述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安全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建设工作的建议。

在正文部分的第一节,将对城市生命线工程进行定义和阐述其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概念和范围,它对城市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点关注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探讨其在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城市韧性、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接下来的第二节,将从实际的角度分析安全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我们将深入研究城市生命线工程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包括自然灾害、设施老化、技术风险等因素对工程的威胁。

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因 此 , 立 科 学 的发 展 观 , 善 城 市 生 命 线 系 统 , 立 城 树 完 建 市 的综 合 防 灾 减 灾 体 系 , 好 地 保 障 人 民 群 众 的 生 命 和 财 产 更
2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能 力
为 了尽 快 建 立 我 省 城 市 防 灾 减 灾 体 系 , 强 应 对 突 发 性 增
1加 强 城 市 防 灾 减 灾 的 科 学 研 究 加 强 城 市 数 字 减 灾 系 统 构 建 、 市 空 间 信 息 基 础 设 施 建 城 设 、 市 易 损 性 、 险 性 评 价 和 灾 害 损 失 评 估 系 统 的研 究 , 城 风 城 市综 合 防 灾 减 灾建 设应 与 经 济 发 展 相 同 步 , 有 科 学 的 发 展 需 观 , 现 以 人 为 本 , 施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须 加 快 城 市 防灾 实 实 必 减 灾 建 设 。城 市 减 灾 防灾 全 过程 是 一 个 由灾 害 的勘 查 、 价 、 评
和瘟 疫 ; 灾 可 能 引 发 房 屋 倒 塌 , 道 破 裂 、 通 堵 塞 ; 火 管 交 水灾 可 能 引 发 地 质 灾 害 , 通 . 电 . 信 受 到 破坏 , 屋 倒 塌 。针 对 交 水 通 房 这 种 情 况 , 一 部综 合 减 灾 法 来 应 对 各 类 突 发 性 灾 害 事 件 的 需 发 生 。需 研 究 各 种 危 机 事 件 的关 联 性 。研 究 单 一 事 件 转 化 为
城 市 建 设 的 发展 , 济 越 发 展 , 害 所 造 成 的损 失 越 大 。 经 灾 城 市是 一个 复杂 的综 合 体 , 一旦 发 生 灾 难 , 会 带 来 一 系 就 列 的连 锁 灾 害 反 应 , 水 灾 等 , 带 来 交 通 堵 塞 , 时 也 会 造 如 会 同

防灾减灾工程分类及其对策

防灾减灾工程分类及其对策

防灾减灾工程分类及其对策发布时间:2022-09-23T03:22:12.13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5月9期作者:邵怀龙[导读] 自然灾害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邵怀龙身份证号:34220119840115****摘要:自然灾害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自然灾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中国而言,自然灾害多发,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防灾减灾一直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关注.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大部分采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而且防灾工程存在着施工质量差、设计标准低、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防灾减灾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基于此,提出了几点应对自然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对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防灾减灾工程;分类;对策;我国是一个受多灾种侵袭的国家,引发灾害的原因可以是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的综合作用。

灾害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

只要有人类活动,不论天灾还是人祸,都会造成损失;人口越密集,灾害愈显严重,灾害总损失程度就越高。

不言而喻,一旦有灾害发生,城市总是严重承灾体,故城市防灾减灾尤其重要。

城市是一个人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工程的集合体。

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等所有工程安全,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引起,不仅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一旦破坏,则有可能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研究防灾减灾及防灾减灾工程理论问题,包括“安全”、“防灾减灾”、“综合防灾”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定义;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防治措施与对策研究;工程防灾减灾的价值判断研究等。

为土木工程研究生和相关学科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如防灾减灾工程学、防灾工程学导论、城市防灾学、城市综合防灾等书籍也相继出版。

为更好地开展工程的防灾减灾,有必要对防灾减灾工程分类,以便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

基于Cite_Space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Cite_Space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

26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高俊龙,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江苏省首届安全韧性城市科研创新大赛并获二等奖,获上海师范大学2023年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引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长。

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2年,我国年均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89.5亿元。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城市各要素的脆弱性和暴露也随之在增加,较小的致灾因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灾害链,对城市造成较大影响。

由此可见,灾害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也成为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成立了统筹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央减灾委员会。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法治建设,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减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 2002年的“SARS”事件中,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不仅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还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0—2015年)》等,这些部门和法制法规的出现较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也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进入了“一案三制”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应急管理部的设立,以及《“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规划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基于Cite Space 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高俊龙 徐慧 王春阳 陈馨怡27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围绕城市防灾减灾展开研究产出了丰富的成果。

城市防灾减灾的生命线系统规划初探

城市防灾减灾的生命线系统规划初探
划 在 现代 城 市 的规 划理 念 中显 得 非
常重要。
20 年 1 月 2 05 1 3日松 花江 水被 污染 使得 哈 尔滨市全 市 停水 4 天 引起 哈
尔滨 3 0 市 民的恐慌 、混 乱 .基本 0万
2 城市生命线 系统的概念和特 征
2 1概 念 、
所 谓 城 市 生 命线 系 统 是 指 公 众 日常 生 活必 不 可 少 的 支持 体 系 . 如 城 市 的通讯 、供 电 、供水 、供气 等 系 统 .它是一 个复 杂 的系统 所 拥有 的 设 施 是 异 常 繁 多 。在 这 个 庞 大 的 复 杂 系统 中 可 以分 出若 干个 子 系统 有 源动 力 系统 ( 力 、煤气 、热 力 电
前 所 未有 的威 胁 ,危 险 指数 大 大 增
加 。目前 , 国城 市 生命线 系统 的主 我 要 问题是 , 在应 对 战时 、 时突发事 疫 件 时表 现 出脆 弱性 和 不 完 善性 ,主
( 般 非 常 态 指 停 水 、停 电等 突 发 一 事 件 的特 殊 状态 ,灾时 非 常 态指 城 市遭 到 战 争 .地 震 .恐 怖 袭 击 等 不 可 抗 力 事 件 状 态 ) 市 生 命 线 系 统 城 实 际需 求发 生 了急剧 变化 ,平 时 的 供 给 将 受到 一 定 破坏 ,而在 生 命 线 系统 设 计 中 对 发 展 和 变 化 预 计 不 足 .使 得 生命 线 系统 在 非 常态 下 无 法 满 足要 求 ( 图 1 。 见 )
好 保 障 平 时 供 给 ,但 在 非 常 态 下
使 用 , 大大 加强 了城市 脆 弱性 。现 又 阶段 , 别是 如火 灾 、 特 爆炸 、 毒 品、 剧 放 射 性物 质 大 量 泄 漏等 人 为 灾 害 尤 其 严 重 ,以及 恐 怖 活动 的袭 击 、战 争 、地 震等 , 使城 市 生命线 系统 遭到

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摘要:从分析城市灾害入手,发现防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有利于防灾设施的综合利用,目前,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在防灾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后提出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措施,为指导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建设、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防灾体系;生命线系统一、城市防灾体系1、城市灾害的种类城市灾害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

从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质与地震灾害等,人为灾害包括战争、火灾、化学灾害、流行传染病等。

从灾害发生时序,可分为主灾和次生灾害。

2、防灾与减灾减灾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度,二是要减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虽然灾害的发生和造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救灾措施降低损失却是可行的。

所以,在减灾的基础上,更应采取措施,立足于防。

3、城市防灾措施城市防灾措施可以分为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二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从政策制定和工程设施建设两方面入手,做好城市防灾工作。

(1)城市政策性防灾措施城市政策性防灾措施是建立在国家和区域防灾政策基础上的。

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指导城市防灾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2)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城市的工程性防灾措施是指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也包括对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设施采取的防护工程措施。

城市的防洪堤、防空洞、物资储备库或气象站、地震局等带有测报功能机构的建设,都属于工程性防灾措施。

4、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城市如果拥有较完善的防灾体系,就能有效地防抗各种灾害,减少损失。

城市防灾工作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1)灾前的防灾减灾工作灾前工作对整个防灾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

在灾情尚未发生时,城市防灾工作非但不能松懈,还必须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已发生过的灾害做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防御可能发生的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卷5期2006年10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 URAL D I S ASTERS Vol .15,No .5Oct .,2006收稿日期:2006-07-30; 修订日期:2006-08-28 基金项目:城市防灾救灾决策系统(国家“985工程”二期) 作者简介:尤建新(1961-),男,江苏苏州人,教授,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及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文章编号:100424574(2006)0520194205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尤建新1,2,陈桂香1,陈强1(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2.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减灾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研究和实践通常都偏重于前者。

从工程措施作用的有限性、新型生命线系统灾害的特点及灾害损失类型的变化论证了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必要性,进而说明了如何从管理体制、技术立法、灾害保险及灾害教育等方面构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体系。

关键词:城市生命线系统;非工程措施;管理体制;保险;防灾教育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Non 2structura l d is a ster preven ti on and reducti on m ea suresof urban li feli n e system sY OU J ian 2xin 1,2,CHE N Gui 2xiang 1,CHE N Q iang 1(1.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Shanghai I nstitute of D isaster Preventi on and Relief,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measures f or disaster reducti on of urban lifeline system s can be classified as structural and non 2struc 2tural measures .However,more attenti on is paid t o structural measures both in research and p ractice .I n this pa 2per,the necessity t o enhance the non 2structural measures was de monstrated fr om three as pects:the li m ited effect of structural measures,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 of ne w type lifeline syste m s and the changes of disaster ’s l oss cate 2gory .Then,four ty p ical non 2structural measures we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disaster manage ment syste m s,tech 2nical legislati on,disaster insurance and disaster p reventi on educati on .Key words:urban lifeline syste m s;non 2structural measures;disaster manage ment syste m s;insurance;disaster p re 2venti on educati on在现代城市中,能量、供水、交通与通讯等系统一般以网络方式构成,且在空间上覆盖很大的区域范围,这些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情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能否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被统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1-3]。

目前,人们对于生命线系统的理解已经建立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定义其为维系城市功能或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4,5],从而将城市生命线系统在空间上扩展到区域经济所覆盖的范围,包括区域范围内的电力、交通、输油、供气、供水、通讯、网络等系统。

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灾害重要的承载体之一,受到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6],具有灾时破坏严重、波及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4,7-9]。

目前,以网络空间、电磁空间为代表的非空间实体生命线系统的人为灾害也日益严重。

对于不同类型的生命线系统,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可以采取工程和非工程两类防灾减灾措施。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兴建防灾减灾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比较而言,对于非工程防灾减灾重视不足[7,8,11]。

非工程防灾减灾的概念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城市防洪领域提出的[10],到1988年开始实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洪策略。

目前,非工程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各国洪灾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在城市灾害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在对两种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体系。

1 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措施分析对于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防灾减灾措施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防灾设计与耐久性控制[4,5,11]。

非工程减灾措施是指除工程措施之外的一切依法的减灾活动,主要包括: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编制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宣传普及灾害知识、推行保险制度、储备救灾资金和物资及医治灾后心理创伤等各个方面。

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是防灾减灾的两个方面,不能互相替代。

1.1工程防灾减灾的局限性灾害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

根据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甚至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飓风、洪水、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而城市生命线系统正是根据对可能受到的各种灾害的预测,按照设定的防御标准建造的。

一般而言,防御标准受到对灾害的认识程度、投资及建设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无限提高,因此难以避免超过建设防御标准的灾害发生。

另外,过多的灾害防御工程会引起生态灾害,或者成为新的灾害源。

如1969年意大利的Vai ont 大坝垮坝,造成2000多人死亡[12]。

除了灾害的不可预知性和防御标准有限之外,城市生命线系统本身构成的复杂性也是造成工程防灾减灾措施难度增大的一个因素。

如在城市电力系统中,存在电厂主厂房、高压输电塔、各类变电站建筑、高压输电设备等,这些工程结构的抗灾性能、健康状态、耐久性都会影响整个生命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抗灾能力[13]。

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命线系统的覆盖空间更大,甚至跨越几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的环境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所以,从工程的角度无法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如2003年8月14日,纽约一个电厂遭雷击起火,造成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停电近29h,影响了约5000万人的正常生活。

在我国,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车间发生爆炸,污染了松花江,导致哈尔滨市停水4d,并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1.2新型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减灾城市生命线系统不仅包括道路、供水管网、电力系统等传统项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拓展到电磁、网络等非自然实体空间[6]。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造成传统生命线系统破坏的主要是地震、洪水和风暴等自然灾害[8];造成非自然实体空间生命线系统破坏的主要是人为灾害和技术灾害。

如非法建立或占用公共电台、非法拦截和破译通讯信号等。

另外,对于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必备品的网络,人为破坏风险更大,最典型的就是“黑客”袭击。

根据W arr oon Research 的调查,1997年世界排名前1000位公司的电脑系统几乎都曾被黑客闯入;据美国F B I 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据Ernst 和Young,由于信息被窃或滥用,80%的大型企业都遭受过一定程度的损失[14]。

对于非自然实体空间的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的作用更加有效。

许多国家成立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机构,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如韩国成立了网络犯罪应对中心,印度成立了全国电子警察委员会,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国家战略计划》、《计算机安全研究和发展法》及《保护计算机空间国家计划》等,有四十多个国家加入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打击计算机犯罪公约》。

我国成立了互联网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计算机安全管理监察部和信息产品检测机构,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家联网安全保护办法》等法规。

1.3生命线系统衍生灾害的防灾减灾长期以来,灾害造成生命线系统的工程性破坏一直是灾害损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在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地震灾害中,经济损失和绝大多数的人员伤亡都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和设施破坏造成的[15]。

但随着城市财富的不断集聚和社会的发展,由灾害引起的商业中断、信息丢失、民众的心理影响等社会损失更加严重。

・591・5期尤建新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9・11”和2005年以伦敦地铁及公共汽车为目标的恐怖袭击事件,就是社会损失远远大于工程损失的典型案例。

据联合国发表的报告指出,若不计生命损失,“9・11”给美国造成约4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但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股市动荡、油价波动,损失高达3500亿美元[16]。

伦敦地铁遭受连环恐怖袭击,近百人伤亡,然而整个事件所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惧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逝。

人既是灾害的承载体,同时也是抵御灾害的主体。

工程措施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人们免受灾害的伤害,是一种外在的保护,而非工程措施则能增强人的能动性,是抵御灾害的内在力量。

加强公众的安全文化、法制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并通过普及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使公众掌握各种应急自救方法,消除对灾害的恐惧感,从而提高个人的灾害应急能力,实现从灾后的反应文化向灾前预防文化的转变[17]。

2 城市生命线系统非工程防灾减灾体系相对工程措施而言,非工程防灾减灾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

其中灾害管理体制、技术立法、灾害保险和灾害教育构成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体系。

2.1创新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实行的是分灾种、分部门的灾害管理模式。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灾害管理除分灾种、分部门外,还按照行政区划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灾害管理主体。

这种管理模式不符合生命线系统覆盖面广及灾害损失具有耦合放大性的特点,割裂了减灾资源和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