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和性质 第3课时 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_西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和性质第3课时简单的按比例分
配问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
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
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
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教学内容: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科书第54页,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
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学提示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题中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强调“按两人拿出钱数的比”分配合理,突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价值。呈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用方程解(实质上是归一法);另一种是按比例分配。对照按比例分配的操作过程,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从而掌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际
问题。
2.过程与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初步确立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卡片、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出示陈红和赵青到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
教师谈话: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拿出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该怎样分?
笑笑和淘气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
教师: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作出评价,板书平均分)
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
教师:这两个同学买的笔记本也是平均分吗?如果不平均分,那该如何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为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从平均分引入按比例分配,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学生合伙购买文具怎样分的问题情境,学生兴趣盎然,立刻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数学知识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新知
谈话:在第一个问题“笑笑和淘气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应该怎样分?
预设: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教师: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实际就是按几比几的比率来分的?(按1:1来分的)
教师:在第二个问题“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
这两个同学买的笔记本也是平均分吗?
预设:平均分不合理,因为两个人出的钱数不同。应该按照他们出的钱数的比来分才合理。
教师:他们两个人出的钱数的比是多少?(6:4=3:2)
怎样理解3:2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可以理解为他们出两人的钱数分别为3份和2份,他们两个分笔记本时,一人分得3份,另一人分得2份。
教师:很好,如果我设每份笔记本为x 本,你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自己尝试解决。
汇报交流:
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
解:设每份笔记本为x 本。
3x+2x=15
5x=15
x=3
陈红应分的本数: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3×2=6(本)
答:陈红应分9本,赵青应分6本。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接着引导,还有其他解法吗?
教师:按照刚才你们的理解,他们出两人的钱数分别为3份和2份,他们两个分笔记本时,一人分得3份,另一人分得2份,也就是把这15本笔记本看作2+3=5份,陈红分得的本数占15本的几分之几?赵青分得的本数占15本的几分之几?
预设:陈红分得的本数占15本的53,赵青分得的本数占15本的5
2。 教师:这样求他们两个人各应分得多少本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预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应该列乘法计算。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展示:
总份数: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