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高中语文_永遇乐(李清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风格。
2.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
3.学习分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2和3【预习自测】1、字音乍.暖(zhà) 将.息(jiānɡ)风鬟.霜鬓(huán)捻.(niǎn) 簇.带(cù) 憔悴..(qiáo cuì)2、词语释义①记得偏重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③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④簇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济楚⑤这次第..:____________3、名句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
②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元宵佳节,融和天气,________________?⑤来相召,香车宝马,_______________。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永遇乐》(落日熔金)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用节日的欢快反衬心情的悲凉,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下阕则主要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发泄内心的故国之思和沦落之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二)仔细的研读课文,找出词中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分组讨论注意合作推选代表,交流成果。
把疑难问题提交班级讨论1.今日元宵节的景象如何?作者的情绪怎样?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客观欢快)人在何处岂无风雨(主观悲凉)患难后漠然心态2.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图景,与全词的意境是否吻合?【提示】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诵;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2. 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慎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共享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背诵和理解;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和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默写。
(2)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的第四章“隋唐五代十国”,具体涉及“永遇乐”这一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词牌是宋代以后流行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永遇乐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种。
本节课将通过对永遇乐词牌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以及词牌的历史演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遇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词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永遇乐词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永遇乐词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重点:永遇乐词牌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及词牌的演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永遇乐词牌的魅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了解永遇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永遇乐词牌的来源、词谱结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分析词牌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永遇乐词牌作品,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永遇乐词牌,检验他们对词牌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永遇乐词牌历史背景:宋代词坛创作特点:音乐性强、抒情优美代表作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牌演变:由唐宋词人创新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永遇乐词牌的认识。
2. 作业答案:永遇乐词牌是宋代词坛的一种著名词牌,具有音乐性强、抒情优美的特点。
它源于唐代,经过宋代词人的创新发展,成为词坛的佼佼者。
永遇乐词牌的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词人中的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
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
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三、初读体会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一)找一生读上阙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
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典故。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诗歌的喜爱。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选择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关于诗中典故的研究性短文的质量,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
4. 自主学习: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广州市育才中学王思童一、教学内容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词第十七课宋词四首之一。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二的学生,面对宋词,会有些许困惑,这时教师需要引领他们进入这个广袤深邃又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走进这个世界,需要学生感受到词人们的人生感悟,领略到他们对人生的思索,这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得到审美愉悦。
三、教学资源多媒体电教平台,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 播放器,微信软件等。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利用梁衡先生的散文,利用“百家讲坛”的视频,在课前便让学生预先了解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简单知晓词人的生活经历。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通过本词的学习,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教学重难点:尽量培养学生养成了解背景来读诗词的习惯,并与前三节课关联,形成整体。
了解该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初步感知作者写此作品的情感。
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创作风格。
五、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教学推进整体评价、感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在flash中,展示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文本研习、探究(侧重典故)(一)用孙权典故: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二)用刘裕典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三)用刘义隆典故: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四)用拓跋焘典故: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五)用廉颇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
在flash中,通过页面展示词中使用的五个典故和作用。
点明主旨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永遇乐教案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案教学设计永遇乐是苏轼的一首名篇,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和人情的自省与思考,同时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以下是一个永遇乐教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 理解和欣赏《永遇乐》诗歌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习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给学生播放一段苏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苏轼的其他作品,或者有没有听说过《永遇乐》这首诗。
阅读理解(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请他们默读一遍,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概括,并选出一个代表来向全班汇报。
3.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等。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翻译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原文和翻译的差异,并讨论哪个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
2. 介绍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苏轼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化背景(20分钟):1. 告诉学生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多参加文会,即一些诗人、书法家、画家聚在一起交流文艺作品。
2. 让学生分组,模拟文会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表演,可以是朗诵、演唱、舞蹈等形式。
创作欣赏(20分钟):1. 分发一些现代诗歌给学生,请他们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欣赏,并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意义?3. 帮助学生总结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鼓励他们多读诗歌,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答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拟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李清照词二首 永遇乐》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前反思】因为初中和高一学生是接触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对李清照这个词人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熟悉并不代表了解,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特别差,学习热情不高,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进行诗词鉴赏,他们可以直接不思考,不动笔,更别提赏析了。
所以,鉴赏诗词之前,我布置他们自己先搜索有关的资料,对李清照个人和创作风格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交代学生搜索李清照生平和诗歌风格资料,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查阅《永遇乐》和《鹏鸿天•桂花》创作背景,词中生字词,朗读课文。
二、导入1.由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
2.复习初中学过的《如梦令》和高一学过的《声声慢》,回顾不同时段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风格。
3.大意:这首词引入课文《永遇乐》。
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1、写作背景介绍。
2、概括词中大意。
3、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把握作者情感:①词的上阕,共有三个问句,这些问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①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谢绝朋友的邀请?②既然作者不愿外出,为何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④词人是怎么样来抒发她的情感的呢?(采用什么艺术手法)三、讨论得出1、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
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
2、作者的情感: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3、艺术手法:这首词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今与昔对比,他人与“我”的对比,乐与悲对比。
)四、小结鉴赏方法:1、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内容。
3、找关键字词。
4、艺术手法。
5、把握作者情感。
五、作业:运用总结的五个赏析的方法,尝试赏析《鹘鸿天•桂花》。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建中靖国(IIO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今英雄泪,何必曾相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解读词中典故分析诗歌情感;2.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解读词中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难点:2.通过本词的学习,习得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思考法、点拨引导法、比较联系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伊始·知人论世1.在你眼中,辛弃疾是一个的人?少年侠气——家本秦人真将种,少年横槊气凭陵43次弹劾、15次调派——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被迫隐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晚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写作背景写于1205年任镇江知府时,时年66岁。
两年后去世。
当时宰相韩侂胄执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
他想借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2、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教学难点】
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正音:
铺翠冠(guàn)儿捻(niǎn)金雪柳
簇(cù)带争济(jǐ)楚风鬟(huán)霜鬓
2、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
①《永遇乐·元宵》
②后期作品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②对比、乐景写哀情
二、课中改进
(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如今元宵的情景
下片: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
(二)赏读上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试着从词的上阕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美景当
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提示:“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处境:飘泊异乡,这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哀。
“春意知几许”一问,初春时节听着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心境。
2、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何作用?
提示:上阕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三)赏读下片:
1、下阕前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提示:开头六句,写出了在汴京繁华兴旺的时代,元宵时,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的兴高采烈的场面。
描绘出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
请简要分析“簇带争济楚”一句中“争”的表达效果。
提示:“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以此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
3、“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
体现了此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
4、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
提示: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心境悲苦,没有了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怀有怀念和向往,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
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
(四)艺术手法: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词只要用了对比手法、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对比手法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
这是贯穿全篇的。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对比中显出“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这样写以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
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2、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上阕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五)反思拓展(再次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写给李清照
寻寻觅觅晚来
冷冷清清伤怀
疏雨依然湿秋千
和羞的少女永不再
消魂黄花今又开
把酒如何看待
——忧愁如山
双溪舴艋舟怎生载
——离恨似海
千行泪也难排
凄凄惨惨戚戚
是次第的独白
——放眼嗟叹
家国风云变幻
直入迷雾阴霾
人生多少真情挚爱
化作了梦里秦淮
终于只有守着窗儿
幽幽回首
填写一帘悲哀
(李清照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是她创作的源泉。
其作品无论是写少女的情怀、思妇的幽怨、流离的凄苦、亡国的悲愤,无一无充溢着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柳永用他的执着开创了婉约一派词风,那么李清照则用她炽热的真情将婉约派词作推向顶峰。
她第一次以一个女性真挚感人的作品占据了一个崇高的位置,其作品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虽然数量上无法与众多的男性作品抗衡,但也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可以这样说,没有李清照的词作,宋词就会失去一半光泽;没有李清照的词作,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也将黯然失色。
)
(六)课堂小结:
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