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进行说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进行说教材一、说教材前的准备工作:1.熟练把握教材体系: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2.正确理解“什么是说教材”:“说教材”不同于“通教材”“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册“通”哪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和课标的要求。
而“说教材”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
二、说教材的主要内容:1.说课程目标。
如果说整个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要说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如果说一册的或一个阶段的教材,要说本阶段的目标。
(依据课标)2.说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目标,本学段或阶段从几个方面或领域(如语文的五个方面、数学的四大领域、英语的五个方面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依据课标)3.说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其中包括课本的编写意图、编排特点、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
(依据教材和编者的解读)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不管是说一册还是一个单元,都要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立体式的整合。
(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5.说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特点,谈具体的教学建议。
(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6.说评价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谈如何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可以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对所说内容进行资源方面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
三、说教材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1.树立整体意识要求“说教材”要从整体出发,把教材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对教材完整准确的认识。
从整体到部分的感知、解读教材,自我构建知识网络,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方向,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如何研读教材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
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
大大加强,
特别是教材的选文,
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
感的导向。
教师如何研读教材
从哪些方面理解材呢?以下是本人肤浅的理解: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
理解它的内容,
理解它的结构,
理解作
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
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
;
了解学生对文
章所传递的信息,
哪些是熟悉的,
哪些是陌生的;
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
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
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
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
落实。
这是最终
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
教材解读工作总结
教材解读工作总结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
内容,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进行教材解读工作,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我想将这些总结分享给大家。
首先,教材解读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脉络,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
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教材内容,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教材解读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教材解读的方式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教材解读中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教材解读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
结教材解读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教材解读工作对教学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
解教材内容,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重视教材解读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准确解读教材
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准确解读教材本文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一些准确解读教材的指导和建议。
化学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理解和解读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点需要注意的要点:1. 精读教材首先,教师应该全面而仔细地阅读教材。
这意味着不仅需要阅读教材的文字内容,还需要仔细阅读其中的图表、图示和案例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精读,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从而更准确地解读教材。
2. 理解核心概念化学教材通常包含许多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师应该着重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概念,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通过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解读实例和案例分析教材中通常包含一些实例和案例分析,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应该仔细解读这些实例和案例分析,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通过解读实例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多角度思考和解读化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概念。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以确保准确把握教材的含义和内容。
教师可以从历史、实验和应用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教材。
总结起来,高中化学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需要进行精读、理解核心概念、解读实例和案例分析,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本文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准确解读教材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新教材是指经过更新、改良或重新设计的教学资料,以满足学生需求,并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善于理解新教材,善于运用新教材,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理解新教材,并如何用好新教材。
一、理解新教材1. 理解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理解。
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能够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新教材通常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图文资料、多媒体资料等,教师需要理解如何合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常常具有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需要理解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新教材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教师需要理解教材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2. 理解新教材的内容理解新教材的内容是教师理解新教材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认真地阅读新教材,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教材的理论知识。
这包括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框架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需要理解新教材中的实践技能。
这些实践技能包括实验操作、应用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实践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教师需要理解新教材对教学要求。
新教材通常对教学有一定的要求,如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等,教师需要理解并贯彻这些教学要求,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指导。
新教材的编写思想体现了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了解其中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二、用好新教材1. 选材选好教材对于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新教材。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朱德江(著名特级教师)一、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
只有把它研读透彻。
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综。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探析符号互动论视角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在数字媒体时代,刷屏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由某 种特定的符号或行为引起的,而这些符号或行为通常是由某个个体或群体创造的。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探讨刷屏现象的本质和影响,并以国 旗头像事件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符号互动论与刷屏现象
一、符号互动论与刷屏现象
一、符号互动论与刷屏现象
刷屏现象的本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个体和群体通过使 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图和观点,并与其他个体和群体进行交流和 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在一些社会事件中,一 些人可能会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使用 不同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符号和行为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讨论和 争辩,从而形成刷屏现象。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实现的。这些符 号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它们可以表达情感、意图和信息。在数字 媒体时代,刷屏现象通常是由某些特定的符号或行为引起的。例如,一些流行语、 表情包、短视频等都可以成为刷屏的符号。这些符号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可以迅速传播到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并引起大量的讨论和互动。
二、国旗头像事件分析
二、国旗头像事件分析
在2019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在此期间,平台 推出了一项国旗头像活动,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头像替换成国旗来表达爱国情感。 这个活动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并成为当时刷屏的现象之一。
二、国旗头像事件分析
在这个事件中,国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符号。对于很多人来说,国旗代表着 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是爱国主义情感的象征。因此,将个人的头像替换成国旗可 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此外,这个活动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用户可 以将自己的国旗头像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集体认同感,从而形成刷屏现象。
浅谈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浅谈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应用,不仅反映了自身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数学素养和知识水平。
用好教材既是教学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要用好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能走进教材,更要能跳出教材。
一、“走进教材”要求教师要能看懂教材,理解意图走进教材是教师与文本对话,是教师体验、内化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过程。
(一)学好课标是走进教材的前提要很好地理解教材,我们首先要对其制定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作仔细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
因此,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中时有更替,只有把握住了《数学课程标准》这一总的目标,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二)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是走进教材的基础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
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现在的教师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对教材例题、习题的研究较多,而对教材的编排结构思考很少。
很多教师认为教材的编排结构是编者们去思考的问题,做教师的只要教好每一个例题就行了。
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而且这种缺乏对教材整体编排的认识,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首先要了解教材内容的安排层次。
数学教材的编排结构一般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
如果教师能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就能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认识新内容。
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教材的全局观念,这样才能为研究例题、教好例题打好基础。
(三)研究例题的教学内容是走进教材的关键将各数学知识点以例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数学教材的一大特点。
钻研和理解数学教材,以研究例题的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2024新教材培训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
2024新教材培训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2024年9月,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配套的各科新教材将在小学及初中阶段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中小学教师是新教材使用的关键,他们关心新教材的变化,思量如何才能用好新教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课标研制组、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等群体则必须回应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支持。
可以说,新教材使用既是对新课标科学性、适用性的检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令所有相关者不得不深度卷入的变革实践。
一、正确理解“用好教材“的意涵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
教材好不好,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当然,也只有用好教材,才知道教材是否好用。
这里所说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学年(学期)编写的系统教学用书,是一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工具乃至价值观和态度(可简称为“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使用和参考的主要教学材料。
教材承载着课标的要求,是课标向教学转化的中介桥梁,没有教材,单凭教师个人甚或教研室的力量与努力,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的基本质量。
在教材相对统一(如统编教材,按地区、学区统一选用教材等)的背景下,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用好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通常相对稳定,基本内容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当然,并不排除科学上的最新发现会出现在教材里),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结构方式、组织序列、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学活动要求等方面。
这些变化正要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用好教材,就是要关注这些变化,体会和把握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
那么,如何理解“用好教材”?首先,用好教材是指能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开展教学。
教师要在思想上承认教材所提供的内容的基础性、经典性,尽量去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又要以教材的呈现思路为引导,结合学生的特点、自己的研究与理解,重新融合教材内容,或补充提供新材料。
教师怎样正确地理解教材,用活教材_活用教材――教师的必然选择
《教师怎样正确地理解教材,用活教材_活用教材――教师的必然选择》摘要:新的教材理论认为:“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纸质教材、胶质教材、磁带质教材、磁盘质教材、网络质教材,面对新的教材理念,教材不再仅指教科书,教材多种多样,极其丰富,新教材理念下,教材还可以根据来源分为教师的和学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材,这种理念就必然要求教师活用教材新的教材理论认为:“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纸质教材、胶质教材、磁带质教材、磁盘质教材、网络质教材;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视听教材、听觉教材、触觉教材、感知教材等等”。
面对这种新的教材理论,面对这么多的教材种类,让我深深感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活用教材。
我这里认为的“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活选。
面对新的教材理念,教材不再仅指教科书,教材多种多样,极其丰富。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该选择哪些教材来组织教学?哪些教材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更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做出恰当的、灵活的选择。
在今天的新教材理念下,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材选择显然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活用。
新教材理念下,教材还可以根据来源分为教师的和学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材,这种理念就必然要求教师活用教材。
因为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活动,这种双主体是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不断变化而相互转化的。
在教学备课阶段,教师是主体,可根据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对教材做出选择,教师在此阶段可选择其经验基础上的任何教材:纸质的、胶质的或视听的、感知的等,只要他认为这些教材便于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就行。
可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必然成为活动中的又一主体,此时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活动内容可能会随着具备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学生的介入,生成一些预料之外的教学实际或状况,因此灵活处理、活用教材备案是教师的一个必然选择。
3、活创。
新教材理念下,教材可分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这种理念又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创造”,即教学不局限于固定的教科书内容,而是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校特有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创生出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教材分析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依据和基础。
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策略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深入的教材分析,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教材结构首先,对教材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例如,教材的总体构成、各个单元的设置、章节的划分等。
通过对整体结构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教材的安排和布局,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2.教学内容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和重点等。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
3.教学方法再次,对教学方法进行细致分析。
例如,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等。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教材推荐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最后,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分析。
例如,教材中提供的配套教学资源、辅助教材、多媒体资源等。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必要任务,只有通过深入的教材分析,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因此,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中必须包括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在个人工作计划中,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指导。
1.知识目标首先,对知识目标进行分析。
例如,教学活动的知识要点、重要概念、知识范围等。
通过对知识目标的分析,教师可以明确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导。
2.能力目标其次,对能力目标进行细致分析。
如何处理教材、教参、教辅资料?
如何处理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狭义的教材(教科书)、教参(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教学辅助训练书)三位一体,是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教师处理教材、教参、教学资料及其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教材是个特殊的例子教材是个例子,但它是个特殊的例子,它特殊在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威性上。
教师对待教材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改编教材。
1.认识并把握教材的特性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凭借。
任何优秀的学科教材,一定有其个性,更有其共性。
教师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科学性是教材的第一属性。
教材之所以是教材,就因为它自身是科学的并借以传承科学。
无论是自然类学科教材还是人文类学科教材,都必须有真正体现、传达学科内在精神的科学性。
科学性保证了教材的神圣与纯洁。
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教材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系统性是教材的教学特性。
教材之所以可以用来有效地实施教学,是因为教材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具备了符合学科发展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编排序列。
反之,教学就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系统性保证了同一本学科教材内部以及各学段、各学年之间同一学科教材的连续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做好衔接,循序渐进。
稳定性是教材的必要保证。
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自然带来了教材的稳定性。
正是教材的稳定性使得教师钻研教材成为现实可能并获得了实践的意义。
各科教材在长期实践中都需要有所变动,但是,变动过大、变动过于频繁的教材一定不是优秀教材。
权威性是教材的社会属性。
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使得一代一代的师生,对教材有一种自然的认同、尊重,也共同在教材那里找到智慧和精神的共鸣。
优秀的教材从来积极鼓励师生反叛权威,但这也正是优秀教材的权威性所在。
2.不断提升驾驭教材的境界优秀的教材值得教师终生去研读,而任何一个教师终其一生,都必然行走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改编教材”这条道路的全程上或是某些阶段上。
初中物理教师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初中物理教师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1. 仔细阅读教材:教师应该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每个章节和单元的内容和目标。
对每个概念和实验,教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能够准确地解释给学生。
仔细阅读教材:教师应该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每个章节和单元的内容和目标。
对每个概念和实验,教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能够准确地解释给学生。
2. 掌握教材结构:教材通常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教师应该熟悉教材的章节和单元的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有助于教师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教学。
掌握教材结构:教材通常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教师应该熟悉教材的章节和单元的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有助于教师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教学。
3. 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中的每个概念都有其深度和广度。
教师应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掌握更多关于每个概念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应用。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回答学生的深入问题,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中的每个概念都有其深度和广度。
教师应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掌握更多关于每个概念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应用。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回答学生的深入问题,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4. 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工具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水平,灵活运用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顺序,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工具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灵活运用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顺序,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例如,可以利用实验、示意图、模型等进行直观化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何进行数学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数学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数学教材是教师们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
通过合理解读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数学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一、数学教材解读数学教材解读是指对数学教材进行细致、全面的阅读和理解。
教师在解读数学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教材结构:了解教材的章节划分、模块设置等内容,掌握教材整体结构,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 挖掘教材思想:教材中包含了数学知识的思想、原理和方法。
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
只有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才能将其有效传达给学生。
3. 分析教材难点:教材中通常存在一些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师需要通过解读教材,找出这些难点,并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策略。
4. 联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可以思考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并与教材内容相统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2.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时数、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3.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4. 提供练习机会: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拓展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设计合适的练习题目,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
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
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理解教材摘要: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
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策略和效果。
要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其次应该合理把握教材的性质与功能,第三,针对不同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针对性、多样化的理解策略,达到全面深入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就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对课程的个性化理解,甚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生课程。
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在教材方面制定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于是出现了教材数量多、版本多、品种多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的问题不再是传统的对仅有的一本教材内容的精细把握,而应该从教材的相关政策、性质、功能,到具体内容的编排、深浅宽窄、学术性、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认识。
一、对教材多样化版本的理解多样化教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对于这些教材,不是随便选择一套拿来用就可以。
因为不同的教材所针对的学生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具有的地方特色和实施特色不同,对实施条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种教材各自的特点、优势、不足有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做出适合的选择。
在理解这些教材时,教师一方面要研读教材本身,同时也要了解教材编写者的个人情况,如学术背景和立场、个人成长发展经历等,还应该了解不同身份的人对教材的不同评价。
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其他教材的对比,教师就能够对每一种教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这样,再根据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教师的个人风格等的综合分析,就能够选择一种适合的教材。
二、对教材性质与功能的理解教师对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基本认识,体现教师基本的教材观,而教师的教材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使用教材的态度、方法和效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课程一度成为国家意志和政治意志的体现,教材成为规范的制度文本。
受传统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家长、学生到学校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人把教材看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权威,把教师教教材看作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于是,“只管低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成为很多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写照。
但是,随着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的发展,人们对教材的认识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虽然,课程确实包含着这种制度的意义,但却不局限于此。
在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十几年前,派纳说,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下的观念终于逐渐被人们所思考和接受:“课程对于教师而言,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是与教师的人生阅历、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
”基于这种对课程的基本认识,教师面对教材时,需要摈弃“教材中心”或“教材权威”的思想观念,而把教材看作自己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教材只是无限多的教学资源中约定俗成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是关键。
”只有坚持这样的教材观,教师才能以平视的眼光去欣赏、分析、批判、调整、修正教材,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真正依据和标准来选择和组织教材,也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理解在教材这个层面上,课程显得更加复杂。
由于课程类型的不同和彼此之间性质、内容、方式等的差异,各种类型、各种版本、各种表现形式的教材多样纷呈。
对于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在理解时也有不同的侧重。
(一)对学科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在内容和课时比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鉴于学科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鲜明的系统性、学术性、逻辑性等特点,其教材主要表现为最常见的教科书形式。
这些教科书往往是由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根据课程标准精心选择、编排而成,其内容层次和结构体系大多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和多次的修订完善。
对于这些内容,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通读教科书。
通读是为了对教科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他总是与特定的工作岗位相联系的。
比如,一些教师,一个学期或学年,甚至很多年,可能都在教某一个特定年级,使用同一本教科书。
他在教学之前,就应该对他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这本教科书有全面的把握。
一位教师面对教科书,他应该知道本书想让学生在学完后会些什么,本书的不同部分分别体现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什么,全书划分了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些什么内容,教学侧重什么,不同单元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但只有这些还不够。
一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此之前所学的内容与本教科书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联,本教科书的内容又会在学生再下一步的学习中发挥什么作用。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尽可能广阔范围内学生发展所要学习的本学科的系统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对本年龄段学生要学习的其他课程内容也有所掌握。
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立足当前,兼顾未来,虽然只为学生发展铺脚下这一块砖,却可以使这块砖与其他的砖与路融为一体。
如果把学生要学习的教科书内容比作是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的话,教师所做的通读教科书的工作,就是对这棵大树的枝干走向和分布的了解,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脉络,下一步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教科书的精读。
精读教科书就如去研究大树的某一个树枝,把它拿到光亮的地方看树皮上的纹路,看叶子的排列,把它横切看它的年轮,把它放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胞结构每一位教师应该对他所教的教科书的每一点内容进行细致的钻研分析。
教科书中的思考题,不仅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简单复习,同时也是突出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并进一步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的切入点。
这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回头反思对相应课文的把握,从而从整体上更准确地领会编制者的设计初衷。
通过上面的广泛通读和深入研读,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教科书内容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看到了教科书文字表面的含义,也能领会文本背后编制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他不仅了解了他当前所教的这本教科书的内容,同时也明了这本书与学生以前和以后要学习的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在心中拥有整个世界的前提下为学生打开最佳的窗。
既然我们知道,教科书不是“圣经”,它的某些内容的设计编写可能并没有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思想,也可能不够灵活,无法适应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况。
而且,有许多不同的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同一个特定的课程目标,教科书所提供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些,或者说是编制者所提供的一些例子而已。
所以,面对教科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调整、补充,甚至创新。
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补充丰富教科书内容。
人类的知识文化就如浩瀚的大海,教科书就是沧海一粟,因为篇幅等的关系,教科书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精炼的。
这种精炼的编排容易把与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和材料略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深刻理解。
对此,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补充内容,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取舍调整教科书内容。
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就如一张网,是纵横交错的。
教科书除了保持学科内部在纵向和横向的逻辑与联系以外,在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之间也存在着多种联系。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组织整合起来。
举例子!!!!第三,把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而这些知识,也只有在回归生活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以往的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内容脱离生活的情况。
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却解决不了生活中一件普通小事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此,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原理,同时也知道其在什么实际情况下使用和如何使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改变人们读书无用的观念。
把教科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编制的一个基本思想,但现实生活总是千差万别的,教科书不可能给出一个普适的方案。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和个人生活体验去为学生在教科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举例子!!!!!(二)对学科辅助教材的理解就文科而言,学科辅助教材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写生等相关教材;就理科而言,学科辅助教材主要是实验教材。
下面就化学学科为例,谈谈教师对实验教材应如何把握和理解。
实验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基本特点。
面对实验课程教学,如果教师对实验教材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他就会无从下手,束手无策。
比较明显的是教师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
而实践中很多地方却是由教师设计并提供范围让学生进行选择。
比如,化学实验有很多都是探究型实验,“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生活中的液态胶体区分开甚至还有很多教师认为实验课程不重要,它不是主要科目,所以就更加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理解实验教材上,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一些教师在实验课中随意、应付现象的出现。
审视上述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实验教材的内涵、性质、特点等理解的不够深入和全面。
总体来看,教师在实践中的教材理解比单纯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要复杂的多。
虽然上面就教师在不同层次的教材理解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没有绝对。
教师理解教材的过程,更像是一个织网的过程,只有兼顾和融合了各个方面的有用资料,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
而在这网里,教师并不埋没其中,而会因为网的精致更美丽了自己。
更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师自我的全身心投入,这个网就缺少了绚丽的色彩。
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个性化教学,教学因为教师的个性而出色,教师因为教学的出色而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