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案: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赛课教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赛课教案_4
1.《延禧攻略》中的很多文化元素都已经是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大家一起来看看它们的起源和分支。
2总结:依据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刺绣、缂丝最开始的时间距今都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从中可以发现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从它广泛的种类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3.文化遗产的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环节二:
今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博采众长
1.苏绣两千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从工艺上、材料上、表现手法上都不断的与时俱进,寻求古典技术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同时也积极采用电脑技术来应对现实大批量生产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创造力与包容力。
2.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要基于昆曲的精髓,不断丰富它的时代特点,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1.通过展示《延禧攻略》中的服饰、刺绣、绒花、点翠、书法、绘画、缂丝、打树花等等;
2.设问:
(1)图片所呈现的事物有何共同点?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受?
学生思考并回答
5分

《延禧攻略》中的文化元素作为导入,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直观的感受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环节一:
前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文化类型
起源时间
种类
刺绣
战国时期
珠绣、打籽绣、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
缂丝
宋朝时期
平缂、掼缂、勾缂、搭梭、结、短戗、包心戗、木梳戗、参和戗、凤尾戗、子母经、透缂、三蓝缂
昆曲
元末时期
融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
书法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案_1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
【内容依据】
1.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3.本节课注重对教材栏目设计意图的把握,根据课标及学情要求,打通教材栏目,让情境真实化,让抽象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思考空间。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提高对中华文化的全面深刻认知,树立自觉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辩证看待全球化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2.有人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保护文化遗产是国家的事,与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回答。
师总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分享交流,在思维碰撞、补充完善中达成共识,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通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话题探究,让学生在同龄人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理解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并在探究中增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话题探究二:机遇?挑战?
材料展示:“一带一路”之旅上的文化交流使者—熊猫小记者们的采访谈话。
思考:熊猫小记者们在此次活动中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如此多的机遇。
材料展示:1.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趋势下,身边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只过西方节日、穿衣打扮日韩风、东西只买进口货,等等。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一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展开,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较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资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代表了什么?你了解中华文化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教案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

2.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三、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重点:文化的力量,美德的力量。

难点:树立文化自信。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阅读材料(展示下面材料),思考: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有关文化的话题。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根1.阅读材料(展示下面材料),回答: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已达8 000年。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2)除汉字外,你还知道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这些文化是由谁创造的?答案提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九上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

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创造精彩人生。

2.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面对复杂的社会圣湖和多样的价值观念,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勇于并善于同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现象作斗争。

3.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了解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的原因,懂得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做法,懂得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教案_1

《走进碉楼,强固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1、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片段式的了解,但总体上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就在身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2、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由于教材的统编性、学生所处地域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原因,此课教材上的材料并不是最能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资源。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乡土资源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因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心灵共鸣,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执教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中华文化根”时,考虑到照本宣科的浅层次说教和举例难以深刻打动学生的情意,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遂以江门人的骄傲——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为背景素材进行主题式教学,将课堂主题确定为“走进碉楼,强固中华文化根”。

本课以“碉楼”为线索,就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设计了“赏碉楼魅力,寻找文化根”、“听碉楼故事,巩固文化根”、“扬碉楼自信,坚强文化根”三个探究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从而达成三个目标:开发本土资源;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整合运用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来源和做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深奥的文化概念和思想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教学设计_2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国精神;
2.知识性目标: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灵活运用知识点答题。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苔》导入:同学们,有听出背景音乐的歌词吗?这首歌是贵州一位支教老师谱曲,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编成的一首歌曲。

中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而诗词文化仅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小浪花。

作为青少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中华文化,我们应该是最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自豪感最深的一群人。

而文化也是每年中考必考而且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延续文化血脉》。

(过渡)没有方向的复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本专题的考纲。

(二)直击考纲有所针对
学生朗读考纲,提炼出关键词。

(三)回眸中考经典重现
引导学生回顾近三年中考考察了“传统文化”的非选择题。

(四)落实考点融会贯通
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思维导图,请优秀者上台解读导图。

(五)讲评学案
(1)时政点击理性思考
(2)强技提能拓展延伸
选择题第3题可能会存在问题;
非选择题重点讲评“原因类”题目答题技巧
(六)中考命题达人秀
(七)结束:
(背景音乐“苔”)勉励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奋战中考!。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案_0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定文化自信教学难点:坚定文化自信三、教法及学法指导:视频探究、图片分析、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观看视频《独角麒麟狮和西秦戏》(《中国影像方志-广东海丰篇》的片段)、感受汕尾本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入课题。

(二)、感知思维导图。

(三)、视频、图片探究:1、看视频《灿烂的中华文化》、赏图片(P60的相关链接)。

2、由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P60“相关链接”,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问。

2、学生回答。

3、点拨: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五)、视频探究:1、观看视频:《中华文化》2、分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结合视频和P61“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合作解答问题。

(问题: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是什么?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如何做?)3、学生回答。

(六)、视频探究:1、观看视频:《文化自信关乎伟大复兴》2、分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结合视频和P62“探究与分享”,合作解答问题。

(问题:文化自信的含义是什么?文化自信的来源是什么?怎样增强文化自信?)2、学生回答。

4、老师点拨.(七)主题探究:1、【合作探究】探究一:对收集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物品进行解说,为创意展示做准备。

探究二:为增强文化自信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学设计_6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叶、瓷器⋯⋯
通过欣
一下《中华文化》的魅力。
赏视频,学生
2.大家看59,找一找,中华文化大概包括哪些方面的
生概括中华
对中华文化
内容。
文化的内容
的内容、特点
3.同学们,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哪些?古巴
有一个初步
比伦文明毁于战争,古印度文明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雅利
认识,有利于
讲授
安化了,古埃及文明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早已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课题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设计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 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
生:源远流长
增强民族文
新课
面目全非。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不曾断代,而且内容十
博大精深
化自豪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丰富。如果要选用成语来概括它的特点
二、探寻中华文化,感受文化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将残破修复如新, 他们就是来
自故宫的文物修复师。 有人说,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
师生通
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弘扬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
难点
将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延续文化血脉 》_4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延续文化血脉 》_4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水平;提升全面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水平。

3.知识目标(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2.收集相关传统文化的史料;3.收集传统格言、警句;【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开幕式主要分四部分实行:欢迎仪式、文艺演出、运动员入场仪式、点燃圣火。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当那张光电效果组合而成的“卷轴”缓缓打开时,青铜、古陶、玉器、水墨山水等等极具中国文化的符号——“写”在纸上。

那一刻,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在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有人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同意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还有就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和特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第五课要学习的内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认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独特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理解。

2.中华文化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把握。

3.如何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3.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等。

2.制作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师提问:“你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印象?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是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学生可能对西方文化更为感兴趣,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及相关资料。

2.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和认识文化自信的来源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重要性,以及弘扬传统美德的正确做法。

2.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力量,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根【教学难点】美德万年长【教学环节】一、新闻导入【多媒体呈现】播放2018年春晚武术节目视频。

提到武术,想必大多数人会想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这句话。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少林派历史久远,威名显赫,民间中隐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

武当则以剑术和内家拳法闻名于世。

在2018年狗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中华武林的这两大门派上演“世纪大融合”,将太极拳和少林棍结合在了一起,刚柔相济的表演透着浓浓的文化韵味,行云流水,气势恢宏。

该节目也是整场春晚中唯一的武术节目。

教师点拨:提起春节、中华武术,我们都知道它们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营养。

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时代和实践的特点加以创新发展,推陈出新。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延续文化血脉》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一)中华文化根活动1 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中国申请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于2017年7月7日和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2项世界遗产。

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项目数达到52项,遗产数量位居意大利(53项)之后列世界第二位。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延续文化血脉 》_42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延续文化血脉 》_42

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水平水平目标通过学习,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持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持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个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表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因为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有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
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

”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
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 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