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元代南戏

合集下载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高明《琵琶记》
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 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则成 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 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 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瑞光楼旌之。 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 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 《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 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 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南戏成型
综合而成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 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 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 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 远。‛

《书馆相逢》
[解三酲] 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似 我会读书的倒把亲撇漾,少甚么不识字 的到得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 金屋,反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书馆相逢》
[前腔)似我做个负久亏心台馆客,
倒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白头吟记 得不曾忘,绿鬓妇何故在他方?书。 我只为其中有女 颜如王。反教我撇 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毕竟是文 章误我,我误妻房!
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称重头小令(摘翠); 带过曲。
王骥德《曲律》 “渠所谓小令,盖市并所唱小曲也。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由同一宫调的 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 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张协状元第二出

第五章 南戏

第五章  南戏

• 1)从作品本身看,作品对忠孝的强调贯穿全剧,中心 是宣扬“孝”。
• 2)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他要宣扬“子孝共妻贤” 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 3)从《琵琶记》的社会效果来看,确实收到了宣扬忠 孝观念的效果。
• 2、潜层: • 作为文人,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伯喈 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他之所以为蔡伯喈翻案, 是他与蔡伯喈在情感上有呼应和共鸣——对事 业成就的渴望,即读书人十年寒窗、郡中荐试、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这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 来说如意的人生快事有共欲同求。
第三节
• 一、作者简介: •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草根道人,浙江温州人。生卒 年不详。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缙的弟子。 个性耿直、恃才傲物。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萌 生隐遁念头。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 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 韵精绝。
• • • • •
一、《荆钗记》

表现爱情主题,剧中主要人物王十朋及钱玉莲,不为富贵 所引诱,历尽磨难而不变心,表现了忠于爱情、反抗邪恶的品 格。他们的悲欢离合是不能以封建的节义来概括的。全剧情真 意切,颇为感人,受到后人称赞。
பைடு நூலகம்
• 二、《白兔记》
• 本故事描写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的故事,在剧中,刘 知远是一个被批判的负心人;李三娘的凄苦命运颇为动人。 • 《六十种曲》本《白兔记》语言通俗质朴,有鲜明的民间 文学特色。中间保存着民间风俗习惯(报社、祭赛、保穰), 可见和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
• 在“四大传奇”中,以《拜月亭》的成就最高。 也称做《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 一般认为是元人施惠所作,它是根据关汉卿杂剧《闺 怨佳人拜月亭》改写而成。 1、内容线索: (1)背景线:王朝内乱引起战乱(由于战乱,很多家 族被拆散,人们几乎是流离失所) (2)人物爱情线(主线): 主要讲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发展,同时兼讲陀 满兴福和蒋瑞莲的爱情发展。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蔡伯喈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优 柔寡断、委曲求全。 赵五娘体现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守礼行孝、历经磨难。
2娘在家中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3、多种风格的戏剧语言 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语言 具有动作性,潜台词丰富。
二、特点
1、分出不分折,长短自由,一般有几十出。 2、无“楔子”,有“家门”,又称副末开场。 3、演唱自由灵活,不限宫调、韵律、主唱,可互唱合唱。
三、流传
最早的南戏,是南宋永嘉南戏《赵贞女》《王魁》,无剧本,仅 存剧目。另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 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 戏文。 宋元南戏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为主。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 心汉。
三、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白兔记》
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塑造了历经磨难的李三娘形象, 体现了女性悲惨遭遇。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保存古代农村风俗情趣。
四、徐畛《杀狗记》
揭露“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具有劝戒作 用。对手足之情的强调值得肯定,对因财产纠纷引起家庭 破坏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说白富有表现力,语言俚俗。
元代南戏四大南戏南戏之祖南戏四大传奇宋元南戏温州南戏南戏的特点南戏名词解释元末四大南戏南戏琵琶记南戏中兴之祖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概念 南戏:即南曲戏文,用南方方言和曲调 演唱。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温州杂 剧”。 在元末形成拥有不同声腔的新剧种,与 北曲杂剧相对,故称南戏 。上承宋金院本, 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环节。
一、施惠《拜月亭记》 1、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情节,展现社会风貌。 2、运用巧合误会等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3、善于描摹人物微妙矛盾心理,塑造丰富性格 。 4、曲文本色自然,时露机趣。 二、柯丹邱《荆钗记》

元代南戏简介

元代南戏简介

元代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和北杂剧相对。

其流行于温州(永嘉)一代,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其产生于南宋,是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诸宫调,唱赚,地方俗曲歌舞等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在元末明初到清中叶,南戏取代北杂剧的地位,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明清时被称为传奇。

|《琵琶记》南戏的代表作是《琵琶记》,作者高明,元末人。

故事改编自民间流传很久的《赵贞女》,原来的故事写蔡中郎负心而遭天谴,高明刻意为其翻案,将其改编为全忠全孝之人。

其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戏剧冲突,悲剧气氛更加浓烈。

整部剧最突出的优点在词采上,其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尤其在表达人情,表达人物情感上,其效果非常突出。

这部剧核心人物是蔡伯喈,虽然作者有意为其翻案,将其神化,用于宣扬伦理道德,但实际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不再是一个背亲弃妇的负心汉,而是一个在出仕和退隐,以及各种社会压力之下陷入矛盾的文人形象,尤其在所谓三不从的情节中表现出来。

他是个孝子,父亲让他去应考,他不得不从,他辞婚,牛丞相不从,他辞官,朝廷不从。

因此其写的其实是封建各种伦理道德条目之间的冲突,这就很有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色彩了(笑)。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要比其他的南戏明显高出一截来,这是因为作者高明是本来就是颇有才学的文人,《琵琶记》又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

其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类似于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被称为南戏之祖。

(读到这段,如果让苏童匿名去女频网文站写女频的常用题材,宫斗人神恋什么的,不知道能不能有类似的效果)|《拜月亭》等其他南戏元代南戏除了《琵琶记》之外,还有四大名戏之说,包括《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而《拜月亭》在其中最为突出。

《拜月亭》原本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明人改本流传下来。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施惠,但存疑。

第五章 宋元南戏

第五章 宋元南戏

六、《琵琶记》的影响 •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 殿》。 • 《缀白裘》入选二十六出。 • 《南词叙录》:“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 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 卓乎不可及已。” • 仿效的典范。双线结构的固定范式;曲律 的广为流传;表演艺术的垂范作用。 • 版本: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 琵琶记》。 • 赵景深。 •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二、南戏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早于元杂剧。 • 民间歌舞小戏 , “村坊小曲为之”。 •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 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 “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 哇盛,正音歇。”
三、主题: 1、封建说教。 2、反映现实。 3、封建说教和反映现实。 四、《琵琶记》人物: 1、赵五娘: • 《勉事姑嫜》《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 坚忍不拔、尽责善良、勤劳朴实、处处为他人 着想。 2、蔡伯喈: • 软弱屈从,三不从而又不得不从。知识分子的 两面性。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发展:蔡伯喈和赵五娘。 • 蔡伯喈内心矛盾的对比。 2、人物心理描写细致。 • 《糟糠自厌》。 3、融本色派与文采派于一炉 ( 1 )配合两条线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 王国维:“自铸伟词,曲兼南北之胜。”
2.产生地点:温州。 • “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写 剧团体。 • 才人编写《张协状元》 • 史九敬先《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温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 《赵贞• 分场制,一场称一出。 • 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 每场都有下场诗。 2、科介:简称为介。 3、音乐特点: ①可换韵、转韵。 ② “南北合套”的特殊的套曲形式。 ③任何角色都可演唱,还可对唱、合唱。 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第五讲 南戏、元代诗文

第五讲 南戏、元代诗文

• 3.在音乐风格上,南曲与北曲不同。王世 贞在《曲律引》中称:“北曲主劲切雄丽, 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在《南词叙录》 中称:“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之气; 听南曲则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 另外,南戏与北杂剧在叙事及语言方面也 有一定差别。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抒 情性弱,而北杂剧抒情多于叙事。语言上, 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 采,而北杂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 性。
• 陈世美型和宋弘型(宋弘不把糟糠弃,美 名传诵后世知)之外的另一个典型形象。 • 四、运用场面变换的技巧及精练隽美的文 学语言,加强了戏剧效果,同时又极富抒 情气氛。 • 五、把“马踹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的结 局改为“一夫二妇”、“一门旌表”的大 团圆结局。
• 3.《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三辞三不从:辞 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 4.《琵琶记》的主题: •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五 娘 •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 义;明•徐渭《南词叙录》:《赵贞女蔡二 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 • 皮黄戏《小上坟》(由南戏《刘文龙菱花 镜》而来):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 人蔡伯喈。他上京中去赶考,一去赶考不 回来。一双爹娘都饿死,五娘子抱土筑坟 台。坟台筑起三尺土,从空降下一面琵琶 来。身背着琵琶描容相,一心上京找夫
• 愿后死去,必贵携带骸骨回家,方知哥哥 被下狱。后必贵为救哥哥,又被朱令史陷 害,作为杀人正犯捉拿,盆吊而死。必达 去收尸,必贵苏醒,二人回家途中巧遇琼 梅,真相大白。遂将李琼梅、朱邦杰扭到 包公处,李、朱二人被凌迟处死。剧本表 现的重点在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 作品特点: • 孙必达的糊涂懦弱,孙必贵的聪慧刚直, 朱邦杰的狡诈毒辣,都具有一定的个性。 作者着重刻画了孙必贵的精明,朱邦杰的 恶毒,李琼梅的狠毒与孙必达的糊涂,四 个人物地位同样重要,并没有以小孙屠为 中心人物的感觉。“一人一事”的创作实 践,是南戏处于发展时期,尚未真正成熟 的一种表现,也是公案戏尚不成熟的表现。

第五章 元末南戏

第五章  元末南戏

南戏的体制第五章 元末南戏Fra bibliotek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 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 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 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徐渭《南词叙录》说:“ 多。”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 人所作《赵贞女》 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早期南戏除《赵贞女》 早期南戏除《赵贞女》、《王魁》外,还有《乐昌分镜》、 王魁》外,还有《乐昌分镜》 《王焕》等戏文,这些戏文的舞台影响很深远,但剧本都 王焕》 没有流传。现传宋元南戏据近人搜辑,有传本的十五本, 有零星曲子流传的百十九本。其中出于《 有零星曲子流传的百十九本。其中出于《永乐大典戏文三 种》的《张协状元》是比较可靠的早期南戏剧本。 张协状元》 到了元末,南戏既在同杂剧的接触过程中汲取它的部分成 就,逐渐显出它的优越性;而随着南方农民大起义而来的 新的政治形势也有利于南戏的流行。这样,南戏才重新趋 向兴盛,产生了高明、施惠等优秀作家,《琵琶记》 向兴盛,产生了高明、施惠等优秀作家,《琵琶记》、 《拜月亭》等著名剧本,并为明清以来的传奇戏奠定了基 拜月亭》 础。

六、元代南戏

六、元代南戏
1
元代南戏
二、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于北宋末期: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9~1
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
1195),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二)发祥于温州: 1、城市经济的繁荣 2、民间表演伎艺的兴盛 2、宋室南迁的推动 结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 壤中孕育、萌发。
糙草率,文学性差些) (五)复兴于元末明初 1、北方作家和演员南下,南北交流合套,体制优势显现 2、从东南沿海向北方大都流布 3、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勃兴
3
补充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始于温州原 因——环境优越、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有邹鲁之风,书院学舍遍及、文士众多、 书会早立;杂剧百戏盛行。
5
元代南戏
四、南戏结构与特点 (一)最大特点——歌唱时不限宫调,各角色皆可演唱(不
限一人),剧幅不限四段,可以不拘长短,自由发挥。 (二)南戏的体制与杂剧之不同: 1.题目正名 以简单的几句韵脚词句点明全剧的剧情大意,位于开场。 (1)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哪本
法胥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斗争 精神,表达了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 3、特点: 曲词粗俗、关目有误
1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宦门子弟错立身》 1、时代: 元代中叶(金亡之后、宋亡之前) 2、剧情: 阔少爱戏女私奔入剧团,被父偶召演全家大团圆 3、主题: 反对门阀观念,宣扬婚姻自由;“错”现其局限。 4、特点: 关目清楚,曲白俱佳,南北合套

第六编——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

第六编——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

第六编一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第01讲宋元南戏和话本第一节南戏和“四大传奇”南戏>>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所谓南曲,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

>>南戏早期的中心在浙江温州一带,被称作温州杂剧。

温州唐代为永嘉郡,故又称永嘉杂剧。

南戏最著名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记》。

>>现存早期的南戏剧本有所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SLo>>南戏最著名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记》。

>>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人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又称四大传奇。

到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演变来的南方诸声腔戏曲的统称。

南戏要点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南戏一一《荆钗记》《荆钗记》“以情节关目胜”,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强,戏剧冲突层层展开,很适合舞台演出。

其曲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王世贞以为其曲“近俗而时动人”。

《荆钗记》全名《王状元荆钗记》或《王十朋荆钗记》,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柯丹丘,,剧写穷秀才王十朋和温州城内首富孙汝权分别以荆钗和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重才轻财,嫁给了王十朋。

婚后,王十朋赴京赶考得中状元,丞相逼婚,十朋不从,被改调到烟瘴之地潮州任职。

王十朋迎取母亲、玉莲同赴任所的家书,被孙汝权套改为休书,玉莲继母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江自尽,幸被钱安抚救起。

王十朋闻玉莲死讯,誓终身不再娶,宁愿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南戏的发展:
• • • • 1.中国古代戏曲的两支: A.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 B.南戏 最早的著录:《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 《猥谈》和《南词叙录》) •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中 早期三种南戏,即《张协状元》、《宦门 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 2. “南北合套” :曲牌连套
元代南戏
第一节:南戏概述
•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 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 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 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 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 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 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 得多。
《琵琶记》的成就:
• • • • 1.结构上,双线并行: 2.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3.语言朴实与高雅并存,适合身份 4. 声调格律方面,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 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 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 互间的搭配,加以妥贴的安排。对句格、四 声的运用,也比较严密细致,被明清传奇奉 为圭臬。
第三节 四大南戏
• 荆刘拜杀”:元末明初,除《琵琶记》外, 还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 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 《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 “荆刘拜杀”。
• 1.《荆钗记》(元人柯丹邱): • 穷书生王十朋(荆钗、 “才学之士”)、大财主孙汝 权(金钗)、钱玉莲 • 拒婚——烟瘴之地潮阳(“家书”变“休书”)玉莲 投江自杀;王十朋设誓终身不娶;后以荆钗为缘,得 以团聚 。 • 新鲜的、具有市民社会气息的生活理想: • 首先,把“义夫”与“节妇”作为对应的概念,意味 着妻子的“节”需要丈夫的“义”作为报偿,这已不 是正统礼法所具有的内容。 • 她最初选择王十朋为婿,是因为认识到他“一朝风云 际会”,就会“发迹”写她以“若能勾赠母封妻,也 不枉了争名夺利”鼓励王十朋赴考,都是直接从实际 利益考虑,不假以虚伪的道德掩饰,这些地方也都有 浓厚的市俗气息。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前腔》: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 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白)丈夫,你便是米麼,(唱) 米在他方沒尋處。(白)奴便是糠麼,(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饑餒? 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綠池塘,梅雨歇熏風乍轉。見清新華屋,已飛乳燕。簟 展湘波紈扇冷,歌傳金縷瓊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簾 卷。
3、音樂體制:曲牌聯套 一出用多宮調的曲子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韻; 多用南曲,風格比較輕柔婉轉;也雜用北曲,
稱“南北合套; 在樂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蕭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為主;
4、行當體制:生、旦、淨、末、醜、外、貼
5、演唱體制:上場各種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樣,獨唱,合唱、輪唱、對唱、複唱、 分唱、接唱;
2、南戲形成的時間
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1119~1125)之 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 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趙閎夫,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 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 雜劇,又曰鶻伶聲嗽。”
第一出《副末開場》
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芸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
化體,縱好也徒然。
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知音
君子,這般另做眼兒看。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
看子孝共妻賢。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
客觀:“三不從”
“三不孝”
辭試父親不從 辭婚牛相不從 辭官皇帝不從

5.南戏

5.南戏

2、《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①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②《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民间流行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伯喈弃亲背
妇,为暴雷震死。 ③《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三辞三不从: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3、戏剧冲突和线索
情节:
讲述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 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牛丞相女儿结婚, 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 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 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得到牛丞相的同意, 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牛丞相请旨, 旌表蔡氏一门。
总的倾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南戏题材方面与杂剧的异同
相同:婚姻、爱情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中均为重要 题材。
不同:南戏民间色彩更浓,而文化气息较淡。 1、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
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 乎没有。 2、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二者共有,但在南戏 中更为集中、强烈。在这些剧作中道德不是抽象的善恶,总是 同维护某种利益相联系的。
的效果。
潜层:
作为文人,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伯喈继续在民间背负 恶名。他之所以为蔡伯喈翻案,是他与蔡伯喈在情感上有呼应 和共鸣——对事业成就的渴望,即读书人十年寒窗、郡中荐试、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这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如意的人生 快事有共欲同求。
6、艺术成就:
①线索:双线并行发展,不同场景对比衔接,贫富悬殊形成强
2、表演形式,各角色均可入唱,形式多样:独唱对唱合唱轮 唱,不似杂剧只有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到底。宫调音律不如 杂剧严格。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第三出:牛氏规奴 第六出:丞相教女 第九出:临妆感叹 第十二出 :奉旨招婿 第十五出 :金闺愁配 第十八出:再报佳期 第二十一:糟糠自餍 第二十四:宦邸忧思 第二十七:感格坟成 第三十出:瞷询衷情 第三十三:听女迎亲 第三十六:孝妇题真 第三十九:散发归林 第四十二: 一门旌奖
四、主客观的背离



小结: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南下,与南戏相汇于杭州 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 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便 一度衰落了。 到了元代后期,南戏形式上的优势日益体现, 人们的兴趣从杂剧转移到南戏,知名文人也参 与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 《拜月亭》等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 后走向兴盛时期。
3、南戏的发源地与流行区域
发源地:温州地区
流行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杭州:例如:“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 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 福建:据钱南扬先生的考证,传入泉州是在南宋中 叶以前,南宋末传入大都。 不过在整个元代,南戏主要的流行地区仍然是以杭 州为中心的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
“全忠全孝”——“忠孝不能两全”(封建
伦理道德本身的矛盾): “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
“有贞有烈”——女性被伦理纲常的迫害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 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 “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引 发人们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第五章南戏

第五章南戏
第四节 南戏
南戏- 一 南戏-元代南曲戏文的简
称 1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 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 据祝允明《猥谈》、徐渭《 》、徐渭 据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 叙录》 宋时,南戏又称“ 叙录》载,宋时,南戏又称“温 州杂剧” 永嘉杂剧” 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第四节 南戏
高明《琵琶记》 三 高明《琵琶记》 1 《赵贞女》 赵贞女》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2 主要人物:蔡伯喈 赵五娘 蔡公 蔡婆 主要人物: 牛丞相 牛小姐 皇帝 创 作 意 图 - “ 有贞有烈赵贞女 , 全忠全孝蔡伯
温州南戏形成之后, 温州南戏形成之后,在东南沿 海各地传播。 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音俗 唱的不同, 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 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 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 弋阳腔等。 腔、弋阳腔等。 由于民间戏文备受歧视, 由于民间戏文备受歧视,元代 南戏作品多已失传, 南戏作品多已失传,也缺乏文 字记载。 字记载。
第四节 南戏
2 南戏与北杂剧的区别 南戏中较大的故事段落,称为“ ☆ 南戏中较大的故事段落,称为“出”,没有 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南戏开场有“家门”或“开场”“开宗”。 南戏开场有“ 开场”“开宗” ”“开宗 南戏开场有 家门” ☆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唱,唱的形式灵活多样。 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唱, 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唱 唱的形式灵活多样。 ☆音乐风格上 , 北曲激越昂扬 , 南曲婉转柔媚 。 音乐风格上, 音乐风格上 北曲激越昂扬, 南曲婉转柔媚。 ☆南戏男女主角分别叫 “ 生 ” 、 “ 旦 ” , 虽然 南戏男女主角分别叫“ 南戏男女主角分别叫 也有“ 但不充当主角。 也有“末”,但不充当主角。

第五章 南戏

第五章  南戏

杂剧和南戏体制上的不同
1、结构上,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本; 而南戏以“出”为单位,“出”的数 目不定,可十几出也可几十出。 2、角色上,杂剧分为末、旦、净三类, 男主称“正末”,女主称“正旦”; 而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3、演唱上,杂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 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 称“旦本”;而南戏的每个角色都可演唱, 不像杂剧那样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4、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 到底;而南戏每出可用几种宫调,可以换 韵。音乐风格上,杂剧曲风清越昂扬;而 南戏曲风婉 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孙 屠》。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 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高明《琵琶记》则代表了南戏的最高 成就,被称为“南戏之祖”。
二、高明和《琵琶记》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 女蔡二郎》。 类似这种题材的作品,还有《王魁负 桂英》 、《陈叔文三负心》、《王宗 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 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 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 关注。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琵琶记》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 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 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就是围绕着 “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而展开的。
第五章 南戏
一、南戏概述
南戏和杂剧是元代戏剧的两种类型。 南戏——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 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 杂剧”或“永嘉戏曲”。后人为有别 于北曲杂剧,简称南戏。它经过长期 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第五讲 宋元南戏

第五讲  宋元南戏
第五讲:宋元南戏
㈠南戏的概念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
江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 剧,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也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主 要以南曲为声腔演唱,由南方语言和南方 歌曲所组成的戏曲样式。
南戏的形成 :早于北杂剧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 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 牒,其时有赵闳夫(宋光宗赵惇(dūn)同 宗堂兄弟)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
进士,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 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经常与 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 任职时间都不长。
作者介绍:辞官与作曲
他写《次韵酬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
宦生活,感慨万千: 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江 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七国 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争如蓑 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 创作。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

南戏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 (1119—1125),到南宋 光宗年间1190—1195), 已经流传到都城临安(杭 州),盛行于浙江、福建一 带。
南戏形成地区
南戏最早形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 “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刘念 兹先生的《南戏新证》认为南戏不仅 仅是在温州形成的,杭州、泉州和潮 州也是发祥地,暂备一说。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 作者:
高明(1307?-1359年),字则诚,号菜根
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1345) 进士 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 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 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
作者介绍:学习与做官

元曲及南戏

元曲及南戏

王实甫
《西厢记》莺莺形象的塑造
——内心世界得到更生动、更细腻的表现,成 功揭示了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时的矛盾 ——作者用出色的道白、精彩的细节、人物动 作来解释人物心理、性格
王实甫
《西厢记》红娘形象的塑造
——热心正直、聪明伶俐,急公好义的侍女 ——崔张爱情的知音和促成者,作者着力塑造 红娘的爽快、热心、机智和勇气 ——红娘形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类似人物 的塑造一再出现在后世的作品中
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关汉卿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宋元南戏 元代散曲
元代文学概说
一、社会概况
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
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 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 动的态势。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 期 原始歌舞 “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中之角 抵 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 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 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 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 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概述
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

第五章元末南戏

第五章元末南戏

• ②语言本色自然而个性鲜明 • 王国维说:“《琵琶记》自铸伟词,其佳处殆兼 南北之胜。”徐渭说:“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 时文气。”(《南词叙录》)尤表现在《糟糠自 厌》一出[春顺]自比为糠,一字一泪,真挚感人, 李贽惊叹:“一字千哭,一字万哭,曲至此,又 可与《西厢》、《拜月》兄弟矣。”汤显祖评 《琵琶记》语言“都在性情上着工夫,并不以词 调巧倩见长。”(毛声山评本《琵琶记前贤评 语》)
第五章 元末南戏
•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一、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 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 南戏剧目《赵贞女蔡二郎》、《王魁》都 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赵贞女》首先把 东南地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 过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出来。还有《永乐大 典》中的《张协状元》也是较可靠的早期 南戏剧本。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 记》,习惯上称“荆”“刘”“拜”“杀”。被称为“四 大传奇”。 • 《荆钗记》一般认为作者柯丹邱。剧写,穷书生王十朋和 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 莲求婚,钱不慕钱财,而留下才学之士王十朋的荆钗,成 婚后,王赴京赶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 调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 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的,坚拒继母逼她嫁给孙汝权, 而投江自杀,被钱安抚救起,收为义女。王十朋闻妻自杀, 发誓终身不娶,后夫妻见面,又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全剧48出。 •
高明的《琵琶记》 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的《琵琶记》 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1305—1359)字则成,号菜根道人, 温州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博学多 才,元末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在 杭州、处州等地当过小官,曾在镇压方国 珍起义的统帅府中任都事。晚年隐居宁波 城东的栎社,以词曲自娱。据《南词叙 录》,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 衣记》(已佚),诗文存五十多篇。

(正稿)第五章 宋元南戏

(正稿)第五章  宋元南戏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 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 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 峭柔远。‛ 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 之气;听南曲则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
艺术上:





1.“巧合”手法是构成这出戏的基础,并 使作品具有传奇性。如: “瑞莲”、“瑞兰”谐音的巧合,造成 两个家庭暂时性的新组合; 王镇父女在招商店相会的巧合,拆散了 一对鸳鸯; 王瑞兰“幽闺拜月”引出姑嫂相认; 新科状元恰是蒋世隆,等等 2.曲词、宾白不假雕饰,以自然质朴见 长 “《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造, 岂曰人工。” ——李贽《幽闺记评》 《拜月亭》“抢伞”欣赏

四、《杀狗记》(《杨德贤妇杀狗劝夫》)




改自肖德祥杂剧《杀狗劝夫》 剧情:(36出) 孙华 妻杨月真 弟孙荣 无赖柳龙卿、胡子传 创作意图:“妻贤夫少祸” 宣扬孝悌观念(“兄 友弟恭” )
剧本语言俚俗本色,但结构松散。 《杀狗记》片段欣赏



‚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 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 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 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徐渭《南词叙录》
第三节《荆》、《刘》、《拜》、《杀》






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 大南戏‛ : 《荆钗记》、《白兔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 月亭》、《杀狗记》 一、 《荆钗记》 (48出) 1.作者:柯丹邱 2.剧情:(“义夫”与“节 妇” ) 钱玉莲 ,后母 王十朋 孙汝权 万俟丞相 潮州 福建安抚钱载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又据刘埙《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现存的南戏剧本,除《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少数几种,大都经过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南戏的题材与杂剧既有相同之处: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南戏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

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

⏹这种剧作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

⏹但读书求官,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它常常需要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付出努力。

相应地,这些读书人对家庭和家族利益负有一定义务。

⏹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而言),而婚变则不能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所赞同,因为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

⏹南戏的体制比杂剧自由。

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终于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一方面同东南地域文化优势的增长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南戏的自由体制,更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高明的《琵琶记》⏹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

其弟高旸生于大德十年(1306)左右,高明的生年当距此不久;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明初两说。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潽的弟子。

⏹至正五年中进士后,先后任处州录事、浙东阃幕(统帅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官声颇佳。

晚年隐居于宁波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娱。

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从高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对仕途险恶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和同情。

⏹另外,他还写了些表彰孝子节妇的诗文。

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是高明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他创作《琵琶记》的基础。

在《琵琶记》的开场词中,作者批评一般的戏剧“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表明他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但在这前提下,他也触及了一些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著名文人。

⏹在民间传说中,蔡伯喈只是借用历史人物之名。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此诗可看到:⏹一是蔡伯喈故事在南宋已成为民间讲唱文学的流行题材;⏹二是蔡伯喈已被描述成反面人物。

⏹《南词叙录》在《赵贞女蔡二郎》剧目下注言:“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另根据元曲、传统戏剧、民间文艺等各种资料所提及的情况,可知早期民间流传的蔡、赵故事的梗概:⏹蔡伯喈上京赶考,一去不回,不顾父母,遗弃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是个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赵五娘孝顺公婆,艰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丈夫却不相认,是个孝顺贤惠的苦命妇女。

⏹《赵贞女蔡二郎》是意在维护家庭稳定的伦理剧。

《琵琶记》在保存这一核心内涵的同时,又对剧情作了重大改动。

最关键的地方,是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不得已。

⏹改编后的《琵琶记》,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在蔡伯喈赴考之前,他的家庭和谐完满。

当皇帝“出榜招贤”以后,蔡父不顾他的意愿,以事君尽忠、立身扬名方为“大孝”的理由,迫使他上京赴考;⏹考中状元以后,牛丞相强迫他入赘相府,又是以不得违背圣旨为由,用君命和权势来压服;⏹最后蔡伯喈向皇帝要求辞官,仍被皇帝以“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的理由驳回。

⏹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使蔡伯喈无法照顾家庭、奉养父母,结果父母在饥荒中死去。

这就是所谓“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

⏹在封建时代正统观念中,忠、孝原来统一的,但作者却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这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于政权之间常常会出现两难选择。

⏹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同时也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蔡伯喈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他在一段唱词中说:⏹我穿着紫罗襕到拘束我不自在,我穿的皂朝靴怎敢胡去揣?我口里吃几口荒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

⏹因为个人的意愿被否定,在政治生活中的不稳定感,愈益增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最终,蔡伯喈得到朝廷的旌表和提升,但他仍无法平复因“二亲饥寒死”带来的愧疚。

在这些描述中,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作者揭示了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

⏹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

就其真实性的一面来说,她代表着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中下社会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们坚韧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

在这过程中,她们往往需要忍受巨大的苦难。

⏹而《琵琶记》所刻画的赵五娘,在多方面作了强化,作者为她设计了极端艰困的处境:被丈夫遗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孝”仍被婆婆猜疑……。

这种描写确实集中反映了旧时代妇女身受的非人的磨难。

⏹但从作者的本意来说,即使对赵五娘这样的人物也有同情,主要的还是为了借助严酷的处境来突出男性社会要求于妇女以自我牺牲来维持家庭的品格。

⏹而且,他在赵五娘的性格中加入明确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说教:赵五娘的种种行为,根本上都是“代夫行孝”,而“代夫行孝”,又被解说为妇女的本分;⏹作者甚至借赵五娘之口说:“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

”这是一种理念的表达,一种道德诱劝。

⏹《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但剧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忠“、“孝”的矛盾,个人意愿与社会统治力量的冲突,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发展的顶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整部剧情以赵五娘和蔡伯喈不同遭遇的双线并行发展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条线是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许多场面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了一些理念化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

作者为了达到“动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肉。

⏹剧中的语言,大都本色自然,能够比较深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

⏹《糟糠自厌》出中赵五娘两段唱词《孝顺歌》、《前腔》⏹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

⏹总之,经过高明这位著名文士的加入,南戏从民间俚俗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这在戏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四大南戏——《荆》《刘》《拜》《杀》⏹在元末明初,还有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

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四大家”。

这些剧作的传世剧本都经过明人的修改加工,已非原貌。

⏹《荆钗记》多被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

剧本叙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因王十朋是“才学之士”,留下了他的荆钗。

成婚后,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

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自杀,被人救起。

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

后夫妻间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荆钗记》的开场“家门”声明此剧是为表彰“义夫节妇”而作,它的宗旨是提倡夫妇间相互忠信的家庭伦理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